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远镜,从20~30元就可以起步了,上面不封顶,所以说千元以下本来不是个非常少的预算了,但是呢,对于望远镜来说,实在还是一个比较尴尬的预算。从达人和资深们推荐出来的东西来看,千元以下选择虽多,然后并不能满足很多新人的胃口。因为他们同样还有着“国产顶级光学”,“买了就不后悔”,甚至“一步到位”的想法。再退一步,这些想法本来也没有错,或者说,也甚至真能实现,但是呢,随着在坛子上泡了几天,突然发现,那个顶级光学的镜子好像重了些,一步到“位”后,上面总是还有更好的东西。于是又不满意了,总希望哪位高手能建议个千元以下的3L出来。(这句话说的有些夸张,大多数新人并无此直接要求,但仔细想想,心中实在是暗暗希望能买到各方面均衡,只比顶级或者高级差那么一些的,极其廉价的国产镜。所以对于博冠的8X32,好像大多数人批评其价格虚高。对于光学同级别的EII,只是有人嫌它贵了。我不是个民族主义者,既不亲日,也不反日,但是对于两个品牌的同级别产品的态度,我觉得有些看不太明白。)果然不出我所料,有人会说看不出“价格虚高”和“说贵”的区别在哪里。可能连说话者自己都没有觉得它们之间有区别,但要知道,这种看似同义但有着细微差别的话语最能体现人心里的真实想法:
价格虚高是指:你不但认为这个价格是高的,而且你深知其物本身并不值这个价格,隐含:所以我有钱也不会买。
东西太贵了:是指价格高,并且是否物有所值并不被提及。但往往会留有,如果我有钱,当然也会考虑的余味。
我喜欢玩味语言,有的镜友不喜欢,我不想迫使所有的人跟我一起玩文字游戏,而且我也知道很多人很反感这种文字游戏,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我仅作为我的一个论点提出,大家看着玩。
其实镜子这玩艺儿,上到高级和顶级,价格就是呈几何级数的增长,而且当你对某个特性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的时候,价格就是要跳的。比如质量相当的情况下,重量每个单位的减少都是需要越来越多的钱来砸的。所以这个问题想不明白,就不要谈理智选镜。另外还有个问题可能是很多玩镜人没有注意到的,就是越高档的镜子,分支分摊的成本其实越高。高端镜子,产量相对会低,所以做一套模具出来,开发出一个新技术出来,分摊在每个镜子上的成本相应就会倍增。而相对没有新技术含量,大众化的镜子,产量又大,所以成本自然就降下来了。选镜子如果要想便宜,就别去奢求什么特点。如果要一千元以下,就老老实实在这个价格区间内选择自己需要的,或者说自己能忍受的镜子。
洋货卖得贵,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关税,一个是确实整体档次相应要高些。(因为低档的反正也竞争不过中国的山寨货,不如不做了。)那么同水平的国货呢,凭什么一定就要比洋货便宜?中国的工人就注定要比外国人贱?洋货进口有关税,国货在国内卖,也是要加收增值税的。所以别太指望国货就一定要比洋货便宜,还要便宜到只有人家的三分之一,这种心态其实不是在支持国货,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崇洋媚外的奴性加上贪小便宜的心理在作怪。(这句话说狠了,但一个文人,骂起人来的时候收不住,说也就说了,大家自我反思吧。)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事情是,大家似乎不约而同的都对膜非常看重,有了C就要MC,有了MC还力求FMC,甚至是不管具体是什么,写个FMC在上面,他心里就爽了。我本无意去扯什么膜的情结,会让人往那方面去联想,但后来仔细想想,发现这个心理跟那个其实是一样一样的。新婚之夜,见了点红,就爽了;就像有人的把望远镜侧过来,看到些瑰丽的色彩,也就爽了一样。所以当年才会有人把大红膜泛滥出来,其实根本就是源于人们这种心理。
