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云山吧 关注:522贴子:4,593
  • 5回复贴,共1

[历史随笔]从几首太平天国歌谣想到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祭天


IP属地:河南1楼2017-02-03 23:29回复
    从几首太平天国歌谣想到的
      林剑虹
    太平天国起义后,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岭南地区广大民众纷纷积极响应,而流传在民间的歌谣最能体现出当时岭南人民的心声。
      如《天军带来太平春》唱道:“满村锣鼓响声声,狮子舞来麒麟跟。穷苦黎民同庆贺,天军带来太平春。”这首歌谣描绘了穷苦民众热烈庆贺太平军带来太平春的欢乐场面。显然,这时的清王朝已完全失去民心,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
      《带兵最好数洪杨》唱道:“换个朝来立个王,带兵最好数洪杨。吃饭官兵同张桌,睡觉官兵共个房。”这首歌谣反映了民众对革命领袖洪秀全、杨秀清的赞颂,表现了革命领袖和士兵之间平等相待、团结一致的融洽关系。


    IP属地:河南2楼2017-02-03 23:29
    回复
      《送儿去当太平军》则直接歌唱了老百姓加入太平军的战斗行列的生动场面:“宁愿在家喝清水,莫让儿女当清兵。清军杀人不眨眼,剥了人皮还抽筋。送儿去当太平军,为着穷人打不平。只要打得清兵败,清水当餐也甜心。”老百姓看到清廷的腐朽、残忍,太平军却能处处为民众谋幸福,便积极投身于革命队伍中。太平军正因了广大民众的热烈拥护,才能势如破竹占领大片领地。
        太平军来了后,老百姓分田分地;太平军走了后,老百姓又将陷入清廷的腐朽统治之中,于是他们含着热泪唱道:“想起天军在这时,红云一朵照双髻。分得钱粮今还在,忆到亲人眼泪滴。”(《忆到亲人眼泪滴》)而《“天”字旗号影还飘》则描写了广大民众在痛苦的岁月里迫切盼望太平军再次到来的心情:“天军走了乌云罩,百姓又挨住茅棚。手扶竹门望双髻,“天”字旗号还在飘。”其情感之真挚,令人感动。
        然而,从1851年1月11日的“金田起义”到1864年7月湘军攻破天京,这场历时近14年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就被镇压了。正应了黄炎培所说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结局。


      IP属地:河南3楼2017-02-03 23:29
      回复
        其实,纵观几千年来的封建史,总跳不出从兴到亡的规律:王朝刚建立时,上下都晓得江山来之不易,于是大家都能励精图治,国家也就因此繁荣强大起来;之后,这些老朝臣的后代便学会了蔽祖荫,官员们也开始大肆搞权钱交易,并慢慢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难以撼动的利益集团;最终,民脂民膏吸空了,“逼良为娼”的朝政就如林贤治先生所言成了“内里蛀空”的木头,“忽拉拉大厦倾”了。
          对此,鲁迅先生早就有了形象的比方,他说:“至今为止的统治阶级的革命,不过是争夺一把旧椅子。去推的时候,好像这椅子很可恨,一夺到后,就又觉得是宝贝了,而同时也自觉了自己和这‘旧的’一气。”既然“夺权”是革命的核心,“利民”是革命的幌子,于是就逃避不了“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语)的轮回。
          都说“历史是任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这话其实不然。历史的眼光总是明如火炬的,那些自以为能随意打扮历史的人,大多是自欺欺人的妄想症者。他们的无耻行为,最终都会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一个政体要图长治久安,一定要紧盯着历史耻辱柱上的“活标本”,先排清自身血液里的毒素,再尽情吸入科学、民主、自由这些阳光空气。而我们的拥护者也要明白,光靠做会喊漂亮口号的“歌唱者”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有害的),对于我们生活着的这片土地,还该拿出些实实际际的行动出来!
          


        IP属地:河南4楼2017-02-03 23:30
        回复
          大赞吧主的观点。张謇曾说过“勿以爱其人而隐其恶,勿以恶其人并掩其功。为天下惜人才,为万世存公理”。


          5楼2017-02-13 11:4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