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雷健雄名人訪談
2016/11/1 9:00 上午
TT

霍啟文,已故香港富豪霍英東之孫、霍震寰之子,截至今年中一直非常低調,他的身影甚少出現在傳媒。但隨着他立志創業,在南沙開設自郵行跨境商城(下稱「自郵行」),他的名字傳媒出現的頻率才開始增加。《大時代》今期很高興邀請到他接受採訪,並由信誠證券基金經理王海翔擔任訪談主持,與讀者一起分享這位富三代的成長心路歷程及創業理念。話題從他的名片輕鬆展開…。
霍:霍啟文
王:王海翔
王:我留意到在你名片上是沒有英文名的,若總是叫你霍生,好像很生疏。那麼你的員工怎樣稱呼你?
霍:有部分叫我霍生,有部分叫啟文。
王:好,啟文可否給我們簡短地談談從讀大學到工作的一些經歷?
希望創業不靠家族
霍:我是從15歲開始到英國讀書,在大學時修讀會計和金融,原來打算讀經濟,但爺爺認為經濟理論通常有兩面,沒有一個最終的結論,較希望我們做專業人士,因此選修了會計。2009年畢業之後回來,原本是計劃到投行工作,因為早10年前,投行是大部分年輕人的夢想職業,有高薪厚職。此外,我從小就希望可以自己創一番事業,不用依靠家族的支持。
王:到最後有什麼特別的原因,令你放棄投身投行,直接返回家族的公司工作?
霍:剛畢業時,爸爸告訴我公司缺人,希望我回到家族公司工作,因為我們在國內也有一些開發項目,也積累了國內的許多人脈資源,加上國內地方政府對我們家族的認可。他覺得內地的發展潛力很大,希望加快在家族在內地的資源開發和發展。
王:若現在能回到過去,你認為當時到投行工作好,還是像現在返回家族企業工作更好?
建立人脈擴闊視野
霍:長遠來說,我仍希望有自己的發展。但在家族企業工作的好處,就是這7年內我建立了許多人脈資源。若我當初投身投行,接觸的層面和得到的視野,與現在也必是不一樣的。
王:你雖然畢業後一直在家族內工作,但近期亦開始創業,「自郵行」在今年4月開業。在這麼龐大的家族內當副總裁,對你今次創業有什麼幫助?
霍:創業其實是一個資源整合的過程。我也是將過去數年建立的許多人脈和合作夥伴關係,延伸到這次創業過程中。例如在香港,我負責集團的租賃業務,與許多品牌商都有合作。於是在創業初期先找到這些品牌商,與他們探討跨境電商的概念及合作模式。因為大家都知道近年來,香港的零售行業下行,處境困難,都希望探索新方向。若不是當初有機會在家族企業中接觸租賃業務,我也未必會有機會接觸到這些品牌商。另外,憑藉家族的知名度,若在內地發展,與當地政府溝通也相對容易。
王:現在「自郵行」有許多供應商或店鋪,其實都是你在霍氏家族當副總裁時認識的好友?還是你非常努力,另找許多新的品牌加盟?
霍:透過家族結識的供應商只佔很小部分,大多數都是在搭建這個平台以後再洽談合作的。
壓力動力同時存在
王:對於你來說,作為霍家的後人,這是一個壓力,還是一個動力?
霍:我想,兩方面都有。但做任何事情都會面臨同樣的問題。對我而言,無論怎樣,事情要麼不做,要麼就做到最好。
王:但現在許多年輕人不是這樣想。他們要追求生活質素。
霍:如果你講求生活質素,那就不要創業了。要從商,就一定要能捱苦﹗
王:我看過一些報道,說霍家長輩不十分鼓勵你們從商。
長輩立場傳媒誤解
霍:不是這樣的,許多報道都誤解了。其實家中一直沒有指定我們做些什麼,包括我爺爺,他別的什麼都不問,只關注我們有沒有做運動。他覺得健康才是最重要。他從來不追問我們學業怎樣,或對我們將來的人生有什麼要求,他只希望大家身體健康,生活愉快。
王:在運動這方面,你可否說一兩件你和他一起做過的運動?
霍:以前有游泳,但他不會與我一起游,而是看著我們游。也有打網球,我和他打過一次。可能是因為我們打球打得不準,力度又控制不到,於是他一般都是站在後邊指點我們,例如怎樣練反應、用什麼姿勢等等。
王:我們知道霍老先生非常歡足球,他有和你一起踢足球互相對弈嗎?
