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关于保留和恢复村落古地名的建议
礼泉县历史悠久,钟灵毓秀,自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建县,距今2218年。唐太宗李世民及唐肃宗李亨分别安葬在县北九嵕山及武将山上。我县很多村落及村落古地名在唐代形成,有的村落形成在甚至唐代之前,蕴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延续着的美好传说。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934c8c59deca7bcb7d7bc7278e086b3f/25104e10b912c8fc228c4357f5039245d788214c.jpg)
原北社初中——唐忠永寺遗址
近年来,由于合村并村,原村名也随之变迁,有的村名变化淡出了历史,失去了原来村名的人文脉络,失去了历史沧桑感,不利于发展全域旅游扩大知名度,不利于人们记住礼泉的乡愁。
一、合村并村后村名变化不恰当的举例
比如建陵西片的山王村、西北村、宁家村三个村合并为一个村,村名称为联二村,应称为宁家村,因为宁家遗址在我县境内为著名村落遗址,属仰韶文化时期遗址。
另外,建陵西片的北社村、磨张村、后村三个村合并为一个村,村名称为联三村,应称为北社村,因为北社村名形成可能与元代劝农立社法令有关。早在元世祖年间就颁布了劝农立社法令,设立内容严密的地方基层组织——社,设立社和社长。社的基本组织“所属村疃,凡伍拾家立为壹,不以是何诸色人等,并行入社。令社众推举年高通晓农事,有兼丁者,立为社长”。历史上就习惯称为北社磨张村,北社后村。因此三个村合并后,称北社村回归了历史称谓。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627e0221af1ea8d38a22740ca70b30cf/e5604a166d224f4a7120c68900f790529922d10e.jpg)
至今保存最完整的磨张村窑洞
现在西片几个村合并后,村名称联二村、联三村是大跃进或文革时期名称。联一村当时指东店头三个村。
类似的还有史德镇的纪村、阜家庄村合并后改称纪阜村等。
二、合村并村后村名变化比较恰当的举例
城关镇西北关村、桥北村合并后,采用阎纲先生的建议,称为永平村,因明城墙西北关城门为永平门而命名。
叱干镇安家村、坳里村合并,称为安家村。安家村在民国之前称岳寨村,后因安姓人兴旺发达,改为安家村。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01ecc7a472ec54e741ec1a1689399bfd/1d0bff03738da97719c1ccb1b951f8198418e3dd.jpg)
北社村明郡马城遗址
三、我县现在村名文化传承现象举例
北牌的东伍什、西伍什、伍家庄等村有周代什伍组织的历史痕迹,朱马嘴出土的商代大鼎,证明了先祖在北牌一带形成村落。
史德王都村、赵镇尧都村、昭陵胡都村、相虎隐都村,“都”是元代基层组织“乡、都”两级的遗存。叱干、豆卢、夏侯、皇甫等村是以复姓命名村名的体现。
另外,裴旗寨、张旗寨、花旗寨的“旗”字含义,是明代军事建制“卫、所、旗”的传承。我国地名中有天津卫、威海卫,海南省三亚市有八所镇、九所镇,咸阳北塬的郭旗寨等。
建议结合我县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的实际,要保留和恢复村落古地名。
注:这篇文章不知道谁写的(感谢),其实关于联二、联三村,过年和同学聊天也说到了,大家都觉得太别扭了,希望有关部门慎重考虑,尽快恢复村落古地名(同意作者观点,改为宁家村、北社村),这一来么显得咱礼泉人民有知识、有水平,最重要的是延续了建陵镇西片的历史和文化!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181d30fbf11986184147ef8c7aec2e69/f8cafadeb48f8c543fe870b533292df5e1fe7f88.jpg)
宁家遗址保护区
礼泉县历史悠久,钟灵毓秀,自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建县,距今2218年。唐太宗李世民及唐肃宗李亨分别安葬在县北九嵕山及武将山上。我县很多村落及村落古地名在唐代形成,有的村落形成在甚至唐代之前,蕴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延续着的美好传说。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934c8c59deca7bcb7d7bc7278e086b3f/25104e10b912c8fc228c4357f5039245d788214c.jpg)
原北社初中——唐忠永寺遗址
近年来,由于合村并村,原村名也随之变迁,有的村名变化淡出了历史,失去了原来村名的人文脉络,失去了历史沧桑感,不利于发展全域旅游扩大知名度,不利于人们记住礼泉的乡愁。
一、合村并村后村名变化不恰当的举例
比如建陵西片的山王村、西北村、宁家村三个村合并为一个村,村名称为联二村,应称为宁家村,因为宁家遗址在我县境内为著名村落遗址,属仰韶文化时期遗址。
另外,建陵西片的北社村、磨张村、后村三个村合并为一个村,村名称为联三村,应称为北社村,因为北社村名形成可能与元代劝农立社法令有关。早在元世祖年间就颁布了劝农立社法令,设立内容严密的地方基层组织——社,设立社和社长。社的基本组织“所属村疃,凡伍拾家立为壹,不以是何诸色人等,并行入社。令社众推举年高通晓农事,有兼丁者,立为社长”。历史上就习惯称为北社磨张村,北社后村。因此三个村合并后,称北社村回归了历史称谓。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627e0221af1ea8d38a22740ca70b30cf/e5604a166d224f4a7120c68900f790529922d10e.jpg)
至今保存最完整的磨张村窑洞
现在西片几个村合并后,村名称联二村、联三村是大跃进或文革时期名称。联一村当时指东店头三个村。
类似的还有史德镇的纪村、阜家庄村合并后改称纪阜村等。
二、合村并村后村名变化比较恰当的举例
城关镇西北关村、桥北村合并后,采用阎纲先生的建议,称为永平村,因明城墙西北关城门为永平门而命名。
叱干镇安家村、坳里村合并,称为安家村。安家村在民国之前称岳寨村,后因安姓人兴旺发达,改为安家村。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01ecc7a472ec54e741ec1a1689399bfd/1d0bff03738da97719c1ccb1b951f8198418e3dd.jpg)
北社村明郡马城遗址
三、我县现在村名文化传承现象举例
北牌的东伍什、西伍什、伍家庄等村有周代什伍组织的历史痕迹,朱马嘴出土的商代大鼎,证明了先祖在北牌一带形成村落。
史德王都村、赵镇尧都村、昭陵胡都村、相虎隐都村,“都”是元代基层组织“乡、都”两级的遗存。叱干、豆卢、夏侯、皇甫等村是以复姓命名村名的体现。
另外,裴旗寨、张旗寨、花旗寨的“旗”字含义,是明代军事建制“卫、所、旗”的传承。我国地名中有天津卫、威海卫,海南省三亚市有八所镇、九所镇,咸阳北塬的郭旗寨等。
建议结合我县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的实际,要保留和恢复村落古地名。
注:这篇文章不知道谁写的(感谢),其实关于联二、联三村,过年和同学聊天也说到了,大家都觉得太别扭了,希望有关部门慎重考虑,尽快恢复村落古地名(同意作者观点,改为宁家村、北社村),这一来么显得咱礼泉人民有知识、有水平,最重要的是延续了建陵镇西片的历史和文化!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181d30fbf11986184147ef8c7aec2e69/f8cafadeb48f8c543fe870b533292df5e1fe7f88.jpg)
宁家遗址保护区
![](http://h.hiphotos.baidu.com/album/whcrop%3D432%2C173%3Bq%3D90/sign=ca13e2ad912397ddd62cce4636f28f83/bd315c6034a85edf229a256949540923dd547562.jpg?v=t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