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physics吧 关注:20贴子:502
  • 5回复贴,共1

【旧作一篇】原创《人类行为分析概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旧作一篇,其中有些命题,紫寰(月升)“现在”已不再赞同。
1.人类行为分析概论
————唯物主义假设下的一种行为分析框架
1.1.自然的先在假设:指认者出现之前就有宇宙(可逆形式:指认者终结之后也有宇宙)。
1.1.1.强版本的先在假设:宇宙完全可以脱离指认者自行运转(对宇宙而言指认者绝不必要)。
1.1.1.1.强版本假设的一种数学形式:宇宙,作为全空间的拓扑空间。
1.1.1.2.强版本假设的过度引理:宇宙运转可以与指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无关。
1.1.1.3.定义1:政治;(广义的)政治即任意多个“指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的并集。
1.1.1.4.定义1的过度引理:对宇宙运转而言,各种政治(现象或立场)问题缺乏严格含义。
1.1.1.5.定义2:身体;是宇宙的局部,能被指认,且恒是某指认者用以进行指认的首要工具。
1.1.1.6.对含任意一个指认者的宇宙局部而言,恒有该指认者的身体处在其附近的宇宙之中。
1.1.1.7.定义3:影响;影响未必是指认(物质第一性),指认必需通过影响(意识第二性)。
1.1.1.8.过度引理的补充性假设1:指认者能够通过其身体影响宇宙运转的某些局部。
1.1.2.弱版本的先在假设:包含别人在内的世界可以脱离我而运转(对世界而言我绝不必要)。
1.1.2.1.弱版本假设的一种数学形式:别人,作为全空间的拓扑空间。
1.1.2.2.定义3的过度引理:别人恒是指认者,能指认我或影响我,也会被我指认及影响。
1.1.2.3.定义4:愿望域;包括对宇宙全集任一子集的可能变化方向(含极弱可能)的指认。
1.1.2.4.定义5:影响域;是任意时空点处任一影响所及的全部范围(基本与未来光锥等价)。
1.1.2.5.弱版本假设的过度引理:别人对我的指认或影响不以我的愿望域中的元素为转移。
1.1.2.6.上述过度引理的强版本:指认者的愿望往往不具有可靠的预言性质。
1.1.2.7.过度引理的补充性假设2:我能通过指认对“别人对我的指认或影响”造成间接影响。
1.2.一般分析框架:对于“(社会)现实”的数学化设定
1.2.1.宇宙,作为全空间的拓扑空间:设为W,且恒可设定W内某点的某影响域为其开集。
1.2.2.别人,作为全空间的拓扑空间:设为O,且恒可设定与O有关的某特征集为其开集。
1.2.3.现实K,定义任一个包含某别人在内的宇宙局部,作为一个拓扑空间,是一个“现实”。
1.2.4.意识域A,是由“指认者”所唯一确定的基空间,因而也是一个附加了相关拓扑的拓扑空间:其中每一元素a都以表象(现象)形式存在。
1.2.5.平凡现实:称K为一个平凡现实,当且仅当存在影响映射f(从K到A),且K等价于A与全能指域B的笛卡尔积(A,B)。
1.2.6.局部平凡现实(其包括平凡现实):称K’=f(-1)(U)为一个局部平凡现实,当且仅当存在影响映射f(从K到A)且其为开的连续满射,A是连通集,且a∈U(U作为一个开邻域,称为一个所指)、U含于A,恒有f(-1)(U)【其作为K’可能等价于也可能不等价于K】同胚于某能指域【或称其为能指纤维】C与该所指邻域U的笛卡尔积(U,C)成立,其中属于C的元素c称为工具c。
1.2.7.最小参与公设:对任一局部平凡现实而言,能指域C及其与现实K的交集恒不为空。
1.2.8.微观生产力的定义:在自然先在假设条件下,对任一局部平凡现实而言,若存在影响映射g(从A到K,称为一次“劳动”),设某A为某劳动者,则相应地,必有某K(一般地,在非平凡现实中,取K=f(-1)(U))为其劳动对象,某U为其劳动计划,某C为其劳动手段(其中每一个元素c特别地都可称之为一个劳动工具,各元素间一般有固定顺序,且A的身体c0恒属于C并多为首项),且恒有影响映射F(从A到C,称为一次“活动”)、映射G(从C到K,称为一种“技术”)与增量Δ【称为劳动成果;是K的增量,但K可省略】存在,g是F与G的复合映射;我们约定,就称这样的一个三元组(A,K,C)【其中K影响A,A通过C指认进而影响K】为一个生产力矩阵,它总是针对于一个劳动者的一次劳动而言的。
1.2.9.宏观生产力的定义:在自然先在假设条件下(设此先在自然为W),对某足够大的局部平凡现实κ=Σ【i】f(-1)(U-j)而言(其中i、j∈自然数集,它们由一个非劳动者的指认者所确定,分别意味着这个现实中的劳动对象数与劳动计划数,且i/j反映该现实中的合作效率的大小,劳动计划数不大于劳动者数N),可相对独立于劳动者地定义一个宏观生产力矩阵(α,κ,σ),其中α为各作为劳动者的指认者的并集(它们都受到W特别是含于W的κ的影响,能通过σ指认进而影响κ),κ为各(i个)劳动对象f(-1)(U)的并集,σ为各(一般为j个)劳动手段C的并集,α与σ间各影响映射F-N的总和称为“可变资本”(包括分工、劳动力及将二者转移至不变资本附近所需耗损的一切),σ与κ间各影响映射G-j的总和称为“不变资本”(包括设备、设备耗损及为了设计、生产、运转和维修设备所需进行的科研与培训方面的一切耗损),各次劳动g-i所生产的全部Δ的总和【Δ的数量与i有关但未必相等】称为“总产品”(它包括但不限于实物形式的生产)。
1.2.10.最小需求公设:对任一有身体的指认者而言,其对其所处现实的需求(b,设为从该指认者意识到该现实的指认映射)总是存在着的。
1.2.11.自然守恒公设:任何一次劳动中所生产的Δ都只是组合形式上的而非质能上的增量。
1.2.12.微观生产关系的定义:我们约定,就将任一指认者A在其生存过程中所参与的每一次劳动g-i、所分配得(通过与别人的交换或不通过与别人的交换)的每一个产品Δ(i)、被满足的每一次需求b’(作为一次指认)及其因而形成的与每一个别人之间的全部利用-被利用映射(从利用方到被利用方的指认映射与从利用方到被利用方的影响映射的笛卡尔积)的总和,称为对该指认者而言的微观生产关系,它由该指认者的微观生产力矩阵及其所处的各局部平凡现实的宏观生产力矩阵所决定。


