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讨论吧 关注:1,281贴子:7,005
  • 66回复贴,共1

唐玄宗令突骑施把阿拉伯赶出了中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波斯萨珊帝国快灭亡的651年阿拉伯就派使者来大唐称臣纳贡,主要是杜绝波斯王子请到大唐的救兵会复国,所以大食对大唐很恭顺,大食早就听说过连突厥都向唐朝天可汗称臣,而西突厥使东罗马帝国一起夹攻波斯帝国,在欧洲的西突厥可萨部也出兵攻打波斯帝国,统叶护可汗时彻底打服了波斯逼其称臣并设监国监视其税赋,并迫波斯归还给占领的东罗马领土,之前达头可汗远征军出兵欧洲追击柔然人(阿瓦尔人)占领东欧一带,并迁可萨部去了欧洲防范柔然,西突厥一度占领克里米亚逼东罗马称臣,所以东罗马人不再录突厥历史进史册,但确实是突厥人攻打波斯的作用最大,波斯帝国一撅不振就被刚兴起的大食所灭,而西突厥也内乱无暇顾及波斯被大食攻占,随后西突厥被大唐所灭亡,西突厥在欧洲部分被大唐令西突厥可萨部收编,可萨部称臣于大唐,波斯王子来大唐求救兵,因大食臣服于大唐,故唐封其为波斯王去吐火罗边境设波斯都督府,精神上支持他并不让大食灭亡他,波斯王子在波斯都督府也呆了几十年复国无望又回到了长安城,大食时而侵犯下中亚诸国并不占领,大唐因其称臣也就不管他们谁比谁厉害,只是精神上支持中亚诸国不出兵,到了705年开始大食要攻占中亚,大食的军力太差竟然花了十年时间才攻占河中诸小国,到了713年时占领了河中的大食骄慢的不向唐朝称臣了,派的使者竟然见了唐玄宗不下跪说:只跪天、不跪人。
唐玄宗生气后果很严重,到了715年开元三年,大食竟然跟大唐的敌国吐蕃联兵攻占拔汗那,拔汗那王去安西求救,之前向大唐称臣攻中亚各国没跟吐蕃联兵大唐懒的管,这就不行了,跟吐蕃联兵就是反唐啊,大唐就要出兵惩罚阿拉伯,封阿史那献为定远道行军大总管率北庭番汉军几万南下,北路北庭兵以阿史那献为帅,南路安西兵以监察御史张孝嵩为帅。阿史那献兵逼乌浒水(阿姆河)北,攻克大食北部边塞铁门关,张孝嵩亦大捷,“传檄诸国,威振西域,大食、康居、大宛、罽宾等八国皆遣使请投降,两军会师于阿姆河北岸,出兵数千里攻下几百城,张孝嵩追击阿了达过阿姆河一带逃进山里,阿拉伯...等国又降于大唐不跟吐蕃了,才几个月就横扫数千里下几百城比成吉思汗的大军还厉害,大食又称臣了,后方也不太安宁大唐没再进攻了,开元五年吐蕃联合大食与突骑施攻安西被击败,西突阙车鼻施部酋长苏禄重建突骑施部,迅速壮大,阿史那献上表欲击之。玄宗不许,车鼻施原为阿史那氏臣下,而苏禄本人却是一代英雄,苏禄当然要找最强大的作靠山就选大唐为依靠,而大唐在西域兵只有几万重点防吐蕃,唐任命苏禄为左羽林军大将军﹑金方道经略大使﹐赐号忠顺可汗。因中亚各国都向大唐求救,唐委任突骑施苏禄打击大食帮中亚诸国复国,开元六年(718年)大食将加拉赫统兵北征,于“河中北部得胜,并己准备侵入中国领土,但是被突厥人包围,经过偿付赎金,才好不容易得救。开元十年(723年)大食呼罗珊已易将穆斯棱,往任之初即兴兵攻东拔汗那,突骑施奉诏出征,大破之。
开元十二年(724年)叶齐德二世殁,希沙木继为哈利发,再遣穆斯林攻东拔汗那,围其都渴塞城,爆发渴水日之战,大食军大败,后卫主将战死,导致原已叛附大食的康、石诸国复归于唐,这一挫折使阿拉伯向东的扩张中止了。
从724至727年,突骑施深深地渗入粟特国境,远至康国(撒马尔罕)本土。726年,突骑施为防卫骨咄(帕米尔以西)而与阿拉伯人交战。这一段时间,突骑施在中亚是作为唐朝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的。到了730年突骑施苏禄经过数次大小战役终将阿拉伯大军赶出中亚并侵入大食本土呼罗珊,中亚各国全部复了国,大食又连年向大唐进贡称臣,突骑施苏禄虽被玄宗结为义子,但连年被大唐驱使打仗也很不满,加之苏禄占领中亚后势力变大就很骄慢起来,苏禄野心太大就反了唐朝,唐朝就令大食夹攻突骑施,令中亚各国反抗突骑施,在大唐的打击下突骑施败亡,而大食因有功就在中亚有少数城市驻军,中亚各国就被大唐保护着不被吐蕃入侵,唐朝一直令印度几国堵住吐蕃离开青藏高原的数个山口,把吐蕃像恶虎一样关在青藏高原不能离开,因吐蕃能迫使西域诸国及大食向吐蕃称臣,小勃律在大唐西边的山口很重要就是大唐的西门,小勃律不丢就能堵住吐蕃不进入大唐西域,后高仙芝暴虐逼中亚各国引大食联兵反唐,高仙芝攻击袒罗斯挫败问题不大,中亚各国和大食在袒罗斯战后连年向唐朝进贡道谦,后大唐还应吐火罗请求出兵亲吐蕃的大勃律受降而还。安史之乱后大唐无暇顾及西域了,安史之乱大食还出兵帮大唐平叛,若不向唐朝称臣的话能让大食平叛吗?咋不叫吐蕃平叛呢?。而且柔然在吐贺真可汗时远征到欧洲中欧一带而很顺利,就在想要征服欧洲时吐贺真可汗死亡停止远征,柔然被突厥灭后有少部份逃到欧洲中欧建立了强权称霸欧洲,西突厥达头可汗听说后就派出西征军去远征柔然人(阿瓦尔人)。
