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一中语文吧 关注:204贴子:1,174
  • 7回复贴,共1

从《游褒禅山记》看团队暗示和正负能量的博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神奇的文章。对于初读浅读之人,它的表达单调淳朴,必然读不出精彩,顶多就是体会一点持之以恒、不断攀登之类的道理;可多读深思,再结合人生经历和世间百态去理解,它会让你看到一篇寓意深刻的好文章。


IP属地:江苏1楼2016-07-12 16:21回复
    【第一印象】无名气,不华丽,无景观,不惊奇
    在中学课文当中,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轼的《赤壁赋》《石钟山记》就像好兄弟一般,常常挨在一起出现。初学课文,我们总觉得,尽管王安石也算“大腕”,但《游褒禅山记》无论是知名度还是内容和语言,都比另外几篇弱多了。比如,《兰亭集序》和《赤壁赋》绝对是大名鼎鼎之作,我们都是未见其文便早知其名,他们语言或骈或散,错落有致,读来韵调和谐;《石钟山记》的名气虽不如《兰亭集序》和《赤壁赋》,但石钟山“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的奇异景象也让人惊诧和好奇。
    我们读《兰亭集序》可以体验曲水流觞,畅叙幽情的轻松快活,效仿游目骋怀,放浪形骸的自由洒脱;读《赤壁赋》,可以感慨,吾生须臾的悲咽,可以想象,羽化登仙的畅达;读《石钟山记》,就像走进《盗墓笔记》中的奇境,可以看到千尺绝壁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然而,读《游褒禅山记》,似乎就感觉缺少了新奇与舒适:没有美丽的风景,没有壮阔的气势,没有曲折的情节;唯有的,就是几人探洞,探索行程无果而返,洞中幽境也无描述。好在最后议论部分出现几句哲理名言可以品鉴,算是得到一丝安慰。
    文章中,王安石先说褒禅山名字的由来,又从慧空禅院说到华山洞,再说从仆碑发现“花山”,辩释“花山”之“花”乃“华实”之“华”的误读。这些内容尽管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但确实让人觉得啰唆。几人游览褒禅山,先是“所谓前洞”,后是“谓之后洞”,反正在读者眼中,他们的游览完全是只有经过,没有景色。终于,读到“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我们朗读的节奏才突然转为豁然明快,文言散文的畅达感觉终于回来了。
    王安石告诉我们,“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要想观赏,就需要一定的能力、物力和坚韧的毅力。如果一个人有能力、有物力,却因为没有毅力半途而废,会徒然让人讥讪,也给自己留下无穷遗憾。因此,做事要坚持不懈,做学问要深思慎取。
    普通人读《游褒禅山记》,对文章的理解基本上就到此为止了。


    IP属地:江苏2楼2016-07-12 16:29
    回复
      【创新思维】负能量暗示能让团队前功尽弃
      高人读《游褒禅山记》,可以发现,在团队最脆弱的关键时刻,暗示很重要。
      游览褒禅山探索后洞半途而废的经历,令王安石痛心疾首。窈然的后洞位于“由山以上五六里”,深远甚寒,就连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王安石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一行五人充满好奇,决定探索后洞。他们拥火以入,入之愈深,虽“其进愈难”,却“其见愈奇”。眼看可以观赏常人难以看到的奇景,就在这节骨眼上,其中一个“有怠而欲出者”说了一句非常不该说的话:“不出,火且尽。”一句极其简单的话语,却让大家“遂与之俱出”。
      这个人为什么会说这样一句话,原因无非可能有两种:一是火把确实不够,即将熄灭;二是这个人不敢或不想再深入洞穴,以“火且尽”为借口。从文章表述的这人是“有怠而欲出者”可以看出,“不出,火且尽”这句话可能完全是个借口。王安石说,正当几人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其实,“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我们实际上可以把王安石他们看做一个五人探险团队。这个团队原本的目标是探索“人之所罕至”的后洞。就是因为某人的一句“不出,火且尽”,正好契合了团队成员心中恐惧或懒惰的一面,让整个团队的前进方向发生了三百六十度的逆转。这个“乱说话”的人仿佛就像是我们生活中所说的负能量者,如果当时是一位队友给予大家积极的暗示,那么,事情可能就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王安石也不会后悔不已。


      IP属地:江苏3楼2016-07-12 16:30
      回复
        【融会贯通】正能量暗示助推团队前进的步伐
        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团队很可能遇到困难和挑战,此时,整个团队的心理是非常脆弱的。我们常说的“攻坚阶段”,就是指这种最关键、最困难和最艰苦的时候,也是最重要的时刻。挑战面前,团队中的每个人心里都做着或前进、或止步、或后退的选择,信念、犹豫和畏惧同时笼罩在团队上空,就看哪种情绪会突然蔓延开来。打破平静的力量可能掌握在个别人手中,这时候只要有人发出声音,说一句话,都会对团队所有成员形成强大的心理暗示,对整个团队的去向形成重大影响。如果有人鼓劲儿打气,可能给团队注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如果有人拆台泄气,可能给团队带来消极退缩的负能量。
        于是,我想到一个游人登山的故事:游客来到山脚,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风景吗?”有人答有,有人答没有。
        于是有人顿足山脚,有人继续前行。来到山腰,这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有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风景吗?”有人答有,有人答没有。
        于是有人流连山腰,有人继续攀登。来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约。
        “有人答没有,有人答有。”说了等于没说。尽管这是句废话,然而,它却成了多少人抉择的依据。前行之人接受了“有”,驻足之人接受了“没有”。可见,在面临抉择的关键时候,一句话对个人及团队方向的影响力有多么重要。
        《论语》中有“一言可以兴邦”和“一言可以丧邦”的说法。乍一听,很有些危言耸听的感觉,可联系历史和现实,一句话影响大局,这样的说法在某些情境下还真有那么回事。我们知道,过去有多少诤言、警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也有不少谣言、谗言害人又误国。因此,关键时刻,一句正能量的鼓励可以助推团队前进的步伐,一句负能量的打击则可以将团队瞬间击溃。


        IP属地:江苏4楼2016-07-12 16:30
        回复
          >> 附【原文回顾】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IP属地:江苏5楼2016-07-12 16:31
          回复
            摘自《作文合唱团》2015年10月号 文 / 课堂内外杂志社高考研究中心 林雪涛


            IP属地:江苏6楼2016-07-12 16:31
            回复
              好文章


              IP属地:重庆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6-12-29 00: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