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元沉浮
刚回国三个月后,忠宣王就身体不适。[49] 延祐元年(1314年)正月,忠宣王利用元朝来颁科举诏的机会,又一次踏上前往中国的道路,获准留居大都,从此以后再也没返回故土。一年后韩国长公主也返回元朝,不久后去世,追赠蓟国大长公主。延祐三年(1316年)三月,忠宣王将沈王王位传给王暠,自称“太尉王”。[50] 忠宣王继续通过传旨对高丽朝政保持影响力,同时也在中国展开更广泛的交游。
忠宣王在中国期间喜欢结交中国的文人鸿儒。在他还是世子的时候,就与元朝儒臣王恽结为忘年之交。[51] 他第一次退位入元时,与尚在潜邸的元仁宗过从甚密,元仁宗以右文尊儒著称,忠宣王因而结识了在元仁宗门下的许多文人学士,如如姚燧、虞集、阎复、元明善、赵孟頫、朱德润、张养浩、程钜夫等。第二次退位入元后,他以“书史自娱”,在元大都的府邸中建“万卷堂”,招徕中国名士,与之研讨诗文书画。为了适应对华交流,忠宣王还专门召李齐贤等高丽词臣来华。[52] 赵孟頫曾赠诗于忠宣王,内容是:“珍重王门晚受知,一年长恨曳裾迟。分瓯共酌人参饮,绕径同看芍药枝。华屋焚香凝燕寝,画屏摘句写乌丝。吴船万里东南去,采尽苹花有所思。”[53] 从中反映出忠宣王与中国文人交流的情形
除了文学上的交流外,忠宣王还热衷于佛教活动,与盘古、普慧、佛智(沙罗巴)、中峰等元朝僧侣交往,尤其与天目山的中峰禅师关系密切,忠宣王曾向其遣使致书叙弟子礼。延祐六年(1319年)三月,忠宣王请求下江南为元仁宗降御香,获得批准,在权汉功、李齐贤等人的扈从下南游江浙。九月,他来到天目山,亲自拜访中峰禅师,在天目山留下了沈王峰、活埋庵等地名,成为中韩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忠宣王还去了与高丽渊源很深的杭州慧因寺,在这里阅读佛经。忠宣王一行一直游览到普陀山才返回大都。[54]
延祐七年(1320年)正月,元仁宗驾崩,皇太子硕德八剌继位,是为元英宗。同年四月,忠宣王预感时局将有变动,为了回避祸变,便再次请求南下降香,获得批准。六月,他在镇江金山寺降香时,突然元廷使者闯入,由骑士把他挟持到大都,九月抵达。元英宗本来要把他遣送回国,但忠宣王不愿意回去,十月将他下狱刑部,剃发安置石佛寺。十二月,元英宗下令发配忠宣王到吐蕃撒思吉(今中国西藏自治区萨迦县)学佛。[55]
忠宣王启程去吐蕃时,随从诸臣大多视为畏途,宰相崔诚之等人逃跑,只有宝文阁朴仁干、前大护军张元祉等人护送忠宣王到雪域高原,一路备尝艰辛。[56] 途中还发生了随从人员不堪旅途旅途劳苦、弑杀忠宣王未遂的事件。[57] 至治元年(1321年)十月六日,忠宣王抵达撒思吉,并寄书给崔有淹、权溥等高丽大臣,拜托他们向元英宗说好话以便自己能够早点离开吐蕃。[58] 他还给自己心腹权汉功寄诗表白自己的痛苦:“瘴烟蕃地旧闻名,未识离都几万程。梦里备尝艰险了,思君况乃不胜情。”[59] 后来高丽君臣及元朝丞相拜住不断请求放还忠宣王,到至治三年(1323年)二月,元英宗下令将忠宣王移配朵思麻(今甘肃临夏)。[60] 同年八月发生南坡之变,英宗遇弑,晋王也孙铁木儿(忠宣王的妻舅)继位,是为泰定帝,大赦天下,忠宣王遂获赦,李齐贤等亲赴临洮迎接忠宣王。十一月十日,忠宣王抵达元大都,朝见泰定帝,并与同时被扣押在大都的忠肃王团聚。泰定二年(1325年),忠肃王返回高丽,但忠宣王仍留大都。同年五月十三日,忠宣王薨于大都,享年五十一岁。七月,梓宫被运回高丽,葬于德陵,元朝赐谥号忠宣。[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