西征军兵临黑海北岸迫使柔然人臣服于西突厥,西突厥在欧洲有驻军,西突厥灭亡后这些地方都向大唐称臣,西突厥可萨部后成立了可萨国一直称霸着欧洲并打击着阿拉伯,大唐是真正称霸世界,而中国人自卑始终不信史书写的投降是真降,认为是求和,中国古人很重历史所以从不会写假的,一定真实些,比老外强多了,老外写历史假的太多吹牛太多,阿拉伯和东罗马历史假的太多,写反的也不少,吹大牛更多。


1楼2017-02-06 22:28回复
    称霸欧洲可萨国也是大唐的藩国,还被玄宗表彰过。安史之乱时可萨国也出兵帮大唐平叛,可萨国的胡兵都是黄发蓝眼高鼻,因可萨国统治着斯拉夫人和罗斯人。


    2楼2017-02-12 23:58
    回复
      你这篇言论,出自哪里?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02-28 23:28
      回复
        瞎掰也要有个限度 。
        不管白衣大食还是黑衣大食,都比大唐武力更强大,经济也更发达,中亚各国最终抛弃大唐选择臣服大食就是明证。虽然大家都是华人,崇拜自己的祖先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尊重事实,不要像韩国历史学家一样自欺欺人。
        黄姓突骑施首领娑葛对大唐忠心耿耿,但是被后突厥默啜突袭身亡,而后黑姓突骑施首领苏禄的确也抗击大食入侵中亚,是当时的中亚英雄,但因为跟大唐的关系没处理好,导致自身灭亡。失去了突骑施这一钢铁屏障,大唐在怛罗斯之战惨败,退出中亚的争夺,永远失去了这一羁縻地区。


        IP属地:上海14楼2017-03-23 11:56
        收起回复
          大食的领疆横跨亚、非、欧三洲,乃是当时世界上的头号强国。651年,大食击垮了宿敌波斯,尽得其地,占据了伊朗高原,波斯国王卑路斯投奔唐朝,希望借兵复国,但大唐未敢出兵。就在651和652两年中,大食曾两次对唐遣使,在《册府元龟》卷970中,将此事记为“大食国始遣使朝贡”,其实这只是中原史官们自高自大的说法,当时的大食比唐朝更加强大,又怎么可能自降身价,像那些弹丸小国一样突然跑来朝贡呢?事实上,大食这两次对唐遣使,属于对等通使的性质,其目的也并非前来讨好唐朝,而是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让唐帝国放弃对波斯残余势力的支持。不过尽管唐廷不愿与大食为敌,也无力出兵远至波斯,却并未卑躬屈膝,从唐史中并无与这两拨大食使臣接洽的记载来看,似乎对大食使者的态度还颇为冷淡。笔者认为,可能是唐廷此时已经感到大食对自己在西域的统治构成了威胁,因此对其颇怀敌意。
            在之后的二十多年中,大食首先巩固了自己在波斯故地上的统治,继而便开始向西域扩张,向东驱逐唐朝的势力。唐帝国尽管在西域设置了羁縻府州,却无力出兵到葱岭以西,只能在口头上对属国做一些空洞的政治声援,大食对此根本视如不见,照样步步紧逼,大唐的势力范围节节败退,至此方知一味妥协亦难以媾和,退缩也无法维持既有局面,遂一面大张旗鼓地支持波斯的复国运动,一面大力扶持吐火罗的阿史那叶护可汗,让这个马前卒替自己抵挡大食的东进步伐。
            不过唐朝的努力却并无成效,667年,齐雅德挥师攻入吐火罗,逐走唐朝册立的波斯王;674年,大食又攻占了康国(唐朝的重要属国)的都城撒马尔罕,这实质上是在向大唐挑战,唐朝仍未敢应战。其实此时唐朝在西域的败象已显,幸亏大食国中内乱,吐蕃又兴起掣肘,唐朝才避免了此时就与大食决战。总体来看,双方在这段时期中尽管斗法激烈,却并未直接交锋,冲突还未到白热化的程度。
