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在相爱吧 关注:12,759贴子:590,971

王在相爱原型小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王在相爱电视剧的原型小说谁有?好想先看小说过过瘾把人物带入进去看,多好呀!有小说的人记得留言啊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7-02-09 14:01回复
    我也想看小说,楼主有的话也给我发一份吧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7-02-10 11:07
    收起回复
      在【王在相爱】资源微博看到


      IP属地:广东3楼2017-02-11 17:45
      收起回复
        怎么会没有蓟国大长公主这个角色呢?这可是忠宣王的正妃


        IP属地:辽宁4楼2017-04-24 13:45
        回复
          至元十一年(1274年)十一月,高丽国王(忠烈王)王谌将他迎娶的元世祖忽必烈之女忽都鲁揭里迷失接回高丽,元朝封其为元成公主。至元十二年(1275年)九月三十日,元成公主在开京沙坂宫生下王子,取名为謜。在王謜出生之前,他已经有两位兄长王滋(贞信府主所出)和王湑(宫人盘珠所出),但按照驸马国体制,只有元朝公主所生之子,即流淌着黄金家族血脉的王謜才有资格成为王储。至元十四年(1277年)正月十二日,王謜正式被册封为王世子,形成了“天妹理宫闱,帝孙作储贰”[1] 的局面。忠烈王还以金方庆、柳璥、金丘等名臣充当世子官属,负责教育王謜。世子虽为蒙古人所生,但不喜狩猎饮酒[2-3] ,坚持汉学,熟读儒家经典[4] ,曾入成均馆讲六经[5] ,因此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
          至元十五年(1278年)夏,忠烈王、元成公主和世子謜等高丽王公贵族亲赴上都开平府(今内蒙古正蓝旗)朝觐,元世祖的察必皇后(昭睿顺圣皇后)对世子颇有好感,下赐酒卮和刀子,元成公主又抱着王謜谒见皇太子妃伯蓝也怯赤(徽仁裕圣皇后),太子妃拍手招呼王謜过来,王謜爬着到太子妃膝下,太子妃大喜,赐蒙古名为“益智礼普化”(意为小公牛)。[6-7]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王謜又随父母来华。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行冠礼,并娶宗室西原侯王瑛之女为世子妃,随后入元短暂宿卫而还。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乃颜之乱的余党哈丹入侵高丽,同年十一月王謜入朝,并请求元世祖出兵镇压哈丹。[8]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元朝正式册封王謜为“特进上柱国高丽国王世子”。[9]
          从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以后到即位,王謜五赴元朝,大部分时间都滞留中国,充当元世祖忽必烈的怯薛,并曾参加忽必烈的葬礼。其中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回国时又纳赵仁规之女为世子妃[10] ,元贞元年(1295年)回国时被忠烈王任命为判都佥议密直监察司事,开始参与国政。[11] 而后元成宗应高丽的请求,赐侄女宝塔实怜(晋王甘麻剌之女)下嫁于王謜,并于元贞二年(1296年)十一月举行婚礼。[12] 大德元年(1297年)五月,王謜之母安平公主(元成公主)去世,翌月王謜回国奔丧,他回高丽后就以将公主诅咒致死的罪名处死了忠烈王宠爱的宫女无比、宦官陶成器、崔世延等人,流放四十多人,其雷霆手段令整个高丽为之震慑。[13] 同时,他还提拔印侯、金珲、洪奎、郑可臣等亲信,树立起自己的权威。[14] 忠烈王无奈,只好向元朝请求禅位于王謜。大德元年(1297年)十月,王謜又赴元朝,同时高丽使臣赵仁规等带来了忠烈王请求禅让的上表。十一月,元成宗顺水推舟,封王謜为高丽国王,忠烈王为逸寿王。大德二年(1298年)正月九日,王謜归国,正月十六日,忠烈王下教书禅位于世子,王謜推辞,正月十九日正式禅让,王謜即位于康安殿,是为忠宣王。[15]


