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吧 关注:125,186贴子:817,873
  • 110回复贴,共1

什么是仁?(浅陋之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孔子一生在追求仁,到底什么是仁?说了十几年的仁到现在我也很迷惑。我略微的翻了翻书,找了一些孔子关于如何追求仁的句子,然后上网搜了一下。写下了下面的一点东西。我知道自己水平有限,文笔也不佳,逻辑也有些问题。还是需要各位老师和同学来斧正,是自己更进一步。


1楼2016-06-24 03:16回复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耳。 孔子又说: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所以说孔子告诫颜渊要克制自己,遵从周礼。为什么是周礼呢?因为孔子说了,“现在用的是周礼,所以我跟随周礼(尽用之,吾从周)”现如今,要遵守道德法律就是仁。这是孔子所说仁的一个特征
    再者。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令色是过于文(文雅),这样看起来这个人是很虚浮的,所以孔子说要加点质(朴实),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认为文与质是两个极端,文质彬彬因该就是孔子说的中庸二字吧,而中庸在我看来就是不极端,不偏执。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样看起来仁者应该是理性的,是站在客观态度上的,而不是主观臆断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的。而且孔子有四绝,我认为其中的“勿意(不主观臆断)”应该就是指的这个。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说话谨慎的人是仁者。谨慎的意思应该就是不说大话,不说空话,不吹牛,说了能做到。似乎就有“言必行,行必果,硁硁乎小人哉”的意思了。难道说他要司马牛做一个小人?孔子还说过“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根据上面的说法,我认为仁者是个分清好坏的信人。而且我还在百度上查到司马牛喜欢吹牛。哈哈!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而且子张也问过孔子如何做官孔子告诉他:“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可见子张追求的是如何生存的哲学,所以我对此孔子所说的五者:恭宽信敏惠翻译成。能在社会上不受欺辱而受人信任与拥戴,而且还要有远见。所以说对于子张来说,仁者就是有尊严有远见的活着的人。
    孔子也说过“刚毅木讷近于仁”孔子还说过“仁者必有勇”说明仁者是坚强果决勇敢朴实谨慎的人。
    如果仅仅综上所说的话
    仁者就是
    1、遵纪守法有道德的人
    2、不偏执、不极端的中庸之人
    3、分的清好坏的有信之人
    4、活的有尊严有远见的人
    5、坚强果决勇敢朴实谨慎的人


    2楼2016-06-24 03:17
    收起回复
      @disking111@狼小太爷 两位绝对是我所知的孔子吧中的大才,所以我希望两位能多多的给些意见,就想韩信用兵,多多益善


      3楼2016-06-24 03:25
      回复
        被楼主谬喻“大才”,使我赧颜~亦令方家不齿。既然楼主点名了,也只好献丑一二了
        仁,是一个起点,亦是一个终点;是一颗种子,亦是一种境界。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是大环境的“仁”。
        作为个人来说,仁如同一粒种子,生而有之~但这粒种子会不会发芽,发芽后如何成长,则需要看培育种子的土壤环境——“我”是否益于仁的成长——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里大多数谈及“仁”,皆是在讲解如何行为,方能符合“仁”的内容。
        以楼主举“仁者其言也訒”为例:楼主理解——说话谨慎的人是仁者~这样理解不对。仁者,不是仁德的人,而是就“仁”这个话题展开讲解、讨论;仁者其言也訒——要做到仁,说话要谨慎。也就是说:其言也訒 仅仅是为仁的一端。
        《论语》中,孔门诸弟子对仁多有提问,皆是问如何行为仁,或如何行为才符合仁的要求。
        为何有各种答案?除了因材施教外,在面对各种人物、各样事情的时候,就有不同的对待和处置的方式、方法。
        以下,是之前我将《论语》中众弟子问仁於孔子的内容集汇出来。通过观察不难发现,仁是经过人好好的做事、待人达成一个比较和美、满意的社会环境~
        樊迟问知。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6.22)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2.1)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2.2)
        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斯言也讱,其谓之仁矣乎?”
        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12.3)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12.22)
        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13.19)
        宪问耻。
        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
        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14.1)
        子贡问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15.10)
        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恭而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17.6)
        用童话里常使用的结语:(仁就是能让人)过上幸福而快乐的生活;亦是个人有志于仁又能做到个人的仁以后,该如何抉择的问题。
        另,仁的话题太大,最好能就具体章句提出来具体讨论。再,所抄写或有别字,务望海涵一二。


