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联力量吧 关注:309贴子:678

历史与革命 代绪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历史与革命——对一种哲学史上似是而非的理论体系的批判
代绪论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探讨 修改稿
乌克兰局势吧原本是一个网络左派的联合阵营,其直接的任务在于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支持东乌克兰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声援东乌克兰人民的行动;根本任务在于团结网络左派甚至是其他有独立思考的群众,以完成网络舆论斗争的任务。这在我的《乌克兰局势吧及其吧务任务》中已经是说得很清楚了。但是,由于领导层缺乏统一科学的指导思想,在这个基础之上大搞派别划分与斗争,以至于“凡是有帮特色说一句好话的都要驱逐”,为了反特色,结果连最基本的原理都丢了。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可悲的情况:为了反特色,把马克思也反了。他们嘴上说着自己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事实上他们混乱的思想完全体现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无知。他们中的不少人在理论水平上都十分低下,却依然装作自己十分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样子,由于逢官必反的立场,他们在理论方面也是与官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决裂的,这样,他们一方面可以大张旗鼓地说要打破教条主义,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边又自觉不自觉地为扭曲的,反动的,非科学的伪马克思主义偷偷修了条道。他们的吧务中有一个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吧的吧主,其实自己也不怎么懂西方马克思主义,否则他自己就不会如此坚定地拥护列宁主义与毛泽东思想,因为西马的理论跟这两种体系是相冲突的,甚至是根本对立的,这就很矛盾了,但确是现实。为什么?就因为自己理论上的缺失与偏见,导致”为了反特色,背叛了马克思主义”,公然与西马派联合起来。另外,乌克兰局势吧还特别推崇一个叫“阿披耶”的民科派,由于涉及的问题比较基本,因此本作首先拿他开刀,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位”大师”是怎么扭曲马克思主义和忽悠其他马克思主义初学者的。
阿披耶同志认为,市场经济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因为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有很多不稳定因素存在,人无法完全把握;计划经济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因为它的分配是由人的意志来完成的。
这是十分错误的看法。首先,客观唯心主义或主观唯心主义是属于哲学的阵营划分问题,是属于哲学的基本问题,也就是何为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看来,唯物主义是认为物质是本原,而意识是派生的东西的哲学阵营;而唯心主义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是意识所创造,外化的哲学阵营。唯物主义由于其中的历史条件,或者看待物质的方法不同,可分为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由于对精神如何作为本原的认识不同,因而分为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把从人的意识中外化出来的客观精神及意识理解为一种凌驾于世界之上的神秘力量,也可以分为唯神论、唯理论等,有人说这些东西并非意识,而是一种所谓的客观存在,这种看法要么是折衷主义思维,用自己圣母般的心灵给予客观唯心主义可怜的同情,要么就是他自己本身就是彻底的客观唯心主义者,两种看法道不能看透客观唯心主义的本质,都无法得出正确,科学的结论,因为,在辩证唯物主义者看来:唯心主义不是单纯以纯头脑的东西夸大为本源,而是把客观世界螺旋状发展着的真理割裂成片段,把认识上片面的东西例如规律,时空,矛盾这些东西夸大为本源,这才是唯心主义的根源,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排斥辩证法,以至于在看待世界的方法上采取了形而上学的态度,因此这种哲学思维无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因为他们否认客观存在的矛盾。这种唯物主义同时因形而上学地处理物质与意识间的关系,也使得他们在历史观上成为了唯心主义者,成了“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总之不以现代科学为基础,不以目前人类全部的实践认知的结果为基础,否认矛盾的存在,排斥尽可能的全面,不从现实规律出发并反映当代人类利益与社会前进方向的哲学,都无一幸免地带有主观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这么一个哲学概念,它是对世界存在着的一切具体事物的本质的概括,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不依赖人的意志,并且为人的意志所反映的,运动是物质的属性,而时间与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现代科学表明,我们所认识的物质界限日益消失,物质是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体。而西马们则提出反对意见,他们认为把物质当作客观实在是有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嫌疑,物质应该是某种具体的东西,具体的概念。然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实在的东西只能是物质,物质就是本源,就是第一性的东西,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什么也没有。西马认为提到客观实在就必然与绝对精神扯上联系,无疑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本源问题上,在客观实在的概念上为唯心主义留下一席之地,因为他们认为绝对精神也可以是客观实在,这就是对唯物主义最大的背叛。事实上他们跟以往的旧哲学一样,都是在寻找一种绝对的东西作为自己的开始与结束,而不是把哲学看作一种指导方法,这就是他们对辩证法最大的背叛。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人道否认恩格斯对哲学本源问题的划分方法,以至于现在的哲学为了宣布对唯物与唯心的调和,都滚回到康德的时代去了。而黑格尔的信徒们不承认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的合理继承与批判发展,使得黑格尔主义继续在本时代无力地嘶叫着,这就是现代哲学舞台上可笑的一幕。如此看来,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并不存在这一问题范畴之内,因为它们是一种经济模式,是而且至少在历史上是客观存在的,构成这种经济模式的正是人类社会中的物质活动,因而它们本质上也是物质的。阿披耶同志把哲学中何为本原的问题与经济模式的划分混淆,是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因为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这个问题只有谈论哲学的本源问题上才有意义,不然就会出乱子。然而阿披耶并不明白这一点,他依然继续混淆着属于意识形态的哲学和属于经济体系的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2-23 14:44回复