          IP属地:辽宁5楼2017-04-24 13:47
          回复
            忠宣王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君主,在他九岁那年的春天,忠烈王出去打猎,忠宣王却在宫中流泪,乳母询问原因,他回答道:“如今百姓穷困,又是农作时节,父王怎么能外出打猎呢?”[16] 有一次他即将入觐元朝,有位官员献给他40斤银子和20张虎皮作为川资,但他却拒绝道:“这些东西都会剥削民众、招来怨恨,不是我想要的。”命令将其全部退还原主。[17] 在他即位前参与国政期间,曾遇到百姓们邀驾上书讼冤,以致他前往王宫的马不能前进,忠宣王都耐心地受理了百姓们的请愿。[18] 忠宣王还非常聪明善断,他十四岁时,内侍元奕对他说:“人主不应该太聪慧明察,殿下聪明得过分了,应该稍微宽容一下。”他马上拉下脸呵斥道:“你们是想让我变傻,然后就玩弄我于股掌之上,就像软饼一样吗?”[19] 当时,高丽经历了武臣政权和元朝干涉以后,田柴科制崩溃,社会经济紊乱,土地兼并盛行。忠宣王即位后,“好立新法”[20] ,力图有一番作为,便开始实行全方位的改革,一方面强化了王权,另一方面维护了民生。但这却触动了权门势族的既得利益,同时有“僭越”之嫌的措施也侵犯了宗主国元朝的权威。[21]
            当时,忠宣王宠爱赵妃,却冷落宝塔实怜公主,公主妒火中烧,便在大德二年(1298年)四月写信给自己的祖母伯蓝也怯赤太后,声称她被赵妃诅咒以致失宠于国王,派两名随从阔阔不花和阔阔歹带去中国。忠宣王听说后,派赵妃的妹夫朴瑄(朴景亮)去询问书信内容,阔阔不花和阔阔歹反而把朴瑄痛打一顿。忠宣王急忙请太上王(逸寿王)忠烈王去安慰公主,同时又把罪臣的家产奴婢赐给阔阔不花等人以解其怒,但公主继续派阔阔不花给元朝送信。不久后司宰注簿尹彦周又在宫门贴匿名书,揭发赵仁规之妻也在诅咒公主,让王不爱公主而爱她的女儿赵妃。公主听说后又把赵仁规夫妇投入监狱,囚禁了他们的儿女和女婿,派随从彻里去元朝控诉赵仁规之妻的诅咒。忠宣王苦苦哀求,元老金方庆等人也亲自劝公主收手,公主一概不听。不久后阔阔不花等以及太后的使者就来到高丽,奉元成宗圣旨囚禁赵妃,将赵仁规之妻屈打成招,又先后把赵仁规和赵妃押送到中国,为审理此案而来高丽的元朝使者达到100多名,后来赵仁规回国,但赵妃下落不明。[22]
            赵妃等被捕后,元朝太后派了五个喇嘛和两个道士来给公主祛除诅咒,又派洪君祥(洪福源之子)宴请忠宣王,试图说服忠宣王爱上公主,但收效甚微。[23] 元朝也顺便得知了高丽继续“僭越”的内幕,加紧了对高丽的干涉。大德二年(1298年)八月,元朝派遣使者孛鲁兀来高丽,要求忠宣王和公主入朝,在八月十八日忠宣王和公主的饯别宴会上,孛鲁兀趁众人酒醉之际突然宣布皇帝圣旨,收取忠宣王的高丽国王之印,贬他为逸寿王。[24] 翌日,孛鲁兀在寿宁宫向忠烈王颁诏,称忠宣王“莅政以来,颇涉专擅,处决失宜,众心疑惧,盖以年未及壮,少所经练,故未能副朕亲任之意,今遣使……召謜入侍阙庭,使之明习于事”。[25] 于是忠烈王复位,忠宣王第一次在位不过七个月的时间。


