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宋代的太学和各地的州县学、书院蓬勃兴起。其中,书院对后世的影响尤大。宋神宗时,在太学实行三舍法,即外舍、内舍和上舍的升级制度,这是中国以至世界教育史上的首创,实为现代教育分级制的先河。北宋对前代的教育分科有所发展,在太学之外,先后建立武学、律学、医学、算学、书学、画学等,尽管对其他学科重视不够,但无疑是高等教育实行分科的萌芽。
由于印刷术的发展,如《百家姓》、《千字文》一类识字课本的流行,宋朝的教育较前朝有了很大普及,城乡出现了许多专职的教书先生,不少地区利用农闲举办冬学。
在肯定宋代教育成就的同时,也应指出,正是从北宋开始,完成了经学、教育和科举三位一体的紧密结合,因而将教育的功能简单地、狭隘地与仕途相联系,这就孕育着此后中国教育转向落后的因素。
二、宋学:宋代是中国古代经学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完成了由“汉学”向“宋学”的转变,即由章句之学转变为义理之学。但长期以来,人们将宋学简单地归结为程朱理学,这是不确切的,因为程朱理学仅是宋学的一个流派,直到南宋中后期,才成为显学,后又长期占据了经学的主导地位。宋学流派纷呈,非程朱理学一家所能囊括。
谈到宋学的出现,人们自然可以追溯到中唐韩愈等人的影响,但主要还是形成于北宋中期。学者们不仅对儒经的注疏,甚至对儒经也提出大胆的怀疑。“从方法论上说,汉学属于微观类型,而宋学则属于宏观类型。在我国古代学术史上,宋学确实开创了学术探索的新局面,并表现了它独特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宋学“强大的生命力和突出的特点还表现在,把学术探索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力图在社会改革上表现经世致用之学”。但程朱理学“又把内心反省工夫放在首位,脱离社会现实的实践,以静、诚、敬等向自己身上使劲”,这大致上又是理学异于不少宋学流派的基本点①。
在宋学诸多流派中,先后占据支配和主导地位的,则是王安石的王学和程朱理学。两派尽管有尖锐的分歧,但在尊孟方面,却有其共同性。正是在两派的倡导下,孟子在宋代由诸子之一而被提到亚圣的地位,儒学开始了孔孟并称的新阶段[3]。
“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有一种倾向,即强调门户之见,道统之说,总认为只有自己的学说为谠言正论,其他思想是异端邪说,总希望天下只有自己一家之说的声音”[4](p110)。王学的创立者王安石强调“一道德”,反对“异论纷然”[5](卷115,《选举制》)。程朱理学则强调“自孟轲没,圣学失传”,唯有自己“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志将以斯道觉斯民”[6](卷11)。双方其实都认为唯有自己的学说才是儒学发展史上的第三块里程碑。这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专制主义,特别是将一种学说贯彻于科举取士,起着严重的禁锢思想的恶劣作用。这是宋学发展中留下的一条重要教训。我们承认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就应当承认思想也是丰富多彩的。检验真理只能通过实践,通过平等讨论,想念自己掌握着真理,就无须依靠权力的支撑。中国有着深厚的一言堂传统,直到近代,才有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提出了一个相反的方针——兼容并包,即群言堂。
依照古代大儒的思维,是偏喜抽象,偏喜综合,偏喜概括,偏喜想象,偏喜模糊,甚至混沌,而不求具体,不求分析,不求实证。按现代科学实验可分两种层次,一是理论科学实验,二是技术科学实验。中国古代恰好是缺乏理论科学实验的思维和传统。中国古代哲学偏重于政治和伦理,而哲人们大都无兴趣对自然界进行细微地观察和研究,而满足于从某些抽象概念创立宇宙论。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等概念长期行用,停滞不前,而缺乏通过实证、分析,不断探索宇宙和自然奥秘的精神和思维模式。宋学也沿袭了这种传统,并有了进一步发展。这又潜藏着中国哲学由先进转向落后的因素。因为哲学只有扎根于自然科学的沃土,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宋学发展中的又一条教训。中国古代哲学,包括宋学的思想模式,也不可能不影响自然科学的发展。
三、科技: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闻名于世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三项主要是在宋代得到应用和发展的。沈括是宋代主要的科技代表人物,有笔记小说《梦溪笔谈》和医书《良方》传世,他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北宋有两次天文史上著名的超新星记录。苏颂和韩公廉制造了水运仪象台和浑天仪,成为世界上第一台天文钟和假天仪。其他如农学、农业技术、建筑学等都有显著成就。北宋初,构筑横跨长江的大浮桥,为桥梁史上的创举。南宋时,广泛使用车船,应用了原始的螺旋桨,如此等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人们对宋学的研究和议论甚多,以上主要采用邓广铭和漆侠的论点,参见邓广铭《略谈宋学》(载《宋史研究论文集》1984年年会编刊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载《探知集》,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由于印刷术的发展,如《百家姓》、《千字文》一类识字课本的流行,宋朝的教育较前朝有了很大普及,城乡出现了许多专职的教书先生,不少地区利用农闲举办冬学。