            到了680年时,大食竟突然向唐朝遣使“献方物”,次年又再次遣使馈赠礼物,态度遽转友善。此次大食之所以主动伸出橄榄枝,是因为此时国中的政争异常炽烈,诸方势力夺位,乱作一团,之前咄咄逼人的攻势被迫有所收敛。最终呼罗珊总督布开尔的政敌末换一世取胜,成为新的哈里发,于是呼罗珊省变成了大食新国主意欲铲除的割据势力,自保不暇,再也不敢对外树敌,大食的河外扩张事业至此完全停顿。
            对于唐朝而言,这实在是缴天之幸。此时的唐帝国正在河陇地区与吐蕃激烈争夺,而且屡战屡败;北线又被刚刚复兴的后东突厥打得焦头烂额,全国近四分之一的领土刚刚丢失,国家的整体情况异常窘迫;如果大食此时再插上一足,唐朝的处境根本不堪设想。也正因如此,唐、食双方一拍即合,于680年之后放缓了在西域的冲突。
          @台湾青蛙


          IP属地:上海15楼2017-09-07 09:52
          回复
            尽管大食这个比吐蕃更为强大的竞争对手暂时退出了西域争夺,但唐朝的日子仍不好过。在吐蕃的不断打击下,唐军节节败退,在西域的局面一日不如一日,幸好吐蕃在696年前后也爆发了大规模的内讧,实力大损,一时间采取守势,大唐才缓了一口气。然而弱者肯定会受气挨打,在之前的十余年中,唐朝始终饱受吐蕃的欺压,好不容易撑到吐蕃内乱,压力缓解,可大食国内的局势却又重归稳定,于是唐帝国在696年刚刚惨败于吐蕃之手后,便马上又遭遇了大食东进的冲击。
              从七世纪末开始,大食采用了更为积极的姿态参与西域角逐,全面入侵唐朝的岭右领疆。706年,大食名将屈底波出任呼罗珊省的新总督,并兼任帝国在远东地区(即西域)的远征军统帅,并奉命在中亚推行“圣战”。屈底波上任伊始便对河中地区发动了大规模进攻,意在取代唐朝在这里的宗主地位,九姓昭武联兵拒战于那密水上,结果大败而回,重镇沛肯城失陷,安国被迫请降。大食随即长驱直入河中,唐朝西疆的屏障——最忠心的羽翼吐火罗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于709年为大食所灭,其残余力量逃至荒残一隅,自此渐渐衰微,大食则尽踞其地。
              711年,新崛起的北亚强国后东突厥出动重兵西进,试图在西域分到一杯羹,首先重创了唐朝的羽翼突骑施,继而又剪灭了黠戛斯这个唐帝国在西域的得力爪牙,大唐在西域的势力进一步遭到重创。然而就在711当年,后东突厥的这支西征大军在进至铁门时,遭到了大食军的迎头痛击,这些在与大唐及唐朝藩属国交锋时频频大胜的突厥兵在遇到大食军后,立时变得不堪一击,大败而逃,自此再也不敢参与西域争夺。此次大食击退后东突厥的势力,极大地挽救了唐朝在西域的危局,连大唐的盟友突骑施也因之得以重振。
              在711年之后,西域重新成为了大食、唐、吐蕃三国交锋的舞台。大食在击败突厥人后趁胜东进,于711当年大举进攻康国,很快便围住其都城撒马尔罕猛攻。康国急向宗主国大唐求援,然而尽管康国是当时河中地区最强盛的国家,得失举足轻重,但弱小的大唐畏惧大食如虎,仍然不敢出兵救援,康国只得转而向石国求救,石国仗义赴援,与强大的大食军激战,不出意料地大败而回,康国后来也被迫臣服大食。康国和安国均是唐朝丝路贸易的主要承担者,二者沦失给大唐的商贸带来了沉重的打击。712年,屈底波兵分两路再攻河中,一路征发诸属国兵进攻石国,虽然取胜,不过未能克其都城;另一路则由大食军亲自攻打大唐在中亚的重要属国拔汗那(即汉时的大宛),陷其都城,拔汗那国王逃至安西都护府,向大唐求救,唐朝仍然不敢出兵与大食硬抗。不久后,唐军乘虚攻下了拔汗那的都城,不过旋即又丢失,此后该城便一直为阿拉伯人所占据。
              自711年前后开始,大食的“河外扩张”战略发生了根本变化,如果说之前对大唐西域控制区的攻击还只是限于劫掠性质,此时已然转为长期占据,意在彻底夺占唐朝葱岭以西的领土。屈底波攻势凌厉,所向披靡,在河中连年攻城掠地,大唐的势力范围步步后退,双方的对峙线由乌浒水一直向东推进到了药杀水,阿母、锡尔两河流域的众多藩国先后被大食所征服。在这段时间中,唐帝国一味退让,并无任何有效的应对措施,一系列软弱昏聩的表现令众藩国侧目,自此便再也无法号令西域。
