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阳杂俎吧 关注:1,052贴子:1,022
  • 2回复贴,共1

《注译》指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段书一直没有完整的白话翻译,吧友勤力于此,成前人所无之功,是很可贵的。我粗略地读了个开头,发现问题实在不少。姑揣愚仄,聊为山石耳。
一、序。
1酉阳。
注以为代指知识文化。从整个序言来看,段氏并不以知识文化来看待书中内容。是书所录,经史不载,诸子未书,所以名酉阳者,盖取义《杂俎》之所录,犹石穴之藏逸(佚)也。
2.南箕之兴。
一车之言、南箕之兴,並为宾语前置,无非是说:《易》言一车,《诗》兴南箕。“诗人南箕之兴”即是说诗人以南箕起兴,直译的话是个意动句。
是知此兴为《诗》六义之一,即比兴之兴。注语前用其本义“兴起”,后引朱熹语释比兴之兴。前用本义,后却依引申义作释,不合训诂原则,令读者不知当取哪个义项。
《诗》兴南箕者凡二,皆兴中带比,以为讽喻也。巷伯以其侈口刺谗人,大东以其大而无当刺周室,此所以段序以为“近乎戏也”。注语宜作说明,并体现在译文中。
3.固服缝掖者肆笔之余,及怪及戏,无侵于儒。
肆训恣纵,不误,然译文处理不妥。肆笔之肆,但言在儒学框架内,故下云“之余”。译文误将肆延及怪、戏,只好挩去“之余”不译,就成了“固服缝掖者肆笔及怪及戏,无侵于儒。”殊非作者本意。这句大意应该是:所以儒者在纵笔于经籍之余,涉及怪诞戏谑之事,是不伤儒道的。
4.无若诗书之味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也。炙鸮羞鳖,岂容下箸乎?
上句以大羹、折俎、醯醢作譬,三者皆可入祭。所不同者,大羹为调和之至者,故比于《诗》《书》这类经典;折俎是尚需调味的食材,故比于史书;醯醢是佐味之物,虽非正食,却不可缺少,故比于诸子书。
下句炙、羞作动词,以鸮为炙,以鳖为羞。鸮鳖虽可食用,但不能入祭,故序为下品,乃有反问“岂容下箸乎?”作者用“炙鸮羞鳖”譬喻己书,不比得经史子,极言其内容乃世之所轻者。
5.固役而不耻者,抑志怪小说之书也。
固,此固不同前文之固,不读为故,乃固执之意,作为副词修饰动词“役”。抑,语气词,表推测。
“固役而不耻者”,正谓前句“炙鸮羞鳖”而言:固执地干着“炙鸮羞鳖”这种事还不觉羞耻的,大概就是从事志怪小说的写作吧。
6.学落词曼。
落的本义是木叶向下坠落,引申为普通意义的下落,再引申为在…之下,此条当取后者。不宜训为止,实际上译文自身都没理解为停止。
曼,美也。不必数义並注,更生疑惑。
学落词曼,相当于说:遣词用字的学问在人之下。译文遣误作谴。
7.不以此间录味也。
注云刻木声,失之甚,录録非一字也。录释为记录或收藏皆可通。味,是针对前文以食物作比而言的,同时也是点题。意译的话就是:不认为这书里面装了什么好东西。


IP属地:重庆1楼2017-02-22 19:29回复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3-02 14:34
    回复
      谢谢楼主青眼。’学落词曼‘的落’解释确显粗糙。应为“我(段成式)的学识达不到遣词用字优美,”


      4楼2017-03-16 14: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