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都善维清
吧内职位:昌妃
用途:主位、推动角色进展的个人剧本、天数减免
剧本:
背景:
1、富察百年大族,在朝中势力根深蒂固。都善氏近年来势头越盛,但根基没有富察深。
2、庆妃进宫后势头正盛,不过一年一跃为妃,与昌妃比肩。庆妃与都善二妃自进宫起关系平平,各自为政,界限清晰。
3、乾历三年科举,都善出武状元、文榜眼,炙手可热。但都善就算有后辈优秀,也比不上富察两个一品大员。
4、两家虽无冲突,但后位空悬背景下,都善忌惮庆妃。
5、昌妃入宫后在皇帝面前刷够了脸,得皇帝喜爱。
【新增】6、已逝恭王岳都,母系富察氏。乾历三年四月,恭王革职禁足,逾月,暴毙于恭王府。
第一幕,昌妃忌惮庆妃和富察氏,想要试探皇帝心意。已逝定亲王忌日将近,皇帝召维清伴驾,提起兄嫂,维清故意说自己闺中曾和定亲王嫡福晋知交甚深,感慨富察氏女子风仪非寻常家族可比。继而联系到庆妃,说庆妃也是个有分寸识大体的人,处理永和宫时疫、照顾有孕的承嫔,都很妥当。(前情是庆妃主位剧本第三幕)皇帝听完不置可否,岔开了话题,嘱咐维清,太后寿辰将至,要多帮宜妃分担。(维清、皇帝)
第二幕,娴妃与庆妃有隙,维清授意昭时指控庆妃纵容治下宫人收那卡要,盘剥永和宫份例,以次充好,使不受宠的常在A因为炭火不足,质量不佳而久病数月不愈。庆妃御前喊冤,并拿出账册,道份例分发都记录在案,得以澄清。但皇帝却道,即便如此,A久病不曾好转,也是庆妃作为主妃照顾不周,让庆妃自省。(娴妃、庆妃、皇帝---可以起居注或者架空皇帝)
第三幕,维清与昭时在此事之后相见,揣测圣意,认为皇帝对此举对的是富察氏,不是庆妃。(维清、昭时)
第四幕,因中宫无主,太后主管宫中事,又有嘉、宜二妃协理。太后欲择一人协理年节事宜,宜妃举荐维清,道举贤不避亲,维清之前协助宜妃办太后寿宴可见能力;嘉贵妃则举荐庆妃(原因是之前不满宜妃XXXX,在她俩剧本里有体现,我记不太清了,然后也不想看都善一家做大),道庆妃身为永和宫主位,不偏不倚,诸事妥帖,太后思索后决定令二人共掌。(太后、宜妃、嘉妃)
第五幕,庆、昌二人接下担子,两人都很上心,生怕行差步错。但时常意见相左,隐有相争之势(维清刻意为之)。中秋节前,两人因由谁来主管花卉采买布置发生分歧,庆妃想让与富察家有关系的掌礼司太监A管,维清想让私下和宜妃交好的太监B负责,两人当着内务府宫人争执不下,维清佯作相争不过,最终妥协示弱。(这里是为了让人觉得都善争不过富察,或者说装可怜。)(昌妃、庆妃)
第六幕,次日皇帝往承乾宫,提起听闻二人相争之事,维清直言自己觉得B更合适,前两年A和B都接过这个差事,B做得更妥帖,但是庆妃一向眼光独到,既然庆妃说A好,自然有她的道理。然后抱着皇帝大腿撒了个娇装了个委屈,皇帝安慰+鼓励,表示我知道你受委屈了,富察家的手伸得太长了。(维清、皇帝)
隔日,皇帝赏赐昌、庆二妃珍品菊花。
第七幕,维清见状,想起皇帝说的话,认为皇帝虽然面上对庆妃好,但纵容自己就说明不希望富察一家坐大,因而继续时常跟庆妃对着干,推诿扯皮,但也没出过错,并且两只眼睛天天盯着庆妃等着庆妃出错,盯着庆妃往哪儿插人手,在哪儿培养势力。庆妃只觉手脚施展不开,向交好的后妃X(倚重的宫女X)抱怨/诉苦。X与都善姐妹无甚交情,听后劝庆妃不要给维清留面子,对庆妃道,容忍昌妃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庆妃,后妃X)
