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福成系列文档[九]
福成,福成
乡土之韵明三湾
图文 张祺尉

三合院吊脚楼

明三湾中湾

明三湾上湾
明三湾,这个南郑县很小的村落,镶嵌在米仓山馨坪山系尾端的一颗璀璨明珠,她依偎在福成河川陕界山黄龙背的怀抱,土地肥沃,人杰地灵,提起明三湾,不由得让人想起明玉珍和签子坟、吊井、面落岩、茶店子那些充满乡韵的传奇;充满历史芬芳积淀在黄土地里的人文轶事,那些散发着黄泥土芳香的、就是那挥之不去的乡音乡愁,让多少游子回首而牵肠挂肚。

鞍子坪饮用水池


多次去明三湾,都只是与她擦肩而过;要想了解她、读懂她,只有静下心来,零距离的走近她,用火热的胸膛贴紧这片美丽的土地,去感受她浑厚的魅力。
明三湾在许多人眼里都是很普通的,上中下三条大山里的湾塘,黄泥烂滑,路不好走,缺水的地儿;出产枳壳,大学生、公职人员读书人多;最多的都还是点赞吧。
我决定再次走进她。



冬天的明三湾是一片黄绿相间的油画。庄家收获后,一垄垄梯地黄中泛红这便是黄;一座座吊脚楼在柏树枳壳树的映衬下绿中泛兰这便是绿;新建的通村水泥公路像一条白带子将吊脚楼相连,冬日的暖阳下,画眉和鸟儿伴着柏松涛鸣;慈竹影斑驳于山野,清雅宁静;云卷云舒于山脊,逸然自得。一娄娄炊烟点缀着牛羊欢愉的鸣叫,人们在黄土地辛勤的劳作着;福成河就从山脊下的悬崖底流过,山山梁梁,沟沟壑壑边,散布着一座座三合院吊脚楼,就像天空的星星点缀在那些斑竹的翠绿,银杏的柚黄、青钢的橘红之中。偶尔几声狗的吠叫夹着土鸡的鸣啼这就是明三湾,一个于世无争的清净与喧嚣村落 。
我走近了她。


吊 井
吊井在明三湾的中塆里,这里也是村民最集中的聚居地。多年就听到人们说起明三湾的吊井。明三湾是典型的石灰岩地质构造带,山体多溶洞多地坑漏斗,地表水渗漏,是严重缺水的干旱性地区。生活在这里的人,全靠湾里的一眼地下天然水井生存,泉水深约数米,人们使用木桶系绳索从泉眼里打水提上来,然后在盛入木背水桶一步一步的背回家里饮用。天气干旱也能供上人们的需求,千百年来从未干涸,不难想象:当山间雄鸡啼鸣,吊脚楼开始升起炊烟,生活在方圆的人们三三两两走向吊井边,一桶桶生命之水,从这眼泉里吊起来装进木背桶,然后三三两两走进木楼;路过的人口渴了打上半桶,甘甜的疲劳全消;就这样年复一年养育了明三湾的人民,生生不息。
在明三湾村部,我凑巧遇上了一位大儒乡土专家王少益先生,村里一位老人去世,正在书写对联。先生与我不是很熟悉,但明三湾的能人名人我早已是耳熟铭记,他是一位悬壶济世医生世家、名气很大,又是一位文化大儒。王先生也许就是我叩开明三湾大门的向导吧。

听说吊井,至今流传着几个版本优美的民间故事:一说在多少年以前,明三湾居住着十来户人家,吃水全靠从山下的河边往山上背水,也从早上太阳出来到夕阳西下,也只能背一桶水。一天,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妈妈背了一桶水在中塆里大路旁歇气,刚好路过一位老大爷走路口渴,就对老妈妈说:“给我喝口水吧?”老妈妈说:“口渴了,你就喝吧”,说完就递给老大爷木马勺,老大爷舀了一勺喝,剩下的就倒在地上。老妈妈生气的说:“你喝不完别倒了啊,我一天只背的到一桶水啊”说完伤心的哭了。老大爷说:“你不要哭嘛,今后你们有喝不完的水啊”,顺手在地上拔了枝白蒿,在倒水的地方插下去,说:“你快回去找人来往下挖一丈,就有水了”说完一阵风掀动衣袖,飘然而去。老妈妈方知是神仙显圣,立即喊来众人果然挖了半丈土是湿的,又挖了半丈,一眼甘甜的泉水涌了出来,人们用石头砌成一眼井,用木桶打水,再也不用下河背水了。


