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吧 关注:28,343贴子:786,573

白话说说“”定”与“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用现代人的话来讲,其实就是一个“注意力”的问题。


IP属地:江苏1楼2017-01-05 15:53回复
    凡夫的状态就是注意力在不断的跳动,为什么会不断地跳动呢?白话来讲,根本原因就是习惯。
    比如手机,大家可以自己测试下,几乎很少有人能做到5分钟不看手机的,就是一个不由自主的习惯。实际上,10年前,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的时候,绝对是没有这么高的频率的。可见,习惯就是不断的重复,之后就养成了,固化到了潜意识里。
    把时间幅度无限拉长来看,手机的例子同样适用,凡夫的轮回,业力,本质上就是习惯,习气。比如,淫欲。如果发明一个检测人的心理活动的仪器,会发现一般人显意识潜意识想到“淫”的频率非常非常高。为什么?还是因为生生世世这个事情做得太熟了。
    有些人以为修行就是要进行单体的“内在交合”或者性能量中蕴藏中“自性”能量的特殊密码(通道),这些都是错误的,实际上是凡夫的眼光去臆测凡夫境界之外的事。用佛的眼光来看,这就是个被养成的顽固习气,当然也是可以脱离的。
    对于欲界凡夫来说,淫欲是最根本的习气。淫欲带来受生,有了身体,就进一步带来了饮食睡眠等等种种需要,进一步又形成了种种习气;同时身体与身体有差异,就又兴起了种种分别追逐之心,随之又养成了种种心理取舍爱憎的习气。习气的果就是业力,业力的果又催生习气,如是种种习,种种果,如同密密的蛛网一般将我们的心识包裹而无法超脱。
    欲界凡夫的习气很多,所以注意力就被牵引着不断地生灭。欲界凡夫的心很忙,佛说,如同猿猴一般,散乱而不定。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7-01-05 17:06
    回复
      2025-08-21 06:16:1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这种散乱跳跃的注意力本身是一种尝试,体验,是非苦非乐的,但带来两个后果:1.不自在。想尝试的尝试不了,不想体验的停不下来。2. 造业。这两个后果结合在一起,就带来了凡夫的苦乐二受。就人道凡夫来讲,按佛法的观点,所有人都是苦大于乐的,但只要少数人清楚的认识并相信这一点。
      到此,就引出了佛法修行的第一个重要特征:出离心。无论你是为现实生活的困苦所逼迫,还是因为朦胧中宿世潜意识,总之你要以“出离尘世之苦”为第一个发心,你才能开始真正的持久的修行,才谈得上后面的“定”与“悟”。有的人出于好奇,无聊,空虚而做“修行”的事情,不管他的体验多么美妙深奥,本质上还是散乱无定向的体验,不可能是指向回归的持久修行。这里有一个比较迷惑人的地方,就是有些人号称是“大乘”行人,是为了度人而修,可以说这是自欺欺人的鬼话。没有出离心的第一个发心,你自己尚且不愿停止沉溺,又要度别人到何处呢?这是时下网络上种种“蛋疼”佛法和“鸡汤”的由来。


      IP属地:江苏3楼2017-01-06 11:58
      收起回复
        有点道理,,


        4楼2017-01-06 12:15
        回复
          说的很不错,随喜赞叹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7-01-06 12:23
          回复
            出离心在“离苦”这一最初起点上是一致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定要回答一个离苦后的归宿问题。目的和路径(方法)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修行人。外道修行者以天界的定境为归宿,以戒和禅定为方法;二乘人以轮回止息为归宿,以戒,禅定,舍除的智慧为路径;大乘人以圆满无碍的佛果为归宿,以戒,依止真如佛性遍修一切善法为路径。到此,就引出佛法修行的第二个重要特征:“定”与“悟”。
            在下是大乘菩提道的信徒,闻思修的根本依据是汉地大乘佛经及古德的开示,自身的修为很是浅薄,不到之处请大家指正。
            要说“定”,个人理解,本质上是“注意力”的相对聚焦状态。而前面讲过,注意力是习惯的结果。所以要将注意力从散乱跳跃状态改变为聚焦状态,首先要改变习惯。这一貌似逻辑推导的结论对修行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戒”的意义。根本的四戒(酒是遮戒,姑且不算在内),本质上就是破除修行者的这四种粗重习惯的延续。根本戒守不好,很难得定,即使得定,也必然退失。道理很简单,你的习气并没有在减弱,反倒在延续加强,你的注意力必定会被不断的拉回来。有人动不动要“无心”,要“见真心”(明心见性和“定“悟”的关系后面讲),首先应该看看自己根本戒做得怎样,如果做得很不好甚至根本没有开始去做,那就完全是在扯淡戏论了。当下高喊的“你”就是一堆粗重习气的集合,又怎么能立马锲入清净无为的“真心”呢?这就是楞严经上讲的煮沙成饭,刻粪求香。除了根本戒,佛对弟子还有更为细致的戒律。这些非常细节化得戒律本质上也是强制改变修行人的旧习惯,培养新的习惯。戒行得力,自然就得定,开智慧。所以,经典上有说正法时期,佛弟子以戒成就。“定”并不是个神秘莫测的东西,如果你理解定和戒的本质关系,就应该老老实实从戒开始。


