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7日,临清捷安特自行车俱乐部把出行目的地定为茌平县肖庄镇圆铃大枣生态园,因为这里正在举办第五届圆铃大枣采摘节,肖庄、博平一带是黄河故道,细软的沙质土壤和适宜的气候特点使得这里的圆铃大枣闻名遐迩、久负盛名。
茌平县的枣园有十万多亩之多,茌平县肖庄乡圆铃大枣生态园就位于临博路和聊夏路交汇处,远远地就能看到路边有一座白色大门,两边诗云:六月鲜花连水香,千家小枣射云红。在牌坊下合影留念之后,继续西行约1公里后,我们就来到了生态园。
大门外面,道路两边,有不少的农家老乡摆起了摊位,所售商品倒是非常简单,就是刚从树上摘下的大红枣和刚从沙地里扒出的落花生,看他们三三两两坐在路边,边说话边做生意,悠闲自得。大门左侧,两个红红的、圆圆的卡通造型让大伙很是费了一番思量,后来牟大姐顿悟:原来这是两颗圆铃大枣造型,一个名叫圆圆,一个名叫铃铃。
进了大门,沿着笔直的大道往北走,路两边热热闹闹,除了摆摊设点的老乡更多外,在圆铃大枣博物馆前面的广场上,还有主办方特意为游客准备的文艺演出,台上演员倾情出演,台下老乡们掌声热烈,台向台下和谐交融。在络绎不绝的人群中,有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他不时地与游客和熟人握手打招呼,看起来既不像游客,也不像商家,后来听说人家是肖庄镇的党委书记,书记亲自上阵充当老百姓的推销员,敬业精神令人钦佩。
道路的两边,种植的都是枣树,有的还有韭菜苔和玫瑰,正是枣儿红熟的季节,一串串的枣儿闪着红光,挂在枝头等着人们采摘,道路中间的架子上,挂着一个个的葫芦,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瓜果菜蔬,引得游客纷纷驻足观望,纷纷猜测着它们究竟是什么,怎么做来才最好吃。有来过这里的车友带我们来到了不远处的“枣树王”前面,这是一棵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的老树,但是我不想称他为老树,因为它仍然枝繁叶茂、果实累累,果农们用长杆敲击,打下了许多果实,装在方便食品盒中,“枣树王”的果实是要拿到广场上拍卖的。
公元前655年,晋公子重耳从晋国逃至齐国避难。齐桓公不仅热情款待,还把宗女齐姜嫁与他。重耳怀念故土,齐桓公便为其筑就高台,供其眺望。现在,当地人恢复了晋文公的“望晋台”,高台上,文公雕像表情凝重、举目西眺。不知此时的他看到当年的避难地如此繁荣富庶,是不是会乐不思晋了。
给我留下美好印象的还有当地老百姓,让我领略到了什么是“淳朴”,什么是“和善”。因为临博路修桥,我们被迫绕行,道路不熟的我们找老乡问路,他们热情详细的回答,有两位与我们同行的老乡一路陪伴,我们顺利到达。生态园 门前的管理人员看起来确实没有城市服务人员礼貌专业、训练有素,但是他们浓郁的乡音,满面纯净的笑容,令人感动。买枣的时候,很多顾客有先尝后买的习惯,老乡们不仅没有不悦之色,有的还说:没事,坐下吃就行,再不就拿杆子去树上打两杆子,都是自己种的。这让见惯了锱铢必较、分厘必争的我们,着实感到非常暖心。
茌平县的枣园有十万多亩之多,茌平县肖庄乡圆铃大枣生态园就位于临博路和聊夏路交汇处,远远地就能看到路边有一座白色大门,两边诗云:六月鲜花连水香,千家小枣射云红。在牌坊下合影留念之后,继续西行约1公里后,我们就来到了生态园。
大门外面,道路两边,有不少的农家老乡摆起了摊位,所售商品倒是非常简单,就是刚从树上摘下的大红枣和刚从沙地里扒出的落花生,看他们三三两两坐在路边,边说话边做生意,悠闲自得。大门左侧,两个红红的、圆圆的卡通造型让大伙很是费了一番思量,后来牟大姐顿悟:原来这是两颗圆铃大枣造型,一个名叫圆圆,一个名叫铃铃。
进了大门,沿着笔直的大道往北走,路两边热热闹闹,除了摆摊设点的老乡更多外,在圆铃大枣博物馆前面的广场上,还有主办方特意为游客准备的文艺演出,台上演员倾情出演,台下老乡们掌声热烈,台向台下和谐交融。在络绎不绝的人群中,有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他不时地与游客和熟人握手打招呼,看起来既不像游客,也不像商家,后来听说人家是肖庄镇的党委书记,书记亲自上阵充当老百姓的推销员,敬业精神令人钦佩。
道路的两边,种植的都是枣树,有的还有韭菜苔和玫瑰,正是枣儿红熟的季节,一串串的枣儿闪着红光,挂在枝头等着人们采摘,道路中间的架子上,挂着一个个的葫芦,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瓜果菜蔬,引得游客纷纷驻足观望,纷纷猜测着它们究竟是什么,怎么做来才最好吃。有来过这里的车友带我们来到了不远处的“枣树王”前面,这是一棵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的老树,但是我不想称他为老树,因为它仍然枝繁叶茂、果实累累,果农们用长杆敲击,打下了许多果实,装在方便食品盒中,“枣树王”的果实是要拿到广场上拍卖的。
公元前655年,晋公子重耳从晋国逃至齐国避难。齐桓公不仅热情款待,还把宗女齐姜嫁与他。重耳怀念故土,齐桓公便为其筑就高台,供其眺望。现在,当地人恢复了晋文公的“望晋台”,高台上,文公雕像表情凝重、举目西眺。不知此时的他看到当年的避难地如此繁荣富庶,是不是会乐不思晋了。
给我留下美好印象的还有当地老百姓,让我领略到了什么是“淳朴”,什么是“和善”。因为临博路修桥,我们被迫绕行,道路不熟的我们找老乡问路,他们热情详细的回答,有两位与我们同行的老乡一路陪伴,我们顺利到达。生态园 门前的管理人员看起来确实没有城市服务人员礼貌专业、训练有素,但是他们浓郁的乡音,满面纯净的笑容,令人感动。买枣的时候,很多顾客有先尝后买的习惯,老乡们不仅没有不悦之色,有的还说:没事,坐下吃就行,再不就拿杆子去树上打两杆子,都是自己种的。这让见惯了锱铢必较、分厘必争的我们,着实感到非常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