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奇,这个地方为什么生长着那么多的柿子树,问老人们,他们也解释不了,只知道一小部分是种下去的,另一部分则是自然生长的。柿子树有些是生长在河岸边上,有些是生长在田埂边上,当然也有些是生长在山上。它们参差不齐,有大有小,却极自然的与这里的一切完美融合在一起。
随着水田里的老农赶牛犁地的吆喝声的传开,柿子树也开始吐出了小绿芽。这个时候最让人记忆的要算长在田埂边上的柿子树了。如果说老农、犁、老水牛构成了一副山水画的话,柿子树也是个爱凑热闹的家伙,把自己清新可爱的样子倒映在原本就已经很美水田里。插秧时节,柿子树也往往成了老农使唤的对象。看,那个老农把自己灌满米酒的水壶绑在了一条柿子树的枝条上。水壶挂在枝条上,像个钟摆,像个小人在荡秋千。老农劳作累时,便一抓住这个小人,仰起头,尽情享受这人间甘露。
柿子树刚长出的绿芽和田间的水稻一样,在雨水的滋养下疯快的成长,有淡绿变成墨绿,期间它的果实也由小慢慢的变大。如果你是一个细心的人,你会发现,这段期间,柿子树上往往生长着一种毛茸茸的小虫,这种小虫身上长着毛,如果人一不小心碰着它了,那么皮肤上就会长出又疼又痒的小包来。所以,这段时间,柿子树基本上没人去理会它,人民甚至对它敬而远之,不愿意接近它。但就是在这样一个无人施肥、料理的环境之下,柿子树仍然以他特有的姿态在不断的生长,结出自己的果实。
这里的人们早已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断地与柿子树的习性融合,人们知道柿子不一定要在秋季红透时节才能吃得到。刚显微黄时的柿子还是有涩涩的感觉,但忍不住想吃柿子的人总有办法,因为人们早已学会了把柿子催熟。催熟的方法当然也挺多,有的人会把柿子放在谷糠里,等待十来天的话应该能吃的上,有些人则会把不熟的柿子放在水缸里,在放上稻草灰,柿子叶,再倒上清水。这种做法当地人把它叫做“呕”,这样的做法往往比前一种的做法,要提前吃的上柿子。当然,过不了多久,这里的人们便会为摘柿子立马动起来。摘柿子通常会集中在几天内进行。在这几天中,人们早早的吃过早饭,一家老小全体出动,有的担着箩筐、有的拿着镰刀,为了更好、更方便的摘,这里的人民总是会发掘自己的聪明才智,给小小的镰刀按上长达三、四米常的木把。这时候冲在前面的往往是小孩、最先爬上树的也往往是小孩,人民总是把“猴子”这个名号按在最能爬树的小孩身上。虽然摘柿子的热情很高,但人们总是不会“赶尽杀绝”,每棵树上往往总会留下十几个柿子。
几天这样的热情带来的是每家每户都有好几担箩筐的柿子。虽说有这么多的柿子,但人们极少拿到市镇上去交易,一部分柿子是拿来传递亲情关系的。比如说有外嫁到其他乡镇的女儿,这里的柿子便也同样会送到那里去,让女儿们也重新品尝儿时的味道。当然,很大一部分柿子则是要依靠妇女们一段时间的劳作,把它切成小片状晒成柿子干。在加工的这段时间里,村子里除了是秋高气爽的天气外,还有就是到处都飘着柿子干淳淳的香味。
在经霜的冬日里,人们可以尽情的享受这绝佳的美食。在温暖的房间里,端出一盆柿子干,在加上一壶米酒,人们可以有说不完的话语。当然因为柿子的存在,窗外冬日的世界依然美如画。外面虽说寒冷,但被人们留在枝头的柿子已经变的通红、通红。一大早,人们准能听得到鸟语片片,随着农家的炊烟袅袅升起,鸟儿也围绕枝头的柿子在翩翩起舞。孩子们也会走出房门,爬上枝头,摘上一个,在这软软的柿子上开个小口,然后吸允里面的瓤。而在那依着墙角边晒太阳的老人们则喜笑颜开的看着这帮树上的精灵。
