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吧 关注:1,578贴子:26,201
  • 18回复贴,共1

【完美排版】陶元珍《三国吴兵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以前为这篇论文的电子文本制作过各个表,发布于孙策吧与陆逊吧,而后校对了文本,然而未于策、逊二吧发校对版文本,只发了其PDF文档链接。今日于此发校对版文本。
楼中楼资料为 colus23 在孙策吧贴子发的资料。


陶元珍《三国吴兵考》.pdf
大小:829.07KB下载:30次转存:17次
文件已失效
IP属地:新加坡1楼2016-09-19 10:10回复
    PDF文档链接(若1楼看不到):http://pan.baidu.com/share/link?uk=973168549&shareid=870548265


    IP属地:新加坡2楼2016-09-19 10:12
    回复
      三国吴兵考
      陶元珍
      绪引
        陈寿《三国志》,惟著纪传,未立表志,学者病之。后儒辑补者:仅洪亮吉之《三国疆域志》、侯康之《三国艺文志》、洪(齮)〔饴〕孙之《三国职官表》,其兵志仍付阙如。夫魏蜀之兵,上符两汉,可无具论;若乃东吴之兵,性质制度,最为特异,固不可以无纪。诸书涉及吴兵者:惟宋陈傅良《历代兵制》、〖卷三。〗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兵考三》。〗所述较详。顾陈氏于吴兵特点如兵多异族,为长江下游开化之基础;诸将多得私有其兵,为封建制之变形,并属茫然,甚至叙列兵种,仅及解烦、敢死、车下虎士、丹阳青巾、交州义士、健儿、武射吏及诸王兵,而遗羽林、无难、绕帐、帐下、武卫、五校、虎骑、马闲、外部、中军、营下、太子、子弟、诸将、地方诸兵以及介于兵与农工之间之屯田、作士。马氏徒袭取陈说,略加疏证。陈实管窥,马殊因陋矣。
        余窃不自揆,搜罗比次,成《东吴兵考》。匪欲载笔立言,远追承祚;聊复补苴罅漏,近跻北江云。


      IP属地:新加坡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6-09-19 10:12
      回复
        本论
        内容纲要
        Ⅰ. 兵数
         ⒈ 兵数之消长
          A. 初仅募兵数百
          B. 极盛时不下三十万
          C. 降晋时仅见兵二十三万
         ⒉ 异族兵之众多
          A. 先后所得异族兵不下十六万人
          B. 内山越不下十三万人
        Ⅱ. 兵种
         ⒈ 吴兵分五类:
          A. 中央兵
           a. 主备都下宿卫
           b. 解烦、敢死、……皆中央兵。
          B. 地方兵
           a. 罕与远征
           b. 分二种:
            甲. 郡兵
            乙. 县兵
          C. 诸将兵
           a. 分隶诸将
           b. 屯戍江浒,镇摄内地。
          D. 诸王兵
           a. 护卫诸王
           b. 王给三千兵
          E. 准兵
           a. 介于兵与农工之间
           b. 分二种:
            甲.屯田
            乙.作士
         ⒉ 吴兵种类表
        Ⅲ. 聚集
         ⒈ 聚兵之方式
          A. 胁诱
          B. 俘获
          C. 招募
          D. 征集
         ⒉ 世兵制
        Ⅳ. 统督
         ⒈ 平时统督
         ⒉ 战时统督
        Ⅴ. 授袭
         ⒈ 诸将兵之授给
          A. 多由主授
          B. 人数由数百至数千不等
         ⒉ 诸将兵之传袭
          A. 以长子袭领为原则
          B. 诸将既经授兵,至少能终身将之。
         ⒊ 吴诸将兵传袭表
        Ⅵ. 屯戍
         ⒈ 沿江要镇
          A. 镇名
          B. 镇将及戍兵
         ⒉ 内地要区之镇摄
        Ⅶ. 奉邑
         ⒈ 奉邑之性质
         ⒉ 奉邑表