              713年时,大食再次对唐遣使,此次大食使者神情倨傲,拒不行礼,与之前对等通使时尚肯循礼而拜大不相同,颇有以宗主国上使自居的意味。在《旧唐书》卷198中,史官将此事记为:“开元初,遣使来朝,进马及宝钿带等方物。其使谒见,唯平立不拜,宪司欲纠之,中书令张说奏曰:‘大食殊俗,慕义远来,不可置罪。’上特许之。”逞言语之快,将大食贬低为不识礼仪的蛮夷、前来朝拜大唐天子的藩属,其实这些都不过是史官的意淫之词罢了,尤其是将“平立不拜”的原因解释为大食使者不识礼仪,就更是瞪眼胡诌。大食是文明程度极高的国家,阿拉伯文明绝不逊于黄河文明,大食之前也曾与唐朝通使数次,皆能依平等外交的礼节向唐皇行礼,怎么这次就突然变得“殊俗”,不识礼仪了呢?事实上,在很多朝代,都有不少偏远的小藩国前来朝觐,但即使是这些蛮夷之国的使者,朝见时也会被预先告知适当的礼节,绝不会因风俗不同就任由其失礼于朝堂之上,因此《旧唐书》中的这个说法显然是经不起推敲地。
              大食使臣此次之所以立而不拜,让唐朝君臣下不来台,其原因可谓昭然若揭。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全靠军事实力来维系,真正影响双方外交礼数的,唯有双方的国力对比和两国间战争的胜负结果。大食在西域连战连捷,使者的态度自然就变得倨傲强硬;而唐玄宗之所以最终对这种轻蔑举止采取了容忍的态度,也是基于唐军不是大食军的对手,此时正在西域节节败退这一现实。可笑大唐史官们巧言令色,非但试图遮掩大食挟胜骄横,唐朝忍气吞声这一现实;还试图自欺欺人,营造出大食对唐朝俯首称臣的假象。事实上,大食做为一个国力、军事实力、扩张能力都凌驾于大唐之上的首席强国,根本就不可能“慕义”前来,向自己的手下败将朝贡。据阿拉伯史料记载,大食的专国权臣哈贾吉曾经向麾下两名大将(屈底波和Muhammad bin Qasim)许诺,谁先攻入中国本土,等到彻底占领全境后,便封其为中国总督,显见除了夺取西域外,大食高层此时还有进一步彻底攻占整个大唐的雄心,这样一个国家又怎么可能无缘无故地向唐朝垂首臣服呢?
              此后屈底波继续东扩,由于唐军的实力远逊于大食军,传统的领疆被大幅侵吞。原本屈底波还要抢占更多的土地,甚至攻入大唐本土,但唐朝素来运道惊人,每当力不能支或陷入僵局时,对手就会陷入内乱。到了714年,正当唐帝国无力招架屈底波的攻势,处境艰危之时,重用屈底波的哈贾吉暴卒,屈底波失势,不久后被逼反,很快就兵败被杀。哈贾吉的死引发了大食国内的又一轮严重内耗,尤其是导致河中地区的远征军元气大伤,一时无力东侵,唐朝才侥幸逃过一劫,否则按之前屈底波势如破竹的情势来看,唐朝在西域的剩余势力多半会被其迅速瓦解。
            @台湾青蛙


            IP属地:上海16楼2017-09-07 09:56
            收起回复
              大食东进步伐的暂歇给唐帝国提供了喘息之机,在这段时间里,唐玄宗改革兵制,大唐西北边军的战斗力大幅提升,仅最精锐的数万安西唐军而言,战斗力已然位居世界前列,也达到了唐帝国自身军队的巅峰时刻,甚至已经能和吐蕃军互有攻守,虽然在西域仍处下风,但在河陇战场上已然略略占优。然而大食终究是当时世界上的头号强国,兵甲犀利,战法成熟,无论是精兵的数量还是质量,都远在唐帝国之上,因此玄宗虽然有意转守为攻,并在开元初年先后发动了以阿史那献、郭虔瓘为主将的两次西征,却都以惨败而告终。
                在悍将屈底波反叛、被杀事件中,大食东部行省呼罗珊地区的实力大损,继任的呼罗珊总督、屈底波的旧部下色雅尔用兵也远不如他的老上级,这让大食在西域的扩张步伐一度变得十分迟缓,唐朝虽然无力进取,却得以与大食在西域反复争夺。当然,纵然是已经大大衰弱后的大食偏师,也非唐朝所能独自抗拒,唐帝国此时之所以能顶住大食的攻势,主要还是因为在西域并非孤军而战,得到了西域诸国(尤其是突骑施)的大力支持。
                由于大食强迫西域诸国改奉伊斯兰教,又常对属国横征暴敛,课以高昂的税金;而唐朝的实力较弱,又在大食和吐蕃的压力下左支右绌,已经毫无将各属国化做郡县的野心,只是要求其在名义上归附即可,诸国其实还是完全自治,因此起初有大量的西域属国依附于唐朝,帮助唐军抵挡凶悍的穆斯林战士。当然,众藩国也并非心甘情愿尊奉唐帝国为宗主国,毕竟没有谁会愿意给自己找个主子,高高在上地呼来喝去。在西域诸国、诸部心目中,唐帝国和大食都是外来的征服者,本质上毫无分别,都是不受欢迎地,只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才选择较弱的唐帝国投靠而已。
              @台湾青蛙


              IP属地:上海17楼2017-09-07 09:57
