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吧 关注:27,009贴子:1,345,800
  • 1回复贴,共1

“口”字旁的拟声、语气词,多是近人杜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哎”、“哟”、“呀”、“嘿”、“噢”、“唷”、“嗨”...这些字,查查老一点的字书,不是没收录,就是音义都不相及。“哎”,《康熙》释为“嗳”,“暖气也”。“哟”《康熙》释为同“唷”、“唷”是“俞六切”,同“喅”,音“育”。“呀”,《康熙》释为“張口貌”,读音有两个,“許加切”和“五加切”,后一个可以与“牙”同音,上海人应该是读nga的。“嘿”,《康熙》释为“《廣韻》莫北切《集韻》《韻會》《正韻》密北切,竝音墨。”就是“默”字。“噢”,《康熙》释为“於六切《集韻》乙六切,竝音‘郁’”,“噢咻,病聲”。“嗨”,《康熙》没收录。也有人考证,“呀”本字应是“耶”....
其实,这些字大多是新文化运动后,大量使用白话文的时候,找不到恰切的字来表达,因为古人文字上很少拟声,也就缺少模拟人声或动物叫声的字。那时音韵训诂当然早已有了,不过非常小众,新青年一般不涉猎,就自行造字了。为什么说是“杜撰”呢?“杜默为诗,多不合律,故言事不合格者为杜撰”,指的就是这些字并不是按音韵训诂的规矩造出来,只是在熟悉的同音字上加个“口”字旁算数的。既然是新造,自然就找不到“自古以来”的本字。怎么对待呢?现在的字典既已收了,也就按通语对待了。没必要复古,也有一些是无法复古的。
——顺便一说,“唷”看样子是南方人“造”的,因为北方话读成“育”,就像驭手驭马了。


1楼2016-10-12 14:22回复
    感叹词确实没有具体汉字


    IP属地:美国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6-10-12 14: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