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女皇吧 关注:66贴子:609
  • 2回复贴,共1

【三度临朝】晋康帝司马岳皇后·褚蒜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天津1楼2016-07-04 21:43回复
    褚太后下诏说:“皇帝幼小,当赖群公卿士扶持匡救,以报答先帝礼遇贤人之意,而且是先帝旧德泽于后世,先帝之命未曾掩息,祖宗的事业可以继承,皇帝只是正位于宫中而已。
    然臣下所奏恳切周到,体现于奏书的字里行间,捧读未完,又悲又惧。
    想到先后如此谦恭自抑,只想顺从妇道,所以不拒绝群臣请求而临朝摄政,本是为国家考虑。
    我岂敢只固守住年幼无知的幼主,而违背先贤的意愿,即敬从群臣所奏。”于是褚太后临朝摄政。
    有司官员奏请褚太后,谢夫人既封,荀、卞二夫人也应追赠封谥,她们都是褚太后前母。
    褚太后不许。太常殷融提议,依照郑玄释义,褚太后的父亲卫将军褚裒,在宫廷则行臣礼,褚太后回家时则行家人礼。
    褚太后下诏说:“典礼如何规定没有详查,如照殷融所奏,是我心所不能安的,以后再详细考究。”
    征西将军庾翼、南中郎将谢尚议论认为“父在一家最尊,君在天下最重,郑玄的释义合乎情理”。
    褚太后听从了他的意见。
    从此以后,朝臣都敬重褚裒。
    升平元年(357年)正月,晋穆帝已十五岁,褚太后下诏说:“昔日遭受不幸,皇帝尚在幼年,皇权微弱,虚居其位。
    百官卿士都遵前朝之例,劝我摄政。
    为了社稷之重,遵守先代成规,勉力听从众议,不敢固守己见。
    仰凭祖宗保佑,俯仗群臣护养,皇帝已成年加冠,礼制已成,德望已备,应当南面亲政,治理万国,今归还政事,一切遵照旧典。”
    于是褚太后退居崇德宫,亲手写诏书给群臣说:“昔日因皇帝年幼,又频遭艰难,含忧多年,内心沉痛。
    司徒为有尊位重德的亲近大臣,能训诫拯救弊端,王室得以不坏,实凭借诸公之力,皇帝已行加冠之礼,而四海未能统一,五胡叛逆,豺狼当道,耗费日增,徭役不止,百姓困苦。
    愿诸位君子思量筹谋,努力一心,辅助幼主,匡救往日不足,我将永归别宫,以终晚年。
    仰思家事国事,故以此抒怀并相托。”


    IP属地:天津3楼2016-07-04 21:48
    回复
      升平五年(361年)五月,晋穆帝去世,时年十九岁。
      因晋穆帝死后无子,便迎立晋成帝的长子琅玡王司马丕即位,是为晋哀帝。
      谁知晋哀帝是个糊涂的皇帝,他对政事不感兴趣,却迷信方士,成天不吃饭,只吃金石药饵。
      因而年纪轻轻便病倒在床。拖了一年,仍不见好转。
      大臣们只好再次请出褚太后临朝摄政。
      兴宁三年(365年),晋哀帝去世,因无子嗣,褚太后立晋哀帝之弟琅玡王司马奕为帝。
      褚太后继续临朝摄政。
      咸安元年(371年)十一月,桓温亲自赶赴建康,暗示褚太后,请废司马奕为东海王,改立丞相司马昱为帝。
      当时,褚太后正在佛屋烧香,侍臣报告说:“外有紧急奏章。”
      褚太后才出来,靠住门把奏章看了几行,就说:“我本来就猜疑会发生这样的事”。
      奏章读了一半,就停下来,找了一支笔,在奏章上批复道:“我遭此百忧,感念生者与死者,心如刀割。”
      桓温开始呈诏书草稿时,顾虑褚太后会有异议,恐慌得流汗,颜色大变。
      诏书批复出来后,桓温大喜。
      司马昱即位,是为晋简文帝,褚太后无须临朝听政,被尊为崇德太后,移居崇德宫。
      咸安二年(372年),简文帝去世,太子司马曜即位,是为晋孝武帝。
      孝武帝年幼,桓温又去世,于是群臣便上奏请褚太后再度临朝听政.
      太元元年(376年),因孝武帝已经成年,褚太后便下诏还政于孝武帝,复称崇德太后.
      太元九年(384年)六月初一,褚太后在显阳殿去世 ,终年六十一岁。
      孝武帝与褚太后为叔嫂关系,朝中议论如何服丧的问题。
      太学博士徐藻提议说:“侍父侍君都应该做到敬。《礼记》上说:‘夫妻丧礼,丈夫按父亲丧制,则妻子按母亲丧制’,那么丈夫按君礼,妻子应按后礼。
      为太后服齐丧,是母亲的丧制。鲁人讥讽违礼的祭祀,是表明对尊者之尊。
      今皇帝亲自奉祀康帝、穆帝、哀帝及靖后,尊重如同亲生,怎么可以尊敬为君,而丧服按本亲呢?
      应该行齐衰丧礼,服丧一年。”孝武帝听从了这个意见。七月二十八日,孝武帝将褚太后安葬于崇平陵。


      IP属地:天津4楼2016-07-04 21: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