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历史上的兰陵王的科普帖,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而非神话的兰陵王(文中部分内容来自于@朝海与朝歌,转自天涯)
鉴于某些人的专家教授级历史粉的帽子实在太重,我戴不起,事先声明,本人就是一个普通的兰陵王的历史粉,谢谢!本篇就是为对我王感兴趣的一些剧粉、路人粉科普一下,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而非神话的历史中的兰陵王。水平有限,如有错误或不足之处,欢迎同好指正,如果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人士请点右上角退出就好。
其实做为一个粉兰陵王粉了十年的王粉,自从三年前知道兰陵王的传奇要被搬上屏幕了,我的心情还是非常激动的。我首先看的是冯版的兰陵王,所以才关注到还有一部兰陵王妃也开拍了,当时只看了片花,看到陈奕的摘面具的镜头,觉得对比冯来说,这才更符合我心中貌柔心壮的兰陵王形象,所以就一直等着这部剧的播出,没想到居然一等就是三年(哭)。可是说到我看剧的心情,真的是不想再说了,不想再吐槽怎么兰陵王就成了一个为了女人完全不顾后果三进三出长安的弱智了,王你把我大齐百姓置于何地啊?但是更让我没想到的是这部剧里的邙山大战居然是兰陵王为了一个女人的一句话要谋反,私自将将士调离,同时北齐毁约才引来的北周伐齐?!我们王的历史粉其实真正在意的就是这两个点好不好,我们才不关心你剧里的女主谁跟谁呢?这踩了我们王的历史粉的底线了,所以才会出现所谓历史粉的吐槽帖,科普帖。因为我们担心因为一部剧,可能真的以后会有一些小可爱就把剧中的情节当成真的历史了,以为在历史中的兰陵王就是为了女人谋反,事败后被毒酒赐死。这是作为一个王的历史粉无法容忍的,所以我们不得不发声,为我王正名。可能有些筒子会说看剧就看剧,扯历史干嘛,你当人家是弱智啊,剧情和历史分不清吗?好吧,其实作为一个喜欢历史的人,我看剧时如果对某些历史还不是太熟悉和了解的话,我会去查找有关的资料来补充学习,但我想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习惯吧,所以有历史粉们帮忙科普一下,让有兴趣的人在看剧的同时也能了解一下真实的历史,不至于被小说、电视所误导不是很好吗?说小说、电视剧不会误导人的,我举个例子,桐华的云中歌把汉宣帝黑成翔了,说汉昭帝是被汉宣帝毒死的,懂点历史的人都知道这纯粹就是鬼扯,可有些小可爱居然当真的,居然跑到人宣帝陵去踏坟,说是要给昭帝出气。天,从这件事之后我才知道有些无良作者和不负责任的小说、电视剧到底有多么毒害人。我并不是说小说、电视剧不能有些艺术、戏剧性加工,但这基于的前提应该是尊重历史,而不是事非颠倒,黑白不分吧?
好了,本篇不想再就这个来扯的,我只是鉴于有些筒子们指出历史中的兰陵王并没有戴面具和兰陵王配不配得上战神这一称号这两个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1、 关于兰陵王是否戴面具上战场?
可能在小说或影视作品中大家对兰陵王的第一印象就是戴着面具上战场的绝美将军,但是作为王的历史粉的其实大多数都知道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兰陵王当时在邙山大捷突破周军直冲洛阳城下时史书记载得很清楚是“城下免胄”,这胄是什么?并非面具,而是能遮住面部的头盔,这种头盔在南北朝很常见,并非兰陵王独有。那为什么会演变成兰陵王戴面具上战场的说法呢?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在兰陵王入阵曲中为了演示兰陵王勇猛冲入敌阵,城下揭面露出倾世风采的桥段,扮演王的舞者在脸上戴了面具,(对比头盔,面具更富戏剧性,在表演时也更轻便)。所以便衍生出了因为兰陵王太过俊美,怕不能威慑敌人,不得不戴面具上战场的传说。
《旧唐书·音乐志》云:“代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
《乐府杂录》鼓架部条云:“有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弟,有胆勇,善战斗,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着面具,后乃百战百胜。戏者,衣紫腰金执鞭也。”(注意,这段中的神武弟说法其实是错误的,应为神武孙)。
唐朝崔令钦的《教坊记》说:“大面,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为假面,临阵着之,因为此戏,亦入歌曲。”
我想,兰陵王之所以有戴假面征战沙场的传说,大约就是因为这些后世的艺术处理吧,也因此大家才会对兰陵王有“因为长得太漂亮了不得不带着凶恶的面具上战场”的印象,从而觉得兰陵王帅得离奇。还有人推断,京剧里的“脸谱”就是从这里面因袭而来的。
2、兰陵王是否担得起战神这一称号?