1楼2016-11-18 10:02回复

    1.3.微观行为分析框架:以情感问题作为核心1.3.1.微观行为分析框架中对情感(就我而言)的定义:我对“别人(可通过指认,但一般不通过指认)对我的影响”的指认,(我所指认出来的)“别人对我的指认”对我的影响,或我对“别人对我的指认”的影响(通过指认),它恒作为映射(影响的或指认的)而存在。
    1.3.2.情感公设:我与别人之间总容易形成“实无穷”化的氛围连续统(被爱感连续性定律)。
    1.3.2.1.作为别人的连续统:别人真实存在着,别人先验地统一着,别人是我所无法穷尽的。
    1.3.2.2.作为连续统的面向或来自别人的“爱”:被爱者的无法穷尽(无实解的“你爱我什么”)。
    1.3.2.3.对于所爱(被爱)唯一有效的有穷化描述:通过有限语句引入氛围(秘密感的营造)。
    1.3.3.“我对‘别人对我的影响’的指认”的公设:伪高斯定律(被感知到的你决定我爱)。
    1.3.3.1.并未导向“你”的“我爱”:外在局部化的“你”,权力、技能、资本、身材、相貌
    (其中所有关涉于“你”的东西根据1.2.6,都作为用以描述包含于现实中的“你”的能指纤维C而存在着,在它们未被“我”所指认时是没于现实的【在被指出后根据1.2.7总会与现实有交集,意味着在未被指出前总至少有一部分包含于现实,根据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所使用的术语及陈宣良等的翻译,这里就称此为“没于现实的”】,因而可说是含于或甚至作为现实的别人在影响我即存在影响映射f【从K到A】,而后我又以“我爱”的形式通过全部这些能指C【权力、技能、资本、身材、相貌】对该现实进行了指认【可能是平凡的也可能是非平凡的,但只要是并未导向“你”的“我爱”可以推知总至少是局部平凡的;且由于是以“我爱”的形式,故这种指认未必是清醒的即各个C对该作为爱者的指认者A而言未必是可陈述的】,譬如在有关所谓“高富帅”的外在局部化的情境中,K可能就等价于某笛卡尔积(我爱,你的相貌+你的资本+你的身材))。