            IP属地:辽宁6楼2017-04-24 13:49
            回复
              父子倾轧
              元朝召忠宣王与公主入朝,目的在于监视他的行为以及协调他与公主之间的关系。但忠烈王和忠宣王父子长期不和,高丽朝廷分化为两派,在忠烈王复位、忠宣王入元宿卫后逐渐浮上水面,而忠烈王一派铲除忠宣王的手段就是向元朝要求公主改嫁。大德五年(1301年)五月,忠烈王派闵萱出使元朝,上表请改嫁公主,闵萱不敢进此表而还。[26] 大德七年(1303年)八月,在借助元朝之力铲除了忠烈王派的骨干石胄、石天补父子后,忠宣王派的大臣洪子藩、元冲甲、金深等又发动政变,包围王宫,逮捕了忠烈王派的另一骨干吴祁,派人把他押送到元朝,并建议忠烈王向元朝请求忠宣王回国。[27] 忠烈王一派的宋邦英、宋璘等为了挽回局面,请求忠烈王以入朝为名亲自向元朝提议将公主改嫁给瑞兴侯王琠(忠宣王的妻舅),忠烈王走到西京时接到了元廷不许入朝的命令而未果。与此同时,宋邦英、宋璘还让人用畏兀儿体蒙古文写信给元朝诬陷忠宣王。后来元朝多次派使臣出使高丽,力图协调忠烈王父子矛盾,并抓捕宋邦英、宋璘等到元朝。忠烈王也不得不向元朝请求忠宣王归国,但当时元廷由卜鲁罕皇后掌握实权,宋家与皇后宠爱的高丽出身宦官李福寿过从甚密,又与元成宗乳母联姻,所以被捕的忠烈王派官员并未被深究,元廷也没有送还忠宣王。[28]
              尽管元朝努力让忠宣王和宝塔实怜公主产生感情,但夫妇关系还是一如既往的冷淡,忠宣王甚至宁愿出家为僧[29] ,而公主为了派遣寂寞,常常与内侍淫乱,忠宣王更加不屑公主[30] ,夫妇就此分居,公主住在祗候司。[31] 大德十年(1306年),忠烈王亲朝于元,下榻于忠宣王府邸,父子关系有和好迹象,甚至传出父子将一同回国的消息,这令忠烈王派官员很不安,加紧挑拨离间。[32] 当时忠烈王已年过七旬,在上厕所时不慎跌倒在地,摔掉了牙齿,几天都无法进食。随从王惟绍、宋邦英等趁机离间忠烈王父子,让忠烈王搬到公主所在的祗候司。王惟绍等以为已经离间成功,便鼓动宦官李福寿和元成宗乳母向卜鲁罕皇后进谗言,王惟绍等则向左丞相阿忽台等进谗言,试图说服元朝统治者同意宝塔实怜公主改嫁给瑞兴侯王琠,并迫使忠宣王剃发出家,以此扶植瑞兴侯成为王位继承人,阿忽台等首肯了。[33] 当时,瑞兴侯作为秃鲁花(人质)留在元朝,忠烈王让瑞兴侯穿着华丽服饰多次出现在公主面前,瑞兴侯本来就相貌英俊,公主也不想守活寡,便有意改嫁给瑞兴侯。[34] 眼看改嫁之谋即将得逞,王惟绍等人却在元朝右丞相哈剌哈孙答剌罕那里碰壁;一同来华的洪子藩等人听说王惟绍等离间忠烈王、忠宣王父子的阴谋后,立刻向元朝中书省揭发此事,中书省抓捕了王惟绍等,召来忠烈王、忠宣王父子对质,改嫁之谋便破产了。随后高丽随从大臣打算奉忠烈王回国,以彻底了结此事,但忠烈王与忠宣王隔阂已深,害怕忠宣王在途中害死他,便拒绝回国。公主听说王惟绍等的改嫁之谋失败后也是气急败坏,禁止参与控告王惟绍等的高丽随从大臣见忠烈王,想继续挟忠烈王为奇货来实现改嫁。[35]


