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吧 关注:1,626,509贴子:87,746,045
  • 9回复贴,共1

十二因缘重点,受,爱是什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以前我和大家一样,对佛法很不了解,有一种很深的主观意识,觉得是迷信,直到我深入了解后,才发现,自己真是大错特错了。
不过这也让我有因缘接触到佛法,真是感觉不可思议。我相信,大部分人对佛法也是有很大偏见的,那么大家如果有空可以看看这两段关于受,与爱的分支。
十二因缘,是佛法的基础,很多人觉得这是小乘法门,其实非常重要的啦!
好了,请大家准备,重点要来啦!


IP属地:四川1楼2016-09-30 08:52回复
    受,即是感受、领纳。及领略境界而受纳于心的。是有情的情绪作用。如领受境界而适合于自己身心的,即引起喜乐;如不合意的,即感到苦痛、忧愁。受,有苦受、乐受,还包括舍受:”
      众生每天都在经验中,各各有自己的主观意识惯性喜好,符合的就喜欢而产生贪欲(乐受);不符合的就生气而产生瞋恚(苦受);不苦不乐的感觉就是愚痴(舍受)。所以与无明相应产生的作用,不外乎贪瞋痴。
    无明不破,活在自我的观念和习性中,接触到外境,产生的不是贪爱就是瞋恨或愚痴,贪瞋痴就是无明的产物。如果与明相应,就不会起贪瞋痴,也就不颠倒执着造业了,这个地方很重要!
      “如常人的无记舍受,是苦乐的中间性;又如四禅以上,与轻安相应的舍受。”


    IP属地:四川2楼2016-09-30 08:53
    回复
      舍受有两种:一是无记,似乎没有什么感觉,傻傻的;另外是四禅以上,意识活动都停止了,所以也没有什么感受。
      “经说,根境识三者和合触,触已受,受已思,思已想。”
      触时俱生受、思(行)、想,三者是相续产生的作用。
      “有情的染爱,不是无因的,是由于苦、乐、忧、喜等情绪的领「受」,才引发染爱。”


      IP属地:四川6楼2016-09-30 08:56
      回复
        修行就要找到根本的因,众生之所以会造业,会产生痛苦烦恼贪爱污染,都是从“受”而引发,所以修行其实不难。
        如果你只是盲信,就可能很困难。有的要改习性,怎么改也改不过来,因为不知道原因在何处。这里谈到的“触”与“受”,是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可以体验的身心状态,是可以着手观察感觉处,。
        就是这里出了问题,现在的身心功能是由过去的无明所产生,我们在观察时,很容易发觉自己的情绪随外面的境界而起落:喜欢的就贪爱,不喜欢的就生气,谁得罪了你,就会恨他一辈子,这都是从“受”而产生的。
        这个“触、受”是重点,我们无法按照《杂阿含经》中佛陀教导弟子们的“触只是触,受只是受”去做。因为我们的感觉是那么的真实,在遇到逆境或别人对你不尊敬时,就会觉得:“我被侮辱伤害,多没面子”!那个“我”就从内心生起来了。冷静返观看看真有一个“我”被伤害吗?其实那个只是“受”而已,我们迷惑于受的感觉,把那个“受”当作“我”了。我们从来没有发觉过平常所说的“我、我、我”到底是什么!
        其实我执的最大作用就是在受上。真正用功的人在这里下功夫很重要!喜欢的情绪起来时,就观察喜欢的情绪;不高兴的情绪起来时,就“看着”不高兴的情绪,认真去观察欢喜和瞋恨的感受能停留多久,那个“受”是虚幻的剎那过去,还是真实地永远存在?
        只要真的观察,就会发觉一个问题:我们生生世世被这个“受”迷惑了,被它骗了,在这里身不由己造了多少业啊!只是因为对这个受不清楚而已。我们有否发现欢喜满足或生气不满的真实内容?
        这些情绪是相互交杂的,也许今天早上很欢喜,下午碰到不如意的事情绪马上就变了,一天之中变化多少情绪!可以在天堂,也可以在地狱。我们有没有看清,如果喜乐是真的,为什么过会儿就变成痛苦?
        如果烦恼痛苦是真的,为何碰到如意的事又会欢喜起来?我们的心灵感受随着事物的变化起落好快喔,这个感受是真的还是虚幻的呢?
        希望达到喜乐满足,我们愿意做牛作马甚至生命都可以不要;瞋恨心起来时,杀心也会起来,甚至要毁灭这个世界,没有办法也要毁灭自己!这一切都在于不清楚受的真实与否,故叫无明。