    让我们继续看看他为什么会得出这个可笑的结论的。阿披耶同志指出,人在社会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因而选择某种社会制度、经济模式,全凭人的意志去选择,客观环境是外在的,没有决定性作用。然而自称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的阿披耶先生并不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恰恰是与他相反的,我们认为,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人是通过感官器官(眼耳口鼻等)使客观世界在我们人脑中反映出来的,哪怕是不全面的,扭曲的反映。而世界本质上就是物质的,因此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亦能反作用于物质,两者之间的联系不可割裂。张三自杀的确是张三自杀,或许他患有抑郁症还是什么的,但是决定着他去死亡的根本原因还是应该从张三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去寻找,以及他自身的身体原因等,这些都是物质的东西。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所形成的(当然这里指全体人类,不是单个某人),人脑是意识的载体,社会实践是意识的来源(劳动,生活,学习等物质性活动)。虽然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意识也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一句话,意识是能动的,是能够对物质世界起到反作用的。意识的反作用也必须转化为物质力量才能得以体现,而意识本身也需以物质作为载体,联系起两者的正是人的实践,是实践让人对世界有了认识与把握,也是实践,把人类对世界在头脑中的改造变成现实。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第一性的原则,阿披耶先生矢口否认,认为我是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至于他的具体做法,我们待会再谈。意识来源于人类的实践,实践是沟通物质世界与意识世界的桥梁,是意识的唯一源泉,唯一的检验标准,目的与归宿,认识世界就是为了改造世界,这原理本身也是通过人类上千万年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真理,也是通过实践才认识的,因此阿披耶妄图用理论与实践的同等来否定这原理,也是十分不可行的。理论也是源于客观物质世界,但并不能说理论能时刻紧随物质的运动而同步更新,必须经过实践这一桥梁,这一中介来推陈出新,来验证真理。因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也是长时间才能体现出来,就如新中国成立至今封建思想残余仍未被彻底消灭,这是一个漫长的斗争过程。实践从头到尾都贯穿着唯物辩证法的原则。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这是本源问题,实践无论如何也归属于人的物质活动而不是发呆空想。而辩证逻辑向我们揭示了事物对立两面(矛盾)具有同一性,不仅双方相互排斥,而且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因此与物质对立的意识必然也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具体体现在意识对物质及其规律的认识,以及意识内容可转化为物质,构成辩证关系。这种辩证关系就体现在人的实践之中。实践既是意识与物质联系的前提,也是意识与物质联系结果,这符合辩证法的原则。可见,不是实践创造了辩证关系,而是物质所固有的辩证关系决定了实践的存在。“不是这样的!”阿披耶的追随者们喊道,“人对客观的认识始终不是正确的认识,他所认识的客观情况只是他的主观内容,你以为人家是上帝啊?”这种思想怎么听着有点耳熟?对,正是康德的不可知论,同时也带有叔本华的色彩。他们认为人类所认识的内容仅仅是自己的意志的内容,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本质与规律是不可知的,人类仅仅认识事物的外观,叔本华更加直接地说世界就是意志和表象。看吧!“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们不敢承认自己对唯物主义的背叛,屁颠屁颠地跑去抱康德叔本华的大腿了!多么可怜与可悲!对此,我只能引用列宁的话:“你们把世界的全部丰富性都包括在外观里面,而你们又否认外观的客观性!”(《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55卷P108)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是可知的,只需知道,人类可以通过实践创造出自然所不能创造的东西,可以把头脑的东西变为现实,我们就可以知道,我们的思维是可以正确地认识世界的。当然,这种认识不是单靠个人就能完成的,因为个人认识是有限的;但是另一方面,全人类的认识与实践又是无限的,这两个方面的矛盾正是通过人类无穷的前进中解决的而个人认识虽然有限,但也可以基于实践,尽可能的做到全面的认识,从而有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因而世界是可知的,人类能够认识和把握世界并非什么神话。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绝对的真理是由各种相对真理构成的,而各种相对真理是对世界正确的认识,同时是有条件性、历史性和具体性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2-23 14:49
    回复
      阿披耶极力否认“存在即合理”,然而他并不知道恩格斯赞同黑格尔这句至理名言,同时恩格斯还为这句话补充上了一句“合理即灭亡。”这两句话表明了:任何事物都因符合了一定的客观规律而成为必然的事物而存在,同时也正因它的存在是符合客观的规律,因此它必然走向灭亡,因为唯物辩证法认为:“ 在发展过程中,以前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如果旧的东西足够理智,不加抵抗即行死亡,那就和平地代替;如果旧的东西抗拒这种必然性,那就通过暴力来代替。 这样一来,黑格尔的这个命题,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成为不合理的,就是说, 注定是不合理性的,一开始就包含着不合理性 ;凡在人们头脑中是合乎理性的,都注定要成为现实的,不管它同现存的、表面的现实多么矛盾。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的一切规则,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这个命题,就变为另一个命题: 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三版第四卷P222)物质是运动发展变化着的,但绝对的运动中也有相对的静止,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对事物存在的肯定的理解上包含着否定的理解,如此可贵的辩证法思维马克思恩格斯等人不止一次地强调过,现在却被阿披耶他们彻底无视掉了,只剩下空洞的“马克思主义逻辑学”。
