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吧 关注:8,295贴子:25,525
  • 5回复贴,共1

互联网与新美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就像一些学者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历史分期一样,互联网,作为人类科学技术的顶峰,自然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有充足的理由把我们这个时代称之为互联网时代。那么,互联网时代的美学是怎样一种美学呢?这个问题是值得美学工作者们思考的。
一、这是一个表达的时代
互联网时代有许多特殊的属性,即有许多不同于以往时代的特点。认真考察起来,个人认为数字化、原子化和情绪化是其本质特点。由这三点又分出许多次级属性。比如数字化引申出虚拟性、交互性、分享性、及时性等特点;原子化产生独立性、个体性、归属性和随意性的去中心化属性;而情绪化则产生了体验性、感受性、表达性和非理性的特点。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三个基本属性以及他们派生出来的次级属性都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比如表达性如果没有虚拟性、交互性、分享性、独立性、个体性的作用,就不可能表达,更不可能充分自由的表达。
1、互联网的伟大作用
互联网的伟大作用,我们已经一次一次的见识过了,这应该不成一个问题。而它真正让人感到惊讶的还是在于它给每个人带来的感受。这种感受很不同于理性时代的感受,却更接近于神话时代、巫术时代的那种可以随意操弄实体的特殊感受。想想看,你坐在电脑前,借助任何一种社交工具,可以与远在南非大森林里的人面对面的交流!如果我们不考虑互联网这一中介,当我们看到对方面孔的时候,会有什么感受?你会觉得他就在你的面前,时间与空间不复存在了!你不会相信他在数万公里之外。把这种感受与神话或巫术时代的感受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我们似乎又回到了直接对外物实体随意操控的时代。
数字化技术带来的一个巨大变革就是中介环节的隐匿化。我们故意把复杂的、漫长过程的中间环节隐藏起来,看到的现象都被简化成一个命令和一个结果。我们面对一个机器人说“给我一给咖啡”,机器人就给我们端来了一杯咖啡。这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有一系列复杂的中间环节。从电脑把声音转变成信号开始,一直到驱动双腿和双臂端来咖啡,这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但我们故意把这个过程隐藏起来了,就是故意要让人察觉不到。人们看到的就是机器人听到指令,很快就完成了任务。这看起来像是机器人有智慧,有意识活动,甚至有生命活动。结果是我们已经不习惯称他为“机器人”,感觉他就是一个人!我们甚至会以为我们的语言具有一种魔力:它可以让任何东西满足我们的需求,就相当于一个巫师用咒语呼风唤雨一样。
甚至互联网也把自己隐藏起来了。我们看不到这一条“高速信息公路”,更看不到在这条信息公路上来来往往的信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终端设备,输入特定的信息,就会出现我们预期的结果。
把技术中介隐藏起来,这是互联网做的最好的事情。我们感觉互联网就像是巫师手中的魔法棒。它指向哪里,那里就会出现神奇的变化。这种变化给了我们一种全新的感觉:时空没有了,各种事物的界限模糊了,每个人的感受性增强了,表达的欲望也增大了。


IP属地:四川1楼2017-02-09 21:29回复
    2、表达是人类的天性
    每个人都需要表达。这是因为人的需求不可能仅仅依靠自己就能获得完全满足,绝大多数时候,需要别人的帮助。人成为群居动物不是偶然的,成为社会性的动物不是偶然的。大家住在一起,既要互相帮助,就必然需要交流。不然别人不知道你有何需求,也就不知道如何才能帮助你。要交流,就必然需要表达。表达有许多手段,绘画、音乐、舞蹈、符号,等等,都是表达的手段。但我们通常所说的表达手段是指的语言表达,语言包括情绪语言、有声语言、符号语言。运用语言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目的是让别人理解你的意思,并进而帮助你。所以,表达,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关键。我们每个人都想要生存,都想要获得更多更好的帮助,我们就必须要表达。不表达都不行。因为你不会表达,你的意思就不会被人知道,你也因此不会获得帮助。所以,从生存的意义上讲,我们说“表达是人类的天性”是不错的。
