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也不知道怎么了,老是看到关于李世民死因的贴子。什么唐太宗自己毒死自己,这还情有可原,毕竟这么说的人还有点史料依据,但是说什么被高句丽人射伤久治不愈而死的……我也真是醉了。我是实在的懒癌重症患者,真心不愿意劳神写贴子的,但……实在是忍不了了,勉强自己打起精神整理了这个贴子,吧友们感兴趣的话就姑且看着吧。
关于“唐太宗自己毒死自己”的言论,也就是李世民服用金丹暴死的依据主要来自于:
《旧唐书-郝处俊传》。
旧唐书:修短有命,未闻万乘之主,轻服蕃夷之药。昔贞观末年,先帝令婆罗门僧那罗迩娑寐依其本国旧方合长生药。胡人有异术,征求灵草秘石,历年而成。先帝服之,【竟无异效】,【大渐之际】,【名医莫知所为】。时议者归罪于胡人,将申显戮,又恐取笑夷狄,法遂不行。
这里说的是婆罗门僧那罗迩娑寐进的长生药 是“没有特别的效果”而不是加重病情。
之后,病危的时候。御医是没有可行的救治手段。
两者之间 没有必然的 因果关系,和逻辑联系。显然是想找替罪羊 要不何来的“取笑”
新唐书说:先帝饵之,【俄而大渐】,上医不知所为。群臣请显戮其人,议者以为取笑夷狄,故法不得行。这个是要劝高宗别服丹药,有夸大的成份 高宗本人总比郝处俊更了解太宗如何死的吧,,要是确定父亲死于吃丹,高宗本人肯定不能试,都不需要郝处俊来劝。
另外,唐宪宗时期,关于太宗服丹药的看法,《旧唐书-宪宗本纪》中记载大臣李藩曾说“文皇帝服胡僧长生药,遂之暴疾不救”。
最后,清朝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卷19中说“太宗之崩,实由于服丹药也”。
新唐书说法 有所不同,说 吃了长生药以后 一会就病危了。 但是同样用“取笑”说明 依然是寻找替罪羊,而不是 真因为服食丹药而导致病危。
唐太宗服丹药而死的传言由此而越传越广。而且持这种说法的人还占了绝大多数,其中就包括某些李二粉。
旧唐书的《郝处俊》那个分析我基本上客观上是赞同的,但新唐书的那个说法和李蕃的那个暴病我就能苟同了
还要再强调一遍,第一,郝处俊、是不能与闻皇上机密的人,太宗逝世的情形他未必能详细知道;李蕃是太宗死后百年的人,情况比郝处俊还糟糕,更相对比的是太宗近亲、近侍、近臣这些了解情况的人并没有认为太宗因为丹药死亡的。
第二是李蕃、郝处俊都是作为谏官劝谏皇帝远离丹药的,有其特殊立场、特殊目的,本身可信度就要大打折扣。 记得好像是魏征说过进谏近乎诽谤也是值得原谅的,因为言辞激烈才能引起别人注意,郝处俊的那段明显就是夸大其词,而且“先帝服之,竟无异效”主要是说吃了要对病情没有帮助,哪里来的丹药促死?“大渐之际,名医莫知所为”
第三,旧唐书这两个人的说法本身矛盾,第一个说吃药没有神奇的效果,第二个说致病。新唐书省略中间一句不知何故
第四,新旧唐书对于吃丹药致病致死的现象都屡有记载,但是在太宗这里没有。
第五,新旧唐书也记载了多年服食丹药而身体状况良好的人
金石之药,本身有个很重要的作用 ,那就是 :提神,消除疲劳,使注意力集中。 就是有类似咖啡因 可以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
一般勤政的皇帝均有服食此类丹药的记录。
《资治通鉴》没有采用这个说法,这里的记载是死于“苦痢”,也就是痢疾。对于那罗迩娑婆寐的记载《资治通鉴》是这样的,------王玄策之破天竺也,得方士那罗迩娑婆寐以归,自言有长生之术。太宗颇信之,深加礼敬,使合长生药。发使四方求奇药异石,又发使诣婆罗门诸国采药。其言率皆迂诞无实,苟欲以延岁月,药竟不就,乃放还。上即位,复诣长安,又遣归。