第八幕,重阳节前,庆、昌二人又一次因重阳节宫宴菜单产生分歧,庆妃认为应以应景新奇为好,昌妃认为应遵照旧例,应时令,稳妥为佳。庆妃忍无可忍,两人在向太后禀报宫宴准备事宜时,提出了这个分歧,太后觉得二人小题大做,小打小闹还闹到她面前,教导二人凡是商量着来,不要总是相争,事情能做好就做,做不好就换人了。(庆、昌、太后)
【增加】内务府广储司总管六库郎中刘兴出身满洲镶黄旗包衣,祖籍顺天府,是鉴元朝懿皇贵妃身边掌事姑姑的远房表弟。刘兴其人贪婪奸猾,又有势可依,多年掌管六库,私下捞得大利。
【增加】第九幕:昌妃知晓刘兴和富察氏的关系,着心腹太监陆行久暗中盯梢,得知刘兴家里豪宅良田娇妻美妾。(昌、陆行久)
【增加】第十幕,其后,昌妃安排手下人与刘兴爱赌钱还前一屁股债的干儿子刘顺相交,供其钱财,酒后趁其醉套得刘兴时常轻怠地位嫔妃,暗地敛财,庆妃对此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又套其话,知晓刘兴命其在茶库茶叶入库时,偷换库中茶叶,以次充好,并套得与人接头的信物。(架空)
【增加】第十一幕:昌妃顺水推舟,在筹备重阳宫宴的过程中,昌妃令人往内务府领重阳宫宴上所用器皿样品,又安排人偷换内务府所呈金、银、瓷器,至成色参差的次品。
【增加】第十二幕:昌妃将证据和重阳内务府锁呈器皿面呈皇帝,指控刘兴仗庆妃势牟利,庆妃纵容,刘兴在宫外置豪宅良田,金银无数,并时常孝敬庆妃。皇帝大怒,令杖毙刘兴,斥责庆妃,庆妃自辩并不知情,全然不知刘兴有此作为,平时刘兴送来的东西也当时份例之内,但刘兴这样肆无忌惮也是自己识人不清之过,愿自罚半年月俸。皇帝听后应允,命庆妃恪尽职守,协助昌妃将重阳宫宴办好,戴罪立功。
(昌、庆、皇帝----可架空起居注)
【修改】第十三幕,这一段时间,因为昌妃给庆妃捣乱,使得庆妃束手束脚,在宫中做事施展不开,又逐渐打压富察氏在宫中各司势力。皇帝乐见其成,两边安抚,认为昌妃懂自己的心意,且办事牢靠,年前令昌妃迁主位,并厚赏庆妃,意图令都善与富察继续互相牵制,打压富察在后宫中的势力,也不让都善肆无忌惮。(起居注)
立足点都写在最后一幕,剧本比较简单,演完以后大概富察和都善的大关系能明朗,主要靠的是对皇帝心思的揣摩和皇宠,依据是朝中家族关系。之后大概能方便后妃站队吧,宜妃招揽后妃入麾下的剧本已经出了,能衔接上。
【至于为什么昌妃敢这样换,是因为事情本来就不是空穴来风,刘兴确实有罪,确实以次充好,家财万贯。事情捅到皇帝面前恐怕皇帝见也不会想见他,剧本里我也写的是直接杖毙,没有他辩白的机会。而庆妃对此一无所知。。。】
修改了背景,增加了第八幕之后的剧情。
改动思路:我想了一下,写到第八幕,矛盾已经很明显了。我觉得从皇帝的角度看,是希望我牵制庆妃,盯着庆妃,压得她得不到更多的权力,而不是真的让庆妃怎么样。那么我其实已经在做了,而且宜妃和娴妃的剧情都是和庆妃对立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继续跟她明面刚比较稳妥,因为戏里我会考虑,我如果做了什么事陷害庆妃,如果被人发现,皇帝会不会觉得昌妃心机太深,不择手段?其次,我的陷害要从什么方面下手,小打小闹我觉得我已经一直在闹了,如果闹大了,皇帝肯定是不愿意看到有人伤及性命的。再次,如果是从庆妃办事不力上下手,我就不需要陷害了,因为我搞手段让她办事不力那是我在坏事啊,一旦被皇帝知道,会怎么想?会觉得昌妃不安分,在他的后宫里捣乱吧。我直接挑庆妃的毛病把事情掀到台面上应该就行了……而且昌妃腰杆再硬,也是忌惮富察的,那么对我掣肘的方面就太多了,我大哥在前朝也得忌惮富察家的老大人,我本身虽然在努力地放开手脚,但是也不能肆无忌惮。毕竟昌妃本身的人设就不是一个很冲动激进的人,所以这里我在一开始写得时候选择求稳,现在稍微加了一点。