    4楼2016-11-18 10:13
    回复

      1.3.3.2.完全导向“你”的“我爱”(陷入爱情):“你”作为无法穷尽的秘密所带来的“诱惑”(首先,依旧存在着一个含“你”或作为“你”的现实K及影响映射f【从K到A】,但对于此种情况而言,似乎无论通过怎样的能指纤维C都无法完全地指认出“你”来【除非直接提及“你”或以有限语句引入氛围连续统,即通过不同形式给出笛卡尔积(我爱,你),使其与影响我的该现实或某所指邻域上的影响原像同胚】,因而我们约定,也可以同样有效地说,无法找到一个唯一充分的f(-1)(U)与“你”【作为K或作为含于K的某K’】等价)。
      1.3.3.3.理性地导向“你”的“我爱”:无自性的“你”,被解析的“我爱”,因爱你而慈悲。
      1.3.4.“‘别人对我的指认’对我的影响”的公设:伪感应定律(所感“你爱之变”造成思念;设有一个别人K及一个我A,且存在影响映射f【从K到A】,若该别人同时又在为我所指认的一个局部平凡现实中显得像是“以‘我爱’的形式指认了我的且这一指认似乎发生了变化”【全部这些都通过一系列的能指纤维C为我所指认,因而形成了我的被爱感】,我们假设,则那一系列用以指认该别人的变化的能指纤维C因而总会失去其“没于现实的”特征从而在A中诱发起我的想象表象——这里约定,就将这样的一个过程称为“思念”)。
      1.3.4.1.思念的边际分析:被爱感增量(通常为负)所带来的“对特定别人的想象表象”增量。
      1.3.4.2.思念的伪楞次定律(孤独定律):独处(社群)环境下假想人际联系的自发定向增减
      (这里假设,一个指认者,特别是一个人的总人际联系【真实人际联系与假想人际联系之总和,其中前者是首先含于现实K的,而后者只含于A】会自发导向平衡,维持此消彼长状态)。
      1.3.4.3.边际思念的假形式:对别人身份(含权力等)、对别人资产、对别人身体的“思念”。
      1.3.4.4.作为被需要感增量的被爱感增量:身份被需要、资产被需要、身体被需要与被爱
      (所谓假形式的“思念”,即失去“没于现实的”特征的C及其所诱发的想象表象U可与该被思念者K分离的情况;这里假设,被爱感是对无法充分指认的K而非特定的C的想象)。
      1.3.4.5.一般的边际效用递减: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物、信息或服务形式)快于来自特定别人连续统的传情。
      1.3.4.6.作为被指认对象的被爱感增量:以来自别人的传情变化为依据(能感)与自恋参照系
      (这里假设,每一次思念都必以与被思念者K有关且一般来自K的C为依据,但具体是否会引起思念及会引起多大强度的思念则要视A以“我爱”形式对A自身进行指认的情况而定)。
      1.3.5.“我对‘别人对我的指认’的影响”的公设:伪环路定律(附加期望的传情引起压力)
      1.3.5.1.传情上所附加的期望结构:抵达期望、反馈期望、限制期望、可交换期望、期望加密
      (这里假设,此处所说的“别人对我的指认”是在且仅在我的愿望域【见定义4】中的,因而我对该指认的影响也即可看作对那个可能会指认我的别人K的影响,记作影响映射g【从A到K】,它可视为一次特殊的【带有“我爱”的形式】劳动过程——一次传情,其中A也是通过先影响【影响映射F】C再影响【影响映射G】K的,但我们约定,改叫C为情书【作为一种特殊的劳动手段】,U为关心【作为一种特殊的劳动计划】,F为“期望的传达”【作为一种活动,但相关于别人K,有着抵达性、反馈性、限制性、可交换性及隐秘性等5个不同但相互联系的功能】,G为“情书的寄送”【作为一种技术,一般严格地属于物理问题,可以直接测量爱者A以其身体对情书C所做的功W=F.s.cos(θ)cos(ψ)=d(m.v)s.cos(θ)cos(ψ)/d t来判断其寄推过程的强度,也可以对不论何种形式的情书C进行一般的运动学研究;它最终是作为从C到K的映射存在的,也即是说以且仅以被彻底寄出后的情书的某物理特征量的变化区间为其定义域】)。