        6楼2016-06-24 13:07
        收起回复
          楼主对仁的理解,有很多是可取的。
          遵纪守法、不违道德,仅仅是一个人的起步点(确切的说,这个阶段还谈不上仁,只是在追求仁的过程里)。如何将“仁”推广、落实则不易——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其实仁这个概念里最浅显、亦是最容易做到的就是:爱人。但常人因为能力、资源有限,往往只能爱身边人(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对仁的评判标准不包括个人)。
          如何为仁,就是孔子教导和冀盼实施的方向。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久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夫子说:不仁的话不可以长久处於约束之中,不可以长久处于精神文明之中。具有仁呢,会巩固仁,具有智慧呢,会利于仁。


          7楼2016-06-24 14:19
          回复
            仁很简单,即与人交往。
            有没有看到,想与他人交往得很好,上述的内容都要做到,例如爱人、知人、有礼等等……
            但是,只懂爱人,那不是“仁”。哪怕是巴结讨好,甜言蜜语,已经与“仁”字背离了。就会“事君数,斯辱也”!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06-24 20:23
            收起回复
              谁说孔子追求仁,二者为仁,仁只是社会关系,只是其一,孔子以中庸之道,达至天人合一.吾道一语而贯之,是归一.二合一,,


              IP属地:山东9楼2016-06-24 21:14
              收起回复
                个人主观看法,不喜勿喷:
                1、孔子是儒家的总结者,不是发明者;
                2、儒家本来自于周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礼仪制度,是周文化的核心;
                3、孔子曾笔删春秋,所谓春秋笔法,因此有理由认为孔子并不是完全客观之人;
                4、孔子并不完全客观并不影响他的伟大;
                5、孔子并不完全客观,并不影响他对周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6、在此基础上,我怀疑“仁”的本来意义没有那么复杂,论语中孔子对待不同的人问仁,他的回答是不同的,从教育方法上来讲是因材施教,从“仁”的含义上来讲,则不宜将他的各种回答糅合在一起,以解释仁;
                7、由于仁义并称、仁义礼智信并称,孟子有“恻隐之心”为仁之端的说法,我个人主观地做出判断:“仁”的本义仅仅只是——同情心;
                8、当然,这是基本义,可以不断引申,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IP属地:贵州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6-06-25 01:14
                收起回复
                  巧言令色,鲜矣仁○楼主谓之过于文,并解释为文雅,若单用文即纹的引申,是说得通的,人有服饰,美之暖之,这与动物的皮毛的作用相同,虎豹有文,有隐藏作用,以迷惑猎物,但人在隐蔵、欺骗方面,多以巧言和颜色(神色、脸色)○但直接等同文雅,则是错误的,雅为正,以善为美,才是文质彬彬o关于文质的关系,文为表象,质为本质,两者统一于同一个事物,不是矛盾的极端的正反两点o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6-06-25 14:24
                  收起回复
                    仁者爱人


                    12楼2016-06-25 16:15
                    回复
                      仁就是内心里有无穷爱的能力。其实现实中很多人都不懂爱,分不清什么是爱,什么是欲,尤其是搞对象的,经常说我爱你,爱是全心全意的付出,不求一丝回报,并且无怨无悔,这是爱的境界,通常这个境界只有初恋的时候才会有,因为初恋的时候先天的童真还没有失去,那一点人性的光辉还在,所以初恋会令人难忘,但是现在的社会很多人的初恋也是为了欲了,所以也就没有那么令人怀念了。而欲就是索取,有很多人以欲为目的进行爱,就是很多男生对一个女生好,最后的目的是为了得到这个女生的青睐,跟她白头偕老。而这在俗世来说已经相当了不起了,至于我上面说的爱能达到的恐怕只有菩萨。
                      而仁的高度就是这种自然而然的,发自内心的爱,没有矫揉造作,就像一个人爱惜自己身体一样自然,就像如果你的牙齿咬到了舌头,你会恨牙齿吗?这个道理一样。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6-06-27 16:55
                      回复
                        仁,用最简单的话概括,就是------为人之道,符合为人之道的,就是仁,否则,就不是。
                        要实现仁,需要做两步,第一是立己,然后推而及人,从父母,到兄弟,到亲人,到师长朋友,到民族国家,到天下,一步步来,而人与禽兽乃至无生命死物,有着不可逾越的本质区别。
                        楼主所举例的克己复礼,就是一个立己的过程,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立人达人之类,则是推而及人。忽视自己,忽视他人,均不是完整的仁。
                        总之,要想弄明白仁,就要好好了解一下人,仁者,人也。


                        22楼2016-06-28 16: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