吧内职位:昌妃
用途:主位、推动角色进展的个人剧本、天数减免
剧本:
背景:
1、富察百年大族,在朝中势力根深蒂固。都善氏近年来势头越盛,但根基没有富察深。
2、庆妃进宫后势头正盛,不过一年一跃为妃,与昌妃比肩。庆妃与都善二妃自进宫起关系平平,各自为政,界限清晰。
3、乾历三年科举,都善出武状元、文榜眼,炙手可热。但都善就算有后辈优秀,也比不上富察两个一品大员。
4、两家虽无冲突,但后位空悬背景下,都善忌惮庆妃。
5、昌妃入宫后在皇帝面前刷够了脸,得皇帝喜爱。
【新增】6、已逝恭王岳都,母系富察氏。乾历三年四月,恭王革职禁足,逾月,暴毙于恭王府。
第一幕,昌妃忌惮庆妃和富察氏,想要试探皇帝心意。已逝定亲王忌日将近,皇帝召维清伴驾,提起兄嫂,维清故意说自己闺中曾和定亲王嫡福晋知交甚深,感慨富察氏女子风仪非寻常家族可比。继而联系到庆妃,说庆妃也是个有分寸识大体的人,处理永和宫时疫、照顾有孕的承嫔,都很妥当。(前情是庆妃主位剧本第三幕)皇帝听完不置可否,岔开了话题,嘱咐维清,太后寿辰将至,要多帮宜妃分担。(维清、皇帝)
第二幕,娴妃与庆妃有隙,维清授意昭时指控庆妃纵容治下宫人收那卡要,盘剥永和宫份例,以次充好,使不受宠的常在A因为炭火不足,质量不佳而久病数月不愈。庆妃御前喊冤,并拿出账册,道份例分发都记录在案,得以澄清。但皇帝却道,即便如此,A久病不曾好转,也是庆妃作为主妃照顾不周,让庆妃自省。(娴妃、庆妃、皇帝---可以起居注或者架空皇帝)
第三幕,维清与昭时在此事之后相见,揣测圣意,认为皇帝对此举对的是富察氏,不是庆妃。(维清、昭时)
第四幕,因中宫无主,太后主管宫中事,又有嘉、宜二妃协理。太后欲择一人协理年节事宜,宜妃举荐维清,道举贤不避亲,维清之前协助宜妃办太后寿宴可见能力;嘉贵妃则举荐庆妃(原因是之前不满宜妃XXXX,在她俩剧本里有体现,我记不太清了,然后也不想看都善一家做大),道庆妃身为永和宫主位,不偏不倚,诸事妥帖,太后思索后决定令二人共掌。(太后、宜妃、嘉妃)
第五幕,庆、昌二人接下担子,两人都很上心,生怕行差步错。但时常意见相左,隐有相争之势(维清刻意为之)。中秋节前,两人因由谁来主管花卉采买布置发生分歧,庆妃想让与富察家有关系的掌礼司太监A管,维清想让私下和宜妃交好的太监B负责,两人当着内务府宫人争执不下,维清佯作相争不过,最终妥协示弱。(这里是为了让人觉得都善争不过富察,或者说装可怜。)(昌妃、庆妃)
第六幕,次日皇帝往承乾宫,提起听闻二人相争之事,维清直言自己觉得B更合适,前两年A和B都接过这个差事,B做得更妥帖,但是庆妃一向眼光独到,既然庆妃说A好,自然有她的道理。然后抱着皇帝大腿撒了个娇装了个委屈,皇帝安慰+鼓励,表示我知道你受委屈了,富察家的手伸得太长了。(维清、皇帝)
隔日,皇帝赏赐昌、庆二妃珍品菊花。
第七幕,维清见状,想起皇帝说的话,认为皇帝虽然面上对庆妃好,但纵容自己就说明不希望富察一家坐大,因而继续时常跟庆妃对着干,推诿扯皮,但也没出过错,并且两只眼睛天天盯着庆妃等着庆妃出错,盯着庆妃往哪儿插人手,在哪儿培养势力。庆妃只觉手脚施展不开,向交好的后妃X(倚重的宫女X)抱怨/诉苦。X与都善姐妹无甚交情,听后劝庆妃不要给维清留面子,对庆妃道,容忍昌妃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庆妃,后妃X)
第八幕,重阳节前,庆、昌二人又一次因重阳节宫宴菜单产生分歧,庆妃认为应以应景新奇为好,昌妃认为应遵照旧例,应时令,稳妥为佳。庆妃忍无可忍,两人在向太后禀报宫宴准备事宜时,提出了这个分歧,太后觉得二人小题大做,小打小闹还闹到她面前,教导二人凡是商量着来,不要总是相争,事情能做好就做,做不好就换人了。(庆、昌、太后)