送这些拜膜族们一个成语,皮之不存,毛将安附?所以说,在望远镜里面,膜是个后期才发展出来的东西,真正一个镜子要想好,首先还是玻璃的使用以及加工的精度,这才是根本,这句话不是我说的,记得是从老道还是老昂那里看来的。以为非常有道理。近60年的老蔡司是单层膜,但是光学仍然很出色,凭得是肖特的玻璃和蔡司的加工。现在的塑料山寨货,就算给你弄上一层或者多层的膜,有什么用呢??换句话说了,把你家窗户玻璃镀上再好的膜也没有用,窗户玻璃永远只是窗户玻璃,往上镀膜只起装饰作用。
说这些话不是说膜不重要,而是说要选镜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些因素而忽略另外一些因素。当我们把眼球只盯着一种指标的时候,偏离正确方向的选择反而会显得很正常了。这是选镜中不太理性的表现之一。
价格虚高是指:你不但认为这个价格是高的,而且你深知其物本身并不值这个价格,隐含:所以我有钱也不会买。
东西太贵了:是指价格高,并且是否物有所值并不被提及。但往往会留有,如果我有钱,当然也会考虑的余味。
我喜欢玩味语言,有的镜友不喜欢,我不想迫使所有的人跟我一起玩文字游戏,而且我也知道很多人很反感这种文字游戏,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我仅作为我的一个论点提出,大家看着玩。
其实镜子这玩艺儿,上到高级和顶级,价格就是呈几何级数的增长,而且当你对某个特性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的时候,价格就是要跳的。比如质量相当的情况下,重量每个单位的减少都是需要越来越多的钱来砸的。所以这个问题想不明白,就不要谈理智选镜。另外还有个问题可能是很多玩镜人没有注意到的,就是越高档的镜子,分支分摊的成本其实越高。高端镜子,产量相对会低,所以做一套模具出来,开发出一个新技术出来,分摊在每个镜子上的成本相应就会倍增。而相对没有新技术含量,大众化的镜子,产量又大,所以成本自然就降下来了。选镜子如果要想便宜,就别去奢求什么特点。如果要一千元以下,就老老实实在这个价格区间内选择自己需要的,或者说自己能忍受的镜子。
洋货卖得贵,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关税,一个是确实整体档次相应要高些。(因为低档的反正也竞争不过中国的山寨货,不如不做了。)那么同水平的国货呢,凭什么一定就要比洋货便宜?中国的工人就注定要比外国人贱?洋货进口有关税,国货在国内卖,也是要加收增值税的。所以别太指望国货就一定要比洋货便宜,还要便宜到只有人家的三分之一,这种心态其实不是在支持国货,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崇洋媚外的奴性加上贪小便宜的心理在作怪。(这句话说狠了,但一个文人,骂起人来的时候收不住,说也就说了,大家自我反思吧。)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事情是,大家似乎不约而同的都对膜非常看重,有了C就要MC,有了MC还力求FMC,甚至是不管具体是什么,写个FMC在上面,他心里就爽了。我本无意去扯什么膜的情结,会让人往那方面去联想,但后来仔细想想,发现这个心理跟那个其实是一样一样的。新婚之夜,见了点红,就爽了;就像有人的把望远镜侧过来,看到些瑰丽的色彩,也就爽了一样。所以当年才会有人把大红膜泛滥出来,其实根本就是源于人们这种心理。
送这些拜膜族们一个成语,皮之不存,毛将安附?所以说,在望远镜里面,膜是个后期才发展出来的东西,真正一个镜子要想好,首先还是玻璃的使用以及加工的精度,这才是根本,这句话不是我说的,记得是从老道还是老昂那里看来的。以为非常有道理。近60年的老蔡司是单层膜,但是光学仍然很出色,凭得是肖特的玻璃和蔡司的加工。现在的塑料山寨货,就算给你弄上一层或者多层的膜,有什么用呢??换句话说了,把你家窗户玻璃镀上再好的膜也没有用,窗户玻璃永远只是窗户玻璃,往上镀膜只起装饰作用。
说这些话不是说膜不重要,而是说要选镜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些因素而忽略另外一些因素。当我们把眼球只盯着一种指标的时候,偏离正确方向的选择反而会显得很正常了。这是选镜中不太理性的表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