            IP属地:江苏6楼2017-01-06 14:51
            收起回复
              其次,忏悔的意义。很多人认为忏悔就是通过一定的“”仪式来达到消除罪业,得佛菩萨保佑的目的,这是一般人天乘学人的误解。从“所作业不亡”的角度来看,忏悔是无法抹去过去的罪业的;但从“业果成熟现前”的角度来看,忏悔可以通过改变心境来改变外缘,从而使得某些罪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条件成熟(所谓业集随心也),从而为我们的修行减少障碍,等将来有所成就后再来还报。比如,二祖,达摩祖师说,你有命债,以弘法故,就不要去还了,二祖说,还还也无妨,在传法后就去让人杀头了。
              从修行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忏悔是主观上的一个“决意”对自己潜意识的强大干涉,否定过去不清净的注意力的投放。如果忏悔发自内心,并且能经常重复,就能慢慢扭转潜意识的相续。所以,忏悔的最主要意义就在于改变自心,而不是什么乱七八糟的送走“冤亲债主”。


              IP属地:江苏7楼2017-01-09 12:23
              收起回复
                下面说“定”本身。所谓禅定,种类次第繁多,在下没有能力去做学术上的完全罗列,也没有这个必要。所谓禅定境界,也是五花八门,适宜由业处老师做专门的指导,论坛上说之无益。正好在下全无禅定功夫,所以就从一个修者的角度谈谈对禅定的正确认识,可能对道友们有些许帮助。一家之言。


                IP属地:江苏8楼2017-01-09 13:21
                回复
                  2025-08-21 06:10:1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前面提过多次,个人认为禅定的本质就是注意力的相对聚焦,聚焦程度持久细腻,定境就深,反之,就浅。就地球上人类来讲,所有人实际上都是有定力的,不过不能持久深入细腻,我们中一部分人对这种状态感受不满意,想要出离,于是就自然转而修习更高境界的定力。
                  根据佛陀成道前的示范,定力本身不能真正解脱,最高到八万四千劫的非想非非想处定,还是会堕落。有人可能会说,禅定的境界这么美好,相比人世的苦恼已经算是解脱,那么以禅定境界为归宿,不也很好吗?答案是:不可以。高级禅定中,时间是相当快的,而且在享受禅定之乐后,最先成熟的就是地狱之业,世人看他在禅天里多劫享乐,他自己可能就是一转眼掉地狱里去了。所以,古时禅宗祖师把这种无解脱智慧的禅定称之为“鬼窟里做活计”。
                  对待禅定的第一条正确看法:禅定是工具,不是归宿。


                  IP属地:江苏9楼2017-01-09 14:33
                  收起回复
                    说说在家人如何戒定慧吧,相信专修的这些都不要说了吧!据偶观察,专修的也不过如此,没有佛的境界就不要随便说别人!心灵鸡汤人家分享出来,连感恩的心都没有!能修成啥才怪!眼睛老盯着别人不是的能修成啥样!不废话,请回答第一个问题!先谢!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7-01-09 17:44
                    收起回复
                      只知道修自己能成佛才怪!真佛是度众生度出来的,本具佛性还都以为自己是佛了!你运营个道场试试,没钱拿什么去做!各位又在实际修行中度了多少人?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7-01-09 17:49
                      收起回复
                        佛看别人都是佛,只有凡夫看别人是凡夫!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7-01-09 18:05
                        收起回复
                          楼主讲的不错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01-09 18:16
                          收起回复
                            你真的度别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你就会感恩,不管别人对错,发帖也不会说别人抬高自己,也许你不是有意的,但是希望不要这样了!这个世界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分享的,真的度别人的难度只有你自己去做了才懂,这才是实践啊,不是打坐禅定,明白吗?


                            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7-01-09 18:20
                            回复
                              2025-08-21 06:04:1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你持戒定慧,别人不持就有罪吗?修行之路千万条,何必都挤一条?束缚你的是你自己,跟其他人无关!醒醒吧!心灵的解脱才是最重要的,不管身在何方,处处天堂!


                              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7-01-10 11: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