【增加】内务府广储司总管六库郎中刘兴出身满洲镶黄旗包衣,祖籍顺天府,是鉴元朝懿皇贵妃身边掌事姑姑的远房表弟。刘兴其人贪婪奸猾,又有势可依,多年掌管六库,私下捞得大利。
【增加】第九幕:昌妃知晓刘兴和富察氏的关系,着心腹太监陆行久暗中盯梢,得知刘兴家里豪宅良田娇妻美妾。(昌、陆行久)
【增加】第十幕,其后,昌妃安排手下人与刘兴爱赌钱还前一屁股债的干儿子刘顺相交,供其钱财,酒后趁其醉套得刘兴时常轻怠地位嫔妃,暗地敛财,庆妃对此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又套其话,知晓刘兴命其在茶库茶叶入库时,偷换库中茶叶,以次充好,并套得与人接头的信物。(架空)
【增加】第十一幕:昌妃顺水推舟,在筹备重阳宫宴的过程中,昌妃令人往内务府领重阳宫宴上所用器皿样品,又安排人偷换内务府所呈金、银、瓷器,至成色参差的次品。
【增加】第十二幕:昌妃将证据和重阳内务府锁呈器皿面呈皇帝,指控刘兴仗庆妃势牟利,庆妃纵容,刘兴在宫外置豪宅良田,金银无数,并时常孝敬庆妃。皇帝大怒,令杖毙刘兴,斥责庆妃,庆妃自辩并不知情,全然不知刘兴有此作为,平时刘兴送来的东西也当时份例之内,但刘兴这样肆无忌惮也是自己识人不清之过,愿自罚半年月俸。皇帝听后应允,命庆妃恪尽职守,协助昌妃将重阳宫宴办好,戴罪立功。
(昌、庆、皇帝----可架空起居注)
【修改】第十三幕,这一段时间,因为昌妃给庆妃捣乱,使得庆妃束手束脚,在宫中做事施展不开,又逐渐打压富察氏在宫中各司势力。皇帝乐见其成,两边安抚,认为昌妃懂自己的心意,且办事牢靠,年前令昌妃迁主位,并厚赏庆妃,意图令都善与富察继续互相牵制,打压富察在后宫中的势力,也不让都善肆无忌惮。(起居注)
立足点都写在最后一幕,剧本比较简单,演完以后大概富察和都善的大关系能明朗,主要靠的是对皇帝心思的揣摩和皇宠,依据是朝中家族关系。之后大概能方便后妃站队吧,宜妃招揽后妃入麾下的剧本已经出了,能衔接上。
【至于为什么昌妃敢这样换,是因为事情本来就不是空穴来风,刘兴确实有罪,确实以次充好,家财万贯。事情捅到皇帝面前恐怕皇帝见也不会想见他,剧本里我也写的是直接杖毙,没有他辩白的机会。而庆妃对此一无所知。。。】
修改了背景,增加了第八幕之后的剧情。
改动思路:我想了一下,写到第八幕,矛盾已经很明显了。我觉得从皇帝的角度看,是希望我牵制庆妃,盯着庆妃,压得她得不到更多的权力,而不是真的让庆妃怎么样。那么我其实已经在做了,而且宜妃和娴妃的剧情都是和庆妃对立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继续跟她明面刚比较稳妥,因为戏里我会考虑,我如果做了什么事陷害庆妃,如果被人发现,皇帝会不会觉得昌妃心机太深,不择手段?其次,我的陷害要从什么方面下手,小打小闹我觉得我已经一直在闹了,如果闹大了,皇帝肯定是不愿意看到有人伤及性命的。再次,如果是从庆妃办事不力上下手,我就不需要陷害了,因为我搞手段让她办事不力那是我在坏事啊,一旦被皇帝知道,会怎么想?会觉得昌妃不安分,在他的后宫里捣乱吧。我直接挑庆妃的毛病把事情掀到台面上应该就行了……而且昌妃腰杆再硬,也是忌惮富察的,那么对我掣肘的方面就太多了,我大哥在前朝也得忌惮富察家的老大人,我本身虽然在努力地放开手脚,但是也不能肆无忌惮。毕竟昌妃本身的人设就不是一个很冲动激进的人,所以这里我在一开始写得时候选择求稳,现在稍微加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