學踢足球鍛鍊體力
霍:足球對弈就沒有了,但小時候他有叫我們踢足球,主要是要我們鍊力,但踢的其實不是足球,而是踢籃球,因為籃球較重。爺爺說,技術可以慢慢鍊出來,但體力若不從小就培養,大了鍊不出。
王:這真的是個特別的教育方法,可以培養出你們堅毅的性格。好了,就著你今次的創業,你的父親或家族內其他長輩,有沒有提出什麼特別的意見或觀點?
霍:沒有,其實創業前,我沒有與我爸爸或家族內其他長輩談及我創業的詳情。就算報章有報道,他們也沒有怎麼過問。一開始時我爸爸也不太知道此事,因為我主要用自己的資金,並自己與一些朋友合作。只是後來我開始找客戶和商會內的會員洽談,爸爸才逐漸聽到一點消息。之後有一次我們一起乘船往澳門開會,在船上有大約一小時共處,於是和他談論一下我的想法。他沒有不支持,但希望剛開始時要慢慢來,要逐步打穩基礎,不要貪圖發展速度。
王:你在2009年在英國畢業,現在馬雲創立的湖畔大學進修,可否談談在英國和在內地大學修讀上有什麼差別?
湖畔同學業界精英
霍:英國的大學和湖畔大學是很難相比的,因為課程不一樣。若與香港相比,我覺得英國課程的深度是容易和輕鬆許多,有很多時間做課外活動,而我比較喜歡動手製作,例如組裝擴音器和喇叭,這都是因為課程以外有空餘時間。因此我覺得在英國讀書有這方面的優勢。
而到湖畔大學,那裡主要講互聯網對整個世界和傳統經濟的衝擊。對我來說,到湖畔學習非常好,因對內地的許多互聯網企業和資訊科技企業都不熟悉,而通過湖畔這個平台,可以認識內地優秀互聯網企業和資訊科技企業的朋友。湖畔現有兩期學生,約80多人,都是商界精英,許多人的公司市值超過100甚至500億元,大部分都是70、80、90後。
王:可否簡單地介紹一下「自郵行」的業務?
霍:「自郵行」主要是從事線上和線下的零售業務,線上部分我們是用跨境電商的概念,以直郵或保稅倉備貨的方式,引進海外優質品牌和產品予內地消費者。
線下部分,類似一個百貨公司的概念,由「自郵行」統一管理,匯聚香港及海外各類品牌,將銷售完稅產品及跨境產品展示相結合。完稅商品購買後直接帶走,跨境商品可在線上下單後直接由保稅倉或境外倉郵寄給消費者。「自郵行」將重點在全國的二線和三線城市發展,因為一線城市的競爭性較大,營運及租金成本較高。而二、三線城市居民的消費能力其實相當強,但那裡優質的境外品牌和產品的選擇並不多,我覺得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王:你對「自郵行」有什麼期望?打算規模做到多大?有否上市的計劃?
霍:目標是3年內到50個城市開「自郵行」線下體驗店,以目前的步伐是有可能做到的。2017年我有計劃開10間「自郵行」線下體驗店,但現在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跨省管理。
首要解決跨省管理
我們本身在內地有許多線下資源,在其他城市開張也有一定的優勢,但若我每個省份都要有一隊管理人員,成本就會相對很高,所以現在思考整合內部管理資源,在內部管理方面如何能做得更有效率。
上市目標方面,長遠來說如能上市就最好了,但短期來說,要先控制好現金流,打好根基,將來再考慮上市。
王:現在許多年輕人覺得他們的發展,沒有上一代或上兩代那麼多機會,你是否認同這一點?
