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煤山殉国,身边只有一个太监王承恩。锦衣卫呢?号称皇帝的亲军、御林,怎么一个都没见着?
看了各位的回答,题主的意思并不是问为什么锦衣卫没有投入到正面战场。而是,身为亲军御林,应该时刻贴身护卫皇帝,但是最后一刻,一个锦衣卫都没有出现
1、首脑降清了
崇祯朝的末代锦衣卫首脑是骆养性。此人是锦衣卫世袭军官出身,据说其祖先是从湖北钟祥的兴王府随世宗进京的锦衣卫军官之一、嘉靖二年(1523)到七年的掌卫事都指挥使骆安。锦衣卫是亲军指挥使司,级别为正三品,但其领导一般都是由都督、都指挥使级别的高级武将甚至公侯来担任的。其父骆思恭,是万历四十四年(1616)到天启三年(1623)的锦衣卫长官。骆养性虽非理应承袭骆家的指挥使世职的长子,却也因荫以锦衣卫百户出仕。可谓世受国恩。
崇祯末年,骆养性以左都督(武将在公侯伯爵以下的最高级别)衔执掌锦衣卫,并加太子太傅之虚衔,显然毅宗对这位皇室的世臣颇为信任。他曾在崇祯十六年(1643)弹劾出京督师的首辅周延儒谎报大捷,成为扳倒周延儒的重磅炸弹。骆养性获得周延儒活动的详情,相信与锦衣卫校尉的侦查有关,由此也可见锦衣卫在崇祯朝政治中仍发挥重要作用。
次年三月,李自成攻入北京后,骆养性被顺军擒获,拷打追赃。到了五月初,多尔衮、吴三桂联军在山海关击败顺军,西进北京。当时流言称吴三桂奉崇祯太子朱慈烺回京继位。骆养性与恭顺侯吴惟英(永乐朝蒙古将领吴允诚之后)之弟吴惟华、吏部侍郎沈惟炳等高级官员在朝阳门外迎驾,结果迎来的却是清朝摄政王的大驾。当时不少明官悄悄溜走,骆养性等人却将错就错,马上投降了清朝,将多尔衮迎到明宫武英殿,率众朝见。
多尔衮遂委任骆养性以左都督原官外任为天津总督。但到了当年十月,清廷就以骆养性擅自迎接南明使者左懋第、陈洪范等人为由,将其革去总督实职。
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廷发表了一道给一些明朝降臣封爵升官的上谕,其中就包括骆养性:

可见这个骆养性与恭顺侯吴家、武将海时行等都是支持清朝顺利接管北京的明朝武臣,故多尔衮虽然革去骆养性的实任,仍要对他加以封赏。顺治六年,清廷起用骆养性为浙江掌印都司,这实际是一个绿营中的中级职务。不久,骆养性就去世了。此人身为明朝皇帝最信任的锦衣卫首脑,在改朝换代之际竟果断投靠新朝以自保,但并未获得爱新觉罗贵族的真正信任,被削去实职。后来获得外任机会,也没来得及建立新功。锦衣卫骆家这一长期寄生于明朝国家机器上的贵族家庭,没有找到新的宿主,大概也就此衰落。
甲申北都之中,可考的锦衣卫官员殉国者只有武进士出身的指挥同知李若琏一人。
=====
6月23日修改 这里是有些夸大,千户高文采确有其人。应该改为堂上官罢。徐答主提到的王国兴,实际是熹宗生母王才人(谥孝和皇太后)的堂兄弟王昇的儿子。天启初年王昇封新城伯、进新城侯,王国兴也先后以锦衣卫指挥佥事、同知职带俸(挂名拿工资),后被魏党下狱论死。崇祯初年释放,后袭封新城侯,城陷时自杀。此人在某些書籍如錢邦芑《甲申忠佞纪事》中被称为“王皇亲”。毛奇龄《胜朝彤史拾遗记》较确。《明季北略》等书把他说成是锦衣官员,是用了他的旧官职。《甲申传信录》把他列在戚臣中,而仍称之为锦衣卫都指挥使,不当。《清世祖实录》顺治元年八月载御史曹溶请旌表诸臣中有“新城伯王国兴”,可为的证。明末锦衣卫带俸人员数量非常庞大,说起来也算是锦衣卫吧,不过肯定不是现在带有传奇色彩的秘密警察人员……姑识之。
=====
2、机构被改编了
清朝接管了明朝留在北京的官僚机构,也包括其锦衣卫。起初清廷沿用了锦衣卫的官名,但取消了锦衣卫侦缉、监狱的职能,只管理皇帝仪仗人员。顺治元年十二月赏赐朝中汉大臣的名单中,有“锦衣卫掌印指挥王鹏冲”之名。然而当月清廷就“以内大臣辅国将军锡翰总理锦衣卫事。”锡翰是努尔哈赤之弟巴雅喇的儿子,是清世祖福临叔父辈的宗室。这种和皇帝直接有关的机构,毕竟还是由本朝宗室管起来比较好。次年,清廷将锦衣卫改名为銮仪卫。从此锦衣卫之名就在北京消失了。顺治三年七月, 清廷“革銮仪卫缉访人役,永著为令”。锦衣卫遗留下来的这一“特色”也不复存在。銮仪卫这个机构一直延续到清亡才废除。宣统朝避皇帝溥仪的讳,改名“銮舆卫”。