吊井

王先生向我风趣的描述了又一个版本:那是在清朝嘉庆年间的丙子丁丑年,天下大旱48天,居住在明三湾的人吃水特别困难,每天都要在山下大石场沟10里地去背水,五黄六月头顶烈日,艰苦难耐,一天下午,一位老奶奶背水来到中湾歇气,路过一个中年人要喝水,他喝了三口,倒了,老奶奶当时就哭了说:“我好心让你喝水,你不知道背水辛苦,我这莫大年龄了,你喝不完不要倒了啊”,中年人说:“不怕不怕,我倒水这里你们向下挖一丈二尺,下面就有水了啊”老奶奶不相信啊,中年人说,我不哄你啊,我在这里看着你们挖,有水了,我才走吧。于是老奶奶赶紧叫来人挖,挖了一天一丈一尺深,没有见水,众人不挖了,说他是骗子,中年人说:”你们歇哈气,我来挖吧”,说完下去又挖了一尺,咕咚咕咚水冒出来了,大家奔走相告,万分高兴,人们不用背水了,大家齐心协力做了一眼吊井。

这位大神是谁呢?他就是朱梓绪,明三湾黄龙背下四川鲁坝人,大清嘉庆初年去西藏学喇嘛三年,学的一身真本领后回到乡里,治病驱邪,文武两教样样精通,有一颗菩萨心肠,周游各地扶贫济困,解救民众于苦难水火中。这天出游路过,因此明三湾始得吊井一口,至今不涸。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积德行善的好人,在吊井边修建了庙宇一座,为朱梓绪塑了真身像,自此香火不断,称他为:“朱老夫子”。
我走进今天的吊井,迫切需要去感受一下这里的善良的香火的洗礼,庙宇荡然无存,真身塑像随故事融入了明三湾的黄土地里,但是至今还在发芽开花,年复一年,香火庙宇随文革化作时空的烟云,凝结在明三湾的天空里散去,散不去的是:善良的人做的善良的事,善良的人们会记住一辈子的;吊井的故事和吊井却留在明三湾人的心头。

水泥新整修的井池,今天,只不过不用木桶吊水和背水了,潜水泵直接抽水到家,时空轮回,背水桶和打水的木桶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缺水的问题依然严峻,这里经过一代代明三湾人扶贫开发,新修了水泥公路,解决了交通问题,建成了600亩的烤烟基地;中药材枳壳基地和茶叶基地,将来有望建成生态良好、民风淳朴的陕南原生态吊脚楼旅游度假胜地。
吊井乡情录
王先生与我交谈甚久,顾不上吃饭,我们继续交谈,原来这明三湾文化底蕴深着呢,明三湾原先是明氏家族的祖居地,据先生讲,与元末明玉珍有关,说是明玉珍就出生在这里出去造反当了皇帝了,后来让陈友谅杀害了,八大王张献忠剿四川,军队来到这里,几乎将明氏家族杀光,幸存者躲到山洞里,改明氏为冷姓,所以留下了黄龙背明氏家族的签子坟。王先生他们王姓,是外迁家族,大约在康熙乾隆年间湖广填四川,从湖北孝感麻城迁徙于四川保宁府【通江县】璧山村弯柏树,后再迁徙马三垭【通江麻石区】三合乡。明三湾王姓家族占最多,家族团结和睦、最大的优点就是诗书耕读传家,从这里走出了许多大学生、医生、教师、乡镇干部、公务员、大学教授、县委书记,在各个岗位为明三湾人争辉添彩,再困难,把房子买了都要送孩子上学读书,这个无不是明三湾人重视教育所结出的硕果,王先生自豪的对我说,明三湾是个风水宝地,上湾的几座山形似笔架,笔筒,下湾两面山是两面旗;我若有所思,原来是这样,这就是明三湾人励志的方向标志,风水就是发奋努力的动力源泉。