霍:我不認同,機會一直存在,只是大家有沒有把握和發掘。香港這麼多年來主要發展金融和房地產,這兩個產業的入門門檻很高,基本上被許多公司所壟斷,許多年輕人想以這兩個行業做切入點相對困難。而現在這個互聯網高速發展的年代,有許多不同的創業切入點,所以機會一定有許多。
另外,因為香港在金融和房地產發展方面的紅利實在太大,大家都不需要發展另一種產業,人們沒有思考新的事物。這些是香港過去的優勢,今天卻成為一個由發展帶來的「後遺症」。所以我希望,不管政府還是民間,都要加大宣傳推廣,令香港的年輕人知道香港以外的地方在發展什麼。
0
2016/11/1 9:00 上午
TT

霍啟文,已故香港富豪霍英東之孫、霍震寰之子,截至今年中一直非常低調,他的身影甚少出現在傳媒。但隨着他立志創業,在南沙開設自郵行跨境商城(下稱「自郵行」),他的名字傳媒出現的頻率才開始增加。《大時代》今期很高興邀請到他接受採訪,並由信誠證券基金經理王海翔擔任訪談主持,與讀者一起分享這位富三代的成長心路歷程及創業理念。話題從他的名片輕鬆展開…。
霍:霍啟文
王:王海翔
王:我留意到在你名片上是沒有英文名的,若總是叫你霍生,好像很生疏。那麼你的員工怎樣稱呼你?
霍:有部分叫我霍生,有部分叫啟文。
王:好,啟文可否給我們簡短地談談從讀大學到工作的一些經歷?
希望創業不靠家族
霍:我是從15歲開始到英國讀書,在大學時修讀會計和金融,原來打算讀經濟,但爺爺認為經濟理論通常有兩面,沒有一個最終的結論,較希望我們做專業人士,因此選修了會計。2009年畢業之後回來,原本是計劃到投行工作,因為早10年前,投行是大部分年輕人的夢想職業,有高薪厚職。此外,我從小就希望可以自己創一番事業,不用依靠家族的支持。
王:到最後有什麼特別的原因,令你放棄投身投行,直接返回家族的公司工作?
霍:剛畢業時,爸爸告訴我公司缺人,希望我回到家族公司工作,因為我們在國內也有一些開發項目,也積累了國內的許多人脈資源,加上國內地方政府對我們家族的認可。他覺得內地的發展潛力很大,希望加快在家族在內地的資源開發和發展。
王:若現在能回到過去,你認為當時到投行工作好,還是像現在返回家族企業工作更好?
建立人脈擴闊視野
霍:長遠來說,我仍希望有自己的發展。但在家族企業工作的好處,就是這7年內我建立了許多人脈資源。若我當初投身投行,接觸的層面和得到的視野,與現在也必是不一樣的。
王:你雖然畢業後一直在家族內工作,但近期亦開始創業,「自郵行」在今年4月開業。在這麼龐大的家族內當副總裁,對你今次創業有什麼幫助?
霍:創業其實是一個資源整合的過程。我也是將過去數年建立的許多人脈和合作夥伴關係,延伸到這次創業過程中。例如在香港,我負責集團的租賃業務,與許多品牌商都有合作。於是在創業初期先找到這些品牌商,與他們探討跨境電商的概念及合作模式。因為大家都知道近年來,香港的零售行業下行,處境困難,都希望探索新方向。若不是當初有機會在家族企業中接觸租賃業務,我也未必會有機會接觸到這些品牌商。另外,憑藉家族的知名度,若在內地發展,與當地政府溝通也相對容易。
王:現在「自郵行」有許多供應商或店鋪,其實都是你在霍氏家族當副總裁時認識的好友?還是你非常努力,另找許多新的品牌加盟?
霍:透過家族結識的供應商只佔很小部分,大多數都是在搭建這個平台以後再洽談合作的。
壓力動力同時存在
王:對於你來說,作為霍家的後人,這是一個壓力,還是一個動力?
霍:我想,兩方面都有。但做任何事情都會面臨同樣的問題。對我而言,無論怎樣,事情要麼不做,要麼就做到最好。
王:但現在許多年輕人不是這樣想。他們要追求生活質素。
霍:如果你講求生活質素,那就不要創業了。要從商,就一定要能捱苦﹗
王:我看過一些報道,說霍家長輩不十分鼓勵你們從商。
長輩立場傳媒誤解
霍:不是這樣的,許多報道都誤解了。其實家中一直沒有指定我們做些什麼,包括我爺爺,他別的什麼都不問,只關注我們有沒有做運動。他覺得健康才是最重要。他從來不追問我們學業怎樣,或對我們將來的人生有什麼要求,他只希望大家身體健康,生活愉快。
王:在運動這方面,你可否說一兩件你和他一起做過的運動?
霍:以前有游泳,但他不會與我一起游,而是看著我們游。也有打網球,我和他打過一次。可能是因為我們打球打得不準,力度又控制不到,於是他一般都是站在後邊指點我們,例如怎樣練反應、用什麼姿勢等等。
王:我們知道霍老先生非常歡足球,他有和你一起踢足球互相對弈嗎?