        IP属地:新加坡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6-09-19 10:13
        回复
          Ⅲ. 聚集
          吴兵之聚集,或由胁诱,
            例一 《陆逊传》:“遂部伍东三郡,〖丹阳、吴郡、会稽。〗强者为兵,羸者补户,得精卒数万人。”
            例二 《全琮传》:“招诱降附,数年中,得万余人。”
             附言 胁谓胁取,如例一;诱谓招诱,如例二。
          或自俘获,
            例 《孙权传》谓猇亭之役,大破蜀兵,“临(阵)〔陈〕所斩及投兵降首数万人。”
          或从招募,
            例 《潘璋传》:“权奇爱之,因使召募,得百余人,遂以为将。”
          或以征集。
            例 《胡综传》:“刘备下白帝,权以见兵少,使综料诸县,得六千人,立解烦两部。”
          其自胁诱俘获招募而得之兵甚众,
             案 可参看前兵数节。
          至征集在汉虽为常法,〖《文献通考·兵考二》。〗而吴则以平民畏苦兵役,〖《骆统传》统疏。〗料取之兵,为数实微,
             案 吴料取兵数见于纪载者,仅胡综料出之六千人,〖《综传》。〗陈表料出之数百人。〖《陈武传》。〗
          故吴兵之分子以异族、旧兵、俘虏及勇健之徒应募从军者为多云。吴兵多为世兵,有三特点:一. 兵民有别,
             案 《陆逊传》谓:“强者为兵,羸者补户。”又《贺齐传》谓:“拣其精健为兵,次为县户。”又《陈武传》谓:“初,表〖武子。〗所受赐复人得二百家,在会稽新安县,表……皆辄料取以充部伍,所在以闻,权甚嘉之,下郡县料正户羸民以补其处。”均足证。
          二. 终身为兵,
             案 吴兵鲜见退伍者,《骆统传》载统疏有云:“且又前后出为兵者,生则困苦,无有温饱,死则委弃,骸骨不反。”足证吴兵多终身服役不得退伍也。
          三. 世代为兵,
             案 陈表有复人二百家在会稽新安县,表皆料取为兵,孙权令郡县料正户羸民以补其处,〖《陈武传》。〗是兵既入伍,举家随之,否则壮丁虽去,老弱犹在,何待他料羸民以补其处哉?且表因简视其人,〖人当谓成年男子也。〗皆堪好兵,故悉料取,劲锐无遗,〖《陈武传》。〗更知每家被征者或不止一丁,必有父子兄弟同隶行伍。又《贺邵传》载邵疏有云:“又江边戍兵,远当以拓土广境,近当以守界备难,宜时优育,以待有事,而征发赋调,烟至云集,衣不全(短)〔裋〕褐,食不赡朝夕,出当锋镝之难,入抱无聊之戚,是以父子相弃,叛者成行。”足证吴兵多世代服兵役也。
          盖略同于春秋齐之国兵,〖非乡兵。〗所谓士之子常为士云。〖《国语·齐语》。〗