      5楼2016-11-18 10:17
      回复

        1.3.5.2.抵达期望分析:隐而不露的传情、无寄推力的传情、射线式的传情与低期望抵达传情
        (若某A对K的传情【作为g】不带有反馈性质的期望,则这里假设,它可能带有4种不同类型的抵达性质的期望:隐而不露的传情期望,即情书C完全地含于爱者的意识域A;无寄推力的传情期望,即情书C虽取得了在A之外的独立形式,但A以其身体对C所施加的寄推力F=d(m.v)/d t则几乎没有或至少相对于A的身体与K的物理距离而言可以忽略;射线式的传情期望,即情书C在脱离爱者的意识域A后的运动轨迹是射线式的,没有明确的对特定别人K的定向;低期望的抵达传情期望则是指C既非隐而不露,又非无寄推力,且有向某特定的别人K的传情定向,但A对K的传情不具有反馈性质的期望这一情况)。
        1.3.5.3.反馈期望分析:实反馈与期望反馈的差额(都为零;低而等;高而等;高实;低实)
        (若某A对K的传情带有反馈性质的期望【除零等反馈期望外】,则其一定不同时带有以上4种抵达性质的期望;这里定义所谓反馈性质的期望,首先指的就是对任一由A寄向K的传情总有相应的回复由K寄向A【作为从别人K到A的影响映射h】,我们推断,若K对A的传情是持续有回复的则二者作为一个整体因而就可以合理地被称为是一个闭环控制系统即“人际关系环路”【具体地,可以叫作情侣、朋友、亲子、师徒等等】;我们可以继续推断,A对来自K的期望总可能是与自K向A的实际回复不相等的,这里因而将反馈期望分析为以下5种,即:零等反馈期望,它实际相当于前述低期望的抵达传情期望;低等反馈期望,即是说A对来自K的反馈期望与K向A的实际回复程度都很低,它通常无法形成稳定人际关系【笔者多数时间内向大多数人的传情上所带有的似都是此种期望】;高等反馈期望,即是说A对来自K的反馈期望与K向A的实际回复程度都很高,它通常会形成极稳定的人际关系,但似也有诱发高限制强度进而造成嫉妒的危险;高实反馈期望,即是说K向A的实际回复程度要高于A对来自K的反馈期望;低实反馈期望,即是说K向A的实际回复程度要低于A对来自K的反馈期望,可以推断,它通常会是容易导致A的失望的)。
        1.3.5.4.限制期望分析:限制时间(发生前、持续时、消退后)、限制方向、限制强度(嫉妒)
        (若某A对K的传情上带有限制期望,即意味着A倾向于做出这样的判断“K只应向我的这样的传情【如抛媚眼、牵手、亲吻及其他与性有关的“活动F”】进行回复,不应当向别人的类似这样的传情进行回复”,可以推断这种期望越强往往会造成越强烈的嫉妒现象【按日常语言中对嫉妒一词的使用方式】;这里并且按限制时间与限制方向将此种期望再做一简单分析,从时间上看可以推断限制期望既可存在于A与K建立关系前【如某些人对于所谓“备胎”的期望态度】、A与K关系消退后【如某些离婚后或分手后的情侣之间可能存在的期望态度】,也可存在于A与K关系持续时,从方向上看可以推断限制关系既可能是一个K对一个A的,也可能是多个K对一个A的【如一夫多妻制中可能的情况】但应不可能是多个K对多个A或一个K对多个A的【如一夫一妻多妾制中某女性对其夫的态度作为A对K的态度即似不太可能是符合这里对限制期望所下的定义的】)。