學踢足球鍛鍊體力
霍:足球對弈就沒有了,但小時候他有叫我們踢足球,主要是要我們鍊力,但踢的其實不是足球,而是踢籃球,因為籃球較重。爺爺說,技術可以慢慢鍊出來,但體力若不從小就培養,大了鍊不出。
王:這真的是個特別的教育方法,可以培養出你們堅毅的性格。好了,就著你今次的創業,你的父親或家族內其他長輩,有沒有提出什麼特別的意見或觀點?
霍:沒有,其實創業前,我沒有與我爸爸或家族內其他長輩談及我創業的詳情。就算報章有報道,他們也沒有怎麼過問。一開始時我爸爸也不太知道此事,因為我主要用自己的資金,並自己與一些朋友合作。只是後來我開始找客戶和商會內的會員洽談,爸爸才逐漸聽到一點消息。之後有一次我們一起乘船往澳門開會,在船上有大約一小時共處,於是和他談論一下我的想法。他沒有不支持,但希望剛開始時要慢慢來,要逐步打穩基礎,不要貪圖發展速度。
王:你在2009年在英國畢業,現在馬雲創立的湖畔大學進修,可否談談在英國和在內地大學修讀上有什麼差別?
湖畔同學業界精英
霍:英國的大學和湖畔大學是很難相比的,因為課程不一樣。若與香港相比,我覺得英國課程的深度是容易和輕鬆許多,有很多時間做課外活動,而我比較喜歡動手製作,例如組裝擴音器和喇叭,這都是因為課程以外有空餘時間。因此我覺得在英國讀書有這方面的優勢。
而到湖畔大學,那裡主要講互聯網對整個世界和傳統經濟的衝擊。對我來說,到湖畔學習非常好,因對內地的許多互聯網企業和資訊科技企業都不熟悉,而通過湖畔這個平台,可以認識內地優秀互聯網企業和資訊科技企業的朋友。湖畔現有兩期學生,約80多人,都是商界精英,許多人的公司市值超過100甚至500億元,大部分都是70、80、90後。
王:可否簡單地介紹一下「自郵行」的業務?
霍:「自郵行」主要是從事線上和線下的零售業務,線上部分我們是用跨境電商的概念,以直郵或保稅倉備貨的方式,引進海外優質品牌和產品予內地消費者。
線下部分,類似一個百貨公司的概念,由「自郵行」統一管理,匯聚香港及海外各類品牌,將銷售完稅產品及跨境產品展示相結合。完稅商品購買後直接帶走,跨境商品可在線上下單後直接由保稅倉或境外倉郵寄給消費者。「自郵行」將重點在全國的二線和三線城市發展,因為一線城市的競爭性較大,營運及租金成本較高。而二、三線城市居民的消費能力其實相當強,但那裡優質的境外品牌和產品的選擇並不多,我覺得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王:你對「自郵行」有什麼期望?打算規模做到多大?有否上市的計劃?
霍:目標是3年內到50個城市開「自郵行」線下體驗店,以目前的步伐是有可能做到的。2017年我有計劃開10間「自郵行」線下體驗店,但現在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跨省管理。
首要解決跨省管理
我們本身在內地有許多線下資源,在其他城市開張也有一定的優勢,但若我每個省份都要有一隊管理人員,成本就會相對很高,所以現在思考整合內部管理資源,在內部管理方面如何能做得更有效率。
上市目標方面,長遠來說如能上市就最好了,但短期來說,要先控制好現金流,打好根基,將來再考慮上市。
王:現在許多年輕人覺得他們的發展,沒有上一代或上兩代那麼多機會,你是否認同這一點?
霍:我不認同,機會一直存在,只是大家有沒有把握和發掘。香港這麼多年來主要發展金融和房地產,這兩個產業的入門門檻很高,基本上被許多公司所壟斷,許多年輕人想以這兩個行業做切入點相對困難。而現在這個互聯網高速發展的年代,有許多不同的創業切入點,所以機會一定有許多。
另外,因為香港在金融和房地產發展方面的紅利實在太大,大家都不需要發展另一種產業,人們沒有思考新的事物。這些是香港過去的優勢,今天卻成為一個由發展帶來的「後遺症」。所以我希望,不管政府還是民間,都要加大宣傳推廣,令香港的年輕人知道香港以外的地方在發展什麼。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