          IP属地:新加坡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16-09-19 10:27
          回复
            Ⅳ. 统督
            吴中央各种多置有督,
               案 可参看前兵种节。
            其上复有中左右三典军,
              证一 《张昭传》:“休〖昭子。〗……后为侍中,拜羽林都督,平三典军事。”
              证二 《孙皓传》:“左典军万彧。”
              证三 《贺邵传》:“孙皓时,入为左典军。”
            诸将兵分隶诸将,
               案 可参看后授袭节。
            地方兵统于郡县长吏;此平时统督也。
               案 可参看前兵种节。
            战时有大都督、
              证 《陆逊传》:“权……乃召逊假黄钺,为大都督,逆〖曹〗休。”
            大督、
              证 《吴志·孙皎传》:“以卿〖指吕蒙。〗为大督,命皎为后继。”
            左右督、
              证一 《吴志·程普传》:“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于乌林。”
              证二 《朱桓传》:“全琮与桓为左右督,各督三万人击〖曹〗休。”
            前部大督、
              证 《周瑜传》:“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
            前部督、
              证 《甘宁传》:“后曹公出濡须,宁为前部督,受敕出斫敌前营。”注引《江表传》:“曹公出濡须,号步骑四十万,临江饮马,权率众七万应之,使宁领三千人为前部督。”
            右部督等,
              证 《凌统传》:“从往合肥,为右部督。”
            以督出征之兵,不常置,亦不备置。
               案 出征之兵,指中央兵及诸将兵而言,中央兵之出征,已见前兵种节,诸将兵之出征,为例颇多,如凌统军之从征合肥、〖《凌统传》。〗韩当军之从征刘勋、〖《韩当传》。〗吕蒙军之从征皖城、〖《吕蒙传》。〗……之类是也。
            至诸王兵及准兵之统督,无关宏恉,兹不具论云。


