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奉吧 关注:332贴子:6,354
  • 1回复贴,共1

【雪夜短兵】六朝钱币铸造新工艺与苏州的贡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上海1楼2017-01-21 22:07回复
    六朝时期钱币铸造工艺的主流还是沿用硬质陶范铸造法,但六朝使用的再不是秦汉时期那种笨重的城砖状厚型陶范,不是简单采用黄土与砂粒搅合的制范技术,而是选用了苏州优良的陶土,发挥了先进的制作陶瓷器的技术特长,经过精工细作而成。六朝出现了特多层陶范片叠铸法新工艺,并发展为普遍运用的铸钱技术,大大提高了铸钱的质量和效率。
    铸造钱币,一开始就用上了硬质钱范,有石质的、陶质的、青铜的,在钱范上雕刻或模制出钱币的型腔,灌入熔化的金属铸成钱币。早期的钱范都是上下两块对合,仅有一个铸钱层面,所以铸钱效率十分低下。后来发展出多层面钱范叠放在一起的叠铸技术。迟至汉初钱币叠铸技术已经出现,虽然可以提高铸钱效率,但是因为每层钱范非常厚重,难以做到特多层对合的钱范叠置在一起,影响了钱币叠铸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六朝叠铸钱币都用陶范,材质细腻,焙烧火候掌握恰当,成品质地既坚硬又有良好的透气性,每一片陶范薄如今日精巧的巧克力饼干,使特多层陶范片叠铸法铸钱成为了可能。制作如此精致、薄巧的陶范,除了制作工艺的先进,其用料取材必须十分讲究。钱币研究者肯定这些钱范之用材“应是就地取材”。据宋朝《祥符图经》记:(苏州阳山)“山出白磰,每岁官取万余斤,为钱唐宝兴监铸钱之用。又可圬墁,洁白如粉。”又宋朝《吴郡图经续记》记:“阳山在吴县(今苏州)西北三十里,一名秦余杭山,一名四飞山,有白垩,可用圬墁,洁白如粉,唐时岁以入贡,故亦曰白磰山。 ”阳山陶土至今依然是制陶的高档原料,为今日制作高频绝缘材料所用,俗称阳山白泥。由史书所记知阳山白泥早为官方铸钱采用,这是六朝制范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苏州对造就六朝钱币铸造新工艺的一个重大贡献。
    六朝,自东吴起,对叠铸陶范的取材和制作工艺就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东吴对上下对合的叠铸范盒进行改革,原先仅在上范、下范对合面分别置钱面或钱背型腔,另一面是平的,改革后每块范都正反面置有相对应的面、背型腔,形成了双面型腔陶范片,同样的陶范片连续相叠,就形成每块范片既是上范,又是下范的连环组合。使用改进的双面型腔陶范片后,同体积的叠铸范片组成的铸钱层面可增加一倍,铸钱效率由此提高。但是从发现的东吴大泉五百陶范残片看,当时制范的用料还不够精炼。图示这支大泉五百铸残组件,是当时因铸造失误而报废的,从相邻两枚残钱间残留的部分范体,可以看出当时的范片还比较厚,需要再改进。
    六朝政权虽多次更迭,但是铸钱技术并没有因之割裂,在不断革新。要增加每组叠铸范的铸钱层面,就必须进一步将范片的厚度减薄,这就得在制范的材料上有所突破。从发现的刘宋四铢残范,可以看出刘宋时期制范用料已经变化,范体温润结实,范体比东吴大泉五百范片薄了许多,此际苏州的阳山白泥已在制范中得以运用。
    萧梁时期,苏州阳山白泥在陶范制作中的应用更加科学,配比更加合理,烤烧火候掌握得当,因此既轻薄又坚固,既细腻又透气。六朝叠铸钱范厚度从孙吴时期大于7毫米发展到刘宋时期为4毫米左右,到萧梁时期最薄的仅为2.5毫米。如此薄的范体,以较薄的公式女钱厚度1毫米计,那么双面型腔陶范的钱币型腔底部最薄处仅1.5毫米。制作这样薄的双面型腔陶范片,稍有走样将难以铸钱。制范所必需的严格的技术要求,只有运用了上等的陶土才有可能实现。
    前人选准了苏州这种优质材料,加上精巧的制陶技术,成功地解决了特多层钱范叠置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六朝双面型腔陶范上,大多免去汉朝叠铸范习用的榫卯设置,但依然能正确地对合每层的钱币铸腔。这与这些陶范的外形设计和范面上钱币型腔的布局有密切关系。梁五铢、公式女钱叠铸陶范都呈正方形,四边长度完全一致,中心留有浇注熔化铜水的圆形注口,上下范片贯通,范片上钱币型腔位置都是四向中心对称,每边设置二个或三个型腔。这种巧妙设计让砌合范片时,只要注意钱面、钱背型腔同向叠置,层与层间四边严格对齐,任其范片发生90度、180度、270度转位,不用另置定向榫卯,照样能上下正确扣合,大大有利砌合范片的质量和速度。砌合的范片群外再用范泥封包,经适当焙烤即可投入使用。
    优质的材料加上合理的设计和熟练的制作技巧,打开了中国铸钱工艺史上灿烂的一页,是六朝在冶铸史上创造的相当了不起的历史成果。这些成果都离不开苏州的地产资源,凝结着当年苏州人的智慧。


    IP属地:上海2楼2017-01-21 22: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