              收起回复
                716年,苏禄自立为汗,此时西突厥各部名义上的可汗还是大唐册封的阿史那献,阿史那献急向大唐求援,但唐朝却根本无能为力。717年,苏禄联兵吐蕃进攻安西拨换城,其目的即是要以武力威慑来迫使唐朝认清形势,改弦更张,彻底舍弃阿史那献,转而承认自己对西突厥各部的统治权。尽管异姓突厥的坐大严重违背了唐廷的心意,而苏禄的这一系列嚣张行为更是严重藐视了大唐的宗主国权威,但唐朝对强大的突骑施完全无可奈何,只好忍气吞声,承认了既成事实,还不得不用高官厚爵进行拉拢,于718年拜苏禄为顺国公,719年又册封其为毗伽忠顺可汗,722年时还主动送金河公主与之和亲。
                  与此同时,阿史那献灰头土脸地离开了西域,最后终老长安,他的离开可以视为西突厥阿史那氏汗裔统治的最后余响。换言之,正统的西突厥历史至此已然终结,崛起于天山北部及中亚草原的异姓突厥突骑施取阿史那氏而代之,开始与唐帝国联手竟逐西域。然而由于唐廷一直不肯放弃扶植阿史那氏的打算,因此始终与突骑施存有芥蒂,这也为日后的冲突和动荡埋下了隐患。
                 与突骑施联手是唐朝所做的最正确的决策之一,因之而大大延缓了自己被逐出西域的时间。此时唐朝在西域的局面颇为被动,由于唐军大规模骑战的能力远不及阿拉伯战士,若不与突骑施联手,相互依存,结盟拒敌,根本就无法应付大食的攻势。在阿拉伯人迅猛东侵的这段时日中,全仰仗突骑施将士顶在第一线浴血而战,这才有效地遏制了阿拉伯人的河外扩张计划。
                  723年,大食军猛攻拔汗那,与唐朝这个宗主国之前那种无力相助,只能呆呆坐视的颓废表现不同,苏禄立即率兵驰援,击破阿拉伯军,拔汗那安然无恙。724年,大食再攻拔汗那,结果又被突骑施大破,主帅艾尔-吉拉比仅以身免,史称“渴水日之战”(《阿富汗史》P276)。727年,趁着河中诸国尽反之机,苏禄率军攻取了重镇布哈拉,将阿拉伯人一直逐至阿姆河以南地区,大食在中亚一度仅剩下撒马尔罕山这孤零零的一个据点,情势可谓狼狈万分。730年,阿拉伯人易帅,朱奈德统军去解撒马尔罕之围,结果又被突骑施大破,一万二千战士最终仅余千人……
                  在反抗阿拉伯人扩张的斗争中,苏禄声名大震,成为中亚各族人民一致尊崇的英雄,更被万分头痛的阿拉伯人称为“阿布-穆扎衣”,意为“奔突的公牛”,可见对其忌惮甚深。突骑施汗国在苏禄手中发展至顶峰,最盛时拥兵二十万众,在中亚举足轻重,数次击退强悍的大食军队,成为唐朝西疆的钢铁屏障。
                  如今有很多人认为,既然双方存在册封关系,那此时的突骑施就只不过是唐朝的一条忠犬,需要仰大唐的鼻息而苟存,于是便将这些突骑施取得的胜利的光环全都戴到了唐朝头上;还有一些人认为,大食既然连臣服于唐朝的突骑施都打不过,自然就更远非唐朝的对手,这些看法都是不正确地。事实上,突骑施的纯军事实力还在唐朝之上,之所以对唐称藩,除了番邦不重虚名的缘故之外,也是因为身处四战之地,同时承受着唐、吐蕃、大食、后东突厥四家势力的威胁,必须联合一方以求自固。其实从本质上看,突骑施和唐朝不过是相互利用、相互依存的关系,除了唐朝之外,苏禄与突厥人和吐蕃人也分别进行了和亲,还将三国贵女并为可敦(即王后),明目张胆地同时脚踩几只船,其行为明显违背了正常的宗藩关系,但唐廷却对此装聋作哑,假作不知,显见对突骑施压根儿就没有控制之力,甚至连最基本的威慑都谈不上,所谓的隶属称臣,不过是些无关痛痒的表面文章罢了。
                  而突骑施尽管在这数年中屡败大食,却不表示其军事实力在其之上。事实上,无论是国力、疆域,还是军队的战斗力,大食都要比突骑施强出甚多,只是因为远征军在经历了屈底波之乱后元气大伤,而继任的远东统帅又庸碌无能,再加上突骑施军确实也具备一定的战斗力,不像唐军般与阿拉伯战士的水平差得那么远,又得到了大量西域国家的助力,这才能让这支远在客地、孤军而战的大食偏师一再吃瘪。
