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寨吧 关注:201贴子:10,191
  • 2回复贴,共1

一个贫困村,一年送走五名985.记下汤十亩地洼村的逆袭之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个贫困村出了五名重点大学生(图/视频)
十亩地洼村,村前有一块十亩地,在这个人均耕地只有2.5分的村子里,这是面积最大的一块地,村子因此得名。
十亩地洼村,国家级贫困县鲁山县下汤镇的一个贫困村。在今年高考中,这个村在鲁山县一高就读的7名考生参加,全部考取大学。
张金雨,北京大学;王亚涛、王凯祥,浙江大学;王克峰,西安交通大学;张秋瑾,中南大学;张亚豪,郑州大学。还有一名考生只以2分之差屈居二本。这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7月25日上午,记者来到这个村子,为大家揭秘学霸是怎样炼成的。
张金雨体型微胖,圆脸上总带着笑。在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笔试、面试综合评价中位居河南省第一名,高考成绩667分。“2013年上高中后目标就是北大,从未变过。”他说。
王亚涛刚开始的目标是武汉大学,高二时瞄准了北大清华,高考成绩661分。“正常发挥吧,浙大也不错啊。”他笑着说。
王凯祥有些瘦小,却颇有些传奇色彩,他比其他同学少上了半年学。他告诉记者,“高二下半学期,腰椎间盘突出,疼得上不成学,在家休息了半年,高三开学又回来接着上。”学校本来是把王凯祥往北大清华培养的,如果不是因病,按他平常的成绩,是有相当大的把握的。
王克峰高考成绩645分,他觉得没发挥好,平常成绩他能考到660分。“正常发挥的话,浙大、武大应该没问题。”他说。
张亚豪考了569分,他认为这个成绩在预料之中,甚至比平时成绩还要好一点。
唯一的女孩张秋瑾没在家,她在电话里对记者说:“高考算是正常发挥吧。平常学习注重纠错,经常总结。文科并不是死记硬背,要进行系统总结,有逻辑性,好背还记得牢”。
“学习方法有一点吧,善于举一反三,做一点超纲题,但不能超得太多。”张金雨说。
王亚涛和张亚豪认为要跟着老师的节奏走,同时注重补足自己的短板,对薄弱环节要多做习题。
王克峰觉得态度最重要,“不管聪明还是笨,一定要努力,要抓紧时间,不刻苦怎么都不行。”他说。
王凯祥觉得自己最大的特点是踏实,此外特别喜欢阅读。
这几个孩子是从小到大的玩伴,小学在一起,初中一个学校,高中都在鲁山县一高。
“一直不敢松劲,小学、初中一直同凯祥较劲,第一第二我们俩轮着拿,到了高中分文理科才不比了。”张金雨说。
王克峰、王凯祥两人是邻居,几人中两人关系最好。“同他比啊,可我总比不过他。”王克锋笑着说。
“竞争肯定是有的,大家心里都明白,但从来没有说透过。高中学习紧张,确实有些疏远了,但高考过后,我们在一起玩,又找到了小时候的感觉。”王凯祥说。
十亩地洼村是个贫困村,村里许多人都在外面打工。“记得小时候父母都在外面打工,从上小学后他们就不再出去了,一直在家照顾我。”张金雨说。
王亚涛的父母在外做生意,可每年的寒暑假,一定要回来同孩子一起过。
王凯祥有病那一年,父母从苏州回来照顾他,病好后,两人在学校附近租房子,高三陪了整整一年。
申延军是驻村第一书记,去年来到十亩地洼村,“这个村确实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家里再穷,也要让孩子上学。”他说。
张金雨的父亲说:“只要上学,少吃口饭,也要供你。打工赚钱是一时的事,上学学到知识是一辈子的事。”
李长安是村里的文书,他的弟弟是村里考出去的第一名大学生。他说:“那是1995年,村里有两名学生考上了大专,我弟弟是其中一个。从那之后,每年都有学生考上大学,有国防科技大学、哈工大、郑大。今年考这么好,谁都想不到。村里人说,几十年攒的劲,一下子爆发了。”(转贴)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7-26 19:48回复
    大吧求加精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07-26 19:49
    回复
      你还是小吧主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4-06 20: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