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朗的后花园吧 关注:39贴子:379

回复:【综艺频道*谈笑风声】俗中见雅--相声瓦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宋少卿
  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毕业,“相声瓦舍”主要演员。担任“相声瓦舍”历年舞台演出作品的主演。曾主演“国立艺术学院”《犀牛》,《海鸥》及《鹰井之盼》。并兼具编导长才,活跃于电视、电影、广播、广告各种媒体,担任多部音乐录影带及广告之导演。曾任教于国立复兴剧校,华冈艺校及青年高中。著有:创作剧本集《这一本,瓦舍说相声》,有声书《抠你己袜!卡卡村》,《拗(ㄠ,)客旅行团》及传统相声大全集《相声来了》之声音演出。重要舞台演出作品有:《相声说垮鬼子们》,《张飞要出来了,别害怕!》,《状元模拟考》,《谁唬咙我》,《哈戏族》,《大唐马屁精》,《并不太熟》,《东厂仅一位》,《蠢嗄揪疼》,《笑神来了谁知道》,《影剧六村》,《大寡妇豆棚》,《小华小明在偷看》等。
  


19楼2008-09-17 23:11
回复
    源起

      1985年,赖声川导演相声剧《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在台湾引起轰动,使得相声重新回到台湾人的日常生活中,不过赖声川的主要方向还是在戏剧方面,对于相声本身并未有太多的挖掘。
      1988年,还在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修编剧的冯翊纲及其学弟宋少卿黄士伟,出于对相声的爱好,经常在戏剧系的中庭表演,而兄弟院系的学生则带着便当边吃边看。对中华文化兴趣浓厚的冯翊纲,便从百戏兴旺的宋代为这项活动找到这个让人浮想联翩的名字:“相声瓦舍”。 
     1993年,冯宋二人开始携手闯荡江湖,1996年,“相声瓦舍”正式登记为戏剧表演艺术团体。从此,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相声作品不仅换来了观众的笑声,也极大地提高了瓦舍的知名度。 
     在人们的印象中,相声都是一左一右,一捧一逗,段子与段子互不关联。而以创新为鲜明特色的瓦舍的创作,却常常打破传统相声时间和人数的限制,题材、内容、风格也完全超越传统认知。在剧场里看瓦舍的演出,两个段子需要100分钟,而观众竟可以从头笑到尾。而在流行歌曲占尽风骚的台湾音像市场,“相声瓦舍”的作品却打入排行榜前四名。可见,这种“犯规”已经得到了肯定与认同。 
     瓦舍的魅力不仅迷住了观众,更吸引了有志于相声创作与表演的同道者。不断有新人加入的瓦舍,原先的排练厅如今已放满了电脑,而排练场只好迁到冯团长家的客厅。在这里,他们是三国的张飞、是大唐的马屁精、是明代的状元…… 
    在三所大学兼教创作理论及艺术欣赏等课的冯翊纲是艺术硕士,同时他还出版了《相声世界走透透》及几本散文、小说集。而他的搭档宋少卿也受过正规高等教育。在相声世界里摸索前行的冯宋二人,又拜大陆相声表演艺术家常宝华为师。也许无须太久,人们便可以看到师徒合作的关于中国相声的专著。


    20楼2008-09-17 23:12
    回复
      相声作品

      黑色幽默 
      相声说垮鬼子们(1997) 
      张飞要出来了,别害怕!(1997) 
      状元仿真考(1998) 
      谁唬咙我?(1999) 
      哈戏族(1999) 
      大唐马屁精(1999) 
      他怎么那么红(2001) 
      并不太熟(2001) 
      东厂仅一位(2001) 
      蠢嗄揪疼(2002) 
      笑神来了谁知道?(2002) 
      影剧六村(2002) 
      消失的931(2003) 
      大寡妇豆棚(2003) 
      小华小明在偷看(2004) 
      记得当时那个小(2004) 
      蒋先生,你干什么(2005) 
      上次,这次,下次(2006) 
      第十九届新春贺岁联欢晚会(2007)
      借问艾教授 谁杀了罗伯特(2007)
      邓力军(2008)


      21楼2008-09-17 23:13
      回复
        背景词

          影剧六村
          海光一村、影剧新城是现存规模最大、最地道的军眷村。影剧新城初建于1960年,当时叫作“美龄庄”,顾名思义,是感怀蒋宋照顾军眷的德泽而命名;后来美龄庄扩建,改名叫“影剧六村”,因为当时妇联会发起盖眷村募款活动,盖影剧六村的经费是由影剧界人士乐捐而得。1965年,影剧六村旁盖起了二百零二户的海光一村。1990年,影剧六村和部份海光一村改建成为现在的面貌,影剧六村也随之更名为影剧新城。
          
         2003年,姜昆担任总策划的文献专题片《中国相声一百年》中,关于台湾相声的部分,提到了吴兆南和魏龙豪这些开山人物,提到了赖声川和倪敏然这些已经通过审查的人物,也让侯冠群这个有立法委员职务的相声演员进入屏幕。可是,没有提到一句关于相声瓦舍的话,宋少卿、冯翊纲二人也没有得到露脸的机会。那个时候,《东厂仅一位》已经在台湾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二人在相声界的地位已得到公认,但是不知是观念上的不认同,还是政治上的忌讳,在《中国相声一百年》这个权威式的相声发展史中却默默地消除了二人的痕迹……


        22楼2008-09-17 23: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