                  唐朝在中亚原本奉行联合、利用回鹘、突骑施等西域诸国,共同抵御大食的正确国策,成效甚佳,然而自天宝中期开始,唐帝国日益骄横,苛待藩属,动辄对西域属国发动惩治战争,与诸国的关系逐渐由共利结盟演变为威逼型态下的暴力压制,在西域迅速失却人心,遭到敌视。而与突骑施汗国的反目,则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726年,唐与突骑施的冲突开始表面化。安西都护杜暹惹恼了苏禄,苏禄发兵攻掠四镇,各地人畜储积皆为其所掠,安西都护府仅能自免。不过双方均知大敌当前,不宜内讧,因此很快便又表面和好。然而到了733年,唐廷突然昏了头,居然做出令亲者痛仇者快的愚蠢决策,竟决定与宿敌大食联手,合力打击突骑施。据《册府元龟》卷971记载,在733当年,“大食王遣摩思览达干等七人来朝,并授果毅,各赐娟二十匹,放还蕃。”由于在西域势不两立,唐廷对大食使者一向冷淡,但此时却对其封官赐赏,颇加厚待,态度与之前迥然不同,这也正是唐廷改变态度,准备联合大食,共同对突骑施下手的前期表现。
                  大唐与突骑施的彻底反目发生于734年,由于撰写新、旧唐书的史官们讳言了这一幕,因此如今只能通过《全唐文》中收录的宰相张九龄起草的许多文书来间接地略窥其貌。据《册府元龟》卷975记载,在734年六月,唐将刘涣以阙俟斤“图陷庭州”为由,妄然兴兵将其攻杀,并夺其羊马。而据《全唐文》卷286中收录的《勅突骑施毗伽可汗书》记载,就在当年,苏禄遣使者阙-伊难如带着银瓶、香子、赤縻等厚礼,“越唐界,踰葱岭,往结吐蕃,为边军所获”。苏禄与吐蕃和唐都曾和亲,之前也一直与吐蕃交往密切,这点唐廷早就了解,却一直佯作不知,但却独独于这一年发难,显然态度与往年已然大不相同。
                  截获、囚禁盟国使者是性质严重的外交事故;而贸然出兵攻灭无罪的突骑施部落,就更是极其过分的举动。本来阿史那氏的扶立问题就令双方相互猜忌,貌合神离,苏禄对唐廷欲将自己废黜早就深怀不满,再让这两件事一激,不禁大怒,被彻底逼反。尽管唐廷之后又改了主意,转而开始怀柔,惩处了责任人,又释放被囚使团,但苏禄却不肯罢休(除了恼怒之外,怕是亦有恃功自傲,恃强自大的因素),结果双方最终翻了脸,据《全唐文》卷286中收录的《勅安西节度王斛斯书》中记载:“(大唐)与突骑施攻战,历涉三年”。
                  苏禄的报复很快便降临,据《全唐文》卷286中《勅瀚海军使盖嘉运书》记载:“自夏以来,围遭疏勒”。等到了第二年(735年)春,突骑施又大举攻击北庭及安西拨换城,据《全唐文》卷285中《勅安西节度王斛斯书》记载,守将朱仁惠中箭身亡,看起来战况似乎比较激烈。眼见安西危急,唐廷赶忙下令河西的牛仙客和安西的王斛斯“星夜倍道,与大食计会”(《全唐文》卷287中《勅诸国王叶护城使等书》),请大食出兵相救。就在当年夏季,使者带回了“大食东面将军呼逻散诃密”的回信,信中答允“四月出兵”(《全唐文》卷285中《勅安西节度王斛斯书》)。
                  苏禄万没料到唐廷竟然疯狂到与强敌大食勾结来夹击自己的地步,顿时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因此在四月阿拉伯人出兵后,对大唐的态度马上由不依不饶转为和缓,还急遣使者哥德都耽等人去唐朝和谈(《全唐文》卷286中《勅突骑施毗伽可汗书》),试图稳住唐朝,避免遭到夹击。与此同时,苏禄亲率主力精骑渡过阿姆河,在吐火罗境内的喀里斯坦与呼罗珊将军阿沙德决战,结果大败而回。
                  苏禄败归之后,又想拿大唐这个“软柿子”出气,试图先重创较弱的唐朝,以解除腹背受敌之困,遂于当年秋天进攻庭州。据《全唐文》卷286中《勅突骑施毗伽可汗书》记载:“冬始围解”。736年,突骑施又继续进扰大唐,却并无大的进展。由于主力部队已经遭到阿拉伯人的重创,宏观局势上又被唐与大食联手打压,此时突骑施的实力已然大不如前,很难给唐朝造成沉重的打击了。
                  在唐和大食的前后压迫之下,突骑施国力日衰,而国势的不利又令原本威望极高的苏禄渐渐无力驭众,于738年被部下莫贺达干袭杀。在《资治通鉴》卷214中,司马光将“诸部离心”的原因全都归结于什么苏禄“晚年病风,一手挛缩”,以及不给下属分散财物,显然是读史不明,不知道唐与大食联手打压突骑施一事,结果将次要原因当成了主因。
                  在苏禄死后,突骑施汗国便陷入黑、黄两姓的内战之中,全面走向衰亡。二姓之别乃是该汗国长期存在的种族问题,之前被苏禄强行压住,等到莫贺达干和都摩支合谋杀死苏禄后,各助一姓相争,二族之争遂大规模爆发。而唐朝此时又愚蠢地在两姓之争中瞎搅和,举措频频失当,让局势变得更为紊乱。
