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hayoo
2016-6-10 10:30--11:30
得与失一直是古今中外的人们所关注的永恒话题。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得,同时避免失败--失,是人与社会的天然要求。
何谓得,何谓失?标准很明了,就是“目标”。达到目标就是得、就是成功,未达到目标就是失、就是失败。以高考为目标的在校学习,得与失的判断标准就是分数――测试分数、期中期末考试分数,直至高考分数。满分、高分就是得,不及格、低分、排名不靠前的分数就是失。
那得与失真的这么简单吗?拿到高分名次靠前,得到老师、家长、亲戚、学校的表扬,进而会在高考后进入一所较好的大学,更进一步实现人生理想,成为人才,直至自己过上幸福生活。相反,考不到高分,就上不了大学或上了一般的大学,人生从此黯淡。真的这样吗?
我在思考:如果人生、社会真的这么简单,那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岂不是不要这么复杂,为了平衡公式还要额加一个参数;如果人生与社会真的会这么简单,中国的改革开放也不必要说“摸着石头过河”了;如果真的这么简单,俗语“三岁看小,五岁看老”就成为真理了......
我喜欢辩证法,它使人看到世界的本质,使人思想睿智。中国古人同样有智者在思考这个命题,并且有着不一样的见解:“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吃亏是福”等。总之,不管古人与现代人,不管科学家还是普通人,都存在着另一种见解:失也是得,得也是失,得与失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结论是简单的,现实是残酷的。知道一个道理是一回事,在现实中实践一个道理是另一回事。上面的一组漫画就是现实学习中一个侧写。
人的精力和潜力是有限的。专注于学习时,100分也好,98分也罢,都属于很好的成绩了。人不是计算机设备,那2分之差,可能受心情、大意等主客观影响,具有合理误差的性质。因为2分之差,而批评答题者,大抵批评者是想要求答题者完美契合得与失的评判目标--分数。可以想像一下,若要每次都得100分,完全杜绝失分,答题者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心思、意志--因为按照客观规律,提高接近满分的每1分都要比提高低分时的每1分付出多得多的努力,甚至会造成学习的身心俱疲,效果反而下降。如果能辩证的看待那2分之差--失即是得,答题者就会把一些时间用在其它方面--同学交往、社会实践、身心休息、发展兴趣、读书思考,甚至向异性同学表白等,结果就是提高了综合能力、素质,丰富了学习生活,激发了青春活力。
同样,人不能一味地强调失就是得。每次考试不及格或低分,说明他可努力的空间还很大,这时候就是激励他努力提高学习效果,获得更好的成绩。不要学习这组漫画,从55分到61分,只表扬不激励。既要肯定他的学习进步,同时也要鞭策他要更加努力。
分数是检验学子学习成绩得与失的标准,但不是全部和唯一的标准。分数的得与失是服从于--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个大目标、大考卷。只有这样,学子、家长、社会才会真正实践分数得与失的辩证法,才不会在上大学后出现高分低能、高校学生自杀、毕业后社会适应能力差等现象,从而实现学子、家庭、社会的多赢。
2016-6-10 10:30--11:30
得与失一直是古今中外的人们所关注的永恒话题。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得,同时避免失败--失,是人与社会的天然要求。
何谓得,何谓失?标准很明了,就是“目标”。达到目标就是得、就是成功,未达到目标就是失、就是失败。以高考为目标的在校学习,得与失的判断标准就是分数――测试分数、期中期末考试分数,直至高考分数。满分、高分就是得,不及格、低分、排名不靠前的分数就是失。
那得与失真的这么简单吗?拿到高分名次靠前,得到老师、家长、亲戚、学校的表扬,进而会在高考后进入一所较好的大学,更进一步实现人生理想,成为人才,直至自己过上幸福生活。相反,考不到高分,就上不了大学或上了一般的大学,人生从此黯淡。真的这样吗?
我在思考:如果人生、社会真的这么简单,那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岂不是不要这么复杂,为了平衡公式还要额加一个参数;如果人生与社会真的会这么简单,中国的改革开放也不必要说“摸着石头过河”了;如果真的这么简单,俗语“三岁看小,五岁看老”就成为真理了......
我喜欢辩证法,它使人看到世界的本质,使人思想睿智。中国古人同样有智者在思考这个命题,并且有着不一样的见解:“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吃亏是福”等。总之,不管古人与现代人,不管科学家还是普通人,都存在着另一种见解:失也是得,得也是失,得与失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结论是简单的,现实是残酷的。知道一个道理是一回事,在现实中实践一个道理是另一回事。上面的一组漫画就是现实学习中一个侧写。
人的精力和潜力是有限的。专注于学习时,100分也好,98分也罢,都属于很好的成绩了。人不是计算机设备,那2分之差,可能受心情、大意等主客观影响,具有合理误差的性质。因为2分之差,而批评答题者,大抵批评者是想要求答题者完美契合得与失的评判目标--分数。可以想像一下,若要每次都得100分,完全杜绝失分,答题者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心思、意志--因为按照客观规律,提高接近满分的每1分都要比提高低分时的每1分付出多得多的努力,甚至会造成学习的身心俱疲,效果反而下降。如果能辩证的看待那2分之差--失即是得,答题者就会把一些时间用在其它方面--同学交往、社会实践、身心休息、发展兴趣、读书思考,甚至向异性同学表白等,结果就是提高了综合能力、素质,丰富了学习生活,激发了青春活力。
同样,人不能一味地强调失就是得。每次考试不及格或低分,说明他可努力的空间还很大,这时候就是激励他努力提高学习效果,获得更好的成绩。不要学习这组漫画,从55分到61分,只表扬不激励。既要肯定他的学习进步,同时也要鞭策他要更加努力。
分数是检验学子学习成绩得与失的标准,但不是全部和唯一的标准。分数的得与失是服从于--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个大目标、大考卷。只有这样,学子、家长、社会才会真正实践分数得与失的辩证法,才不会在上大学后出现高分低能、高校学生自杀、毕业后社会适应能力差等现象,从而实现学子、家庭、社会的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