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下面给大家说说对于“传统”的定义。
传统,是可传的道统,确实的是中国历史中有统可传,有道可继的东西。
我们课本上说要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传统文化没有糟粕!看我下面会慢慢说。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发扬其精华,转化其不合。
传统文化是没有糟粕,但是时代是发展的,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文化在时代发展过程中会产生不合时宜的东西,但是这只能说不合时宜,不能说糟粕!因为时代在发展,文化也会与时俱进地发展跟上时代,这就是转变不合。
以儒学为例,孔子于春秋开儒宗,到了战国兼并,地主兴起时已经不适用,于是孟荀进一步发展孔子思想,使其符合时代。至汉武有为而治有董仲舒进行进一步发展以合时代。汉未玄学起,学风不振,故有郑玄定经以合时代。南北朝时,外虏入侵,佛学兴起,旧学也不适用,于是有文中子王通融道入儒,唐时,佛学大兴,儒学受侵,有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宋时商品经济发展,外敌入侵,宗教大兴,国民精神不复,于是有宋五子发展理学,由朱子集大成。理学本身有缺陷,有陆九渊开心学,后由王阳明集大成(王阳明后面会另细说),明末面对西学传入,资本主义萌芽(其实我不怎么认同这种说法,以后有机会另外说),有黄宗羲,顾炎武等人把儒学进一步发展。满清入侵,文化压迫,儒学再无更新,儒学僵化,于是在鸦片战争后被西学碾压。后有王国维,梁漱溟等人欲进一步发展儒学,不过成果不高。
那么大家可见,儒学在发展过程中的确有不合时宜的东西,但是都被各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圣贤级思想家传化为符合时代精神。比如三纲五常,我们现在大概是批评的,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三纲五常就是那时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几百年后的人看来估计也是弊端重重的。
所以说传统没有糟粕,只有不合时宜,而不合时宜的东西需要我们去转换升级,让它符合时代。
于是有人提倡异议了,那么那些什么老太太的裹脚布,什么君要臣死不得不死,什么饿死小,失节大,这些难道不是传统文化的糟粕吗?难道不应该去除吗?好,我下面说说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