    但是,这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是表达的天才,或者每个民族都善于表达。这与人类获得表达天性之后的文化环境有紧密的关系。古希腊、古罗马人更加善于表达,而古中国人的表达就有自己的特殊性。
    我们必须先要分析表达的特性。表达具有如下的特性:
    a、表达必须有表达者和接受者;
    b、表达必须使用共同的交流工具;
    c、表达必须要确保交流双方能够理解;
    d、对表达意思的理解与采取实际行动是两个不同的环节。
    关于a:不存在没有表达者的表达。但是表达者在同一时间段,通常只有一个人。多人同时表达不利于接受者接受信息。接受者无法做到一心多用,而且,不同的表达会相互影响,相互干扰,更不利于交流与理解。只有一种情况可以有多人同时表达:必须有一个专门的人进行指挥协调。比如,交响乐团的演奏。至于多人同时表演,象舞蹈、合唱,看起来没有指挥,实际上在表演之前,就在指挥(导演)安排之下进行了反复的训练,每个人对自己的定位都非常熟悉和习惯,相互之间步调一致,配合默契,不会干扰。在舞台上的表演只是一种自动的表达,而且比较短暂。所以,在多人同时表达的过程中,指挥(导演)的组织、协调是必不可少的。对接受者的数量要求就没有那么严格:接受者可以多,也可以少。多则成千上万,没有上线;少则寥寥几个人、一个人、甚至没有人。没有接受者,表达者可以跟自己表达,所谓自言自语。如果从接受者多寡的角度看,中西文化泾渭分明。前文提到古希腊人、古罗马人他们就善于表达,因为他们不仅有表达的权利,还拥有听众。他们有广场表达的习惯,就是统治者也必须到广场上或议事厅去面对无数听众演讲,而且,除非必要,他们也没有限制听众的数量。所以,西方不但关于演讲的修辞学很发达,演讲技巧很丰富,而且演讲成为说服别人、实现自己需求的必然手段。在中国,对表达进行了双重的限制:一方面限制表达者,只有在某个小圈子里的人才有资格、权力表达。但也不能随意表达,只能表达规定范围内的主题;另一方面限制接受者,不准他们自主接受,免得他们受到“不良影响”。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有时候,人们限制不了表达者,就限制接受者;如果限制不了接受者,就限制表达者。通常是这两方面配合起来,找到一个最好的结合点,花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好的效果。所以,在中国没有广场演讲。据说,在三皇五帝的时代,有所谓的“名堂”,就是专门用于大家议论朝政的地方,相当于广场。但是,广场是一个开放的空间,议题也是开放的:既有政治的,又有经济的、道德的、还有哲学的、科学的,既有形而上的,也有形而下的,等等。而中国古代的“名堂”,只是议论朝政的地方,议事范围狭小,且不自由。这一切,皆与中国古代发展出的宗法制度有关。在宗法制度的统辖之下,不管是表达者,还是接受者都被管束起来,只准表达规定的内容,也只准接受规定的内容。这样一来,部分人就丧失了听众,只好“自言自语”。由于自言自语者最明白自己的意思,他的表达产生了许多特殊的性质,这也是十分有趣的事情。比如说:不追求准确的表达;不追求规范的表达。这就造就了中国文学独有的意境美。关于这一点,我们另有专文分析,此处略过。
    关于b:交流双方必须使用同一表达工具或接受者能理解的表达工具。这是因为表达工具丰富多样,不是每个人都把所有的表达工具掌握了。语言工具只是众多表达工具中的一种。它可以分为情绪语言、有声语言和符号语言。情绪语言是指用于交流目的的身体动作、面部表情和发出的声音。它们相互配合,表达危险、威胁、互助、求偶等等情绪意义;情绪语言是人类最初的、最原始的语言,具有本能性质,可以通过遗传传给下一代。有声语言则是指通过专门化的语音来交流信息。声音被凸显出来成为交流信息的主要手段,而面部神情、身体动作则成为交流信息的辅助手段。这是因为人们不仅需要适应在视觉受到阻挡的情况下进行交流的新情况;也因为喉头发声不会影响人的其他活动,人们自然而然的选择了声音来表情达意。