              IP属地:辽宁7楼2017-04-24 13:49
              回复
                夺权复辟
                忠烈王与忠宣王父子的倾轧与元廷内部的政治斗争挂钩。当时元成宗卧病已久,元朝统治集团分化为皇后卜鲁罕、安西王阿难答以及怀宁王海山及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两派。忠烈王一派把赌注押在前者,而忠宣王在元宿卫期间,与海山兄弟的关系非同寻常,据说一度到了“同卧起、昼夜不相离”的程度。[36] 大德十一年(1307年)正月,元成宗驾崩,元廷两派斗争进入白热化。忠宣王参与爱育黎拔力八达和右丞相哈剌哈孙的扳倒皇后、迎立海山的定策中,在三月发动政变,成功制服了卜鲁罕皇后、安西王阿难答、左丞相阿忽台等人。[37] 接着忠宣王也奉爱育黎拔力八达之旨,逮捕王惟绍、宋邦英、宋璘、韩慎、宋均、金忠义、崔涓等尚在大都的忠烈王派大臣,将忠烈王从公主府迁入庆寿寺[38] ,同时派人去高丽宣布他的命令,提拔崔有淹、柳庇、金深、印侯、赵仁规、崔冲绍等上百人。[39] 四月,元朝将王惟绍、宋邦英、宋璘等七人和瑞兴侯王琠斩首于大都文明门外,忠宣王想留下瑞兴侯的性命,但元朝丞相不同意。[40] 至此忠烈王与忠宣王两派的斗争以忠宣王获胜告终,忠烈王虽然仍然保留王位,但实权已掌握在忠宣王手中。[41]
                大德十一年(1307年)五月,在中国呆了一年半的忠烈王回国,但忠宣王仍然遥控朝政。元武宗海山以定策之功,授忠宣王“推忠揆义协谋佐运功臣”之号,并于至大元年(1308年)五月封为“沈阳王”,授“开府仪同三司太子太傅上柱国驸马都尉”,并令其入元朝中书省参与国政,各种金银珍宝赏赐无算。[42] 同年七月十三日忠烈王薨,忠宣王回国奔丧,八月二十八日再次即位,十月获元朝册封为征东行省右丞相高丽国王,兼任沈阳王(两年后升格为一字王“沈王”)。[43]
                忠宣王虽然复位,治国热情已大不如前,于是在至大元年(1308年)十一月,忠宣王再次长期赴元,命宗室齐安大君王淑权署征东省事。[44] 此后他主要通过传旨来控制朝政,故被称为“传旨政治”,这一统治方式产生了很多弊端,比如每年要从高丽运来10万匹布、4000斛米以及不计其数的物资,对于高丽来说劳民伤财。同时在元朝扈从他的权汉功等官员滥用职权,也造成了高丽国政的紊乱。[45] 但忠宣王乐不思蜀,在至大三年(1310年)正月企图传位于世子王鉴,秘密令人撰写禅让表,但被扈从诸臣所阻止,同年五月,他又在元朝杀了世子王鉴及其追随者金重义等人。[46] 皇庆二年(1313年)三月,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要求忠宣王回国就位,忠宣王没有再滞留下去的借口,干脆请求传位于次子江陵大君王焘,得到了元仁宗的批准,是为高丽忠肃王。于是忠宣王仅保留沈王爵位,便立“爱如己子,养之宫中”的侄儿延安君王暠(忠宣王异母兄江阳公滋之子)为沈王世子。[47] 即便是退位,元朝仍然勒令忠宣王回国,因此忠宣王、忠肃王父子和已被封为韩国长公主的宝塔实怜于同年四月从元大都回国。[48]