        IP属地:四川9楼2016-09-30 08:59
        回复
          所以,修行不是在外面找什么,是往里面观察。我们这一生就是被这个受主宰控制,一个欲望起来了,一生为它而执着拚斗,即使你的愿都满足了,那些东西能否永恒存在?
          只为这个心灵的感受,一生都在糊里糊涂中造业,不知道心的执取越来越深。有取识就是由于再这个“受”的感觉中不自知而一直在执取,名利恩爱乃至人间的一切,越来越深地执取,到死的那一剎那还放不下。
          为何“此蕴灭已,余蕴相续”?
          就是执取的作用!
          执取的意识是由于平常的惯性而一直存在,一天不消除,轮回就永远不停,这就是根源处!
          要破无明从哪里去观察?就从五蕴身心当下的“触受”。当它又在惯性中造作时,要看清楚它的虚幻性,有一天明白时,你会哑然失笑:“唉,真是够糊涂的”!
          就是这一点上的无明――生命中的作用不自知,使我们生生世世轮回痛苦不已。要止息生死轮回,就在于清楚知道生死的根源就在身心的“触受”,这也是佛陀最重要的体证处。
          十二缘起讲的就是这些,佛陀揭示了生命的作用就是十二缘起。但我们迷失了,以为外在以及身心是真的,在生命缘起的功能中执着有实在性,把它叫做“我”,明明知道它有一天一定会灭,还执着有永恒不变的“我”。
          此生的五蕴功能实在无法挽留时,还希望有一个灵魂(我)生生世世永远存在。
          所以只要还有我执的一点点实有感存在,贪爱执取就破不了。
          会执取就是因为有我(以为有),如果明白无我,那还会执取贪爱吗?
          无明与“我”的关系,“我”与“触、受”产生的关系,这都要明白,才能发觉真相。
          这一些都可以在我们的生命中观察体会的,只要看得清楚深刻,真的明白清楚了,就会超越出来,这是重点。
          讲到这里先点出来,也是以后下功夫的重点,要注意。


          IP属地:四川10楼2016-09-30 09:02
          回复
            人成长了,男女的生理欲望也会起来。
            但十二支缘起的“爱”,最主要是指对于生命自体的贪爱染着,每天打扮、享受、顺从、照顾这个肉体,是多么的执着!
            不管何人,身处何境,没有不对这个身体染着的,这叫自体爱。
            都把五蕴的功能以为是实在的“我”,讲话也都说:“我、我、我”,虽是世俗的名言,但在这世俗的名言后面,我们都很深的认同这个叫“我”,希望保护它永远存在。
            只要有“我”的实在感,就希望占有、主宰、控制外在的一切,希望随心所欲:我的感受,我的财产,我的地位,我的名誉,我的眷属,我所有的一切,这就是境界爱,由“我”引申出来的就是“我的”(即境界),所以有自体爱,必然就有境界爱,佛教术语称为“我”与“我所”。
            染着于“我”后,就希望现在如何好,但是现在必然会变化啊,那就希望未来如何好(染着于现在与未来)。


            IP属地:四川13楼2016-09-30 09:04
            回复
              “在增支部经典,佛曾喻示:「爱可生爱,亦可生憎;憎能生爱,亦能生憎」。
              法句经说:「从爱生忧患,从爱生怖畏;离爱无忧患,何处有怖畏」?
              以下说明「情爱的活动形态」,有三:”
              增支部和法句经都告诉我们,这一种爱是私欲,是产生恐怖忧悲苦恼的根本原因。
              众生哪一个不贪爱?哪一个不痛苦烦恼?不管现在如何得意,其实心里的忧悲苦恼都是一样的,爱的背后因为无常变化故,带来的必定是痛苦烦恼,所以只有离爱才能自由自在真正解脱。
              而且生命一定会灭,到时候面对的还是老病死,必将失去一切。下面解释众生的情爱的活动形态。