情绪语言是有声语言的基础,没有情绪语言,就无法理解有声语言的产生根源和本质。符号语言又可以称为文字语言。古人在记录语言的时候,有两条路径:一条是直接面对语音;一条是直接面对语音所指称的实体。选择前者,就发明了拼音文字;选择后者,就发明了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直接表达实体,我们见之,知其意而不知其声;拼音文字并不直接表达实体,而是记录言语的声音,我们见之,则知其声而不知其意。二者各有利弊。象形文字描述具体实体尚有办法,面对抽象观念就显局促;所以,使用象形文字者,对其看不见的抽象层面、精神层面的表达,就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人类却偏偏往这个方向发展。因此象形文字势必具有阻碍作用。有人会说我们现在象形文字不是已经很好的表达抽象观念了吗?是的。但所有这些抽象观念都是使用拼音文字的人发明出来之后,我们才用象形文字去生硬表达出来的(最主要的方法就是音译)。这就意味着:使用象形文字的民族其创造力总是落在使用拼音文字民族的后面。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很难想象某些抽象的观念,更难于在别人之前独自发明那些抽象的观念(理论)。情绪语言、有声语言和符号语言之间并没有截然分离的鸿沟,情绪语言因素往往附着在有声语言和符号语言之上,随着有声语言和符号语言一起表达出来。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理解为在有声语言和符号语言之上附着情绪语言。所以,很多时候,接受者不仅要听表达者的述说,也要看表达者的神情与动作。当二者表达的意思不一致的时候,往往情绪语言表达的意思才是他真实的意思。
    在同一语言社区中,交流是没有困难的。他们不仅习俗、习惯相同,语言也相同。因此很容易理解别人的表达。但不同语言社区之间的交流就复杂多了。在许多涉及到民族尊严的场合,人们都习惯使用自己的母语表达,即使你不懂对方的语言也是如此。这里面的表达已经具有了一种政治意涵。这时候,就需要有翻译。翻译是一个中间环节,它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任何翻译都不能够准确地理解另一方。但它象征了两个相互交流的民族的平等和尊严。要准确地理解交流双方的意思,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要翻译,直接融合在一起。


    IP属地:四川2楼2017-02-09 21:31
    回复
      关于c:表达必须要双方能够理解,否则,表达就不会起到交流的作用。我们要强调的是,并非使用同一种语言就能确保双方能够相互理解。我们对“理解”要进行深入分析。什么是理解?当有人问你:你是专家吗?你怎么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从字面去理解,那就是这一句话的表层意思。他是在问你的学术水平,你是不是具有专门知识与技能的人。你回答是或不是就可以了。但若你真这么理解,你可能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必须挖掘它的深层次的含义。这句话放在不同的场景中有不同的意思;不同的语调、语气也有不同的含义。他可以是羡慕、也可以是讽刺挖苦;它可以是一般的询问,也可以是鄙视,等等。所以,理解到底是理解表层意思呢,还是要理解深层意思呢?这要看表达者的内心想法。所以,表达有时是具有欺骗性质的,至少也是具有隐蔽性质的。在某些时候,人们在表达的时候希望误导对方,这就是有意的欺骗;有些时候,人们习惯把自己的意图隐蔽起来,不让你知道,因此,他在表达中就故意说的很隐晦、模棱两可。一些巫医和算命先生和政客都是隐蔽自己意图的高手。
      联想到有人会在表达中故意设置障碍,不想让人知道自己的真实意图,就会觉得非常奇怪:难道表达不就是要让对方清楚明白自己的意图吗?为了让对方尽可能地准确理解自己的意图,表达者难道不应该想尽千方百计准确明白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吗?因此,难道语言不应该尽可能稳定吗?尽可能有严格的规则吗?难道不应该数字化(量化)和符号化(泛化)吗?
