卧龙zty吧 关注:86贴子:4,123

【转】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析(业余级别)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送给原帖作者,萌萌哒小卡
@kakakaq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来自助手版贴吧客户端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5-07 11:26回复
    我先把小尾巴关了哒,这样看得舒服呢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来自助手版贴吧客户端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5-07 11:26
    回复
      第一首!!
      石上偈(ji记)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qing庆)谁记去作奇传?
      作者很狡猾,第一回便将整篇文章基调准备定为一部“神话小说”。
      什么顽石,补天,青埂峰…原始作者是幻化为通灵宝玉,让神瑛侍者夹带进入凡尘的补天石。而曹雪芹不过是“批阅删减五次的抄书人”。
      这样做的目的也很明显:刻意强调此书的虚构性=承认故事的真实,却不一定是作者真实经历过(身前发生的比如十六回凤姐提起当年“太祖仿舜巡”,大概就是风月繁华之盛,及家族兴旺的过程;身后发生的是便是作者想像的“群芳流散,万境归空,白茫茫真干净”,就是全盘覆灭的结局)所以脂砚斋才会写明“作者之笔狡猾之甚”,揭穿“谎言”。
      回到诗本身,第一句“无才可去补苍天”看似很好理解,细想既然石头是作者的化身,那么“补天”到底是什么意思?会不会是作者空有才华,却无法科举及第,补封建的天?还是情天,离恨天….不得而知。
      第二句又有一人给出批注,“剩了这一块,便生出许多故事。使当日虽不以此补天,就该去补地之坑陷,使地平坦,而不应有此鬼话!”天暂且理解为大事业(做官掌权等等),地就如同经商行医,做工务农之类,作者无法做到前者,也不甘心当后者,只好写本小说使自己才华不被埋没,这也是种解释。
      倩,央求。奇传,传奇,为押韵而颠倒,指奇异的故事。这又是一种谦辞,把这一本鸿篇巨著降低为一本世人皆可读之乐之的小说。
      最最难懂的细节往往隐藏于此。这首诗不押韵,不公整,读着却十分感慨。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05-07 11:26
      回复
        太虚幻境对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05-07 11:28
        回复
          嘲甄士隐
          癞和尚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05-07 11:29
          回复
            甄士隐抱着3岁的英莲上街看热闹,遇到一僧一道,一个破脚一个癞头,那僧人意见士隐就开始大哭,要他把这“有名无运,累及爹娘之物”舍给他,士隐不理睬,那和尚就写下这首短诗。
            看似在嘲讽甄,仔细想想又与贾家有剪不断的关系。
            “惯养娇声”在嘲笑甄对女儿宠爱娇养,保留着一片痴心,随意类比宝玉和任何一个女儿,都可以印证此话。
            “菱花空对”指本该夏日盛开的菱花,竟然会“遭遇大雪”,喻指生不逢时,必遭摧残,此话一语成谶!“雪”又谐音“薛”,英莲的命运毁就于薛家。作者用心之良苦,可见一斑。但英莲的遭遇又是大观园里所有女儿的缩影,悲剧感就愈加浓郁起来,毕竟最后的结局,与宝玉相处的所有女子,无一例外地命运命运多舛,饱受磨难。
            “好放佳节”元宵佳节,本应庆贺,癞和尚是如何知道祸起于元宵?当心,当心。他的先知本领,注定会知道每个人的命运,那为什么不给那块通灵玉算一卦呢?贾府衰亡,不正是从第五十三回那场暗流涌动的元宵宴会开始的吗?食尽鸟散,烟消火灭!
            “烟消火灭”,英莲被霍启抱去看灯,被人拐走,接着甄家遭遇大火,士隐投亲受欺,贫病交加,终于幻灭,断绝牵挂,和僧道一起远走了,这何尝不是宝玉的结局?