在村里转了几圈想多拍点照片,突然发现:多年的移民搬迁政策,这里还是古朴典雅,端庄,修建楼房的村民不过一两户。我求教于先生,先生言到:大家都在观望徘徊吧。是啊,村里大多数人在外工作,务工,搬迁难,故土难离吧,钢筋混泥土圈住了人们的亲情、乡情,老房子、旧宅子才能系住人们的根,我想;明三湾人比我更懂得生活,比我更能理解故土乡愁的含义,也许就是:未来产业基地、生态良好、民风淳朴的陕南原生态吊脚楼旅游度假胜地的蓝图,这里也许是保存最完好的一方净土。


回来查阅了史料,明玉珍是湖北随州人,出生于湖北,而并非明三湾人氏,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后发展壮大占据四川在重庆于元至正二十二年三月自立为大夏国王,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夏,明玉珍病故,并非陈友谅杀害,后其子明升继位,改元开熙。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遣使劝降,明升不从。洪武四年春,朱元璋遣汤和、廖永忠、傅友德等领兵征蜀,夏军败溃。同年六月,明兵抵重庆,明升出降,夏亡。明三湾的明氏家族也许是明玉珍的房族,八大王张献忠占据四川,是在明朝末年1640年率部进兵四川,中间相距271年,所以张献忠不可能剿杀明氏家族,同是农民义军,张献忠经营四川,团结民众与清廷抗争,清廷剿杀张献忠几十年,在四川制造冤案的只有大清朝,为了粉饰太平,栽赃给冤大头张献忠也不足为奇了。
明三湾,我心灵的港湾,我是否走进了您呢?


明三湾村部、小学旧址
您的伟岸、您的疲惫、您的苦难,都随福成河的水,黄龙背的风镌刻在历史的丰碑里。
这些平凡的人,淡定如故的生活在这美丽的地方,他们与大自然黄土地同呼吸共患难,守护着自己熟悉的每一寸土地,那一份承诺,那一份担当,那一份责任早已写进了米仓山的档案里,任岁月的风霜打磨。
那是一种坚强,福成的坚强;
米仓山的坚强,更是一个民族的坚强。
我再一次拷问自己:我真的走进了您了吗?融入您了吗?
2017年元月5日南郑福成
严禁抄袭,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

福成,福成
乡土之韵明三湾
图文 张祺尉

三合院吊脚楼

明三湾中湾

明三湾上湾
明三湾,这个南郑县很小的村落,镶嵌在米仓山馨坪山系尾端的一颗璀璨明珠,她依偎在福成河川陕界山黄龙背的怀抱,土地肥沃,人杰地灵,提起明三湾,不由得让人想起明玉珍和签子坟、吊井、面落岩、茶店子那些充满乡韵的传奇;充满历史芬芳积淀在黄土地里的人文轶事,那些散发着黄泥土芳香的、就是那挥之不去的乡音乡愁,让多少游子回首而牵肠挂肚。

鞍子坪饮用水池


多次去明三湾,都只是与她擦肩而过;要想了解她、读懂她,只有静下心来,零距离的走近她,用火热的胸膛贴紧这片美丽的土地,去感受她浑厚的魅力。
明三湾在许多人眼里都是很普通的,上中下三条大山里的湾塘,黄泥烂滑,路不好走,缺水的地儿;出产枳壳,大学生、公职人员读书人多;最多的都还是点赞吧。
我决定再次走进她。



冬天的明三湾是一片黄绿相间的油画。庄家收获后,一垄垄梯地黄中泛红这便是黄;一座座吊脚楼在柏树枳壳树的映衬下绿中泛兰这便是绿;新建的通村水泥公路像一条白带子将吊脚楼相连,冬日的暖阳下,画眉和鸟儿伴着柏松涛鸣;慈竹影斑驳于山野,清雅宁静;云卷云舒于山脊,逸然自得。一娄娄炊烟点缀着牛羊欢愉的鸣叫,人们在黄土地辛勤的劳作着;福成河就从山脊下的悬崖底流过,山山梁梁,沟沟壑壑边,散布着一座座三合院吊脚楼,就像天空的星星点缀在那些斑竹的翠绿,银杏的柚黄、青钢的橘红之中。偶尔几声狗的吠叫夹着土鸡的鸣啼这就是明三湾,一个于世无争的清净与喧嚣村落 。
我走近了她。


