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吧 关注:871,076贴子:9,087,694
  • 1回复贴,共1

临虞世南 --摘自孟会祥博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学楷书,初学颜、柳。因为曾经教书,以《玄秘塔碑》为范本,还算下过几年功夫。这当然也算基本功,但对于行书,简直没有多少帮助。颜、柳这样标准的唐碑,“作用”太多,不太自然。褚书我尤其喜欢,但我性柔,怕学不到褚书的好处。魏碑我东鳞西爪地学过,不能用心,写得很俗气。有老师让我学唐墓志,但至今我还没有认定一品,还没有开始学。
我写字没有雄心壮志,又无定力,所以总是信笔为体,写行书较多。开始也乱写,后来偏爱帖学,特别是白蕉,所以不免偶尔临一点欧、虞。中间为了学习笔法,临过一段智永,渐渐地,兴趣偏向了欧、虞,而且以智永为参照,力求“透过刀锋看笔锋”,想把欧、虞碑刻,转化为墨迹去读、去临。也渐渐地,我认为虞世南是真好,以前没有认真学,将来要好好学一番。
王献之以降的书法家,基本上都是有“体”的。所谓有“体”,就是有相对固定的范式、套路。而王羲之是没有“体”的。《黄庭经》《乐毅论》,《十七帖》中的《来禽青李帖》,甚至包括《兰亭序》,都似乎没有范式;没有范式,也就是没有“作用”,表现的是字的真态,天真烂熳,也就是自然。从这个意义上看,虞世南大概是最得羲之真髓的人。《破邪论》可拟《乐毅论》,《孔子庙堂碑》是碑刻,填入界格,当然要敛入规矩,然而细看,仍然绝无拘滞,如高人逸士,虽临窘境,而从容安详,举止洒脱。然而学虞,范本真的相当重要。坊间习字帖之类,最不可学,总是把横画修得平而右伸,强调其“体”,“作用”多了,趣味尽失,必于佳刻,方能窥见其丝丝如扣的书写性。
当书法成为一种职业艺术之后,我们当代人,往往是风格的奴隶。风格是需要含金量的。没有内涵的风格是最容易的事,也是最没有意思的事;有内涵的风格才能称为风格,才能称为“体”;而最难做到的,是看似无风格,却又有不可替代性。学王羲之最难,大概就难在这一点。我们不能说米芾、王铎是没有风格的,但米芾、王铎大量的作品,却有很多面貌,简直没有重复,而总体上,却有其明确的审美诉求,我们能够一眼辨认,他们这种风格,才是高级的风格。倘若粗有规模,就油盐不进,自陷牢笼,就是风格的奴隶。或者在大都市捞生活,不鼓捣点奇装异服,没人认识你是张三李四,作书也就拼命先弄出风格来,务必让人一眼记住——或许可称为原创精神,但如果没有深度,也便流为乞食者相,或为之踌蹰四顾,或见而悯之,各人有各人的道路吧,艺术上的事,也没有什么对错。
近日初临虞,一遍还没有临完,自知所得甚浅,然而越是看到自己一无是处,倒有一种说不出的踏实。困而知学,犹未晚焉。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12-20 00:03回复
    好文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12-20 00: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