              IP属地:四川15楼2016-09-30 09:13
              回复
                “二、逐物与离世:
                情爱的活动,又必然是自我的活跃于环境中。以佛法而言,人类的一切爱,不尽然以男女性爱为根本。
                如欲界以上的有情是可以无性欲的;一类动物仅依自体分裂而繁殖。
                故情爱的根本,应为「自体爱」。”
                这一段也蛮重要的,很多人把修行当做只是离欲(尤其性欲)。
                导师点出,人类真正的爱是对自体的染着,是希望永恒存在的自我保护的实在感。
                如果说是以性欲为本,欲界天以上的色界天与无色界天是没有性欲的;还有一些自体繁殖的动物也不存在性欲,但这些众生都属于六道的范畴。
                所以性欲不是根本问题,而我执我见的自体爱,才是真正取着的地方,情爱的根本是自体爱。
                “「自体爱」是对色心和合的有情自体,自觉或不自觉的爱着它,即深潜的生存意欲。”
                我们有意无意的总是要保护这个身心,那种永恒存在的意欲才是真正的生死根源。
                “有了我(主宰),即自由支配者,又名我爱。以自体爱为中心不断的向外扩展,于是关连自体的环境也爱着,爱着于境界,即「境界爱」,又名我所爱。”
                我爱就是“我”,我所爱就是“我所”,我与我所是我们最执着的地方。
                “自体爱与境界爱,有此必有彼,是相依共存的。”
                因为有“我”才有“我的”,如果我见我执破了,我所也会随之而破(‘我所’因‘我’而有)。我与我所是相依共存的,一边有,另一边就会有;这一边没有,那一边也没有。
                “有我即有我所,这本为缘起依存的现实。如在家庭中,即认为我的家庭而乐着;我的身体、衣物、事业,我的朋友、国家,我的名誉,我的意见等爱着,也是境界爱。”
                不管爱的是“我的”名誉利益、朋友家人,还是“我的”国家世界等,仔细分析其原因只有一个——因为有‘我’故,对我所的执着表明我执还没有断,没有我即没有我所。
                人类之所以会斗争,是由于观念不同而已,观念的不同来自个人的主见不同,符合我的观念就好;不符合我的就不高兴而斗争,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斗争,都是观念不同,个人利益不同,其实出发点都是从“我见”引申出来的“我所见”。
                “由于情爱的爱着,想自主,想宰他,想使与自我有关的一切从属于我。”
                人们处处都想占有与主宰,这种主宰欲在家里表现得更明显,外面作不了主,回到家就要做主宰者:我今天不高兴,回来大家要看我脸色,孩子要听我的,因为你是我生的。
                我们处处都在表现“上帝、大我”,从这些小地方都可以看得出来。
                “然而自我的自由,要在我所的无限扩大中实现;不知我所关涉的愈多,自我所受牵制愈大。”
                我们的欲望不止是对自己生命的执着(我执),扩散开来表现在外,希望扩大外在条件的占有,那个“我”才能觉得安定。
                如果我没有钱,心也不安,钱就是我的依靠;希望扩大占有事业以及人际关系等外在的种种条件,然后就觉得心比较安定。但是导师就点出:外在的攀缘越大,占有愈大,关涉愈多,自我受的牵制就越大。
                比如说,家里的牵涉范围就是管老婆(老公)或孩子,让你生气痛苦的范围就是这里而已。
                但是当你的事业越多,官做得越大,人际名利条件愈复杂,烦恼痛苦就愈多,因为条件变化愈大。
                “想占有外界以完成自我,结果反成为外界的奴隶。或者由于痛感我所的拘缚,想离弃我所而得自在。”
                我们每天想占有更多的东西,有人就感觉到了自己的欲望愈大,牵涉愈大,就越痛苦,感觉到了被“我所”控制与束缚了,又想把“我所”抛弃掉。
                “哪知没有我所,我即成为毫无内容的幻想,从何能得自由?”
                你认为那个‘我’被外在的条件束缚了,因而想丢弃,但由于内在的“我执”没有去掉,只想去掉外在的条件,一旦失去了外在的条件,你执着的内心反而就空洞没内容了,更苦了,如何有真正的自由?
                所以真正的自由是去掉内心的执着、不是外在的东西!
                比如说,看到社会种种的问题,我们能厌离社会吗?
                看到人间这么苦,难道活到太空中去吗?
