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印象】无名气,不华丽,无景观,不惊奇
在中学课文当中,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轼的《赤壁赋》《石钟山记》就像好兄弟一般,常常挨在一起出现。初学课文,我们总觉得,尽管王安石也算“大腕”,但《游褒禅山记》无论是知名度还是内容和语言,都比另外几篇弱多了。比如,《兰亭集序》和《赤壁赋》绝对是大名鼎鼎之作,我们都是未见其文便早知其名,他们语言或骈或散,错落有致,读来韵调和谐;《石钟山记》的名气虽不如《兰亭集序》和《赤壁赋》,但石钟山“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的奇异景象也让人惊诧和好奇。
我们读《兰亭集序》可以体验曲水流觞,畅叙幽情的轻松快活,效仿游目骋怀,放浪形骸的自由洒脱;读《赤壁赋》,可以感慨,吾生须臾的悲咽,可以想象,羽化登仙的畅达;读《石钟山记》,就像走进《盗墓笔记》中的奇境,可以看到千尺绝壁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然而,读《游褒禅山记》,似乎就感觉缺少了新奇与舒适:没有美丽的风景,没有壮阔的气势,没有曲折的情节;唯有的,就是几人探洞,探索行程无果而返,洞中幽境也无描述。好在最后议论部分出现几句哲理名言可以品鉴,算是得到一丝安慰。
文章中,王安石先说褒禅山名字的由来,又从慧空禅院说到华山洞,再说从仆碑发现“花山”,辩释“花山”之“花”乃“华实”之“华”的误读。这些内容尽管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但确实让人觉得啰唆。几人游览褒禅山,先是“所谓前洞”,后是“谓之后洞”,反正在读者眼中,他们的游览完全是只有经过,没有景色。终于,读到“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我们朗读的节奏才突然转为豁然明快,文言散文的畅达感觉终于回来了。
王安石告诉我们,“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要想观赏,就需要一定的能力、物力和坚韧的毅力。如果一个人有能力、有物力,却因为没有毅力半途而废,会徒然让人讥讪,也给自己留下无穷遗憾。因此,做事要坚持不懈,做学问要深思慎取。
普通人读《游褒禅山记》,对文章的理解基本上就到此为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