吊 井
吊井在明三湾的中塆里,这里也是村民最集中的聚居地。多年就听到人们说起明三湾的吊井。明三湾是典型的石灰岩地质构造带,山体多溶洞多地坑漏斗,地表水渗漏,是严重缺水的干旱性地区。生活在这里的人,全靠湾里的一眼地下天然水井生存,泉水深约数米,人们使用木桶系绳索从泉眼里打水提上来,然后在盛入木背水桶一步一步的背回家里饮用。天气干旱也能供上人们的需求,千百年来从未干涸,不难想象:当山间雄鸡啼鸣,吊脚楼开始升起炊烟,生活在方圆的人们三三两两走向吊井边,一桶桶生命之水,从这眼泉里吊起来装进木背桶,然后三三两两走进木楼;路过的人口渴了打上半桶,甘甜的疲劳全消;就这样年复一年养育了明三湾的人民,生生不息。
在明三湾村部,我凑巧遇上了一位大儒乡土专家王少益先生,村里一位老人去世,正在书写对联。先生与我不是很熟悉,但明三湾的能人名人我早已是耳熟铭记,他是一位悬壶济世医生世家、名气很大,又是一位文化大儒。王先生也许就是我叩开明三湾大门的向导吧。

听说吊井,至今流传着几个版本优美的民间故事:一说在多少年以前,明三湾居住着十来户人家,吃水全靠从山下的河边往山上背水,也从早上太阳出来到夕阳西下,也只能背一桶水。一天,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妈妈背了一桶水在中塆里大路旁歇气,刚好路过一位老大爷走路口渴,就对老妈妈说:“给我喝口水吧?”老妈妈说:“口渴了,你就喝吧”,说完就递给老大爷木马勺,老大爷舀了一勺喝,剩下的就倒在地上。老妈妈生气的说:“你喝不完别倒了啊,我一天只背的到一桶水啊”说完伤心的哭了。老大爷说:“你不要哭嘛,今后你们有喝不完的水啊”,顺手在地上拔了枝白蒿,在倒水的地方插下去,说:“你快回去找人来往下挖一丈,就有水了”说完一阵风掀动衣袖,飘然而去。老妈妈方知是神仙显圣,立即喊来众人果然挖了半丈土是湿的,又挖了半丈,一眼甘甜的泉水涌了出来,人们用石头砌成一眼井,用木桶打水,再也不用下河背水了。


吊井

王先生向我风趣的描述了又一个版本:那是在清朝嘉庆年间的丙子丁丑年,天下大旱48天,居住在明三湾的人吃水特别困难,每天都要在山下大石场沟10里地去背水,五黄六月头顶烈日,艰苦难耐,一天下午,一位老奶奶背水来到中湾歇气,路过一个中年人要喝水,他喝了三口,倒了,老奶奶当时就哭了说:“我好心让你喝水,你不知道背水辛苦,我这莫大年龄了,你喝不完不要倒了啊”,中年人说:“不怕不怕,我倒水这里你们向下挖一丈二尺,下面就有水了啊”老奶奶不相信啊,中年人说,我不哄你啊,我在这里看着你们挖,有水了,我才走吧。于是老奶奶赶紧叫来人挖,挖了一天一丈一尺深,没有见水,众人不挖了,说他是骗子,中年人说:”你们歇哈气,我来挖吧”,说完下去又挖了一尺,咕咚咕咚水冒出来了,大家奔走相告,万分高兴,人们不用背水了,大家齐心协力做了一眼吊井。

这位大神是谁呢?他就是朱梓绪,明三湾黄龙背下四川鲁坝人,大清嘉庆初年去西藏学喇嘛三年,学的一身真本领后回到乡里,治病驱邪,文武两教样样精通,有一颗菩萨心肠,周游各地扶贫济困,解救民众于苦难水火中。这天出游路过,因此明三湾始得吊井一口,至今不涸。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积德行善的好人,在吊井边修建了庙宇一座,为朱梓绪塑了真身像,自此香火不断,称他为:“朱老夫子”。
我走进今天的吊井,迫切需要去感受一下这里的善良的香火的洗礼,庙宇荡然无存,真身塑像随故事融入了明三湾的黄土地里,但是至今还在发芽开花,年复一年,香火庙宇随文革化作时空的烟云,凝结在明三湾的天空里散去,散不去的是:善良的人做的善良的事,善良的人们会记住一辈子的;吊井的故事和吊井却留在明三湾人的心头。