其实做为王粉,或者就我个人来说我并不是那么get他是不是战神,但是作为北齐三将之一,兰陵王起码在北齐二十八年的历史中占据了不小的一席之地。
兰陵王最广为人所知也让他大放异彩的事迹,就是当年率领五百骑冲入敌军阵中的英雄事迹。当时周军与突厥十万联军围攻洛阳,段韶和斛律光、兰陵王的部队会师后,在太和谷突然与北周军将遭遇,随即传令诸营结阵以待。接着段韶自己率之部为左军,兰陵王部为中军,斛律光部为右军,突然向周军发动袭击。中军将兰陵王戴着面胄,身穿铠甲,率领五百精骑,直接冲进周军重围中,势如破竹,竟然一直杀到洛阳城的卫城金墉城下。试想一下,当时周人尚黑,齐人尚红,一袭红流如利剑一般直插入黑压压的周军潮水中,那一道红色是多么耀眼夺目!但无论兰陵王等人如何骁勇,以五百骑兵陷入北周十万大军之中,若城内不予接应,那么不消多时,这五百骑兵也终将会被周军蚕食。
于是兰陵王“免胄示之面”,从头上拿下了头盔,久困城中、心神万分疲倦的洛阳守军门必然眼前一亮,精神同时跟着一振。不是因为那甲胄后面是一张俊美无俦的面孔,而是这个人他们认识,正是多年从军、和他们坐卧同行的战友兰陵王高长恭,这意味着他们有救了。
杀伐激烈的战场,绝望嗜血的嘶吼,各种复杂交错的情绪,千钧一发的一刻,一张姣好如美人的面孔出现在历史和人们面前,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景!
不管人们对兰陵王多么不以为然,但是这一瞬间足以惊艳历史,而这惊艳历史的一瞬间也足以让他在万千年亿万万如蝼蚁般生生灭灭在岁月里的凡人中脱尘而出,留下一抹绚丽的色彩。
城上诸人欢声四起,于是弩手纷纷发动箭雨,城门打开,士气大受鼓舞的齐军将士如潮水般冲出来,奋勇杀向周军。这不可挡的气势直冲破周军的防线,一发不可收拾,周军在不及反应中迅速溃败,四散败退。关于这场战争周军的溃败,《北齐书》和《北史》是这样说的:“丢营弃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人畜死者相枕,数百里不绝”。史称“邙山大捷”。之前一直打不开缺口,威胁北齐统治将近半年之久的洛阳之围,就这样解开了,并且一举将周军击溃,使周军和突厥狼狈退回国内。
战后的庆功宴上,齐军将士们自编自演了一支舞曲,来表现当时兰陵王的英姿。这就是后来流传千古的《兰陵王入阵曲》。注意,这是将士们自发的,这足以说明在将士们的心中此时的兰陵王就是他们的战神!不然大家想想为什么是兰陵王入阵曲而不是段韶入阵曲或是斛律光入阵曲呢?说个八卦的,后来的李世民很羡慕兰陵王有个入阵曲,示意将士们也编了个歌颂他的秦王破阵曲,但是我觉得自发和示意这二者的境界差很多是不是?
