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的动物学家都关注着中国白鳍豚的生活状况。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瑞士伯尔尼大脑研究所所长皮莱里教授就曾向中国科学院提出,希望给他提供一条小船,允许他在长江上漂流考察,他想亲眼看一看白鳍豚那梦幻般的姿影。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剑桥大学著名鲸类学家哈里森教授要求给他一平方厘米的白鳍豚皮做研究。一位美国学者甚至渴望得到一点白鳍豚的血液。科学家的关注引起方毅(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笔者注)的高度重视。他指示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组织专门班子,对白鳍豚进行研究和保护,并成立了全国白鳍豚研究协作小组。 陈佩薰教授在自传中也提到,中国科学院当时关于白鱀豚的研究工作有两点指示:一是关于白豚鱀的研究要立足于我国自己的研究力量,到适当时候方可考虑国际合作。二是考虑到白豚鱀研究的学科范围较为宽广,组织一个白豚鱀研究协作组。
中科院水生所官方网站提供的资料说,为了揭开白鱀豚的奥秘,中国科学院决定由水生所组建白鱀豚研究组。但白鱀豚是哺乳动物,与当时水生所淡水鱼类的专业方向相距甚远,迫于国际上的压力,水生所便由陈佩薰、刘仁俊、刘沛霖和林克杰等四人组成白鱀豚研究组,归属于第一研究室,由陈佩薰担任组长,着手开展白鱀豚的研究工作。时年51岁、研究了半辈子淡水鱼类的陈佩薰被“点将”担任白鱀豚研究组组长。2006年她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回忆当时的心境是“很矛盾,有点被逼上梁山的感觉。当时在水生哺乳动物领域,即便是开展淡水生物研究最为权威的中科院水生所,也还是一片空白”。
中科院水生所官方网站提供的资料说,为了揭开白鱀豚的奥秘,中国科学院决定由水生所组建白鱀豚研究组。但白鱀豚是哺乳动物,与当时水生所淡水鱼类的专业方向相距甚远,迫于国际上的压力,水生所便由陈佩薰、刘仁俊、刘沛霖和林克杰等四人组成白鱀豚研究组,归属于第一研究室,由陈佩薰担任组长,着手开展白鱀豚的研究工作。时年51岁、研究了半辈子淡水鱼类的陈佩薰被“点将”担任白鱀豚研究组组长。2006年她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回忆当时的心境是“很矛盾,有点被逼上梁山的感觉。当时在水生哺乳动物领域,即便是开展淡水生物研究最为权威的中科院水生所,也还是一片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