上次骑行,无意间看到在田埂边上长着一颗柿子树,并结了些果实。便想起了一些事、一些人,在这里稍作叙述,以打发这无聊的时光。
随着水田里的老农赶牛犁地的吆喝声的传开,柿子树也开始吐出了小绿芽。这个时候最让人记忆的要算长在田埂边上的柿子树了。如果说老农、犁、老水牛构成了一副山水画的话,柿子树也是个爱凑热闹的家伙,把自己清新可爱的样子倒映在原本就已经很美水田里。插秧时节,柿子树也往往成了老农使唤的对象。看,那个老农把自己灌满米酒的水壶绑在了一条柿子树的枝条上。水壶挂在枝条上,像个钟摆,像个小人在荡秋千。老农劳作累时,便一抓住这个小人,仰起头,尽情享受这人间甘露。
柿子树刚长出的绿芽和田间的水稻一样,在雨水的滋养下疯快的成长,有淡绿变成墨绿,期间它的果实也由小慢慢的变大。如果你是一个细心的人,你会发现,这段期间,柿子树上往往生长着一种毛茸茸的小虫,这种小虫身上长着毛,如果人一不小心碰着它了,那么皮肤上就会长出又疼又痒的小包来。所以,这段时间,柿子树基本上没人去理会它,人民甚至对它敬而远之,不愿意接近它。但就是在这样一个无人施肥、料理的环境之下,柿子树仍然以他特有的姿态在不断的生长,结出自己的果实。
这里的人们早已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断地与柿子树的习性融合,人们知道柿子不一定要在秋季红透时节才能吃得到。刚显微黄时的柿子还是有涩涩的感觉,但忍不住想吃柿子的人总有办法,因为人们早已学会了把柿子催熟。催熟的方法当然也挺多,有的人会把柿子放在谷糠里,等待十来天的话应该能吃的上,有些人则会把不熟的柿子放在水缸里,在放上稻草灰,柿子叶,再倒上清水。这种做法当地人把它叫做“呕”,这样的做法往往比前一种的做法,要提前吃的上柿子。当然,过不了多久,这里的人们便会为摘柿子立马动起来。摘柿子通常会集中在几天内进行。在这几天中,人们早早的吃过早饭,一家老小全体出动,有的担着箩筐、有的拿着镰刀,为了更好、更方便的摘,这里的人民总是会发掘自己的聪明才智,给小小的镰刀按上长达三、四米常的木把。这时候冲在前面的往往是小孩、最先爬上树的也往往是小孩,人民总是把“猴子”这个名号按在最能爬树的小孩身上。虽然摘柿子的热情很高,但人们总是不会“赶尽杀绝”,每棵树上往往总会留下十几个柿子。
几天这样的热情带来的是每家每户都有好几担箩筐的柿子。虽说有这么多的柿子,但人们极少拿到市镇上去交易,一部分柿子是拿来传递亲情关系的。比如说有外嫁到其他乡镇的女儿,这里的柿子便也同样会送到那里去,让女儿们也重新品尝儿时的味道。当然,很大一部分柿子则是要依靠妇女们一段时间的劳作,把它切成小片状晒成柿子干。在加工的这段时间里,村子里除了是秋高气爽的天气外,还有就是到处都飘着柿子干淳淳的香味。
在经霜的冬日里,人们可以尽情的享受这绝佳的美食。在温暖的房间里,端出一盆柿子干,在加上一壶米酒,人们可以有说不完的话语。当然因为柿子的存在,窗外冬日的世界依然美如画。外面虽说寒冷,但被人们留在枝头的柿子已经变的通红、通红。一大早,人们准能听得到鸟语片片,随着农家的炊烟袅袅升起,鸟儿也围绕枝头的柿子在翩翩起舞。孩子们也会走出房门,爬上枝头,摘上一个,在这软软的柿子上开个小口,然后吸允里面的瓤。而在那依着墙角边晒太阳的老人们则喜笑颜开的看着这帮树上的精灵。
上次骑行,无意间看到在田埂边上长着一颗柿子树,并结了些果实。便想起了一些事、一些人,在这里稍作叙述,以打发这无聊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