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这是使用该理论指导下的瓷器鉴定专用贴,(后附论文原稿摘要)。有吃不透藏品真假的朋友,可以将瓷器及其百倍气泡放大图片贴出来,以便于探讨和鉴定。
下面是论文稿件摘要
【瓷釉面硅质氧化物再结晶的气泡变异论--------及其在古瓷器鉴定中的应用】
著作者:江苏地质矿产研究院 吴绍琰
中国百年前的古瓷器,被视为历史文物,尤其是各代皇家官窑烧制的御用瓷器,由于制作精美,存世稀少,广受藏家珍爱,其价位在国际市场的拉动下,不断攀升。
古陶瓷的高价位,引发众多造假者逐利仿制的高潮。而瓷器鉴定手段的落后,使得假货充斥各地大小市场,且其仿制技术不断提高,某些高仿品已经达到了可以蒙混专家眼力,堂而皇之地进入拍卖市场和博物馆殿堂的地步。
故而,古瓷器的收藏鉴定,极待发现一种不受任何人为因素的干扰、简便而又准确无误的真假识别方法。
由于物质的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处于亚稳定状态的玻状瓷釉中的二氧化硅等矿物分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逐渐趋向于有序状态,从而改变本来的结构,成为硅质氧化物或瓷釉中其他矿物质的微细晶体。这一过程,可以称之为瓷器釉质脱离玻璃状态的变化,简称“脱玻化”。
经过研究发现:瓷质分子,从原来的无序,变化到有序排列,它们所占据的空间将会缩小,各分子间的间距被拉大,在一定的范围里,其拉应力不断加大,而加大到超过其分子间的引力后,必将产生断裂,这就造成釉面出现不同形态的微裂纹。间距较大的微裂纹上,还会出现一连串的小空洞。(见附图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微裂纹是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而间距较大的微裂纹,则可以借助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
经过笔者潜心研究和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古瓷器釉下气泡,在其脱玻化过程中,是会产生变异的。这种变异,往往明显地出现在气泡的顶端和四周,这是由于其气泡的顶端最为薄弱,瓷釉脱玻化内应力会将气泡的顶端拉破出现一个小圆洞。另外,许多品种釉下的气泡都是扁圆的,其俯视周边的曲率最大,也就首先破裂出现小圆洞,这些历经时间沧桑的古瓷器釉下脱玻变异气泡,也是可以使用高倍放大镜观察到的。
现代赝品仿造者便使用老式柴窑仿烧古瓷器,虽然他们能够仿烧出类似老瓷器大小不均、分布稀疏的釉下气泡,可是新出炉的瓷器,未经百年时空,釉下气泡绝对不会产生明显的脱玻化变异。而清代之前的瓷器才能被人们认定为古瓷器,故而,显微镜下观察脱玻化变异气泡的形态和分布,可以被我们作为古瓷器鉴别的不二“法术”。
通过前面关于古瓷器釉下脱玻化气泡产生的原理的研究,我们得知其形成原因,只与瓷器烧制后经历的时空有关,而同古瓷器几百年前烧制出窑后是否被使用无关。
现代作假者,惯常使用一些物理化学手段,例如酸洗、喷砂、摩擦消光等等,对假货进行做旧处理,而古瓷器气泡的脱玻化变异,是其分子趋向有序运动造就的,所以,造假者的种种造假手段,都只能改变瓷器表面形态,而不能影响其微观分子的再结晶运动的趋势。这就保证了脱玻化气泡鉴定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可以说陶瓷器釉下气泡的脱玻化变异是其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始发生的,且是随着其烧制出窑后时空的增延而不间断进行着。这种肉眼不可见、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脱玻化变异,便是陶瓷器的“年轮”特征。而瓷器釉下气泡的大小和分布,却是因其不同窑口(柴窑或电、气窑)烧制工艺不同而造就的,这的确可以被视为瓷器的“基因”,这都是陶瓷器后天作用所不可改变的重要特征。(见附图三)(后略)
附图集:
下面是论文稿件摘要
【瓷釉面硅质氧化物再结晶的气泡变异论--------及其在古瓷器鉴定中的应用】
著作者:江苏地质矿产研究院 吴绍琰
中国百年前的古瓷器,被视为历史文物,尤其是各代皇家官窑烧制的御用瓷器,由于制作精美,存世稀少,广受藏家珍爱,其价位在国际市场的拉动下,不断攀升。
古陶瓷的高价位,引发众多造假者逐利仿制的高潮。而瓷器鉴定手段的落后,使得假货充斥各地大小市场,且其仿制技术不断提高,某些高仿品已经达到了可以蒙混专家眼力,堂而皇之地进入拍卖市场和博物馆殿堂的地步。
故而,古瓷器的收藏鉴定,极待发现一种不受任何人为因素的干扰、简便而又准确无误的真假识别方法。
由于物质的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处于亚稳定状态的玻状瓷釉中的二氧化硅等矿物分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逐渐趋向于有序状态,从而改变本来的结构,成为硅质氧化物或瓷釉中其他矿物质的微细晶体。这一过程,可以称之为瓷器釉质脱离玻璃状态的变化,简称“脱玻化”。
经过研究发现:瓷质分子,从原来的无序,变化到有序排列,它们所占据的空间将会缩小,各分子间的间距被拉大,在一定的范围里,其拉应力不断加大,而加大到超过其分子间的引力后,必将产生断裂,这就造成釉面出现不同形态的微裂纹。间距较大的微裂纹上,还会出现一连串的小空洞。(见附图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微裂纹是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而间距较大的微裂纹,则可以借助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
经过笔者潜心研究和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古瓷器釉下气泡,在其脱玻化过程中,是会产生变异的。这种变异,往往明显地出现在气泡的顶端和四周,这是由于其气泡的顶端最为薄弱,瓷釉脱玻化内应力会将气泡的顶端拉破出现一个小圆洞。另外,许多品种釉下的气泡都是扁圆的,其俯视周边的曲率最大,也就首先破裂出现小圆洞,这些历经时间沧桑的古瓷器釉下脱玻变异气泡,也是可以使用高倍放大镜观察到的。
现代赝品仿造者便使用老式柴窑仿烧古瓷器,虽然他们能够仿烧出类似老瓷器大小不均、分布稀疏的釉下气泡,可是新出炉的瓷器,未经百年时空,釉下气泡绝对不会产生明显的脱玻化变异。而清代之前的瓷器才能被人们认定为古瓷器,故而,显微镜下观察脱玻化变异气泡的形态和分布,可以被我们作为古瓷器鉴别的不二“法术”。
通过前面关于古瓷器釉下脱玻化气泡产生的原理的研究,我们得知其形成原因,只与瓷器烧制后经历的时空有关,而同古瓷器几百年前烧制出窑后是否被使用无关。
现代作假者,惯常使用一些物理化学手段,例如酸洗、喷砂、摩擦消光等等,对假货进行做旧处理,而古瓷器气泡的脱玻化变异,是其分子趋向有序运动造就的,所以,造假者的种种造假手段,都只能改变瓷器表面形态,而不能影响其微观分子的再结晶运动的趋势。这就保证了脱玻化气泡鉴定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可以说陶瓷器釉下气泡的脱玻化变异是其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始发生的,且是随着其烧制出窑后时空的增延而不间断进行着。这种肉眼不可见、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脱玻化变异,便是陶瓷器的“年轮”特征。而瓷器釉下气泡的大小和分布,却是因其不同窑口(柴窑或电、气窑)烧制工艺不同而造就的,这的确可以被视为瓷器的“基因”,这都是陶瓷器后天作用所不可改变的重要特征。(见附图三)(后略)
附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