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吧 关注:181,882贴子:1,197,128
  • 7回复贴,共1

紫砂经典器型深层次文化解读-----提璧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提璧壶由于其壶盖面似一古雅玉璧而名。壶体扁圆柱形,平盖,扁圆钮,扁提梁,微曲线造型,结构严谨,刚中带柔,和谐匀称,虚实节奏协调,是当代紫砂茗壶之一,也是顾氏毕生的经典之作,曾经多次制作、修改壶器造型,有“语不惊人誓不休”之感慨。
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著名国徽浮雕定型设计者高庄从北京到宜兴与顾景舟交友,他们以紫砂陶优异土质及适用功能,精心合作设计提璧壶。为达到器型特点,顾氏专制十余种制作工具,使其壶坯轮廓造型端庄周正,结构严谨,比例和谐匀称,线面简洁明快,节奏变化合度,制作一丝不苟。提璧壶不仅体现顾景舟大师精湛的壶艺,而且融合了高庄教授所设计的风格、神韵,达到最高境界的合作,体现出现代紫砂壶艺的材质美、工艺美、形式美、功能美、意境美的全能佳作。既然提到玉璧我们就不得不谈谈最有名的和氏璧。
最有名的玉璧
首先为什么叫和氏璧呢?在我国春秋时,楚人卞和,一次在山中得一块璞玉于是他就先给当时的国王,但是所为璞玉,就是未经加工的一块石头而已,通过加工才能变成精美的玉器,那么如何加工呢?读过《诗经》的朋友肯定还记得上面有一首是这样描述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也就是加工玉璧的过程,先要把石头切开来,然后再用磋,然后再雕琢成形,最后再经过打磨才能成为一件精美的玉器。所以当时汴和献上的只是一块没有经过加工的看起来像石头的玉石而已。但是汴和凭着经验断定只要切开来里面肯定是质量上乘的宝玉,但是当时的国君叫了一个玉匠过来看这块石头是否真的是宝玉,结果玉匠说是块石头而已,国君你上当啦,结果汴和被砍断了左脚。后来那位国君死掉了他的儿子继位以后,汴和又献上那块石头,结果国君还是不信,砍掉了他的右脚。再到下一个国君继位的时候,最后才相信汴和,结果把石头剖开果然是上乘的宝玉,史称“和氏璧”,是汴和用生命换来这块美玉得见天日。后来那块和氏璧被赵惠王所拥有,秦昭王知道以后允诺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这块宝石,可见这块宝石价值之高。这块宝石后来雕成了一个传国玉玺,一直到西晋才失传。
神仙难断寸玉
这样的情况不但古代,在我们当今社会也存在,这就是所谓的“赌石”,所谓赌石,就是用璞玉来赌博。要知道,通过玉的外皮而能看出玉石里面的优劣是需要很深的玉石学问的。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也没有一种仪器能探测到它。玉石原料挖掘出来,外面又包着一层岩石的皮壳,皮壳里面是什么,依旧没有人说得清,所以行内把判断玉的过程称作“赌石”。赌石作为一种独特交易方式,是历史以来中缅边界和云南玉石交易市场兴起并繁荣的。一块未经开窗的原石,除了形状和重量外,谁也说不清里面是什么,唯有切割剖开后才有真实的结论。赌石人凭着自己的经验,依据皮壳上的表现,反复进行猜测和判断,估算出价格。买回来可能一刀剖开里边色好水足,顿时价值成百上千万,也有可能里边无色无水,瞬间变得一文不值,这就是赌石的风险。
我的一个朋友就去专门赌石交易市场话了很大的价钱买了几块“石头”,但是一直不敢叫人剖开,一个是怕失望,毕竟是花了大价钱买过来的,如果剖开不值钱的话那种感觉会很不好。另外的话是还没有到需要剖开的时候,如果到了山穷水尽的阶段,那可能剖开赌一把,万一里面是宝玉,那就能够东山再起,岂不快哉?也就是说永远是一个希望,所以他搬家的时候总是得小心的拎着这两块大石头,别人很不理解,其中奥秘也就他自己知道。我另外一个朋友是最珠宝生意的,他是武汉大学地质系毕业的,现在武汉大学附近开了很多珠宝行,很多都是地质系的学生毕业以后开的,因为他们学到了专业的知识,特别是玉石翡翠水很深,一般人不敢涉足。我那个朋友和我们说他们第一个老师是赌石的高手,年轻时候非常痴迷赌石,水平也非常地高,现在已经是他们院里绝对的权威,他们做珠宝生意的遇到什么技术难题都会请教那位老师,他的眼睛比仪器还要准,对于最先进的造假手段也逃不过他的眼睛,现在已经是行业权威的,但是能够有今天他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他的左手只有拇指和食指,其他三根手指就是赌石赌输了被砍掉的。可见,就是再牛的人,也会看走眼。赌石界有这么一句话:“神仙难断寸玉。” “一刀穷,一刀富”,一块石头可能使人暴富,也可能使人一夜之间倾家荡产。而卞和如果能活到今天,一定是一位杰出的赌石大师。
自古将相难和
说道玉璧还有一个典故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说的是战国时候赵惠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想夺过来,所以写信给赵王说愿意用十五个城池来换和氏璧,这个时候秦强赵弱,赵王惟恐给了和氏璧,得不到城,蔺相如自愿奉璧前往,他说放心吧,只有赵国先拿到城池我才会把和氏璧给秦国,否则我保证“完璧归赵”,记过蔺相如用高超的智慧和过人的勇气真正做到了“完璧归赵”。后世就用“还璧归赵”典故比喻物归原主。这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的事。说到廉颇蔺相如之间的故事就不能不说说古代将和相之间故事,自古以来将相难和,武将认为天下的我们将士拼了命打下来的,你们文官只会动动笔杆子而已啥贡献都没有,这也就是飞将军李广在自杀前说的话,他说我宁可自杀可不愿意再回去面对那帮舞文弄墨的刀笔之吏,让他们来给我定罪。文官认为武将都是大老粗,没文化,只会打打杀杀,因此也都看不起武将。所以自古将和相很难和谐相处,廉颇作为赵国的名将也一直看不起宰相蔺相如,处处都想让蔺相如难看。而蔺相如知道后就处处躲着廉颇,处处谦让廉颇,别人替他打包不平,说你是宰相啊!何必那样惧怕忍让廉颇呢?蔺相如就说: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攻打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我和廉颇之前没有大的矛盾,还算和平共处,如果一旦我和廉颇之间斗起来的话,秦国就有了可乘之机啊,我这样做不是因为我惧怕廉颇,都是为了国家的存亡啊!廉颇听到以后,感觉实在很惭愧,因为个人意气用事而置国家安危而不顾,心里想想自己实在是愧疚难当!所以才有了负荆请罪的典故!他们将相从此和谐共处也确保了后来几十年秦国不敢侵略赵国!
天下谁人不自欺