这里的记载是“药竟不就,乃放还”。
关于“唐太宗自己毒死自己”的言论,也就是李世民服用金丹暴死的依据主要来自于:
《旧唐书-郝处俊传》。
旧唐书:修短有命,未闻万乘之主,轻服蕃夷之药。昔贞观末年,先帝令婆罗门僧那罗迩娑寐依其本国旧方合长生药。胡人有异术,征求灵草秘石,历年而成。先帝服之,【竟无异效】,【大渐之际】,【名医莫知所为】。时议者归罪于胡人,将申显戮,又恐取笑夷狄,法遂不行。
这里说的是婆罗门僧那罗迩娑寐进的长生药 是“没有特别的效果”而不是加重病情。
之后,病危的时候。御医是没有可行的救治手段。
两者之间 没有必然的 因果关系,和逻辑联系。显然是想找替罪羊 要不何来的“取笑”
新唐书说:先帝饵之,【俄而大渐】,上医不知所为。群臣请显戮其人,议者以为取笑夷狄,故法不得行。这个是要劝高宗别服丹药,有夸大的成份 高宗本人总比郝处俊更了解太宗如何死的吧,,要是确定父亲死于吃丹,高宗本人肯定不能试,都不需要郝处俊来劝。
另外,唐宪宗时期,关于太宗服丹药的看法,《旧唐书-宪宗本纪》中记载大臣李藩曾说“文皇帝服胡僧长生药,遂之暴疾不救”。
最后,清朝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卷19中说“太宗之崩,实由于服丹药也”。
新唐书说法 有所不同,说 吃了长生药以后 一会就病危了。 但是同样用“取笑”说明 依然是寻找替罪羊,而不是 真因为服食丹药而导致病危。
唐太宗服丹药而死的传言由此而越传越广。而且持这种说法的人还占了绝大多数,其中就包括某些李二粉。
旧唐书的《郝处俊》那个分析我基本上客观上是赞同的,但新唐书的那个说法和李蕃的那个暴病我就能苟同了
还要再强调一遍,第一,郝处俊、是不能与闻皇上机密的人,太宗逝世的情形他未必能详细知道;李蕃是太宗死后百年的人,情况比郝处俊还糟糕,更相对比的是太宗近亲、近侍、近臣这些了解情况的人并没有认为太宗因为丹药死亡的。
第二是李蕃、郝处俊都是作为谏官劝谏皇帝远离丹药的,有其特殊立场、特殊目的,本身可信度就要大打折扣。 记得好像是魏征说过进谏近乎诽谤也是值得原谅的,因为言辞激烈才能引起别人注意,郝处俊的那段明显就是夸大其词,而且“先帝服之,竟无异效”主要是说吃了要对病情没有帮助,哪里来的丹药促死?“大渐之际,名医莫知所为”
第三,旧唐书这两个人的说法本身矛盾,第一个说吃药没有神奇的效果,第二个说致病。新唐书省略中间一句不知何故
第四,新旧唐书对于吃丹药致病致死的现象都屡有记载,但是在太宗这里没有。
第五,新旧唐书也记载了多年服食丹药而身体状况良好的人
金石之药,本身有个很重要的作用 ,那就是 :提神,消除疲劳,使注意力集中。 就是有类似咖啡因 可以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
一般勤政的皇帝均有服食此类丹药的记录。
《资治通鉴》没有采用这个说法,这里的记载是死于“苦痢”,也就是痢疾。对于那罗迩娑婆寐的记载《资治通鉴》是这样的,------王玄策之破天竺也,得方士那罗迩娑婆寐以归,自言有长生之术。太宗颇信之,深加礼敬,使合长生药。发使四方求奇药异石,又发使诣婆罗门诸国采药。其言率皆迂诞无实,苟欲以延岁月,药竟不就,乃放还。上即位,复诣长安,又遣归。
这里的记载是“药竟不就,乃放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