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我我我我倒吧 关注:32贴子:1,065
  • 2回复贴,共1

殉梦书香 香港爱书人罗志华之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唐铮


IP属地:河南1楼2008-08-20 10:28回复
    3月初的香港,冬意早已过去。 

      位于繁华街道的三联书店,正在开着一个追思会。会议本身并不奇怪,奇怪的是被凭吊的人。 

      这个人,生前穷困潦倒,赖以谋生的小店铺由于负债累累被勒令清盘;这个人,生前从未出版过只字片语。但是,还是这个人,死后被誉为香港的“文化推手”,在他去世后一个月,仍然 
    有许多文人,对着他的照片,一遍遍怀念,一遍遍回忆。 

      追思会上,一位嘉宾的一句话,让在场的人们陷入了沉思——在这个时代里,被阅读的书,和阅读书的人,究竟是谁在为谁坚守?


    IP属地:河南2楼2008-08-20 10:33
    回复
      3月初的香港,冬意早已过去。 

        位于繁华街道的三联书店,正在开着一个追思会。会议本身并不奇怪,奇怪的是被凭吊的人。 

        这个人,生前穷困潦倒,赖以谋生的小店铺由于负债累累被勒令清盘;这个人,生前从未出版过只字片语。但是,还是这个人,死后被誉为香港的“文化推手”,在他去世后一个月,仍然 
      有许多文人,对着他的照片,一遍遍怀念,一遍遍回忆。 

        追思会上,一位嘉宾的一句话,让在场的人们陷入了沉思——在这个时代里,被阅读的书,和阅读书的人,究竟是谁在为谁坚守? 

      梦断书丛 

        2008年2月18日,农历正月十二。 

        香港新年的气氛还没消散,罗清华心里却一直七上八下地不踏实。整个春节一直没有弟弟罗志华的消息。她拨打过无数次弟弟的手机,却永远无法接通。就连除夕团圆饭这个全家人几十年雷打不动的约会,弟弟也没有露面。惹得老母亲反复向她追问。 

        “肥仔去台湾了。”每次,罗清华都这样回答。弟弟的朋友本来就有限,她问了个遍,只有一个朋友回复她,曾在2月4日和他通过电话。当时,罗志华正在准备参加春节后每年一次的台湾书展。随后,就再没了消息。 

        家里的电话响了。铃声对面,是警署。一个让罗清华震惊的消息透过话筒传了出来…… 

        次日,香港本地报纸的港闻版刊出一则新闻:除夕夜前,某偏僻货仓“货物”倒塌,压死“从事货运代理的小商人”,事发14天后,才发现早已腐败的遗体。 

        事情的始末并不长:腊月二十八,罗志华到货仓里整理存放已久的书籍,打算挑选一部分参加春节后的台湾书展。正当他登着梯子去够高处的书时,书堆坍塌,直泻下来,他被压在书堆下,后脑重重着地,当场丧生。几天之后,开始有异味传出,但左右邻户尚不能确定来源。再过十天,气味渐浓,才有人破门而入,发现他的尸体。 

        在那些天里,很多朋友寻找过他,但是手机总是无人接听,住处也没有人。罗志华的家人曾经想过要到放书的货仓去找他,但是根本不知道货仓在哪里。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爱书如痴的人,最后的结局,却是让书本变成了他的墓室。 

      青文书屋 

        罗志华这个名字,20多年来,一直和一间名叫青文书屋的书店联系在一起。 

        那间书店,真是可怕。就连最明亮的正午,楼道里也都昏黑一片。进到书店里,四壁全是书,一直堆砌到天花板边上。书店里只余一条逼仄的过道,过道上隔三岔五地站着几个人,动也不动地低头专心看书。 

        一个由学生自发发起的“青年文学奖”,是青文书屋名字的由来。 

        青年文学奖肇始于1972年,由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几所高校联合发起,每年选取最优秀的诗歌、散文和小说评授奖项。由于高校学生广泛参与,影响力逐年扩大。 

        青文书屋的创始人之一张楚勇,是第六届青年文学奖的筹委会主席。1981年,他和十几名青年文学奖获得者聚集在一起,掏出身上所有的积蓄,合股租下了湾仔一家写字楼的二楼商铺,开了这家名叫“青文”的小书店。 

        书店开张前,第五届文学奖筹委会主席陈庆源写下了这段豪情壮语——“我们有一个宏愿,要建筑一座坚固的大桥。桥的这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桥的另一端是通向人类终极的理想。我们坚信,文学能导人思索、发人深省,更能开拓人类的创造力,改变不合理的现实,建立理想的世界。” 

        在狭小的店铺里,青文的一干创始人办征文,搞讲座,举行文学生活营,组织出版文集,在大学和中学里搞大型书展。网罗香港的杰出作家当评判,到台湾找到雕刻家朱铭为书屋雕出李白醉酒的奖杯,更跑去北京拜会朱光潜、沈从文、艾青等文化大师,把访谈内容刊成单行本。 

        那是一个追求理想的年代,青文书屋就此诞生。青文书屋诞生的时候,恰好也是香港“二楼书店”最为兴盛的时代。香港一楼底商的价格太贵,以小书店的力量远远支撑不起。很多书店店主就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二楼以上的铺位。“二楼书店”因此得名。 
      


      IP属地:河南4楼2008-08-20 13: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