      这种矛盾现象是十分奇怪的:语言表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接受者准确理解,进而帮助自己满足需求;然而,有些人却故意模糊表达,似乎不想让接受者准确理解。这是为何?仔细考察,那种故意的模糊表达,并非不想让人理解,恰恰相反,表达者非常希望接受者能够理解。那他为何不清楚明白的表达?这不过是一种策略而已:他要么是在回避一种责任;要么是在回避某些可能性。到底是这种表达策略造成了汉语的模糊性,还是汉语的模糊性支持了这种表达策略,我也拿不准。但我倾向于后者。在这里,看到了中西方两种文化对语言的不同要求:西方要求语言尽可能准确、明白。目的是为了接受者尽可能准确的理解。而中国的语言则几乎没有这样的要求。汉语,尤其是古汉语,不要求精确。因此,没有精确的时间表达,也没有精确地空间表达。没有量化,没有精确地测量,也没有泛化,及抽象化。
      对语言的精确化要求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因为没有必要。人们的社会生活不要求语言的精确表达。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化,对语言精确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在科学研究与科学实践中表现的尤其明显。从前我们不需要登陆月球,现在可以登录月球了,那就需要对运载火箭、飞船、登陆仓等等科学设备非常精密的描述和计算,科学家、设计师、工程师和工人之间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做到“准确理解”,不能有丝毫的误差。因为一点点误差,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为达此目的,甚至发明了专门的“科学语言”。正是“科学语言”,保证了表达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准确理解。当然,并不是因为科学的发展才催生了语言的精确表达;恰恰相反,而是拼音语言内在的精确表达动机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拼音文字并不直接描述对象,但它无疑是要表达对象的。对象的全部属性都是它要表达的内容。对对象认识的越全面,表达就会越精确。反观象形文字,因为它直接描述实体外形,也就制约了对实体的认识内容,不会超出其描述的范围。再加上其直接的描述也是简约化的结果,不会有精确的描述。因此,象形文字不是一种可以用来精确表达的文字。我们可以在汉语中找到大量的证据。后果就是:汉字发明几千年来,我们没有任何精确表达的需要和要求。鲁迅先生对汉字、汉语十分“痛恨”,说汉字不灭,民族就没有希望。虽然他的立论角度不同,也因此容易被反驳,但结论还是对的。
      因此,有两种表达:一种是模糊表达,一种是精确表达;也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模糊理解,一种是精确理解。对于模糊表达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基于语言特性的模糊表达,一种是基于表达者动机的模糊表达。前者是无可奈何的,也是不被意识到的(因为大家都在使用这种语言);而后者则是个人有意识的,或者是为了掩饰某个不光彩的动机,故意把话说的模糊,让别人去猜,既想达到目的,又想为自己留条退路;或者是在特定的场合,表现为一种委婉的表达,避免尴尬;又或者是不便于明确表达,需要把自己或自己的看法隐蔽起来。模糊理解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基于语言特性的模糊理解。这种理解有时也称之为“领悟”。即你不能通过对语言的分析获得准确的理解,你只能通过某种感悟获得一种模糊的不能说清的理解。比如对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核心概念“道”的理解,就是如此。我们之所以不能准确理解“道”,不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或无能力去理解它,实在是因为汉语中这个“道”字的意思,本身就是模糊的。另一种情况则是故意的模糊理解。你理解准确了,反倒没有意思,甚至根本就讲不通。李白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你真的理解为有三千丈的白发?
      总之,交流的目的是为了达成自己的愿望。因此,是否准确的表达或准确的理解并非必要。除非你的需求超越了直接行动所能实现的愿望。
      关于d:理解与行动是两回事,但在很多时候我们把二者当成一回事了。理解只是行动的前提,他告诉我们怎么行动、为什么行动,以及要达到的效果。我们要先理解表达者的意图,然后才能实现表达者的意图。这在时间上有一个先后的差别。再者,理解是大脑的活动,行动则是身体的活动。当别人说:请给我一杯水,我要先理解他在说什么。我要明白“请”的意思,还要明白“给、我、一、杯、水”等等词语的意思,所谓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就是说我能准确地在这些词语与现实世界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然后,根据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我采取行动,把一杯水递给了他。