当然,明末锦衣卫人物里也有其它“忠臣”。例如永历朝的锦衣卫马吉翔,武进士出身,任广东都指挥使,因拥戴绍宗(唐王)而进入锦衣卫,后随昭宗播迁,曾为昭宗乘坐的小舟划船。永历十一年(1657)竟转职为大学士,后晋升首辅,成为大明三百年由锦衣卫入阁的第一人,最后在缅甸殉国
=====
3、锦衣卫干部遭遇名单
响应群众需求,把王世德《崇祯遗录》拿出来抄一抄。王世德本人是袭职的锦衣卫指挥佥事,毅宗的崇拜者,城破之后,他的老婆魏氏先把自己的女儿扔下井,又抱着侄女跳井而死,全家妇女死者17人。他自己抽刀自刎,刀却神奇地被仆人夺去了。于是他跑到扬州宝应县去当遗民,活到康熙三十二年(1694),上距甲申之变已50年。这书是他私撰的崇祯朝大事见闻录,书后附有《殉难忠臣录》《逆贼奸臣录》其中载录了一些锦衣卫官员的事迹,现转录如下,并据《清实录》添加内容。
指挥以上干部
掌印都督骆养性 降顺后献银3万两 后又降清
堂上指挥王鹏翀、乔可用 献银得免。这两人后来都降清任銮仪卫正二品銮仪使。
西司房提督孙光 被顺军拷打追赃而死
西司房堂上指挥刘应袭、马国瑊、齐昌国 被拷死
北镇抚司理刑指挥梁清宏 被拷死
北镇抚司掌刑指挥吴邦辅 被夹 后逃往南京
南镇抚司堂上指挥李若琏 分守崇文门,城破后自杀
东厂掌印指挥使赵泗洲 被拷死(东厂的办事人员是从锦衣卫分派的)
巡捕提督崔继光 献银得免
街道房提督黄涪 削发为僧
千户以下干部
千户高文彩 与儿子杀掉全家后自杀
北镇抚司理刑千户宁光宏 被拷死
百户周某 自杀
百户冷逢阳 降顺,为李自成管理銮驾
百户蒋之鄂 被拷死
信息来源: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380251/answer/52172179
看了各位的回答,题主的意思并不是问为什么锦衣卫没有投入到正面战场。而是,身为亲军御林,应该时刻贴身护卫皇帝,但是最后一刻,一个锦衣卫都没有出现
1、首脑降清了
崇祯朝的末代锦衣卫首脑是骆养性。此人是锦衣卫世袭军官出身,据说其祖先是从湖北钟祥的兴王府随世宗进京的锦衣卫军官之一、嘉靖二年(1523)到七年的掌卫事都指挥使骆安。锦衣卫是亲军指挥使司,级别为正三品,但其领导一般都是由都督、都指挥使级别的高级武将甚至公侯来担任的。其父骆思恭,是万历四十四年(1616)到天启三年(1623)的锦衣卫长官。骆养性虽非理应承袭骆家的指挥使世职的长子,却也因荫以锦衣卫百户出仕。可谓世受国恩。
崇祯末年,骆养性以左都督(武将在公侯伯爵以下的最高级别)衔执掌锦衣卫,并加太子太傅之虚衔,显然毅宗对这位皇室的世臣颇为信任。他曾在崇祯十六年(1643)弹劾出京督师的首辅周延儒谎报大捷,成为扳倒周延儒的重磅炸弹。骆养性获得周延儒活动的详情,相信与锦衣卫校尉的侦查有关,由此也可见锦衣卫在崇祯朝政治中仍发挥重要作用。
次年三月,李自成攻入北京后,骆养性被顺军擒获,拷打追赃。到了五月初,多尔衮、吴三桂联军在山海关击败顺军,西进北京。当时流言称吴三桂奉崇祯太子朱慈烺回京继位。骆养性与恭顺侯吴惟英(永乐朝蒙古将领吴允诚之后)之弟吴惟华、吏部侍郎沈惟炳等高级官员在朝阳门外迎驾,结果迎来的却是清朝摄政王的大驾。当时不少明官悄悄溜走,骆养性等人却将错就错,马上投降了清朝,将多尔衮迎到明宫武英殿,率众朝见。
多尔衮遂委任骆养性以左都督原官外任为天津总督。但到了当年十月,清廷就以骆养性擅自迎接南明使者左懋第、陈洪范等人为由,将其革去总督实职。
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廷发表了一道给一些明朝降臣封爵升官的上谕,其中就包括骆养性:

可见这个骆养性与恭顺侯吴家、武将海时行等都是支持清朝顺利接管北京的明朝武臣,故多尔衮虽然革去骆养性的实任,仍要对他加以封赏。顺治六年,清廷起用骆养性为浙江掌印都司,这实际是一个绿营中的中级职务。不久,骆养性就去世了。此人身为明朝皇帝最信任的锦衣卫首脑,在改朝换代之际竟果断投靠新朝以自保,但并未获得爱新觉罗贵族的真正信任,被削去实职。后来获得外任机会,也没来得及建立新功。锦衣卫骆家这一长期寄生于明朝国家机器上的贵族家庭,没有找到新的宿主,大概也就此衰落。
甲申北都之中,可考的锦衣卫官员殉国者只有武进士出身的指挥同知李若琏一人。
=====
6月23日修改 这里是有些夸大,千户高文采确有其人。应该改为堂上官罢。徐答主提到的王国兴,实际是熹宗生母王才人(谥孝和皇太后)的堂兄弟王昇的儿子。天启初年王昇封新城伯、进新城侯,王国兴也先后以锦衣卫指挥佥事、同知职带俸(挂名拿工资),后被魏党下狱论死。崇祯初年释放,后袭封新城侯,城陷时自杀。此人在某些書籍如錢邦芑《甲申忠佞纪事》中被称为“王皇亲”。毛奇龄《胜朝彤史拾遗记》较确。《明季北略》等书把他说成是锦衣官员,是用了他的旧官职。《甲申传信录》把他列在戚臣中,而仍称之为锦衣卫都指挥使,不当。《清世祖实录》顺治元年八月载御史曹溶请旌表诸臣中有“新城伯王国兴”,可为的证。明末锦衣卫带俸人员数量非常庞大,说起来也算是锦衣卫吧,不过肯定不是现在带有传奇色彩的秘密警察人员……姑识之。
=====
2、机构被改编了
清朝接管了明朝留在北京的官僚机构,也包括其锦衣卫。起初清廷沿用了锦衣卫的官名,但取消了锦衣卫侦缉、监狱的职能,只管理皇帝仪仗人员。顺治元年十二月赏赐朝中汉大臣的名单中,有“锦衣卫掌印指挥王鹏冲”之名。然而当月清廷就“以内大臣辅国将军锡翰总理锦衣卫事。”锡翰是努尔哈赤之弟巴雅喇的儿子,是清世祖福临叔父辈的宗室。这种和皇帝直接有关的机构,毕竟还是由本朝宗室管起来比较好。次年,清廷将锦衣卫改名为銮仪卫。从此锦衣卫之名就在北京消失了。顺治三年七月, 清廷“革銮仪卫缉访人役,永著为令”。锦衣卫遗留下来的这一“特色”也不复存在。銮仪卫这个机构一直延续到清亡才废除。宣统朝避皇帝溥仪的讳,改名“銮舆卫”。
当然,明末锦衣卫人物里也有其它“忠臣”。例如永历朝的锦衣卫马吉翔,武进士出身,任广东都指挥使,因拥戴绍宗(唐王)而进入锦衣卫,后随昭宗播迁,曾为昭宗乘坐的小舟划船。永历十一年(1657)竟转职为大学士,后晋升首辅,成为大明三百年由锦衣卫入阁的第一人,最后在缅甸殉国
=====
3、锦衣卫干部遭遇名单
响应群众需求,把王世德《崇祯遗录》拿出来抄一抄。王世德本人是袭职的锦衣卫指挥佥事,毅宗的崇拜者,城破之后,他的老婆魏氏先把自己的女儿扔下井,又抱着侄女跳井而死,全家妇女死者17人。他自己抽刀自刎,刀却神奇地被仆人夺去了。于是他跑到扬州宝应县去当遗民,活到康熙三十二年(1694),上距甲申之变已50年。这书是他私撰的崇祯朝大事见闻录,书后附有《殉难忠臣录》《逆贼奸臣录》其中载录了一些锦衣卫官员的事迹,现转录如下,并据《清实录》添加内容。
指挥以上干部
掌印都督骆养性 降顺后献银3万两 后又降清
堂上指挥王鹏翀、乔可用 献银得免。这两人后来都降清任銮仪卫正二品銮仪使。
西司房提督孙光 被顺军拷打追赃而死
西司房堂上指挥刘应袭、马国瑊、齐昌国 被拷死
北镇抚司理刑指挥梁清宏 被拷死
北镇抚司掌刑指挥吴邦辅 被夹 后逃往南京
南镇抚司堂上指挥李若琏 分守崇文门,城破后自杀
东厂掌印指挥使赵泗洲 被拷死(东厂的办事人员是从锦衣卫分派的)
巡捕提督崔继光 献银得免
街道房提督黄涪 削发为僧
千户以下干部
千户高文彩 与儿子杀掉全家后自杀
北镇抚司理刑千户宁光宏 被拷死
百户周某 自杀
百户冷逢阳 降顺,为李自成管理銮驾
百户蒋之鄂 被拷死
信息来源: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380251/answer/52172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