                  起初,唐朝支持的是黄姓,还于739年八月与莫贺达干联兵击破黑姓突骑施于碎叶,擒其首领吐火仙,黄姓一度占据了上风。但由于唐廷在740年三月硬捧出阿史那怀道之子阿史那昕为十姓可汗,令其强行君临于突骑施诸部之上,结果激发了莫贺达干的怒火。据《资治通鉴》卷215记载,莫贺达干怒道:“首诛苏禄,我之谋也,今立史昕,何以赏我?”742年四月,唐朝遣兵护送阿史那昕赴任,在行至碎叶以西的俱兰城时,被莫贺达干出兵诛杀,西突厥阿史那氏汗统至此断绝,唐廷长期坚持的这一过时政策终于彻底破产。
                  莫贺达干此举不仅断了唐朝的念想,更等于是当着周边诸国诸部的面,狠狠地给了大唐这个宗主国一个耳光,唐廷怒不可遏,此事发生后立即由支持黄姓转为支持黑姓。744年五月,安西节度使夫蒙灵察击杀莫贺达干,将之前的俘虏吐火仙又立为十姓可汗。虽然史无明载,但黄姓突骑施既无退路,自然只能托庇于大食。黄姓本是突骑施中较强的一支,该支势力由之前的联唐抗蕃变为倒戈投蕃,自然令唐朝压力倍增。而唐廷的表现反复无常,先是支持黄姓,后又支持黑姓,令两家尽皆离心,最终搞得自己里外不是人,黑姓也不会真正效忠。本来突骑施就已经被折腾得迅速衰败,不堪大用了,唐朝又连这不多的力量也围不住,在西域的局势自然变得非常不利。
                @台湾青蛙


                IP属地:上海18楼2017-09-07 09:58
                收起回复
                    宏观来看,在大食兵临西域的这几十年中,唐朝先后犯下了两个大错误。诸藩国起初联唐抗拒大食,并不是因为史官们意淫的什么“仰慕***”,而是因为大食在征服这些国家之后,还要焚毁佛寺、祆祠等宗教圣地,建立清真寺,强迫居民皈依伊斯兰教,触及了中亚百姓的容忍底线。大唐如果施政妥善,原可充分利用这种情绪,联合西域诸国抵挡大食兵威。然而唐朝在西域的大部分时间却都表现得懦弱无能,畏畏缩缩,态度摇摆闪烁,非但不敢积极聚拢各藩属主动出击,当投于自己旗下的藩属国遭到大食攻打时,竟连援救都不敢,坐视众藩国被大食逐一剪灭或迫降,这自然令剩余的诸国深感寒心。
                    在大食东扩的这十数年中,中亚诸藩属曾经频繁上表,恳求唐朝提供军事援助。如在《册府元龟》卷966中便记载,719年二月时,力拒大食军的康国曾上表乞援:“从三十五年来,每共大食械斗战,每年大发兵马,不蒙天恩送兵救助。经今六年,被大食元帅将异密屈底波领众军兵来此,共臣等斗战。臣等大破贼徒。臣等兵士亦死损。为大食兵马极多,臣等力不敌也。臣入城自固,乃被大食围城,以三百抛车傍城,三穿大坑,欲破臣等城国。乞伏天恩知委,送多少汉兵来此,救助臣苦难。其大食只合一百年强盛,今年合满。如有汉兵来此,臣等必是破大食。”727年时,吐火罗王亦上表请求援助:“奴身今被大食重税,欺苦实深。若不得天可汗救活,奴身自活不得,国土必遭破散,求防守天可汗西门不得。伏望天可汗慈悯,与奴身多少气力,使得活路”(《全唐文》卷999)。然而对于中亚诸国的这些请求,大唐却不予任何回应,关起门装聋作哑。诸国之所以投靠大唐,奉唐主为“天可汗”,就是希望以唐为中心联盟抗拒外敌,保护自身,可唐朝这个“带头大哥”却胆小如鼠,毫无担当,连唇亡齿寒这种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懂,这种光让小弟在前线拼命,自己躲在后方颤抖的老大又怎能得到众人的拥戴?因此西域诸国先后背唐而去实在半点不足为奇。
                    令众藩属寒心也就罢了,如果能在危局下与突骑施精诚合作,那尽管大唐的国力和军队战斗力均不及大食,也能在西域招架一二,但大唐竟然昏聩到与敌勾结,自断膀臂的程度,突骑施本是唐朝抵挡大食军最重要的伙伴,在毁了这个盟友之后,便再也难以抵拒大食的东进。从头至尾,唐朝都无法与突骑施精诚合作,最终还反目互杀,结果为渊驱鱼,将黄姓突骑施这个旧日盟友赶入了大食的阵营。究其根源,都在于大唐始终顽固且不合时宜地扶植阿史那氏,此时的阿史那家族既无实力,亦不得人心,又如何扶得起来?可笑唐廷在大敌当前之际还要自乱阵脚,联盟一个扶不上墙头的“阿斗”,坚持打压本可以借重的异姓突厥,其决策之愚蠢实在令人诧异。