      那么,唯物辩证法是什么呢?列宁说得好:“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矛盾着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55卷P305)也就是说,辩证法是关于矛盾的认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地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从而延伸出运动与静止,联系与孤立,全面与片面的观点对立。恩格斯认为“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物质是运动的,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可想象的,物质的运动必然形成其运动的规律,而主要的规律有:量变与质变,两极的相互对立相互渗透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以及否定的否定-----螺旋发展,辩证否定。然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从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继承过来的,而黑格尔认为一切的辩证运动辩证关系都是客观精神所支配的,因此必须批判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性,把其中合理的东西---即辩证法解放出来,因此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版第二版跋中写道:“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因此,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而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的集合体,矛盾是物质固有的东西,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矛盾的存在本身就是依靠物质的运动发展体现出来的,辩证法不是绝对精神的杰作,相反,辩证法只是事物变化与发展,生成与灭亡这一过程在头脑中的反映而已,是“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在辩证法的知识还没有完整地提出来时,人们就已经辩证地思考问题了。既然唯物辩证法承认是物质的第一性,那么唯物辩证法本质上就是革命的,批判的,不崇拜任何东西的。唯物辩证法要求自身时刻关注自然科学的发展,并要求用自然科学的发展来验证和发展自己,“自然界是检验辩证法的试金石!”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把辩证法的革命的一方面解救出来,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解释辩证法,“不需要任何凌驾于其他科学之上的哲学”,从而使辩证法成为了科学,成为了一种方法,而不是万能的公式与教条,辩证法的认识论教育我们“应当历史地观察自己的对象,研究并概括认识的起源和发展,从不知到知的转化。”(《列宁选集》中文版第三版第二卷P422)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2-23 14:49
      回复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发展变化着的,其中包括不显著的量变以及显著的,飞跃的质变,而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也只有量变到一定程度才引发质的飞跃,而质变又为量变提供新的平台,量变质变间无限的转化,从而实现事物的螺旋式发展---在更高的基础上重复(否定之否定)。而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内因,这种内因正是事物内部的矛盾,而矛盾是普遍存在于世界的一切事物中的,外因只是为这种矛盾的斗争,同一提供了条件而已,总有人否认内因论,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源在于外因,然而他们并不知道,“即使是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也要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一卷P302)他们也不知道,内因之所以是外因的根源,就是因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当然不是两物之间的具体联系),正是每种事物的“一切方面(而且历史在不断地揭示出新的方面)相互依存,极其密切而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形成统一的、有规律的世界运动过程”(《列宁选集》中文第三版第二卷P423),因此每种事物的矛盾才能相互起作用,从而形成普遍的联系。而正如上面指出,事物的运动与发展是绝对的一样,矛盾双方的斗争,相互对立相互排斥也是绝对的,双方的同一也只有一定条件下才保持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而事物总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矛盾在不同的具体领域中也各自有各自的特殊性,但事物间同时也有着相同的一面,个别中包含着一般,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相对下面包含着绝对的东西,个别与一般相连存在,一般必须依靠个别的存在而存在,同时两者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具有同一性,具体表现在当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正如静止是相对的一样,矛盾的同一性也是相对的,而矛盾的斗争性则是绝对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状态,也正是矛盾双方的不断的斗争,使得矛盾双方或相互妥协处于同一,或一方面消灭另一方面,从而旧的矛盾得到解决,新的矛盾在更高的基础上形成,使事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正是事物的发展是在过往的矛盾的斗争与解决的过程上发生的,因而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各个环节是紧密相连的,因此我们必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维,应从事物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找出真理。斗争性与同一性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于是我们看待事物不仅有着必然灭亡的观点,也有着暂时存在的观点,这是否认“存在即合理”的阿披耶所不懂得的,批判一定的事物存在决不可全凭表面的、片面的谩骂与猜测,还应从事物发展过程本身找出其存在的必然性。唯物辩证法认为,偶然的事物中包含着必然的东西,必然的东西由各种偶然的事物相互发生联系而成,而人类是可以通过实践正确认识与把握必然性,并为我所用,所以,宿命论什么的滚开吧!