                IP属地:辽宁8楼2017-04-24 13:50
                回复
                  留元沉浮
                  刚回国三个月后,忠宣王就身体不适。[49] 延祐元年(1314年)正月,忠宣王利用元朝来颁科举诏的机会,又一次踏上前往中国的道路,获准留居大都,从此以后再也没返回故土。一年后韩国长公主也返回元朝,不久后去世,追赠蓟国大长公主。延祐三年(1316年)三月,忠宣王将沈王王位传给王暠,自称“太尉王”。[50] 忠宣王继续通过传旨对高丽朝政保持影响力,同时也在中国展开更广泛的交游。
                  忠宣王在中国期间喜欢结交中国的文人鸿儒。在他还是世子的时候,就与元朝儒臣王恽结为忘年之交。[51] 他第一次退位入元时,与尚在潜邸的元仁宗过从甚密,元仁宗以右文尊儒著称,忠宣王因而结识了在元仁宗门下的许多文人学士,如如姚燧、虞集、阎复、元明善、赵孟頫、朱德润、张养浩、程钜夫等。第二次退位入元后,他以“书史自娱”,在元大都的府邸中建“万卷堂”,招徕中国名士,与之研讨诗文书画。为了适应对华交流,忠宣王还专门召李齐贤等高丽词臣来华。[52] 赵孟頫曾赠诗于忠宣王,内容是:“珍重王门晚受知,一年长恨曳裾迟。分瓯共酌人参饮,绕径同看芍药枝。华屋焚香凝燕寝,画屏摘句写乌丝。吴船万里东南去,采尽苹花有所思。”[53] 从中反映出忠宣王与中国文人交流的情形
                  除了文学上的交流外,忠宣王还热衷于佛教活动,与盘古、普慧、佛智(沙罗巴)、中峰等元朝僧侣交往,尤其与天目山的中峰禅师关系密切,忠宣王曾向其遣使致书叙弟子礼。延祐六年(1319年)三月,忠宣王请求下江南为元仁宗降御香,获得批准,在权汉功、李齐贤等人的扈从下南游江浙。九月,他来到天目山,亲自拜访中峰禅师,在天目山留下了沈王峰、活埋庵等地名,成为中韩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忠宣王还去了与高丽渊源很深的杭州慧因寺,在这里阅读佛经。忠宣王一行一直游览到普陀山才返回大都。[54]
                  延祐七年(1320年)正月,元仁宗驾崩,皇太子硕德八剌继位,是为元英宗。同年四月,忠宣王预感时局将有变动,为了回避祸变,便再次请求南下降香,获得批准。六月,他在镇江金山寺降香时,突然元廷使者闯入,由骑士把他挟持到大都,九月抵达。元英宗本来要把他遣送回国,但忠宣王不愿意回去,十月将他下狱刑部,剃发安置石佛寺。十二月,元英宗下令发配忠宣王到吐蕃撒思吉(今中国西藏自治区萨迦县)学佛。[55]
                  忠宣王启程去吐蕃时,随从诸臣大多视为畏途,宰相崔诚之等人逃跑,只有宝文阁朴仁干、前大护军张元祉等人护送忠宣王到雪域高原,一路备尝艰辛。[56] 途中还发生了随从人员不堪旅途旅途劳苦、弑杀忠宣王未遂的事件。[57] 至治元年(1321年)十月六日,忠宣王抵达撒思吉,并寄书给崔有淹、权溥等高丽大臣,拜托他们向元英宗说好话以便自己能够早点离开吐蕃。[58] 他还给自己心腹权汉功寄诗表白自己的痛苦:“瘴烟蕃地旧闻名,未识离都几万程。梦里备尝艰险了,思君况乃不胜情。”[59] 后来高丽君臣及元朝丞相拜住不断请求放还忠宣王,到至治三年(1323年)二月,元英宗下令将忠宣王移配朵思麻(今甘肃临夏)。[60] 同年八月发生南坡之变,英宗遇弑,晋王也孙铁木儿(忠宣王的妻舅)继位,是为泰定帝,大赦天下,忠宣王遂获赦,李齐贤等亲赴临洮迎接忠宣王。十一月十日,忠宣王抵达元大都,朝见泰定帝,并与同时被扣押在大都的忠肃王团聚。泰定二年(1325年),忠肃王返回高丽,但忠宣王仍留大都。同年五月十三日,忠宣王薨于大都,享年五十一岁。七月,梓宫被运回高丽,葬于德陵,元朝赐谥号忠宣。[61]