我觉得关于兰陵王战神这个称谓,其实是对他能以500人突入十万大军的这种胆魄和超高武力值的一种肯定,这就类似于关二爷号称武圣,赵云号称武神,这两人确实是勇猛,武力超群,但说到战略军事才能,说实在的我觉得在历史中还真不能说就有多么突出。
关于兰陵王的军事才能,“邙山之战”洛阳城下的长驱直入已经能够说明他的军事魄力和武艺水平。但是纵观兰陵王所参与的战争,通过为数不多记载的几场战争,其实每一场战争他都不是主帅,而是主将之一。包括“邙山之战”,北齐三将段韶为左军,兰陵王为中军,斛律光为右军,这是兰陵王在两位前辈中最为挑头的一次。他的军事生涯多与段韶在一起,段韶为主帅,他为主将,而后来他随段韶讨伐柏谷,攻打定阳时,段韶病重,将所有军事托给他总领,但是仍给他出主意:「此城三面重涧险阻,并无走路,唯恐东南一处耳。贼若突围,必从此出,但简精兵专守,自是成擒。」于是兰陵王令千余士兵埋伏在东南涧口。当夜果然如段韶所说,周军出城,落入埋伏中,齐军大胜。
因此,我个人感觉兰陵王是为将之材,却不是为帅之才。能指挥小范围战争和在全局中起主导作用,但是远筹帷幄,决胜千里比之段韶和斛律光还差点。但是他不能那么完美是不是?一个少年将才已经很让人惊艳了。其实在看剧时我们几个历史粉还吐槽说怎么说也应该是高长恭跟着斛律光混,怎么变成是斛律光跟着高长恭混了。
但兰陵王能与段韶、斛律光并称“北齐三将”,足以说明他的军事才能和军事地位。再者,段韶和斛律光是他的长辈,在他那个年纪的时候,也是为一军之主将,倘若兰陵未死,他也有可能成为一代帅才。而且《北齐书》在评论诸王关于齐亡时有一段评论提到:“纵咸阳赐剑,覆败有征,若使兰陵获全,未可量也,而终见诛翦,以至土崩,可为太息者矣。”意思是,纵使咸阳赐剑(这是借用白起赐剑咸阳的典故),倾覆灭亡仍有征兆,如果兰陵王获得保全(没死),那么齐国的未来也不可测了。然而终究因猜忌被杀,以至军国土崩瓦解,不可不让人叹息啊。由此可见,李百药对兰陵王的军事地位非常肯定,评价很高,起码当得起“国之长城”之名。因此以为兰陵王只是因为帅才有点名气、其人军事才能并不怎么样的筒子,说一句,兰陵王也许没那么厉害,但是也没你想的那么差。起码在北齐将士和北齐百姓心中他担得起北齐战神这一称号。
对历史中的兰陵王感兴趣的亲们可以看下这位楼主的帖子,她比我更完整的科普、分析了历史中的兰陵王:http://tieba.baidu.com/p/3238456482。其实我想这就是作为一个王的历史粉的态度,我们力求还原一个历史中的比较真实的兰陵王形象。透过历史,他在我们心中的形象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人性化,他不再是被贡奉在神坛上的一个神话,他只是一个普通人,有血有肉,有欢笑、也有哭泣的人。他不是神,也并非完人,但这并不会妨碍我们粉他。
鉴于某些人的专家教授级历史粉的帽子实在太重,我戴不起,事先声明,本人就是一个普通的兰陵王的历史粉,谢谢!本篇就是为对我王感兴趣的一些剧粉、路人粉科普一下,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而非神话的历史中的兰陵王。水平有限,如有错误或不足之处,欢迎同好指正,如果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人士请点右上角退出就好。
其实做为一个粉兰陵王粉了十年的王粉,自从三年前知道兰陵王的传奇要被搬上屏幕了,我的心情还是非常激动的。我首先看的是冯版的兰陵王,所以才关注到还有一部兰陵王妃也开拍了,当时只看了片花,看到陈奕的摘面具的镜头,觉得对比冯来说,这才更符合我心中貌柔心壮的兰陵王形象,所以就一直等着这部剧的播出,没想到居然一等就是三年(哭)。可是说到我看剧的心情,真的是不想再说了,不想再吐槽怎么兰陵王就成了一个为了女人完全不顾后果三进三出长安的弱智了,王你把我大齐百姓置于何地啊?但是更让我没想到的是这部剧里的邙山大战居然是兰陵王为了一个女人的一句话要谋反,私自将将士调离,同时北齐毁约才引来的北周伐齐?!我们王的历史粉其实真正在意的就是这两个点好不好,我们才不关心你剧里的女主谁跟谁呢?这踩了我们王的历史粉的底线了,所以才会出现所谓历史粉的吐槽帖,科普帖。因为我们担心因为一部剧,可能真的以后会有一些小可爱就把剧中的情节当成真的历史了,以为在历史中的兰陵王就是为了女人谋反,事败后被毒酒赐死。这是作为一个王的历史粉无法容忍的,所以我们不得不发声,为我王正名。可能有些筒子会说看剧就看剧,扯历史干嘛,你当人家是弱智啊,剧情和历史分不清吗?好吧,其实作为一个喜欢历史的人,我看剧时如果对某些历史还不是太熟悉和了解的话,我会去查找有关的资料来补充学习,但我想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习惯吧,所以有历史粉们帮忙科普一下,让有兴趣的人在看剧的同时也能了解一下真实的历史,不至于被小说、电视所误导不是很好吗?说小说、电视剧不会误导人的,我举个例子,桐华的云中歌把汉宣帝黑成翔了,说汉昭帝是被汉宣帝毒死的,懂点历史的人都知道这纯粹就是鬼扯,可有些小可爱居然当真的,居然跑到人宣帝陵去踏坟,说是要给昭帝出气。天,从这件事之后我才知道有些无良作者和不负责任的小说、电视剧到底有多么毒害人。我并不是说小说、电视剧不能有些艺术、戏剧性加工,但这基于的前提应该是尊重历史,而不是事非颠倒,黑白不分吧?