        辩证法的阐述方法,就是从最简单最常见的任何一个问题开始,例如说,我是人,飞飞是狗,宝马是车等等,在这里,就有了辩证法:个别即一般。一般是依赖个别而存在的,我们所认识的一般都是先从认识个别开始的,世界上没有一般的东西,而是从个别存在着的事物中,通过抽掉它们各自的特殊性,还原它们的共同的一面,还原他们的本质,从而通过个别认识到一般。一般大概地包含一切个别事物,而个别事物是不可能完全地包含在一般之中。一般与个别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例如,在亚洲的概念中,中国是个别的存在,而对于广东省和台湾省来说,中国则是处于一般的地位。在相对的东西中包含着绝对的东西。一切简单的单位都包含着一切辩证法的萌芽,而辩证法的任务则在于“揭明个别向一般的转变,偶然向必然的转变,对立面的过渡、转化、相互联系。”(《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55卷P308)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2-23 14:50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2-23 14:53
          回复
            以往的旧哲学一碰到对历史问题分析时,都是把历史看作是各种偶然事件的集合,而研究历史的出发点则是从人物的动机特别是伟大人物的动机出发,似乎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一种无序的、混乱的、似乎是单纯依靠人的意志或动机进行的,一句话,否定复杂的历史进程背后的必然性。在马克思之前的旧哲学中,也只有黑格尔第一次系统地全面地明确地否定了这种旧有的历史观,他在《小逻辑》中说道:“任性只要包含有矛盾,则它的内容与形式就是彼此对立的。任性的内容是外界给予的,并不是基于意志本身,而是被意识到以外在环境为根据的……同样的外在环境,即那引起意志作任性的决定的环境,也必须认作是使意志所以恰好作出这样决定而不作那样决定的原因。”(《小逻辑》贺麟全集版P281)历史中实践着的人的意志本身不是全凭空想出来的,而是由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而人的动机与结果也绝非完全一致,因此黑格尔要求不能单单从研究伟大人物的目的出发来研究历史,否则就抹煞并歪曲了对于他们的真实认识,而应当从他们实践的结果找出支配他们动机形成的背后规律。而面对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黑格尔说道:“必然的过程开始于彼此不相干、不相联的孤立散漫的实际存在。”人类历史也是如此,各种偶然事件上演、碰撞、冲突、结束的背后有一种必然的规律在起支配作用,但这种规律是什么呢?黑格尔并没有出色地回答这个问题,他不是从人的社会生活本身去寻找出这个历史必然性,历史的内在联系,而是认为是绝对理念在发挥作用,必然性是从外部强加与人类社会之上的。
            这个任务由马克思恩格斯二人出色地完成了,他们两人认为,历史绝非是无序的、全凭人的理想而发展的,科学的历史哲学,应当要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起作用的一般规律,从各种偶然事件中挖掘出必然。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过程是无意识的,盲目的为自己开辟道路,而各种无意识的动力彼此发生作用,在相互作用中形成了一般规律;而人类社会则不同,虽然说人类社会是从自然界中演变而来,并以自然界为基础,社会领域中的一切活动都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人所进行的,在历史中的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主体自觉的意图、有主体预期的目的,一句话,人类社会是有自觉性的。但无论如何都不可以否定,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的,似乎从目的出发的一切实践都具有偶然性,然而,事实证明,各种目的在大量的场合中都是互相干扰、互相冲突的,在各种目的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一种历史合力,这种合力是不容易看见的,这样就造成了在社会领域中的无意识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因此,尽管看似偶然的历史,事实上是受到必然的历史规律所支配的,问题在于发现这些规律。而决定着历史合力、历史前进的方向,决定着人们的目的,决定着实践的结果是否符合目的的规律究竟是什么?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以及建立于这一矛盾之上的阶级斗争,而阶级斗争则是阶级社会历史前进的主要的直接的动力。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2-23 14:54
            回复
              这与阿披耶认为改革开放完全是邓小平及其他领导人的错误领导所为的英雄史观不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与其说是英雄创造了历史,倒不如说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而英雄人物自己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英雄人物的思维、动机等不是个人的空想所决定,恰恰相反,是社会实践说决定的。人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承担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每个人的思维、行动必然与社会发生关系,其目的与实践的结果最终还是由社会发展的规律所决定,就拿美国大选来说,美国人民普遍存在一种幻想,就是以为换一个总统就可以改变整个政局,然而历史并非英雄人物所创,反而是千千万万的人民所创,无论是谁当总统,只要他不是傻子,只要他还是维护现有的社会体制出发,那么无论他之前承诺过什么,说过什么,他一接手权力,面对着政治现实,他所做的必然不会与上一任总统有多大不同,而在资本主义民主制下,私有制占统治地位,广大无产阶级处于被剥削的地位当中,人民所参与的民主只不过是在选剥削方案A或B。假如英雄人物的思想能够符合历史前进的规律,能够顺应先进阶级的根本利益,那么英雄人物就能够在历史中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虽然说不是最终决定作用;然而,一旦其违背历史前进的规律,与先进阶级为敌,那么等待他们的将是历史无情的审判,这在以前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也许是隐蔽的·、难以发现的,但在如今阶级斗争已经简单化的现代社会中是越发明显了。