                我们要超越的是内心对外在的这些束缚与执着,而不是厌离外面的条件。
                我们觉得家庭和工作很苦,难道不要家庭和工作吗?
                我们要找出家庭产生苦的原因,找出事业与人际关系痛苦束缚的原因,要去掉的是我见我执与束缚,而不是去掉家庭、社会、工作。
                “从爱染出发,不能理解物我、自他、心境的缘起性,不能契合缘起事相,偏于自我或偏于外境,造成极端的神秘离世,与庸俗逐物。”
                与无明相应就不能了解外在的一切条件和我的关系,我们的心境为何起落?
                由于不了解缘起法则故。你和人事物就无法和谐相处,也就是不能契合缘起的一切事相,就会有所偏,不是偏于自我就是偏于外在条件,就会造成极端的神秘离世与庸俗的逐物。
                什么叫神秘的离世?很多人认为人间是污染的,要去深山与世隔绝,到很神秘的那种境界中去苦修——修禅定等种种有为的造作。
                以为这样就可以不受外面的束缚而得到快乐,然后他在禅定中又得到一些身心的感受,就以为得到神的启示、外力的加持,得到其它的特殊能力,外道的修行都偏于这个观念。
                什么叫庸俗的逐物?在人间只是庸俗地追逐名利等一切外在的条件。
                这就是两个极端,就是因为不能契合缘起事相,也就是不了解缘起的真义。
                如果知道自他、物我、身心与外在一切是相依相缘的,就不会相对而偏颇。
                相依相缘很重要,什么叫相依相缘?彼此互利、兼容、利他、和乐,不会偏于一边,不会只关心自己而不关怀他人,也不会只注重物质或心灵。
                一切法是缘起的,缘起就是相依相缘的,那就不会偏于一边——世俗的享乐主义或苦行的修道主义。
                “不过这二者,自体爱是更强的。”
                自体爱与境界爱相比,自体爱比较深而强烈。因为自体爱是“我”,而境界爱是“我的”,是从“我”而引申的。
                “在某种情形下,可以放弃外在的一切,力求自我的存在。例如:遇火灾、海难。进一步,在某种情形下,只要生命不断,甚至连手足耳目都可以牺牲,就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也是觉得这是更于自我有意义的。”
                如果遇到海难,有人要求你把家里所有的财产(即使价值上十亿)给他,才来救你,你会想,只要活着就有机会,财产不重要,保命要紧。
                从个体的执着与金钱的执着相比,个体的执着就比较深。
                英雄烈士为了国家愿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他认为这样做对自我是更有意义的。
                我们还有一种讲法――舍小我完成大我,以小我的牺牲可以完成大我的成立,还是站在“我”上进行比较。
                我们对自体的爱比对境界的爱还深。
                最近常看到电视报导发生火灾,碰到这样的危险,是物品重要还是生命重要?
                自然是人先跑出来再说,不会因贵重东西没有拿而放弃逃生。从很多行为就可以看出我们对自我的染着比较深,即自体爱比较重要。
                “此自体爱与境界爱,如以现在、未来二世说,即四爱:
                (1) 爱:为染着现在有的自体爱。
                (2) 后有爱:渴求未来永存的自体爱。
                (3) 贪喜俱行爱:现在已得的境界爱。
                (4) 彼彼喜乐爱:未来欲得的境界爱。”
                自体爱和境界爱会引申从现在到未来的四种爱。
                爱:为染着现在有的自体爱,也就是我们现在产生的爱。
                后有爱:渴求未来永存的自体爱。
                四爱中的第一是“爱”,希望这一生过得幸福自在。
                然而不得已非死不可,那就希望永存,死了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还可以到某一地方永生,这叫后有爱。后有爱是从自我的爱引申到未来。
                贪喜俱行爱:现在已经得到的境界爱,对现在的名利财产等外在条件的占有。
                彼彼喜乐爱:未来欲得的境界爱。希望未来比现在更好。注意:我们希望保存现在,还希望未来也存在,不但现在爱染,还希望未来永远存在,这就是爱染的特质。
                破我执其实就是破除这个执取爱染。