      之所以要强调理解与行动是两个不同的环节,是因为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这两个环节是融合在一起的,是没有分开的。因为理解的隐蔽性和心理性,它被人们忽视了。人们认为不需要理解这一个环节,或者说,理解是一种必然的天生的短暂的环节,可以不考虑。于是人们在客观上观察到的事实是:一个人要我给他一杯水,我立即就给了他一杯水。这就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巴浦洛夫认为语言是一种刺激信号,人听到了这种信号,就会产生反应。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论。还有一种理论就是巫术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具有神奇魔力的东西,尤其是巫师说出来的语言更是如此:他们可以呼风唤雨。这是因为,语言本身就是实体,每一个词语就是它所指称的东西。说“风”这个词,它就是它所指称的“风”;说“来”这个词,它就是“来”这一动作。因此当巫师说“风来了”,那就是风真的来了。也就是说,在意识产生的初期很长一个历史阶段,语言具有实体性的性质。许多人类学家、宗教学家、语言学家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相反他们发明了种种奇怪的理论来解释神话、巫术和神灵。他们没有意识到“实体性”这一个早期意识活动的基本特征。正是因为语言具有实体性的特征,它不但没有分化理解与行动的环节,甚至也没有分化表达与行动的环节。因此,在早期意识活动中,表达就是行动,行动就是表达。


      IP属地:四川3楼2017-02-09 21:51
      回复
        3、互联网成为最好的表达平台
        表达既是人类的天性,在今天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就是这种天性充分展示的最好时代。这是因为,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时代有如此充分便利的条件让每个人自由的表达。我们已经走过了自言自语的时代,走过了广场演讲的时代,走过了电视演播的时代,走进了互联网表达的时代。我们看到,人类的表达史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自我表达、中心表达和全民表达阶段。
        自我表达是一种早期的原始的自由表达。人人都可以表达,但是表达的范围有限,听众有限。听众可能是自己的家人、亲人、邻里或部族成员。从数量上看,少则几人,多则数百人、几千人。在古希腊、古罗马的广场上,也有数万人的听众,不过这种情况不是经常的,且演讲者也不是自由的。自我表达的特点相对自由、表达者、表达的主题、表达的场所和听众都没有或少有限制。但是限于技术条件,在时间或空间上就受到更多的局限,只是人们常常忽略不计。
        中心表达则是指借助技术条件,使表达有一定的门槛,往往具有一个中心。在书籍大量出现以后,表达是以作者和书籍为中心的,莎士比亚的戏剧表达是以剧场和剧本为中心的;后来,借助电声技术,表达还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让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作为接受者。在广播电视出现以后,表达又是以广播台、电视台为中心的;杂志报刊出现以后,表达又是以编辑部为中心的。在中心表达阶段,一个重要的变化出现了:由于科学技术的作用,表达者与接受的距离增大了,以至于表达者不需要与接受者见面、互动。表达者把自己藏匿起来,躲在书籍的后面,躲在广播、电视、报章杂志的后面,他们不知道接受者的反应,一心一意的按照自己的思路表达。于是表达者对接受者的感受不再关心,他们高高在上,成为绝对的少数,而且越来越神秘,并成为专门的表达者。他们已经异化为接受者的对立面。而这个时期的接受者则成为绝对的多数。他们只能“收听、收看”别人的表达,成为读者、听众、观众。自己的表达权利被静悄悄的剥夺了!在这种情况下,表达者与接受者的地位开始倾斜:表达者处于主导地位,控制着舆论主题和话语权;而接受者处于从属的地位,只能被动接收表达者给予的东西。
        全民表达则是互联网时代的特征,是对中心表达的否定。在一定程度上,它仿佛让人类又回到自我表达的时代。因为,这也是一个人人表达的时代。
        a、论坛、博客、微博、微信 在全民表达时代,一开始,人们是通过论坛、博客来表达自己的心声的。但是论坛和博客还不太自由,还不是很随意。表达出来的心声无法自动传播。后来,正是为了顺应人们的表达欲望,出现了微博和微信。这种轻量型的互动模式给与了表达更多的自由。你可以随时随地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等形式来表达。就是说,互联网时代,表达再不受时空的局限了,也不受表达方式的局限了,甚至都不受表达能力的局限了。任何人,只要你有一部手机,不管你有没有文化,有没有学识,你都可以表达。
        b、传统媒体、新兴媒体、自媒体更值得关注的是,全民表达时代的表达载体的个性化、自由化趋势。就载体而言,传统的媒体正在逐渐萎缩,因为它是一个中心表达的方式,由某些特别选定的人在上面表达,而更多的圈子之外的人则无权表达。这样的媒体在互联网时代肯定是死路一条。新兴媒体中,微博、微信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任何人都可以借助微博、微信来表达。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自媒体的出现。什么是自媒体?就是借助互联网平台(主要是微博、微信,也包括博客),某些个人吸引了众多的粉丝,对这些粉丝而言,他的微博、微信、博客就成为一种媒体。这种媒体区别于需要官方同意、审批、备案的传统的官办媒体,所以,它叫自媒体。像有些博主,比如韩寒,粉丝多达数千万,他发一条微博,就有数千万人看到。这比中央电视台都厉害。所以,韩寒的表达就具有一种巨大的影响力。因为他的听众众多。但是这种现象并非互联网的主流,互联网的主流仍然是人人表达,充分表达。


        IP属地:四川8楼2017-02-10 22:08
        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2-13 00:31
          回复
            此帖还没有发完。我忘了此帖。说声对不起。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03-14 14: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