              而历史过程中具有最终决定作用的依旧是人的经济生活,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现代历史已经表明,在阶级社会中即私有制社会中,一切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尽管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都必然具有政治的形式,阶级斗争就是政治斗争,但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经济解放所进行的,在上层建筑即国家、政治、宗教、哲学、文化等,经济关系、经济生活始终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此可以说,阶级社会的历史本身就是阶级斗争史,有些领域例如语言学等即使很难看出有阶级斗争的成分存在,其产生的原因即作用必然多多少少与阶级斗争有关,因为社会的最终决定作用在于经济。而上层建筑本身,也有着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适者昌、逆者亡。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2-23 14:55
              收起回复
                最后,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的论述,我们回归到最初的问题,那就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区别。
                阿披耶满怀信心地指出市场本身是无意识的,人的主观作用一直在支配着市场,市场经济是一种主义,是人决定了市场;计划经济仅仅是领导意志去支配。于是他便得出市场经济是客观唯心主义,计划经济是主观唯心主义。多么明智的答案啊!我请问阿披耶,你从头到尾都在强调人的主观作用,但划分这两种经济模式却无厘头地把它们划分为客观或主观唯心主义!阿披耶,胡扯也要有个度!(列宁当年指责经验批判主义者也是用了类似的话,见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稍学过点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都能看出你犯了一个很低级很致命的错误,正如我在前面指出,划分客观或主观唯心主义在于对意识、精神的认识,夸大主观意识的为主观唯心主义,夸大异化(外化)了的意识(即所谓“客观精神”,但绝不是阿披耶理解那种集体主观)为客观唯心主义,而你从头到尾都说两种经济模式是人的主观意志在起决定作用,很明显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而你本身把哲学的阵营划分硬套至经济模式的划分之上本身就是大错特错的!或许他是把集体的主观意志归结为客观意志,虽说集体主观意志一直与主观唯心主义相矛盾,使主观意志有转化至客观唯心主义的可能,但集体主观意识与所谓客观精神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反而是客观唯心主义一直以神、理等这些人的意识的异化产物来抑制人的主观意志的地位,是人的意识的自我外化与自我否定。相反,马克思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则承认,物质决定意识,但意识也能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反作用与物质,人对于客观世界不是无动于衷的,客观规律是可知的,人也能够把握规律并加以利用,改造世界,虽然由于物质是不断运动的以至于建立在运动之上的客观规律也是一直改变的,人的认识能力似乎也是受历史条件所限制,然而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全体人类的认识却是无限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是统一的,人的认识也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因此人是能够认识客观规律,认识真理,并加以运用的。所谓集体主观事实上也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从而形成了一种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是“合力”,这种合力由脱离了原有的主观形式,变成了一种自然的规律。阿披耶却割裂了两者的联系,玩起了二元论的把戏。两种经济的划分决不是这样的!首先经济模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程度决定的,尽管似乎是人的主观意识在发挥作用,这也充其量只能说明人是社会的主体,而人本身也是物质的,其意识也需转化为物质力量才能够改造世界,而人的社会意识也是一定的社会在人脑中一定的反映,是物质,是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人的主观在其中充当影响作用,但归根到底还是客观物质为本原,因此,经济模式的划分绝不能靠人的意识里面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不同来划分,而是构成该经济模式并起决定性作用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2-23 14:56
                回复
                  市场经济是基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化生产之上的,其中最基本最简单的表现为商品生产。商品是这样一种物品,它是用于交换的产品,其中包含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是由物的质所决定的,而交换价值则由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如果对着有疑问的话,具体请看看《资本论》,这是很容易理解的问题,在此我就不做多余的解释),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以后就称为“价值”)能否实现(不是生产!)的必要前提。商品交换使不同使用价值之间能平等地交换,而交换价值则是交换的尺度,钻石无比闪耀,大米十分普通,然而假定生产十吨的大米与生产一克拉钻石的劳动时间是一样的,且交换双方均对对方的产品有需要,于是产品变成商品,发生W钻—W米的交换,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货币即一般等价物出现,则变成W—G—W的交换(W为商品,G为货币),货币量是有限的,但其可以交换的商品却是无限的,因此人们对于货币的追求便热情高涨,商品交换发展成了为卖而买,也就是G—W—G’这样的交换,无数的商品交换因为货币的存在而联系起来。