好了,本篇不想再就这个来扯的,我只是鉴于有些筒子们指出历史中的兰陵王并没有戴面具和兰陵王配不配得上战神这一称号这两个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1、 关于兰陵王是否戴面具上战场?
可能在小说或影视作品中大家对兰陵王的第一印象就是戴着面具上战场的绝美将军,但是作为王的历史粉的其实大多数都知道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兰陵王当时在邙山大捷突破周军直冲洛阳城下时史书记载得很清楚是“城下免胄”,这胄是什么?并非面具,而是能遮住面部的头盔,这种头盔在南北朝很常见,并非兰陵王独有。那为什么会演变成兰陵王戴面具上战场的说法呢?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在兰陵王入阵曲中为了演示兰陵王勇猛冲入敌阵,城下揭面露出倾世风采的桥段,扮演王的舞者在脸上戴了面具,(对比头盔,面具更富戏剧性,在表演时也更轻便)。所以便衍生出了因为兰陵王太过俊美,怕不能威慑敌人,不得不戴面具上战场的传说。
《旧唐书·音乐志》云:“代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
《乐府杂录》鼓架部条云:“有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弟,有胆勇,善战斗,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着面具,后乃百战百胜。戏者,衣紫腰金执鞭也。”(注意,这段中的神武弟说法其实是错误的,应为神武孙)。
唐朝崔令钦的《教坊记》说:“大面,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为假面,临阵着之,因为此戏,亦入歌曲。”
我想,兰陵王之所以有戴假面征战沙场的传说,大约就是因为这些后世的艺术处理吧,也因此大家才会对兰陵王有“因为长得太漂亮了不得不带着凶恶的面具上战场”的印象,从而觉得兰陵王帅得离奇。还有人推断,京剧里的“脸谱”就是从这里面因袭而来的。
2、兰陵王是否担得起战神这一称号?
其实做为王粉,或者就我个人来说我并不是那么get他是不是战神,但是作为北齐三将之一,兰陵王起码在北齐二十八年的历史中占据了不小的一席之地。
兰陵王最广为人所知也让他大放异彩的事迹,就是当年率领五百骑冲入敌军阵中的英雄事迹。当时周军与突厥十万联军围攻洛阳,段韶和斛律光、兰陵王的部队会师后,在太和谷突然与北周军将遭遇,随即传令诸营结阵以待。接着段韶自己率之部为左军,兰陵王部为中军,斛律光部为右军,突然向周军发动袭击。中军将兰陵王戴着面胄,身穿铠甲,率领五百精骑,直接冲进周军重围中,势如破竹,竟然一直杀到洛阳城的卫城金墉城下。试想一下,当时周人尚黑,齐人尚红,一袭红流如利剑一般直插入黑压压的周军潮水中,那一道红色是多么耀眼夺目!但无论兰陵王等人如何骁勇,以五百骑兵陷入北周十万大军之中,若城内不予接应,那么不消多时,这五百骑兵也终将会被周军蚕食。
于是兰陵王“免胄示之面”,从头上拿下了头盔,久困城中、心神万分疲倦的洛阳守军门必然眼前一亮,精神同时跟着一振。不是因为那甲胄后面是一张俊美无俦的面孔,而是这个人他们认识,正是多年从军、和他们坐卧同行的战友兰陵王高长恭,这意味着他们有救了。
杀伐激烈的战场,绝望嗜血的嘶吼,各种复杂交错的情绪,千钧一发的一刻,一张姣好如美人的面孔出现在历史和人们面前,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景!