            IP属地:新加坡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16-09-19 10:29
            回复
              Ⅵ. 屯戍
              东吴北邻强敌,时虞侵伐,江浒之守,不得不严,列戍分屯,东西相属,举其著者:
              ⒈西陵、
                 案 陆逊于建安二十四年〖二一九〗镇夷陵,〖《孙权传》。〗是为设镇之始。黄武元年〖二二二〗夷陵更名西陵,〖《孙权传》。〗黄龙元年〖二二九〗孙权迁都建业,征逊辅太子登留守武昌,乃以步骘都督西陵代逊,是为西陵置督之始。〖《孙权传》、《陆逊传》、《步骘传》。〗骘在西陵二十年,赤乌十一年〖二四八〗卒,子协嗣。〖《步骘传》、《朱然传》。〗永安元年〖二五八〗陆胤被征为西陵督,胤寻转虎林督,〖《陆凯传》。〗二年〖二五九〗陆抗都督西陵,建衡二年〖二七〇〗抗转乐乡都督,步协弟阐继业为西陵督。〖《陆逊传》、《孙皓传》、《步骘传》。〗凤皇元年〖二七二〗阐据城降晋被诛,〖《步骘传》。〗张政为西陵督,晋杜预以计去之,留宪为西陵督,晋军克西陵,宪被杀云。〖参看《晋书·武帝纪》、《杜预传》及《王濬传》。〗
              ⒉江陵、
                 案 建安二十四年〖二一九〗孙权遣吕蒙袭据江陵,以蒙领南郡太守,是为江陵设镇之始。〖参看《孙权传》、《吕蒙传》。〗蒙会卒,临没荐朱然自代,孙权假然节镇江陵,〖《吕蒙传》、《朱然传》。〗朱然赤乌十二年〖二四九〗卒。〖《朱然传》。〗其后江陵置督,为督者有张咸、〖《陆逊传》。〗伍延、〖《孙皓传》。〗晋军平吴,延被斩云。〖《孙皓传》、《晋书·武帝纪》。〗
              ⒊乐乡、
                 案 《朱然传》谓然子绩“拜平魏将军、乐乡督”。是为乐乡设镇置督之始。绩建衡二年〖二七〇〗卒,陆抗继之,〖《朱然传》、《陆逊传》。〗抗凤皇三年〖二七四〗卒,〖《陆逊传》。〗孙歆为乐乡督,晋军平吴,歆被虏云。〖《孙贲传》注引《吴历》、《晋书·杜预传》。〗
              ⒋公安、
                 案 《诸葛瑾传》谓瑾“以绥南将军代吕蒙领南郡太守,住公安”。是为公安设镇之始。黄武元年〖二二二〗瑾迁左将军,督公安,〖《诸葛瑾传》。〗是为公安置督之始。瑾赤乌四年〖二四一〗卒,子融嗣,融建兴二年〖二五三〗自杀,〖《诸葛瑾传》、《诸葛恪传》、《孙奂传》。〗后为公安督者,有钟离牧、孙遵云。〖《钟离牧传》、《陆逊传》。〗
              ⒌巴丘、
                 案 陆凯于五凤二年〖二五五〗拜巴丘督,〖《陆凯传》。〗当为巴丘设镇置督之始。凯后转武昌右部督,孙皓立,复都督巴丘,宝鼎元年〖二六六〗入为左丞相,翌年〖二六七〗右丞相万彧出镇巴丘云。〖《陆凯传》、《孙皓传》。〗
              ⒍陆口、
                 案 建安十五年〖二一〇〗鲁肃自江陵下屯陆口,为陆口设镇之始。肃建安二十二年〖二一七〗卒,吕蒙继镇,建安二十四年〖二一九〗陆逊代蒙,寻孙权定荆州,逊西镇夷陵,潘璋、吕岱复先后屯陆口云。〖《孙权传》、《鲁肃传》、《吕蒙传》、《陆逊传》、《潘璋传》、《吕岱传》。〗
              ⒎夏口、
                 案 建安十四年〖二〇九〗程普破走曹仁,还领江夏太守,治沙羡,为夏口设镇之始。〖《孙权传》、《程普传》。〗后程普督夏口,〖《孙皎传》。〗为夏口置督之始。普卒,孙皎代督夏口,〖《孙皎传》。〗皎卒,皎弟奂嗣;奂卒,奂子承嗣;承卒,承弟壹嗣;壹太平二年〖二(七五)〔五七〕〗奔魏,孙秀为夏口督,秀建衡二年〖二七〇〗奔晋,鲁淑为夏口督,淑凤皇三年〖二七四〗卒,孙慎为夏口督迄吴之亡云。〖《孙奂传》、《孙亮传》、《孙匡传》、《鲁肃传》、《孙皓传》。〗
              ⒏武昌、
                 案 建安二十五年〖二二〇〗孙权自公安都鄂,更鄂名为武昌。〖《孙权传》。〗黄龙元年〖二二九〗权迁都建业,留太子登镇武昌,以陆逊佐之,〖《孙权传》、《孙登传》、《陆逊传》。〗自是武昌常为吴留都。嘉禾元年〖二三二〗登弟虑卒,登诣建业久住,陆逊独领武昌事。〖《孙登传》、《孙虑传》、《陆逊传》。〗逊赤乌八年〖二四五〗卒,诸葛恪代逊,孙权乃分武昌为两部,以吕岱督右部。〖《陆逊传》、《孙权传》、《诸葛恪传》、《吕岱传》。〗太元元年〖二五一〗恪被征为太子太傅,太平元年〖二五六〗岱卒,陆凯自巴丘督转为武昌右部督。〖《诸葛恪传》、《吕岱传》、《陆凯传》。〗后督武昌者,有徐平、〖左部。〗鲁淑、〖未详何部。〗范慎,〖左部。〗〖《虞翻传》注引《会稽典录》、《鲁肃传》、《孙登传》注引《吴录》。〗甘露元年〖二六五〗孙皓自建业徙都武昌,惮慎,以为太尉,慎自恨久为将,遂托老耄,翌年〖二六六〗皓还都建业,留卫将军滕牧镇武昌。〖《孙皓传》、《孙登传》注引《吴录》。〗后督武昌者,有薛莹、〖左部。〗孙述,〖未详何部。〗晋军平吴,述诣王戎降云。〖《薛综传》、《孙贲传》注引《吴历》、《晋书·王戎传》。〗