商品生产并不是市场经济独有的特征,它在封建社会甚至更久之前就已经存在,但它却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发动机般的角色,而在市场经济下的商品生产,是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基于资本主义私有制雇佣劳动之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为一部分人所拥有,他们是资产阶级;而丧失了生产资料的人,他们仅能出卖自己的劳动来维生,他们是无产阶级;而小资产阶级、中间阶层之类的只不过是浮动于两者之间的集体,而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也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如何让一部分人拥有而另一部分人丧失从而产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发展史,马克思对资本的原始积累评论道:“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具体的历史还请看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表明,小生产者及一切中间阶层手中为数不多的资本终将为资产阶级所吞并,少数人因偶然机会而上升至资产阶级,从未有过真正独立出来的中间阶层。由于无产阶级丧失了生产资料,因此资产阶级便有了对无产阶级超出维持自身生计的那部分劳动价值的无偿占有的权力。乍一看好像商品价格的提价似乎是资本家个人的意识,但是由于竞争,总能够迫使资本家把价格定在价值的大约值,提价的源泉也不是资本家个人的意愿,拿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原本一匹布卖1元,然后老板提价卖两元,那么对卖者来说是多赚一元,而对买家来说是亏了一元,这样一平衡下来,双方的财富都没多没少,就是把钱从一个人的口袋放到另一个人的口袋而已,然而大量还是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交易决不是仅靠欺诈来运作的,而且商品价值额也每天在不断上升,那么利润的源泉是什么呢?不错!就是劳动!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资本家必须靠剥削工人的劳动才能获得利润。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2-23 14:56
                  回复
                    整个资本主义的商品的生产、交换总过程便成了G—W…P…W’—G’,…P…为生产过程,W’,G’分别为增值后的商品价值和货币金额,G—W便是购入资本的交换过程,W中包括生产资料的价值(不变资本)和劳动力价值(可变资本,即维持工人继续生存和发展的价值量),而W’—G’便是商品卖出的交换过程,W’或G’中所包含有源资本W或G的价值以及新增的m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剩余价值m便是工人所创造的价值与维持自身生存的价值间的、为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差额,剩余价值分为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靠延长工人剩余劳动时间所获得的(生产自己生存所需的那部分价值的劳动时间称为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靠提高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降低工人生活资料的价值从而降低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在一天劳动中的比重来获得的。工人制造了机器,却成为资本家奴役工人自己的工具,压迫工人自己的武器,并成为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手段,从而使工人阶级更好地受资本家所支配。经济上的依附关系加强,以至于在政治上与文化上工人阶级始终得不到一定的地位。当然,由于工人阶级斗争与资产阶级为缓解阶级矛盾所做的妥协,m有时候会被资本家把一部分归还给工人阶级,但由于生产力的反展,劳动生产率加大,则单个商品的价值减少,工人的维持生活的生活资料价值也会下降,工资必然会下降。但似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不是这样。其实事情很简单,工人的生活需求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上升,因此工资也会提高,再加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矛盾严重与20年代工人运动的高潮迫使资本家向工人作出让步,工资也会上升。(不过随着苏联解体与工人运动的低潮,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工人的让步也日渐减少,2008年后尤其明显。)然而,举例说,你的工资由1000元/月上涨为2000元/月,但你的老板由月赚90000升至月赚200000万,这一相比起来,工人工资绝对量上升,但依然相对降低,贫富差距丝毫没有减少,反而一直加大,而供求失衡也愈演愈烈了。一方面是财富的积累,一方面是贫穷与落后,野蛮与无知的积累,这本是已经是资本主义在破坏自己的国内市场。从这点上也不奇怪为什么资本家急需落后国家的廉价劳动力了,一方面为了减少成本与本国环境压力,另一方面为了把资本主义的矛盾扩散到世界以缓解国内矛盾,不过这种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生产无法调和的矛盾只会把矛盾扩大,并一步步埋下更大的祸根。资本主义自身无法解决自身固有的矛盾,以至于危机成为周期性的东西,这种经济上的“恶性循环”反映在政治与文化之中,因此,叔本华等人的哲学的秘密源泉就在于此。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2-23 14:56
                    回复