在肯定宋代教育成就的同时,也应指出,正是从北宋开始,完成了经学、教育和科举三位一体的紧密结合,因而将教育的功能简单地、狭隘地与仕途相联系,这就孕育着此后中国教育转向落后的因素。
二、宋学:宋代是中国古代经学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完成了由“汉学”向“宋学”的转变,即由章句之学转变为义理之学。但长期以来,人们将宋学简单地归结为程朱理学,这是不确切的,因为程朱理学仅是宋学的一个流派,直到南宋中后期,才成为显学,后又长期占据了经学的主导地位。宋学流派纷呈,非程朱理学一家所能囊括。
谈到宋学的出现,人们自然可以追溯到中唐韩愈等人的影响,但主要还是形成于北宋中期。学者们不仅对儒经的注疏,甚至对儒经也提出大胆的怀疑。“从方法论上说,汉学属于微观类型,而宋学则属于宏观类型。在我国古代学术史上,宋学确实开创了学术探索的新局面,并表现了它独特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宋学“强大的生命力和突出的特点还表现在,把学术探索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力图在社会改革上表现经世致用之学”。但程朱理学“又把内心反省工夫放在首位,脱离社会现实的实践,以静、诚、敬等向自己身上使劲”,这大致上又是理学异于不少宋学流派的基本点①。
在宋学诸多流派中,先后占据支配和主导地位的,则是王安石的王学和程朱理学。两派尽管有尖锐的分歧,但在尊孟方面,却有其共同性。正是在两派的倡导下,孟子在宋代由诸子之一而被提到亚圣的地位,儒学开始了孔孟并称的新阶段[3]。
“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有一种倾向,即强调门户之见,道统之说,总认为只有自己的学说为谠言正论,其他思想是异端邪说,总希望天下只有自己一家之说的声音”[4](p110)。王学的创立者王安石强调“一道德”,反对“异论纷然”[5](卷115,《选举制》)。程朱理学则强调“自孟轲没,圣学失传”,唯有自己“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志将以斯道觉斯民”[6](卷11)。双方其实都认为唯有自己的学说才是儒学发展史上的第三块里程碑。这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专制主义,特别是将一种学说贯彻于科举取士,起着严重的禁锢思想的恶劣作用。这是宋学发展中留下的一条重要教训。我们承认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就应当承认思想也是丰富多彩的。检验真理只能通过实践,通过平等讨论,想念自己掌握着真理,就无须依靠权力的支撑。中国有着深厚的一言堂传统,直到近代,才有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提出了一个相反的方针——兼容并包,即群言堂。
依照古代大儒的思维,是偏喜抽象,偏喜综合,偏喜概括,偏喜想象,偏喜模糊,甚至混沌,而不求具体,不求分析,不求实证。按现代科学实验可分两种层次,一是理论科学实验,二是技术科学实验。中国古代恰好是缺乏理论科学实验的思维和传统。中国古代哲学偏重于政治和伦理,而哲人们大都无兴趣对自然界进行细微地观察和研究,而满足于从某些抽象概念创立宇宙论。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等概念长期行用,停滞不前,而缺乏通过实证、分析,不断探索宇宙和自然奥秘的精神和思维模式。宋学也沿袭了这种传统,并有了进一步发展。这又潜藏着中国哲学由先进转向落后的因素。因为哲学只有扎根于自然科学的沃土,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宋学发展中的又一条教训。中国古代哲学,包括宋学的思想模式,也不可能不影响自然科学的发展。
三、科技: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闻名于世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三项主要是在宋代得到应用和发展的。沈括是宋代主要的科技代表人物,有笔记小说《梦溪笔谈》和医书《良方》传世,他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北宋有两次天文史上著名的超新星记录。苏颂和韩公廉制造了水运仪象台和浑天仪,成为世界上第一台天文钟和假天仪。其他如农学、农业技术、建筑学等都有显著成就。北宋初,构筑横跨长江的大浮桥,为桥梁史上的创举。南宋时,广泛使用车船,应用了原始的螺旋桨,如此等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人们对宋学的研究和议论甚多,以上主要采用邓广铭和漆侠的论点,参见邓广铭《略谈宋学》(载《宋史研究论文集》1984年年会编刊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载《探知集》,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