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低视力视觉康复的内容包括视功能训练、助视器的使用、改善环境以及特殊教育,康复的目的是使视觉损害的影响降至最低程度,以便使低视力儿童能够更好、更有效地使用可利用的视功能。
(一)视功能训练
视觉的发育不能自然产生,对于视功能受到损害的儿童,必须通过训练才能获得视觉使用能力。基本的视觉技能包括固视、追踪、扫视和辨认细节能力等,而交流、阅读和日常生活活动等是对这些基本视觉技能的综合运用。
1、对于婴幼儿的视功能训练,要根据不同发育阶段及评估结果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案。比如对1岁左右的婴儿,可以训练认识和注意物体的能力,2~3岁时可以进行辨别物体的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对低视力儿童尽可能地在生活环境中教授一些视觉技巧,增加其视觉经历非常重要,同时把这些技巧展示给在其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人,比如他们的直接照顾者以及相关的教师,这样能增加儿童学习的时间和机会,使其更易熟悉和掌握这些技巧。
2、阅读能力是低视力学龄儿童最常使用的视觉能力,康复中心的低视力患者在进行视觉基本技能训练后,阅读能力得到提高开发出计算机辅助的视觉训练系统,有效地提高了低视力儿童的基本视觉技能、物体认知能力、空间的概念等。建议,免费培训大量的专业人员来帮助低视力儿童提高视觉使用能力,并希望建立一个较完善的低视力服务体系,促进低视力儿童的康复。
(二)助视器光学和非光学助视器均可改善低视力患者的活动能力,也为低视力儿童所使用。
低视力学龄儿童使用放大镜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但同时需要考虑儿童的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年龄较小的低视力儿童使用光学助视器会阻碍其对周围环境的整体认识,应同时用图画、卡片教其认识和理解周围的环境。
(三)改善环境通过对低视力儿童的全面评估,了解是否有色觉、对比敏感度等方面的改变,从而改善其所处的环境,如提高物体与环境的对比度、增加相应的服务设施等,以利于低视力儿童更好地利用残余的视功能去进行一些活动。
(四)特殊教育
视觉康复能促进低视力儿童接受教育,而特殊教育则有利于低视力儿童的康复。低视力儿童在学校不仅能学习文化知识,而且在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帮助下,还能学到如何使用视觉能力去学习、交流。
为了促使低视力儿童视觉使用能力的提高和接受更适合的教育,孙葆忱教授对盲校学生进行了视功能检查,提出在盲校成立低视力班,使有残余视力的儿童不再学习盲文课程。徐白伦先生以金钥匙工程带动了低视力儿童随班就读试验的开展。在一些发达国家,回归主流教育、普通教育改革以及融合教育也先后被提出。为普通学校培训特殊教育工作者,使低视力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学习,不仅使他们更有机会接近教育的环境,而且还有利于低视力儿童融入社会。
四、小结
1999年WHO和许多非政府组织联合发起“视觉2020,享有看得见的权利”这一行动,目标是在2020年前全球消除可避免盲,其中最优先考虑低视力保健,尤其是儿童低视力保健。理想的低视力眼保健模式应具备基本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和预防的措施、治疗机制、康复的提供和社区及职业的教育.
儿童低视力的治疗和康复方案的制定,应该由多学科人员参与,在手术和药物治疗后及时进行功能性视力及其他相关功能的评估,并提出相应的训练措施,以保证在最有益于训练的早期,最大程度地提高视觉使用能力.形成并建立完善的低视力服务体系,实现低视力儿童的视觉康复,使他们由家庭、社会的负担变为社会发展的动力,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尚需多领域多学科的共同努力。
(一)视功能训练
视觉的发育不能自然产生,对于视功能受到损害的儿童,必须通过训练才能获得视觉使用能力。基本的视觉技能包括固视、追踪、扫视和辨认细节能力等,而交流、阅读和日常生活活动等是对这些基本视觉技能的综合运用。
1、对于婴幼儿的视功能训练,要根据不同发育阶段及评估结果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案。比如对1岁左右的婴儿,可以训练认识和注意物体的能力,2~3岁时可以进行辨别物体的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对低视力儿童尽可能地在生活环境中教授一些视觉技巧,增加其视觉经历非常重要,同时把这些技巧展示给在其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人,比如他们的直接照顾者以及相关的教师,这样能增加儿童学习的时间和机会,使其更易熟悉和掌握这些技巧。
2、阅读能力是低视力学龄儿童最常使用的视觉能力,康复中心的低视力患者在进行视觉基本技能训练后,阅读能力得到提高开发出计算机辅助的视觉训练系统,有效地提高了低视力儿童的基本视觉技能、物体认知能力、空间的概念等。建议,免费培训大量的专业人员来帮助低视力儿童提高视觉使用能力,并希望建立一个较完善的低视力服务体系,促进低视力儿童的康复。
(二)助视器光学和非光学助视器均可改善低视力患者的活动能力,也为低视力儿童所使用。
低视力学龄儿童使用放大镜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但同时需要考虑儿童的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年龄较小的低视力儿童使用光学助视器会阻碍其对周围环境的整体认识,应同时用图画、卡片教其认识和理解周围的环境。
(三)改善环境通过对低视力儿童的全面评估,了解是否有色觉、对比敏感度等方面的改变,从而改善其所处的环境,如提高物体与环境的对比度、增加相应的服务设施等,以利于低视力儿童更好地利用残余的视功能去进行一些活动。
(四)特殊教育
视觉康复能促进低视力儿童接受教育,而特殊教育则有利于低视力儿童的康复。低视力儿童在学校不仅能学习文化知识,而且在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帮助下,还能学到如何使用视觉能力去学习、交流。
为了促使低视力儿童视觉使用能力的提高和接受更适合的教育,孙葆忱教授对盲校学生进行了视功能检查,提出在盲校成立低视力班,使有残余视力的儿童不再学习盲文课程。徐白伦先生以金钥匙工程带动了低视力儿童随班就读试验的开展。在一些发达国家,回归主流教育、普通教育改革以及融合教育也先后被提出。为普通学校培训特殊教育工作者,使低视力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学习,不仅使他们更有机会接近教育的环境,而且还有利于低视力儿童融入社会。
四、小结
1999年WHO和许多非政府组织联合发起“视觉2020,享有看得见的权利”这一行动,目标是在2020年前全球消除可避免盲,其中最优先考虑低视力保健,尤其是儿童低视力保健。理想的低视力眼保健模式应具备基本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和预防的措施、治疗机制、康复的提供和社区及职业的教育.
儿童低视力的治疗和康复方案的制定,应该由多学科人员参与,在手术和药物治疗后及时进行功能性视力及其他相关功能的评估,并提出相应的训练措施,以保证在最有益于训练的早期,最大程度地提高视觉使用能力.形成并建立完善的低视力服务体系,实现低视力儿童的视觉康复,使他们由家庭、社会的负担变为社会发展的动力,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尚需多领域多学科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