                  IP属地:辽宁9楼2017-04-24 13:50
                  回复
                    政治
                    忠宣王第一次即位后,就废除了过去武臣政权设立左右朝廷人事的政房,将人事权归属翰林院,从而强化了王权。他还缩小宰相人数,设立词林院并分宰相之职,由朴全之、崔旵、吴汉卿、李瑱、权溥、闵渍、李承休等科举出身的“七学士”掌管词林院。第二次即位时,他提升了式目都监作为议政机构的职能,削弱了忠烈王时作为“都堂”的都评议使司的权力。此外还改密直司为光政院,改监察司为司宪府,改国子监为成均馆,新置资政院,改四司判书为六曹尚书,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改为大君、院君、君等。忠宣王还对越级超授及录用“亲朝行李”(随从入元人员)的现象加以遏制、鼓励举荐世家子弟以外的德才之士、澄清吏治等等。这些改革举措由于权门势族和反对和元朝的改革大多流产。[62]
                    经济
                    忠宣王在社会经济方面的举措主要是为了强化国家财政、限制土地兼并,打击权门势族。他要求归还被强占的功臣子孙土地,要求寺院及权势之家将冒受赐牌而非法强占的土地或归原主,或纳国税,命有司核查被“压良为贱”的奴婢。他尤其重视盐税,在第一次在位时就禁止“诸宫院寺社与势要之家”私营盐业,复位后颁布“榷盐法”,实行食盐专卖,征发盐户,设立盐仓,年收入盐价4万匹布。[63] 忠宣王的土地改革由于权门势族的反对而收效甚微,但盐法改革是最卓有成效的措施。
                    除此之外,忠宣王还下令设立有备仓,并颁布烟户米法,以赈济百姓。[64]
                    文化
                    忠宣王在位时的文化政策主要是崇尚佛教,他滥授僧职,施佛施僧,靡费无数。[65] 史称忠宣王“酷嗜浮图法,舍本国旧宫为旻天寺,极土木之工,范铜作佛三千余躯,况金银写经二藏、黑本五十余藏,邀蕃僧译经受戒,岁无虚月,人或以为言,好之弥笃”。[66]
                    外交
                    忠宣王一生几乎三分之二的时候都在元朝,所以他的外交基本是对元外交,而他对元外交的主要课题则是防止元朝在高丽派驻行中书省。高丽自从元宗朝称臣于蒙元,并成为驸马国以后,元朝通过设立征东行省来干涉高丽。忠烈王复位后,高丽多次请求元朝,终于使征东行省被革罢,仅由高丽国王充行省丞相。大德十一年(1307年),忠宣王通过扶植元武宗登基而身价倍增,虽然忠烈王仍然在位,但忠宣王请求元朝重新向征东行省派遣官员,目的在于监视父王。一年后父王死去,他第二次即位,又请求元朝罢黜征东行省,元武宗很不耐烦地批示道:“先请立者以卿言,今请罢亦以卿言,其准世祖旧制,速遣使往罢之。”[67] 至大二年(1309年),辽阳行省右丞洪重喜(洪福源之孙)向元朝中书省控诉忠宣王不奉法恣暴等事,并请置行省于高丽[68] ,后经出身高丽的元朝宦官方臣祐疏通答己太后,使洪重喜被流放潮州(《元史》记载为漳州),忠宣王才化险为夷。[69] 此后忠宣王向元朝苦口婆心地陈述“祖宗臣服之功”,终于在皇庆元年(1312年)获取了元仁宗“毋置行省”于高丽的承诺。[68]
                    另一方面,忠宣王深化对元朝的事大之诚。他在忠烈王去世时拒绝高丽自议庙谥,而是请于元朝[70] ,元朝在至大三年(1310年)分别赐予高丽高宗、高丽元宗及忠宣王的父王“忠宪”、“忠敬”、“忠烈”的谥号,这也是高丽请谥元朝之始。[71]


                    IP属地:辽宁10楼2017-04-24 13:51
                    回复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十月,元成公主带着还是王世子的忠宣王一起朝觐元世祖,同时命令随从忽赤搜索高丽良家女子贡献元廷,其中有宗室西原侯王瑛(高丽神宗曾孙,高丽恭让王高祖父)之女。走到温泉地方时,忠宣王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另一随从忽剌歹问原因,忠宣王说:“我将要娶西原侯的女儿,可他在选入元朝的良家女中,所以不高兴。”忽剌歹转告公主,公主便放了此女。