                    大唐此次自毁长城,与宿敌大食联手重创了自己在西域最得力的盟友,不啻于为大食东进主动扫清障碍,将自己毫无遮拦地暴露于这—强大国际力量的炮口之下,表现可谓愚不可及,而这种行为更引发了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虽然大食的军事压力越来越大,而软弱的唐朝却对诸属国毫无切实援助,令诸国早就不满,但大食强推伊斯兰教实在是太过不得人心,因此众藩国弃唐投大食本不该如此之快,可等到苏禄的悲剧一发生,终于令大部分属国从失望变为绝望,对大唐彻底失去了信心,很快便尽数倒向大食。
                    唐朝的倒行逆施令色雅尔的河外扩张计划很快便重新打开了局面,越来越多的属国弃唐而去,唐帝国在西域的局面江河日下。大食充分利用了唐朝的愚蠢,趁机对突骑施剩余的势力大加拉拢,突骑施残余的主要力量自此开始全力反唐,西域局势迅速恶化。不过唐朝的运气素来不错,原本众叛亲离,大势已去,似乎离在西域彻底崩溃已经为期不远,可就在此时,大变突发,唐朝又一次起死回生。
                    在苏禄死后,大食的优势日益明显,在西域步步紧逼,占尽上风,唐帝国在西域的前景本已极度黯淡,连残余的统治都难以维系。就在此时,幸运女神再一次眷顾了大唐,747年五月,大食的态度突然由倨傲转为恭谨,据《册府元龟》卷971记载:“五月,大食国王遣使来献豹六”,释放出了明显的善意。如今有一些阿Q依据这条记载大肆发挥,竭力吹嘘唐朝当时强盛异常,连强悍的大食都俯首献媚……试图歪曲事实,误导不明真相的人,这种态度是要不得地。
                    此次大食的态度急遽转变,真正的原因是以并-波悉林为首的黑衣党人此时已在大食最东部的省区——呼罗珊行省发起暴动,伍麦叶王朝(即白衣大食)焦头烂额,政权岌岌可危。在此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无论是暴动的黑衣叛军,还是平叛的白衣大食军,都希望尽量减少与其它势力的争端,因此伍麦叶王朝才主动向唐朝递出橄榄枝。事实上,无论是内乱爆发前的白衣大食,还是后来取而代之的黑衣大食,对大唐都是持居高临下的俯视态度,将其视为自己战刀下待宰的羔羊,根本就不可能抱持什么崇仰、敬畏之类的情绪。
                    波悉林统率的黑衣叛军于748年攻占了呼罗珊全境,之后便继续率军向西推进,于749年攻克了库法城,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建立。750年,波悉林统军长驱西进至埃及, 生擒伍麦叶王朝末代哈里发,白衣大食灭亡。在此期间,大食一度停止了向西的扩张,中亚的远征军主力也均西撤回去打内战,因此大食在这段时间中无暇再对西域一带投靠自己的众藩国进行支持,这便给唐朝在西域乘隙反扑提供了机会。
                  @台湾青蛙


                  IP属地:上海19楼2017-09-07 10:00
                  收起回复
                    阿拉伯的历史全是吹大牛是假的,就姣幸胜了唐朝一次败了很多次还吹,中亚小国是怎么复国的?都是唐朝让突骑施打的,你以为唐朝怕阿拉伯啊?阿拉伯武力也太差了,攻打中亚都用了10年,而张孝嵩 阿史那献仅用几月就横扫了阿拉伯和吐蕃的联军,哈里发敢紧投降臣服,要不是阿拉伯缴税太多的话,唐朝就不会让他进攻中亚小国了,后来唐朝又把中亚交给突骑施管理,难道唐朝也被突骑施侵略了吗?给你说吧全世界除吐蕃外都是大唐的藩属国。


                    20楼2017-09-29 22:36
                    收起回复
                      唐朝隐藏了收各国税赋和统治世界,以防后世衰弱被报复瓜分灭亡


                      21楼2018-02-04 22:39
                      回复
                        唐朝隐藏了收各国税赋和统治世界,以防后世衰弱被报复瓜分灭亡!统治这么大的世界不容易,所以唐朝有时宽容的像是妥靖主义,败仗也难免的,蒙古人征服世界吃的败仗还更多不少,那时的世界就是亚欧大陆和北非洲,所以就是统治了全世界,吐蕃也臣服过30年。


                        22楼2018-02-04 23: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