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播州杨氏土司遗存考古发掘荣膺中国田野考古一等奖 这才是贵州土司考古“冰山一角”
海龙屯残破的飞龙关

航拍的杨辉真墓

杨辉墓中出土的大量陶俑
5月21日,在郑州召开的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共评出田野考古奖21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1项。贵州遵义播州杨氏土司遗存考古发掘荣获一等奖,其它获得一等奖的还有河南省郑州市东赵遗址考古发掘、河南省洛阳市汉魏故城北魏宫城四号建筑遗址考古发掘、浙江省杭州市良渚古城遗址外围水利系统考古调查与发掘、陕西省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遗址考古调查与发掘。
贵州,实现了贵州田野考古奖零的突破,也预示着贵州考古跃上新的台阶。
贵州土司考古领域不断探索
田野考古奖是中国考古学界最高奖,以奖励在田野考古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强调考古工作的理念与方法。发掘项目需具有重要考古价值,发掘过程科学、严谨,并对出土的文物或重要遗迹有阶段性研究成果。
此次贵州,除了实现贵州田野考古奖零的突破,预示着贵州考古跃上新的台阶外,同时还是贵州近年来在土司考古领域不断探索并取得非凡成绩的体现。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贵州关于播州杨氏土司遗存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一直科学有序地推进,收获重大。尤其是随着公众考古活动的持续开展,播州土司考古逐渐引入大众的视线,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掀起了一轮“土司考古”热。播州杨氏土司的考古成果,亦提供了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过程以及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土司制度”这一体现出“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特征的管理智慧的生动资料,提供了研究中国宋元明时期羁縻·土司制度文明的新视角。
贵州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飞介绍,贵州土司考古4年来,在土司考古领域的不断探索,在土司考古理论及方法上的总结,为“土司考古”的提出准备了实践基础和理论支撑。但是贵州“全省皆土”,元明时期境内大小土司林立,已经开展工作的播州杨氏土司考古,仅是“冰山之一角”,贵州土司考古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张张闪亮的土司考古成绩单
细心的人会发现,回顾贵州近年来贵州土司考古的成绩单,每一张都很闪亮,给人惊喜。尤其是遵义播州杨氏土司遗存考古发掘项目所取得的成绩。
据了解,由贵州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遵义市文物局、遵义市海龙屯文化遗产管理局、遵义市汇川区文体广电局、遵义市新蒲新区文物管理所、遵义县文物管理所承担的遵义播州杨氏土司遗存考古发掘项目,在项目申报之初便制定了科学的发掘计划,配置合理的发掘队伍,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开展多学科结合,因而项目实施4年来,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
海龙屯遗址与新蒲杨氏土司墓地分别入选2012、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六大”)及“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遵义团溪杨辉墓地发掘入围201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名单。该项目还与湖南老司城、湖北唐崖土司城共同组成“中国西南土司遗址”荣获2015年“世界考古论坛?上海”田野考古发现奖。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7月4日,以贵州遵义海龙屯、湖南永顺老司城、湖北唐崖土司城为主体的“土司遗址”,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的海龙屯,打破了贵州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成为贵州目前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唯一一张耀眼名片。
遵义播州杨氏土司遗存由三处遗存组成
提起杨氏土司,现在大家一想到就是海龙屯、杨辉墓等。那么这次荣膺中国田野考古一等奖的遵义播州杨氏土司遗存包括了哪些呢?
据介绍,此次获奖的遵义播州杨氏土司遗存由海龙屯、新蒲杨氏墓地和团溪明代土司杨辉墓与墓祠组成。这三处杨氏土司遗存的考古发掘,在遵义杨氏土司遗存的考古工作中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关于海龙屯,据其考古遗址发掘领队李飞介绍,海龙屯的发掘是为配合土司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进行的,从2012至2014年度,持续不断的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并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收获,为该遗址成功跻身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科学的强有力的支撑。目前,考古工作者已在海龙屯上建立工作站,正有序开展整理工作,并将适时启动下一阶段的发掘。
新蒲杨氏土司墓地共揭露出播州杨氏3位土官的墓葬,分别是第15世杨价夫妇合葬墓、第21世杨铿夫妇合葬墓以及第29世杨烈夫妇合葬墓。据介绍,这是一次在《海龙屯与播州杨氏土司遗存考古工作规划(2013—2015)》指导下的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发掘,因此提供了带着课题意识对墓地进行大规模揭露的可能。从2013至2014年,该墓地共持续了两年的田野发掘,完整揭露出两座墓的墓园格局。田野工作结束后,杨价夫妇的棺室被完整套箱提取,运至北京开始实验室考古,一直至今仍在细致的清理中。
杨辉墓及墓祠的工作从2014年开始启动,对整个墓地进行了系统的勘探,确认了其存在墓垣,2015年启动了墓葬的发掘,发现1988年发掘的“杨辉墓”并非真的杨辉墓,真正的杨辉墓在该墓前方数十米开外。同时也启动了对墓祠的清理,这是第一个经发掘确认的杨氏土司墓地内的墓祠。
作者:任莉 编辑:李易淋