            仅仅一回的文字,就将一个人的一生交代清楚,且第一次概括全书的结局,就写在开篇的第一回里,第一遍读完全不会在意,只有再次看到这首诗,才会激起心中的痛苦的涟漪。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05-07 11:29
            回复
              中秋对月有怀口占一律
              贾雨村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05-07 11:32
              回复
                咏怀一联
                贾雨村
                玉在椟中求善价,
                钗于奁内待时飞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6-05-07 11:33
                回复
                  背景:“雨村吟罢,因又思其平生报复,苦未逢时,乃又骚受对天长叹,复又高吟一联。”这句诗充分体现了雨村吹求富贵的“野心”。
                  诗意非常通俗。“玉在”一句,尚未出售的美玉就好比尚未去应试的雨村,他自命不凡,自恃才高却未能趁上时势,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便是得到统治阶级的赏识。此句典故出自《论语-子罕》,不多赘述。“钗于”一句,与上句类似,不过更加放旷。传说汉武帝时,有神女留下玉钗,到昭帝时,有人想打碎它,打开匣子只见白燕从匣中飞出,升天而去。自以为是“仕宦之族”,一心想”求取功名”,不甘“久居人下”,飞黄腾达的野心,昭然若揭。
                  然而,这句话也许大有文章。毕竟,联中出现“玉”和“钗”,是很强的信号。
                  第一种解释,宝“玉”无法遇到“善价者”,就好比骏马遇不上伯乐,人遇不到知音。宝玉的遭遇就很像诗中所写,毕竟,那个时候不在乎仕途经济的人,依然是少数,志趣相投的,个人认为只有黛玉晴雯,另外加上妙玉。而宝“钗”等候腾飞,指的可能是待选,也有可能是争夺“宝二奶奶”。
                  第二种解释,比较扯。二玉求善嫁,宝钗待雨村。(癸酉本最后即是这个结局,宝玉和黛玉成婚,却没有等到拜天地就被抄家,宝钗和薛蟠柳湘莲当了盗贼,夺了宝玉(应“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最后贾府彻底败落,宝钗“勾引”贾雨村,最后被大雪掩埋(应“金簪雪里埋”)。)
                  其实第二种解释有一定道理,毕竟二玉成婚本来是命中注定,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遇到“善价者”,就像被所在柜子里的玉石。至于后面,我觉得是贾府败落后,雨村落井下石,宝钗会看准时机(比如告密元妃等等),来一个大“翻盘”,进入皇宫。
                  抑或是作者是故意的,想开个玩笑罢了。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05-07 11:34
                  回复
                    对月寓怀口号一绝
                    贾雨村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山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6-05-07 11:34
                    回复
                      背景:甄士隐经历连环劫难后,家破人亡,贫病交加,像是要死了,上街闲逛,遇见一个疯疯癫癫的坡脚道人口念此歌(之前要求甄把女儿交给他),甄士隐只听到什么“好”“了”,便上前询问,那道人笑道:“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是好,须是了。我这歌儿,就叫《好了歌》。”
                      相信即使不解释,所有人都可以理会其中意思,毕竟唱歌的是一个衣衫褴褛如同乞丐的道人,口中的话一定贴近生活,任何平民百姓,妇女儿童都可以明白,最朴素却也最有人生感悟。
                      好,是希望;了,就是现实。愿望永远是美好的,现实却往往背道而驰。
                      都晓得神仙生活无忧无虑,不需要金银,功名,妻妾,儿孙等等扰乱内心的琐事,但人似乎就是逃离不了,这就是人自身的劣性。
                      这首歌可能和红楼梦故事本身关系并不大,是作者对世间普遍的矛盾概括而成,如果把红楼梦所有的悲剧当作整个时代的悲剧,就会明白,这首歌的含义,有了一种提纲挈领的高度。
                      看透人生的,是坡脚道人,他唱这首歌,有启蒙的可能,这样的歌,理应是最难写的,后面高鹗的续书也有过几首民谣,一比较,孰优孰劣一目了然。显然,没有经历过的人,写不出深刻的文章。
                      而红楼本身的悲剧,将在下面的好了歌注里,一一体现。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6-05-07 11:35
                      回复
                        《好了歌注》
                        甄士隐
                        背景:甄士隐听了坡足道人那番“好便是了,了便是好”的话后,顿时彻悟,便对道人唱了这首歌,自替《好了歌》作注,接着飘然而去。
                        《好了歌注》是前十回的重点之一,字面意思较简单,里面却蕴含着无限心酸。
                        将四句一段解读。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6-05-07 11:36
                        回复
                          18、19、20楼不是原帖里面的哦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6-05-07 11:37
                          回复
                            好了歌解注这篇文章楼主一直很喜欢哒,貌似卡卡没发原文,楼主来发一下哒(完全手打呢):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6-05-07 11:41
                            回复
                              20楼就要送给萌萌滴卡卡啦
                              @kakakaq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6-05-07 11: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