不管人们对兰陵王多么不以为然,但是这一瞬间足以惊艳历史,而这惊艳历史的一瞬间也足以让他在万千年亿万万如蝼蚁般生生灭灭在岁月里的凡人中脱尘而出,留下一抹绚丽的色彩。
城上诸人欢声四起,于是弩手纷纷发动箭雨,城门打开,士气大受鼓舞的齐军将士如潮水般冲出来,奋勇杀向周军。这不可挡的气势直冲破周军的防线,一发不可收拾,周军在不及反应中迅速溃败,四散败退。关于这场战争周军的溃败,《北齐书》和《北史》是这样说的:“丢营弃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人畜死者相枕,数百里不绝”。史称“邙山大捷”。之前一直打不开缺口,威胁北齐统治将近半年之久的洛阳之围,就这样解开了,并且一举将周军击溃,使周军和突厥狼狈退回国内。
战后的庆功宴上,齐军将士们自编自演了一支舞曲,来表现当时兰陵王的英姿。这就是后来流传千古的《兰陵王入阵曲》。注意,这是将士们自发的,这足以说明在将士们的心中此时的兰陵王就是他们的战神!不然大家想想为什么是兰陵王入阵曲而不是段韶入阵曲或是斛律光入阵曲呢?说个八卦的,后来的李世民很羡慕兰陵王有个入阵曲,示意将士们也编了个歌颂他的秦王破阵曲,但是我觉得自发和示意这二者的境界差很多是不是?
我觉得关于兰陵王战神这个称谓,其实是对他能以500人突入十万大军的这种胆魄和超高武力值的一种肯定,这就类似于关二爷号称武圣,赵云号称武神,这两人确实是勇猛,武力超群,但说到战略军事才能,说实在的我觉得在历史中还真不能说就有多么突出。
关于兰陵王的军事才能,“邙山之战”洛阳城下的长驱直入已经能够说明他的军事魄力和武艺水平。但是纵观兰陵王所参与的战争,通过为数不多记载的几场战争,其实每一场战争他都不是主帅,而是主将之一。包括“邙山之战”,北齐三将段韶为左军,兰陵王为中军,斛律光为右军,这是兰陵王在两位前辈中最为挑头的一次。他的军事生涯多与段韶在一起,段韶为主帅,他为主将,而后来他随段韶讨伐柏谷,攻打定阳时,段韶病重,将所有军事托给他总领,但是仍给他出主意:「此城三面重涧险阻,并无走路,唯恐东南一处耳。贼若突围,必从此出,但简精兵专守,自是成擒。」于是兰陵王令千余士兵埋伏在东南涧口。当夜果然如段韶所说,周军出城,落入埋伏中,齐军大胜。
因此,我个人感觉兰陵王是为将之材,却不是为帅之才。能指挥小范围战争和在全局中起主导作用,但是远筹帷幄,决胜千里比之段韶和斛律光还差点。但是他不能那么完美是不是?一个少年将才已经很让人惊艳了。其实在看剧时我们几个历史粉还吐槽说怎么说也应该是高长恭跟着斛律光混,怎么变成是斛律光跟着高长恭混了。
但兰陵王能与段韶、斛律光并称“北齐三将”,足以说明他的军事才能和军事地位。再者,段韶和斛律光是他的长辈,在他那个年纪的时候,也是为一军之主将,倘若兰陵未死,他也有可能成为一代帅才。而且《北齐书》在评论诸王关于齐亡时有一段评论提到:“纵咸阳赐剑,覆败有征,若使兰陵获全,未可量也,而终见诛翦,以至土崩,可为太息者矣。”意思是,纵使咸阳赐剑(这是借用白起赐剑咸阳的典故),倾覆灭亡仍有征兆,如果兰陵王获得保全(没死),那么齐国的未来也不可测了。然而终究因猜忌被杀,以至军国土崩瓦解,不可不让人叹息啊。由此可见,李百药对兰陵王的军事地位非常肯定,评价很高,起码当得起“国之长城”之名。因此以为兰陵王只是因为帅才有点名气、其人军事才能并不怎么样的筒子,说一句,兰陵王也许没那么厉害,但是也没你想的那么差。起码在北齐将士和北齐百姓心中他担得起北齐战神这一称号。
对历史中的兰陵王感兴趣的亲们可以看下这位楼主的帖子,她比我更完整的科普、分析了历史中的兰陵王:http://tieba.baidu.com/p/3238456482。其实我想这就是作为一个王的历史粉的态度,我们力求还原一个历史中的比较真实的兰陵王形象。透过历史,他在我们心中的形象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人性化,他不再是被贡奉在神坛上的一个神话,他只是一个普通人,有血有肉,有欢笑、也有哭泣的人。他不是神,也并非完人,但这并不会妨碍我们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