        6楼2016-11-18 10:20
        回复
          1.4.8.意识形态的动力学分析
          1.4.7.1.基本效应1,意识形态的文本化:这里约定(作为一种向读者“你”的询唤),就将任何一个由“可同时被不止一个指认者指认的在意识形态的盘踞过程中形成的意识形态的盘踞位置”作为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一个意识形态文本,意识形态文本的形成过程即意识形态的文本化,这里并且推断,每一次意识形态的文本化过程都是以其他已存在的意识形态文本作为依据的(原则上可以推断未必存在严格的第一次意识形态的文本化)且它们在最终构成上都只可能源于先在自然【譬如作为意识形态文本的“某张纸”,其最终源于木材、造纸者的生理劳动等;作为意识形态文本的“放映出的某部电影”,其最终源于各种设备的原材料、设备制作者(包括后期制作所需要的绿幕、电脑与特定软件等的制造者乃至开放商)的生理劳动、摄影机所采的自然景观、摄影机所采的人工景观制作者的生理劳动、电影制作者(包括演员与后期制作人员)的生理劳动及发行放映者的生理劳动乃至发行放映平台的制造维修管理者的生理劳动等;作为意识形态文本的“南极冰川”则直接源于自然】。
          1.4.7.2.基本效应2,意识形态的体制化:这里约定(作为一种向读者“你”的询唤),就将任何一个意识形态的询唤标记C与其可能导致(往往是必然导致)的被指认的指认者A“所处局部平凡现实”的变化之间的稳定的媒介关系,作为一个通过A的再指认得到实现的稳定的影响映射G【从C到A】,称为一个意识形态体制,意识形态体制的形成过程即意识形态的体制化,这里并且推断,每一次意识形态的体制化过程都是以其他已存在的意识形态体制作为依据的(同样,原则上也可以推断未必存在严格的第一次意识形态的体制化),它们的最终根源往往是先在自然,但大多是为当时(社会)现实的总的生产关系服务的【譬如意识形态体制“你叫我的名字,我答应”,其根源在于我脑内所形成的稳定的神经联结与你的声音作为声波向我传递的声学过程,但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它往往是为了特定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进而是为了建构公民在生产关系中作为分配产品的一环的身份确认(从而维护阶级社会的稳定性)而服务的,详细可参见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全文;譬如意识形态机制“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其根源在于“货”作为商品对消费者生理需求的满足功能即其使用价值(这里假设,人的一切精神需求归根结底仍是生理需求)的存在、钱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可被约定和易于携带或传播的特征(这约定本身是询唤,是社会的;但“钱”,并且无论是贝壳形式的、“贵”<这里的“贵”就且仅就该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所处的位置而言>金属形式的、纸张形式的、数字信号形式的还是情书形式的“钱”,其可被看到及易于携带或传播的属性总是物理的特征)等,但往往是为市场经济中以相互交换及各自对对方进行“资本化”的特定生产关系服务的;再譬如这里的向读者“你”的约定,其根源于人类视觉系统的光学工作原理的部分也是与先在自然分不开的,但语言的使用、交际约定的稳定化最终则服务于特定的文字文本的作者(作为生产者)与读者(作为消费者)间的生产关系】。
          1.4.7.3.基本效应3,意识形态的机构化:这里约定(作为一种向读者“你”的询唤),就将从相对论理论上讲,作为一个物理客体,具有较长的世界线(其长度标准由意识形态机构的具体指认者确定,但通常不会短于人类历法中的一天)的在任一次意识形态的灌输过程中起作用的意识形态机器C或其载体称为一个意识形态机构,意识形态机构的形成过程即意识形态的机构化,这里并且推断,每一次意识形态的机构化过程都是以其他已存在的意识形态机构为依据的(原则上,这里认为可以将人的运动的身体作为作为最初的意识形态机构),除了人的运动的身体外,任何一个意识形态机构C,似乎可以合理地推断,如家庭、国家、自由市场、网络、学校、宗教机构、法律机关(它往往含于国家)、书籍、军队、报纸、电视台、影院等等,由于其总是产生于“活动”映射F【从A到C】,因而总可以说它合乎定义地是“人工的”(也即是说它来源于人的生理劳动与先在自然所提供的原材料),我们并且推断,每一个意识形态机构从产生以来也都是不间断地为其所处“时代”的特定生产关系服务着的。
          ——————————————————————————————紫寰 2016年7月7日-7月12日


          10楼2016-11-18 10:25
          回复
            问好l兄,在那篇《恋爱哲学的数学原理》与此文之间,紫寰曾用这种方法分析过“自己”对某个女孩的一些似爱非爱的感情,写了几篇文章,不知道l兄是否有兴趣一观?


            14楼2016-11-18 18: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