现代社会,虽然不想春秋战国时期那样动荡纷争,但是同样的规律却发生公司里面,比如销售部门和生产研发部门总是处不好关系,总是相互推诿相互指责,市场销售说产品卖得不好是因为质量不好,设计有问题,所以有很多质量投诉导致了销售受到了影响,而研发生产部门就说产品质量和设计都没问题,只是销售部门制定的销售策略有问题,从而导致销量不好,而且双方说的都有道理,这样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就是在销售和售后之间也是这样的问题,销售直管卖产品,把产品功能吹得天花乱坠,只要能卖掉就行了,结果消费者买到产品以后出来问题只能去找售后部门,售后部门说那些功能我没有承诺你,你想要的话去找卖产品你的销售吧,这样扯来扯去。究其原因,还是有人性的弱点决定的,我们都是习惯性的给自己找借口以逃避,逃避什么呢,逃避责任,逃避真相,有时候明明知道真相是什么,而我们自己的意识会变出一套说辞来欺骗别人同时也欺骗自己,所以说,企业管理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员工的心智模式的话,那效果都是有限的,但是又谈何容易?我们一辈子都在骗自己、同时也在骗别人,最后被别人骗,从出生到死,除了这三件事情没有其他的事情发生了。所以,达摩祖师来到我国别人问他来干嘛?他说他来找一个不自欺的人!


1楼2016-08-14 17:31回复
    楼主辛苦了,加精鼓励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08-16 01:13
    收起回复
      这个壶身和提把高度接近,视觉敏感的就会感觉不美,,,这还是和“美院工艺师”一块设计的?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08-16 03:14
      收起回复


        IP属地:北京9楼2016-08-16 13: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