                IP属地:四川17楼2016-09-30 09:22
                回复
                   “三、存在与否定: 爱不只是占有的恋着,经中说有三爱:
                  (1) 欲爱:对色、声、香、味、触欲的贪爱和追求。贪着物质境界的美好,如:饮食要求滋味,形式贪求美观,男女之性爱,也是欲爱之一,这是属于境界爱的,又名欲求。”
                    这是对现存在的产生爱取,也就是我们六根触六尘,对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产生贪取,希望吃得好,穿得比别人漂亮,希望永远不老像十八岁,还要漂亮的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一切都如意……,这就是我们一般的欲求,现存的欲求叫欲爱,属于欲望。
                   “(2) 有爱:于有情自体起爱,即自体爱。又名有求。”
                    有求其实是最严重的,如果没有这个有求,前面的欲爱也不会起,这就是我见最主要的地方,对自己产生爱着即自我保护。
                    “(3) 无有爱:否定自我的爱。凡是缘起的存在,必有他相对的矛盾性,情爱也是。对于贪爱之五欲久之又生厌恶;对自己身心的存在,有时觉得可爱而热恋他,有时又觉得讨厌。”
                  无有爱就是自我否定的爱,一般比较难了解。比如说很喜欢吃某种东西,但如果一直吃到看见就害怕,那就不喜欢了。
                  你觉得一个人很英俊,所以很喜欢他,但是真正跟他相处后,不见得永远都会爱他,甚至会产生厌恶。
                  否则为何现在的离婚率高达百分之四十?
                  原来是很爱的,久了变成不爱而讨厌了。
                  再比如,我们很执着这个身体,但有一天又老又病时,你就会讨厌它,觉得这个身体是种拖累,感到非常痛苦。
                  为什么有人会自杀?可见缘起的一切法都有矛盾的相对性。
                  “例如:印度外道,觉得生活苦恼,身心难以调治,因此企图摆脱而求出离。
                  这种修远离行,以图否定存在的爱求,又称梵行求。”
                    认为人间是污染、痛苦的,身体是束缚心灵的东西,所以要摆脱它,这就是无有爱(自我否定),其实这还是站在“我”见上面。
                  认为内在有一个清净的灵魂叫自我,肉体是束缚它的,把这个肉体磨坏后,“我”就清净自在超越了,他只是否定这个肉体,而认为内在有一个灵魂是真正的我,所以还是在我执上。
                  “总之,染爱不但是爱着喜乐的,凡是感情掀动而不得不爱,不得不瞋,恋着而难以放下的一切都是。”
                  瞋心跟爱染是同一体的两面,其实是同样的,根本是我执,没有我执不会瞋恨。
                  贪欲是爱染,瞋恨不满也属于爱的范围。观察的下手处是自己的“触”产生“受”(苦乐、贪爱瞋恨)的过程与内容,明白“受”以后“爱”,爱以后“取”“有”。


                  IP属地:四川18楼2016-09-30 09:25
                  回复
                    以上是十二因缘受,与爱的具体内容。大家有什么不同观点可以提出来。当然,这是一位法师的讲座。所以大家就算是不喜欢,也请求大家千万不要毁谤。真是麻烦大家了。谢谢大家的合作。
                    好人一生平安哦!


                    IP属地:四川19楼2016-09-30 09: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