                      IP属地:辽宁12楼2017-04-24 13:55
                      回复
                        公主和忠宣王一行走到西京,听说元朝咸平府发生暴乱,道路阻塞,便返回开京。[72]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二月初二,忠宣王正式迎娶了西原侯王瑛之女。但后来忠宣王更宠爱赵妃,再加上元朝责备高丽继续同姓结婚的行为,忠宣王在复位那年便规定王室只能纳15个“宰相之宗”出身的女子为妃[73] ,西原侯之女便受冷落,直到高丽忠穆王年间死后才得到“静妃”的追赠。[74]


                        IP属地:辽宁13楼2017-04-24 13:56
                        回复
                          人物评价编辑
                          《高丽史》:忠宣为世子,入侍元朝,与姚燧、赵孟頫诸公游,闲或与闻朝政,其议论有足观者。及其即位,避上国之制,改易官名,谨侯度也;正田赋,立盐法,知所本也。第以人君之位,庶民所仰,万机所萃,不可一日而旷也,王既受命复位,谄事妇寺,淹留燕京,至于五年,国人困苦供馈,从臣久劳思归,至谋相陷,元亦厌之,再诏归国,无以为辞,乃逊位于子焘,又以侄暠为世子,父子兄弟,卒构猜嫌,其祸至于数世而未弭。贻谋之不臧如此,吐蕃之窜,非不幸也。[61]
                          《东国通鉴》:性聪明刚果,兴利祛弊,凡所施为,粗若可观。然父子之间,惭德实多,而久居上国,自罹窜逐之辱。[87]
                          朝鲜英祖(朝鲜王朝国王):忠烈、忠宣之事,元无足言,忠宣似稍胜,而末稍则尤无可言矣……与杨广无异矣。[88]
                          李丙焘(韩国历史学家):忠宣王生长于大陆国家,颇有抱负与见识,是一般少壮锐气的青年,富积极性与果断性。即位以来,曾以大刀阔斧的作风,改革旧制,登用人材,并企图追究以及禁遏民田兼并之风,清除蠹害国家谋利之徒,力行新政,致引起权家势族的不满。[89]


                          IP属地:辽宁14楼2017-04-24 13:59
                          回复
                            家族关系编辑
                            关系 封号 姓名备注
                            父母 父亲 高丽忠烈王 王昛
                            母亲 元成公主 孛儿只斤·忽都鲁揭里迷失 元世祖忽必烈之女,追赠齐国大长公主,谥庄穆王后
                            妻妾
                            王后 韩国长公主 孛儿只斤·宝塔实怜 元晋王(显宗)甘麻剌之女,追赠蓟国大长公主
                            嫔妃懿妃也速真蒙古人,出身不详
                            令妃赵氏赵仁规之女,《高丽史》未载其封号,元朝称其封号为令妃[21]
                            贤妃 洪氏 洪奎之女,《高丽史》载其为顺和院妃,另有记载封号为贤妃[90]
                            淑妃 金氏 金良鉴之女,原为忠烈王淑昌院妃,后被忠宣王收继,封淑妃[91]
                            顺妃 许氏 许珙之女,原为平阳公王昡之妻,忠宣王复位时纳为顺妃[92]
                            静妃王氏宗室西原侯王瑛之女,生前未有封号,死后追赠静妃[74]


                            IP属地:辽宁15楼2017-04-24 14:03
                            回复
                              子女
                              儿子 广陵君 王鉴 懿妃也速真所生,原为王世子,后被忠宣王所杀
                              高丽忠肃王王焘懿妃也速真所生,封江陵大君
                              德兴君塔思帖木儿生母不详,据称为“忠宣弃妾”[93]
                              女儿寿春翁主王氏生母不详,嫁定安府院君许琮


                              IP属地:辽宁16楼2017-04-24 14: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