海龙屯残破的飞龙关

航拍的杨辉真墓

杨辉墓中出土的大量陶俑
5月21日,在郑州召开的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共评出田野考古奖21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1项。贵州遵义播州杨氏土司遗存考古发掘荣获一等奖,其它获得一等奖的还有河南省郑州市东赵遗址考古发掘、河南省洛阳市汉魏故城北魏宫城四号建筑遗址考古发掘、浙江省杭州市良渚古城遗址外围水利系统考古调查与发掘、陕西省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遗址考古调查与发掘。
贵州,实现了贵州田野考古奖零的突破,也预示着贵州考古跃上新的台阶。
贵州土司考古领域不断探索
田野考古奖是中国考古学界最高奖,以奖励在田野考古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强调考古工作的理念与方法。发掘项目需具有重要考古价值,发掘过程科学、严谨,并对出土的文物或重要遗迹有阶段性研究成果。
此次贵州,除了实现贵州田野考古奖零的突破,预示着贵州考古跃上新的台阶外,同时还是贵州近年来在土司考古领域不断探索并取得非凡成绩的体现。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贵州关于播州杨氏土司遗存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一直科学有序地推进,收获重大。尤其是随着公众考古活动的持续开展,播州土司考古逐渐引入大众的视线,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掀起了一轮“土司考古”热。播州杨氏土司的考古成果,亦提供了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过程以及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土司制度”这一体现出“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特征的管理智慧的生动资料,提供了研究中国宋元明时期羁縻·土司制度文明的新视角。
贵州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飞介绍,贵州土司考古4年来,在土司考古领域的不断探索,在土司考古理论及方法上的总结,为“土司考古”的提出准备了实践基础和理论支撑。但是贵州“全省皆土”,元明时期境内大小土司林立,已经开展工作的播州杨氏土司考古,仅是“冰山之一角”,贵州土司考古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张张闪亮的土司考古成绩单
细心的人会发现,回顾贵州近年来贵州土司考古的成绩单,每一张都很闪亮,给人惊喜。尤其是遵义播州杨氏土司遗存考古发掘项目所取得的成绩。
据了解,由贵州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遵义市文物局、遵义市海龙屯文化遗产管理局、遵义市汇川区文体广电局、遵义市新蒲新区文物管理所、遵义县文物管理所承担的遵义播州杨氏土司遗存考古发掘项目,在项目申报之初便制定了科学的发掘计划,配置合理的发掘队伍,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开展多学科结合,因而项目实施4年来,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
海龙屯遗址与新蒲杨氏土司墓地分别入选2012、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六大”)及“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遵义团溪杨辉墓地发掘入围201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名单。该项目还与湖南老司城、湖北唐崖土司城共同组成“中国西南土司遗址”荣获2015年“世界考古论坛?上海”田野考古发现奖。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7月4日,以贵州遵义海龙屯、湖南永顺老司城、湖北唐崖土司城为主体的“土司遗址”,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的海龙屯,打破了贵州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成为贵州目前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唯一一张耀眼名片。
遵义播州杨氏土司遗存由三处遗存组成
提起杨氏土司,现在大家一想到就是海龙屯、杨辉墓等。那么这次荣膺中国田野考古一等奖的遵义播州杨氏土司遗存包括了哪些呢?
据介绍,此次获奖的遵义播州杨氏土司遗存由海龙屯、新蒲杨氏墓地和团溪明代土司杨辉墓与墓祠组成。这三处杨氏土司遗存的考古发掘,在遵义杨氏土司遗存的考古工作中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关于海龙屯,据其考古遗址发掘领队李飞介绍,海龙屯的发掘是为配合土司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进行的,从2012至2014年度,持续不断的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并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收获,为该遗址成功跻身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科学的强有力的支撑。目前,考古工作者已在海龙屯上建立工作站,正有序开展整理工作,并将适时启动下一阶段的发掘。
新蒲杨氏土司墓地共揭露出播州杨氏3位土官的墓葬,分别是第15世杨价夫妇合葬墓、第21世杨铿夫妇合葬墓以及第29世杨烈夫妇合葬墓。据介绍,这是一次在《海龙屯与播州杨氏土司遗存考古工作规划(2013—2015)》指导下的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发掘,因此提供了带着课题意识对墓地进行大规模揭露的可能。从2013至2014年,该墓地共持续了两年的田野发掘,完整揭露出两座墓的墓园格局。田野工作结束后,杨价夫妇的棺室被完整套箱提取,运至北京开始实验室考古,一直至今仍在细致的清理中。
杨辉墓及墓祠的工作从2014年开始启动,对整个墓地进行了系统的勘探,确认了其存在墓垣,2015年启动了墓葬的发掘,发现1988年发掘的“杨辉墓”并非真的杨辉墓,真正的杨辉墓在该墓前方数十米开外。同时也启动了对墓祠的清理,这是第一个经发掘确认的杨氏土司墓地内的墓祠。
作者:任莉 编辑:李易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