                      资本主义的交换关系是市场,是世界市场,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与自发性,总与人们的真正需求发生矛盾,因此便引起供需失衡,同时,工人阶级财产的比重日渐减少,资产阶级财产比重日渐增大,也加剧了供需失衡。马克思曾指出,商品的价值的实现过程,是一次惊险的跳跃,一旦失败,则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它的所有者。(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市场是流通过程本身即资本主义交换方式的总表现,在这个领域中发生W’—G—W,商品所有者(卖者)与货币所有者(买者)共同表现为该市场的主体,其中W—G和G—W是独立地并列地和相继地出现,各个市场也是孤立出现的,许多市场彼此并列,互相分离,是孤立的,这不仅与这个商品资本有关,而且与不同种类的商品资本有关。(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价格机制是调节资本主义生产的机制,供求机制是核心地位,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市场与这样的机制,导致价格信号经常出现偏差,这也加剧了资本主义生产因受到错误的引导而盲目生产,导致供需失衡。这些都是市场经济必然的客观规律,虽然是人是主体但是依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决定的,但是由于价格是市场经济中的商品的价值尺度,它是由价值所决定的并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供求关系是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绝不能因此说明价格是由价值与供求关系同时决定的,价格是一元的,只能由价值所决定,因为价格波动长期观察下来也是围绕价值的,价值对价格的决定表现在它对价格的长期决定,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普通的自行车即使再怎么供不应求,也不会比一辆普通的汽车贵,为什么两者都供求均衡时自行车也不比汽车贵,而其他因素并不能做到这一点。(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供求关系表面上似乎是人的主观所决定的,但事实上来自于人的实践活动,来自于物质世界所引起人类对物质世界的需求罢了,可惜阿披耶根本不懂得这一点,认为供求关系是人的主观凭空产生出来的,因此他认为经济模式属于人的主观产物也就不足为奇了。
                      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金融体系,垄断经济之类的在此就不做详细说明了。只需说明,这些新因素的出现不仅是对旧有经济的积极扬弃,不断出现潜在的炸毁资本主义社会的炸弹,而且也为新社会的出现提供了必要条件,关于这些大家可以从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和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深入研究。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2-23 14:57
                      回复
                        对于计划经济,阿披耶则把它归结为长官意志所决定的,因而把计划经济打成主观唯心主义。计划经济事实上应基于什么生产关系呢?很明显,计划经济是基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之上的,是按劳分配的,工人劳动了多少,就得到多少,仅需把一部分上交集体,剩下的归自己所有,而上交集体的那部分应用于公益服务,也即是说,最终得益的还是自己。以往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仅仅是价值增值的手段,而社会主义的劳动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以往社会的矛盾在这样的社会阶段上已经扬弃为这样的一种矛盾: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就促使生产力更高更快的发展,从而到达共产主义社会。以全社会参与的计划性生产来代替以往资本主义仅靠供求机制自发、盲目的生产,这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最明显的区别之一。全社会参与的生产计划制定并非阿披耶所认为的长官意志,“领导拍脑袋”,而是全社会成员根据客观条件与自身真正的需求有计划地进行生产与分配,其对象归根到底还是客观物质的,这也是人类把握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运动规律并加以利用的结果,而不是人类凭空创造的。以往由于生产力不发达等各种客观因素阻碍人类所探索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终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得以为人所把握,人类真正摆脱了经济生活上“神力的”压迫,真正从劳动中解放出来,但也同时说明这样的社会形态必须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之上,各种生产资料必须是丰富的,信息系统必须是完善的,当今发达的互联网就是为这样的经济模式而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以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经常会使生产处于缓慢发展甚至是停滞,也正是因为生产力的不发达,人们参与计划制定的程度不高所导致的,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利用资本主义某些还可以利用的部分来发展生产力,也是合理的,并非是“补课论”。(“补课论”就是一种利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候的脆弱性来妄图恢复私有制的主导地位,恢复资产阶级统治的反动理论,这与利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发展生产力是截然相反的。)把计划经济理解成主观唯心主义的阿披耶是无法理解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02-23 14:57
                        回复