              ⒐半州、
                 案 《甘宁传》注引《吴书》谓宁“徙屯于半州”。是为半州设镇之始。潘璋自合肥还,遂屯半州,〖《潘璋传》。〗黄龙三年〖二三一〗孙权子建昌侯虑屯半州〖《薛综传》、《孙虑传》。〗后有张奋为半州都督云。〖《张昭传》谓昭从子奋“至平州都督”。兹据钱大昕《诸史拾遗》引陈景云《国志举正》说改平州为半州。〗
              ⒑柴桑、
                 案 吕范屯柴桑,〖《吕范传》。〗为柴桑设镇之始。赤乌六年〖二四三〗诸葛恪自皖徙屯于柴桑,〖《孙权传》、《诸葛恪传》。〗赤乌九年〖二四六〗陆抗与恪换屯柴桑。〖《陆逊传》。〗太平二年〖二五七〗抗拜柴桑督,〖《陆逊传》。〗为柴桑置督之始,后有柴桑督陆式云。〖《陆凯传》。〗
                  附言 徐盛守柴桑长,〖《徐盛传》。〗不能谓为柴桑设镇之始。
              ⒒皖口、
                 案 贺齐于建安二十一年〖二一六〗出镇江上,督扶州以上至皖,〖《贺齐传》。〗是皖口已设镇矣。赤乌六年〖二四三〗诸葛恪自皖徙屯于柴桑,〖《孙权传》、《诸葛恪传》、《晋书·宣帝纪》。〗镇遂中废,后吴人大佃皖城,复为晋军所破云。〖《晋书·武帝纪》及《王浑传》。〗
              ⒓濡须、
                 案 建安十六年〖二一一〗孙权用吕蒙策作濡须坞,〖《孙权传》、《吕蒙传》。〗为濡须设镇之始。建安十八年〖二一三〗曹操来攻濡须,周泰赴击,曹操退,泰留督濡须,〖《孙权传》、《周泰传》。〗为濡须置督之始。后朱桓代周泰为濡须督,〖《朱桓传》。〗桓后为濡须督者,有张承、钟离牧云。〖《张昭传》、《鲁肃传》、《钟离牧传》。〗
                  附言 周泰任内,蒋钦曾暂督濡须,〖《蒋钦传》。〗朱桓任内,骆统曾暂督濡须。〖《骆统传》。〗
              ⒔牛渚、
                 案 孙瑜自溧阳徙屯牛渚,〖《孙瑜传》。〗为牛渚设镇之始。建安二十年〖二一五〗瑜卒,全琮屯牛渚,〖《孙瑜传》、《全琮传》。〗后琮长子绪为牛渚督,〖《全琮传》注引《吴书》。〗实牛渚置督之始。绪后有牛渚都督何植云。〖《孙皓传》。〗
              ⒕京下。〖或称徐陵。〗
                 案 孙河为将军屯京城,〖《孙韶传》。〗实京下设镇之始。河被杀于叛党,从子韶代领兵,仍屯京下,赤乌四年〖二四一〗韶卒,〖《孙韶传》。〗顾承领京下督,〖《顾雍传》。〗实京下置督之始。承徙交州,韶子越为京下督,后越兄楷代越,楷天玺元年〖二七六〗降晋,〖《顾雍传》、《孙韶传》、《孙皓传》。〗楷后有徐陵督陶濬云。〖《孙皓传》。〗〖京下或称徐陵,据洪亮吉《三国疆域志》引《元和郡县志》说。〗


              IP属地:新加坡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楼2016-09-19 10:54
              收起回复
                吴诸将奉邑表


                IP属地:新加坡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7楼2016-09-19 11:01
                回复
                  中华民国二十年五月十六日于武汉大学
                  附识本文草成得吾师新化刘掞藜先生鼓励不少,书此志谢。
                  《燕京学报》第十三期 一九三三年六月


                  IP属地:新加坡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9楼2016-09-19 11:03
                  回复
                    (完)


                    IP属地:新加坡20楼2016-09-19 11:03
                    回复
                      对了,大吧那个11是不是漏了?


                      29楼2016-10-07 19:1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