水泥新整修的井池,今天,只不过不用木桶吊水和背水了,潜水泵直接抽水到家,时空轮回,背水桶和打水的木桶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缺水的问题依然严峻,这里经过一代代明三湾人扶贫开发,新修了水泥公路,解决了交通问题,建成了600亩的烤烟基地;中药材枳壳基地和茶叶基地,将来有望建成生态良好、民风淳朴的陕南原生态吊脚楼旅游度假胜地。
吊井乡情录
王先生与我交谈甚久,顾不上吃饭,我们继续交谈,原来这明三湾文化底蕴深着呢,明三湾原先是明氏家族的祖居地,据先生讲,与元末明玉珍有关,说是明玉珍就出生在这里出去造反当了皇帝了,后来让陈友谅杀害了,八大王张献忠剿四川,军队来到这里,几乎将明氏家族杀光,幸存者躲到山洞里,改明氏为冷姓,所以留下了黄龙背明氏家族的签子坟。王先生他们王姓,是外迁家族,大约在康熙乾隆年间湖广填四川,从湖北孝感麻城迁徙于四川保宁府【通江县】璧山村弯柏树,后再迁徙马三垭【通江麻石区】三合乡。明三湾王姓家族占最多,家族团结和睦、最大的优点就是诗书耕读传家,从这里走出了许多大学生、医生、教师、乡镇干部、公务员、大学教授、县委书记,在各个岗位为明三湾人争辉添彩,再困难,把房子买了都要送孩子上学读书,这个无不是明三湾人重视教育所结出的硕果,王先生自豪的对我说,明三湾是个风水宝地,上湾的几座山形似笔架,笔筒,下湾两面山是两面旗;我若有所思,原来是这样,这就是明三湾人励志的方向标志,风水就是发奋努力的动力源泉。

在村里转了几圈想多拍点照片,突然发现:多年的移民搬迁政策,这里还是古朴典雅,端庄,修建楼房的村民不过一两户。我求教于先生,先生言到:大家都在观望徘徊吧。是啊,村里大多数人在外工作,务工,搬迁难,故土难离吧,钢筋混泥土圈住了人们的亲情、乡情,老房子、旧宅子才能系住人们的根,我想;明三湾人比我更懂得生活,比我更能理解故土乡愁的含义,也许就是:未来产业基地、生态良好、民风淳朴的陕南原生态吊脚楼旅游度假胜地的蓝图,这里也许是保存最完好的一方净土。


回来查阅了史料,明玉珍是湖北随州人,出生于湖北,而并非明三湾人氏,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后发展壮大占据四川在重庆于元至正二十二年三月自立为大夏国王,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夏,明玉珍病故,并非陈友谅杀害,后其子明升继位,改元开熙。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遣使劝降,明升不从。洪武四年春,朱元璋遣汤和、廖永忠、傅友德等领兵征蜀,夏军败溃。同年六月,明兵抵重庆,明升出降,夏亡。明三湾的明氏家族也许是明玉珍的房族,八大王张献忠占据四川,是在明朝末年1640年率部进兵四川,中间相距271年,所以张献忠不可能剿杀明氏家族,同是农民义军,张献忠经营四川,团结民众与清廷抗争,清廷剿杀张献忠几十年,在四川制造冤案的只有大清朝,为了粉饰太平,栽赃给冤大头张献忠也不足为奇了。
明三湾,我心灵的港湾,我是否走进了您呢?


明三湾村部、小学旧址
您的伟岸、您的疲惫、您的苦难,都随福成河的水,黄龙背的风镌刻在历史的丰碑里。
这些平凡的人,淡定如故的生活在这美丽的地方,他们与大自然黄土地同呼吸共患难,守护着自己熟悉的每一寸土地,那一份承诺,那一份担当,那一份责任早已写进了米仓山的档案里,任岁月的风霜打磨。
那是一种坚强,福成的坚强;
米仓山的坚强,更是一个民族的坚强。
我再一次拷问自己:我真的走进了您了吗?融入您了吗?
2017年元月5日南郑福成
严禁抄袭,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