                          补入:既然说实践是物质与意识辩证联系的产物,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物质的,唯物史观本来就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原理在人类社会研究上的贯彻,那么,辩证唯物主义本来应当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但是,事实上我们应当把两者放在同等的地位,因为我们看待两者不单是以逻辑顺序为标准,更是从两者的本质及目的去理解。 辩证唯物主义是对世界最一般的规律的概括与升华,不论是自然界亦或是人类社会,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研究的范围,也是马克思主义体系的根本哲学基础。 而历史唯物主义则更加具体地研究人类社会的最一般的东西,它从人的能动的物质活动即社会实践出发,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乃至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早的应用,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旧哲学的地方,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始。作为人类的我们,对世界的一切认识既是从我们的实践开始,也是结束于我们的实践,周而复始,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为自己定了一个任务:“问题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既然我们是人,我们所认识的都将为我们改造世界而服务,那么作为能动的人类社会,则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地方,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都是我们所迫切回答与解决的,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即认识的发展是与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无论是政治学还是经济学,无论是哲学还是自然科学,无论是美学还是数学,它们的出现与发展都是由社会存在,人类的社会生活的发展所决定的,最后又必须应用于人的社会生活。于是,在这样的要求下,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成了马克思主义体系最直接的哲学基础,也是它能与辩证唯物主义处在同等重要地位的根据。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02-23 14:58
                          收起回复
                            关于逻辑学问题补入:(死度熊)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2-23 15:12
                            收起回复
                              阿披耶总是说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就是所谓逻辑学,那么我们是时候跟这位一直向我们推销形式逻辑三段论的马克思主义逻辑学忠实者好好地说说辩证逻辑了。他也许不知道,辩证法、逻辑学、唯物主义哲学三者的关系,列宁早已科学地把他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归为同一种东西,逻辑归根到底不是教我们如何思考的,而是关于世界上一切事物及其认识的发展规律的学说,是对世界的认识的历史的总和,是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逻辑学不是单凭头脑空想出来的东西,而是从全部自然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中引申出来。逻辑是对世界接近真理的抽象,是活生生的,有生命力的,反过来又在实践中为我们服务。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再看看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区别吧。列宁在这方面对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进行了精彩的论述。(见《再论布哈林》)形式逻辑是简单的,较为片面的,忽视了事物间的联系,而是形式上把它们结合起来,最终得到的对事物的定义是折中主义的。例如说一个人既是男人,又是小人,这种把片面的定义形式上结合起来得出的定义也未能再进一步,除了折中主义地给予对象无用的同情,反映出自己对事实的懦弱与无知以外,再也给予不了什么有益的东西了。辩证逻辑比形式逻辑更进一步,辩证逻辑认为,事物中包含的各种矛盾必然有一种起着主导作用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解决事情的关键所在,而矛盾的双方力量绝对不是均衡的,必然有一方处于优势,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例如我们说说战争,革命的战争是正义的、必须的;相反,反动的、掠夺的战争则是非正义的,因此辩证逻辑要求要用重点论和两点论统一起来看待问题。它反对片面、孤立地看待事物,而是要求“全面性”,但不可能完全做到,因此运用辩证逻辑时第一要反对片面与僵化;第二,要知道,物质之间存在客观的联系,物质本身也是不断运动发展着的,这就要求我们用全面发展联系的眼光看待问题;第三便要求我们立足于实践,并把它作为真理的标准,把事物与我们所需的东西之间的联系全面看清,这样我们便能得到事物的完整定义。例如,我要批判的是阿披耶的谬论,因此我应当了解他的言论、错误、立场以及他所处的环境等,而不是考虑他是不是孝顺父母,是不是没吃饱,最后我得出的结论他是一个伪马克思主义者,而不应该得出另一个结论:他是男人。最后,真理是具体的,是从事物及其运动中体现出来的,与事物不可分割的,而不是独立于事物存在的,更不是永恒不变,放在四海皆通的。因此,引用原话,名言,原理等本身也是一种需要辩证分析,需要深入内容本质的行为,需要了解是否适合自己所需以及现实情况所需的而不是简单套用,然而马恩列斯毛等人乃至全体马克思主义哲学吧的核心成员就是坚守了这个方法,绝对不是简单套用。而阿披耶只知道形式,不希望与内容扯上任何联系,固然做不到这点,因为一做到这点,他必须推翻他之前的一切结论!阿披耶通过学习,接受教育,还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若死不悔改,则会沦落成一名网络流氓。


                              IP属地:广东16楼2017-02-23 15: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