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应县吧 关注:23贴子:153
  • 0回复贴,共1

应县耍孩儿 劝人为善是传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薄善德
“耍孩儿”
“耍孩儿”在应县民间有种传说,是:唐明皇生下太子啼哭不休,集梨园子弟唱曲取乐,以逗太子止泣,所唱各曲均不奏效,唯唱此曲后,太子转悲为喜,破啼一笑,唐明皇随即命名此曲为“耍孩儿”。两种传说如今在应县民间世代相传,大街小巷妇孺皆知。
俗称“耍耍戏”、“咳咳腔”
  “耍孩儿”戏俗称“耍耍戏”、“咳咳腔”。流行于山西北部,是关南晋北地区的一个地方剧种,它曲调古雅、发音独特、唱腔别具一格、表演形式多样灵活。以展示地方民情的乡土风范,加上丰富多彩的独有剧目;以应县人特有的“大后嗓音”,加上笛子、胡琴“吵弦”伴奏共鸣的和声;以应县人的方言土语,加上滑稽风趣的俗语腔调;以边歌边舞的表演形式,加上激烈火爆的击乐伴奏,已成为应县及周边地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塔乡民间文化艺术珍品。
  一个地方剧种总少不了当地的人文特色。唱过和听过“耍孩儿”戏的人都知晓,“耍孩儿”戏里生、旦、丑小三门的道白,如圪蹴(蹲下)、圪塔(拉话、多余重复的话)、奴的(俊俏)、生忿(忤逆不孝)等大都是应县人的方言土语。
  咳腔在地方剧种较为普遍,一般的咳腔都在唱词后,唯有“耍孩儿”戏的咳腔是唱词在前,就连起曲前演员的叫板式也是这样的。“哎,媳妇呀”这是《狮子洞》中猪八戒的叫板式,“哎,难见面的儿呀”《打佛堂》中黄金的叫板式等都是未吐词就先叹气的表演,这也是应县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在台下你可以穷困潦倒,但在台上你必须劝恶扬善。以戏比世,劝人为善是“耍孩儿”戏的传统。应县民间有句老话说:“佛教是善劝,衙门是恶劝,学堂是文劝,耍孩儿是花劝。”民风淳朴、善良厚道的应县人或许是“耍孩儿”戏看得多的缘故。
  据应县文化体育局提供的资料显示,早在1959年该县就成立了应县“耍孩儿”剧团。当时主要的剧目有《杀狗》、《墙头记》、《跑驴》、《刘家庄》、《茶瓶记》、《挑女婿》等。
  在“文革”时期,“耍孩儿”旧戏剧目因受政治运动冲击中断。剧目变了,耍孩儿唱腔没变;剧团没了,宣传队却增了不少。
  1976年,应县文化局再次建立了专业的“耍孩儿”剧团。《洞房》、《送饭》、《扇坟》、《打佛堂》等优秀剧目多次受到中央戏剧学院、国家文化部艺术局领导给予的很高评价。
  1988年,因多种原因,重新成立应县“耍孩儿”剧团11年的时间,正式宣布解散,演员全都到了当地的业余剧团。
 唱“耍孩儿”的人逐步减少
  今年57岁的薄善德是应县“耍孩儿”戏薄氏第十七代传人。叫他的大名也许好多人不知道,但说起他的艺名“交换”,知道的人就不少了。在家庭的熏陶感染下,他非常喜欢“耍孩儿”戏,从小就跟随爷爷薄海鱼学唱“耍孩儿”戏,在爷爷的言传身教下,他长进很快,1976年进入雁北地区马口煤矿“耍孩儿”剧团,工作了5年后又返回了应县老家认过门弟子。在家乡继续登台献艺,唱起了“耍孩儿”戏,这一唱就是大半辈子。他也曾应邀到大同、怀仁、灵丘等地教徒授艺,想的就是把应县“耍孩儿”戏这项民间文化很好地保护和传承下去。
  “事实上,‘耍孩儿’戏的发源地就在应县。”薄善德说。从现有资料看,后唐天成年间,应县西崔庄(古称崔家庄)立碣石于村内古庙,碣石上刻有“泣狼神”的词句,词句是:“狼烟息、社火浓……哀天破喉天地恸、虎音裂琴狼神颂、(合罗祭优伶祖、耍孩儿泣唐庄宗”,碣石已毁于清雍正二年,但有砖雕保存下来,并存有记录,现在就由薄善德收藏保存。
  清康熙年间,应县马岚庄建古庙时在后墙上也留有文字记载:西崔庄在康熙年间就成立了“耍孩儿”剧团。剧团名称为“郑大班”,常年就在应县活动。现在这座后墙因年久倒塌,但马岚庄村见过这个记载的人很多,现在大多数还健在。
  有史料记载,应县的“耍孩儿”戏班子最早的是秦连云(1878年-1940年)的海艺班,那个时期先后有14班。1981年后,业余“耍孩儿”剧团就上升到30多个。但是发展到现在,经过200多年的沧桑岁月,唱“耍孩儿”的人逐步减少,目前已寥寥无几。
  “前台能文武场,后台能八头网。”、“一专多能戏路宽,换个帽子往出返。”这是“耍孩儿”戏班的古老传统。到现在,应县唱“耍孩儿”戏的演员一般都能反串行当,当地的群众一直称“耍孩儿”戏是“抹帽”戏。
传承当地民间文化是老艺人的梦想
  本来有应县地方乡土文化气息的“耍孩儿”戏是应县当地的一项民间传统文化,到现在,像薄善德与妻子、两个女儿全家唱的基本没有了。“后怕的就是应县‘耍孩儿’剧面临灭绝的危险。”薄善德说。狼神爷是历代唱“耍孩儿”戏艺人对祖师爷的尊称,他到现在一直收藏着“狼神”雕像和“泣狼神”词句的纸条。
  如今,应县“耍孩儿”戏剧团是由薄善德的名徒赵金如(艺名:赵三)个人注册成立的非公团体。3月26日上午,在位于应县县城南的赵三家里,记者见到薄善德老艺人正指导他的二十多个徒弟和徒孙们排练“耍孩儿”戏。
  “近日乡村里有好多场‘耍孩儿’戏预约演出,平时他们就在这里(赵三的家)排练。”薄善德说起了应县“耍孩儿”戏这块当地民间文化艺术瑰宝遭大同市一剧团抢注为国家“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过。
  早在1985年,国家文化部将“耍孩儿”戏剧列入了第二届中国民间民族文化保护工程之一。
  2005年,该戏剧又获得国家级“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让这位老艺人心痛的是,应县的地方文化特产却在大同得到了发展和保护,2005年,大同市一家剧团向国家申请注册时,大同人还特地来应县向他寻找“耍孩儿”戏的史料。“当时,是我给他们提供的史料,才促成了大同市的‘耍孩儿’戏剧团申遗成功。”在这位老艺人看来,自己有东西不注重发展和保护,看似简单,已经到了手的东西由于不珍惜,结果就被懂得珍惜的人保护利用了起来。
  痛惜归痛惜,往事不愿重提,如果再说多了,对于这位民间老艺人来说,那是一块心病。目前,如何让“耍孩儿”戏在这块应县民间艺术瑰宝在当地更好地发展和传承下去才是薄善德、赵金如等民间老艺人们最为关注的事。(本报记者 贺美晓)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1-29 23:1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