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27c4e1a4c03d70cf4cfaaa05c8ded1ba/538312d162d9f2d30fd69772a0ec8a136127ccdb.jpg)
月经生理
女性自青春期到更年期,生殖器官出现周期性变化,称“性周期”。由于最明显的外在表现为月经,因而称“月经周期”。这种周期性变化,是通过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的下丘脑、垂体、卵巢(称为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内分泌系统的兴奋和抑制作用来调节
一、下丘脑性激素
位于脑底部,其中间隆突细胞能分泌:
1.神经介质
主要有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及5-羟色胺。
⑴去甲肾上腺素促使LH-RH的分泌。
⑵多巴胺对LH-RH和PRL有抑制作用(或促进PIH的分泌)。
⑶5-羟色胺对LH-RH有抑制作用,但对PRL则有促进作用。
2.反馈调节
卵巢性激素可逆向影响下丘脑和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的分泌,称反馈作用。有促进性作用者,称正反馈,反之称负反馈。雌激素与孕激素协同作用时,负反馈影响更显著。
垂体促性腺激素系在Gn-RH调节下分泌,但又可反过来对下丘脑起负反馈作用。
3.松果体
位于第三脑室顶部,是一很小腺体。幼年时被破坏易发生性早熟。成年时被破坏,则Gn-RH的释放将受影响。发生肿瘤时,常伴有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状态的抑制。
二、垂体性激素
(一)促卵泡激素(FSH)
促进卵泡周围间质分化成为卵泡膜细胞,使颗粒细胞增生及细胞内芳香化酶系统活化。 (二)促黄体生成素(LH)
作用于已分化的卵泡膜细胞,使卵泡完全成熟,与FSH协同促使性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卵泡成熟后LH突然大量释放,诱发排卵。黄体的正常功能,也是在LH的作用下产生的。
(三)泌乳素(PRL)
此激素结构与生长素相似,但作用不同。除受PIH调节外,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雌激素和5-羟色胺等对其有促进作用。PRL和雌、孕激素有协同作用,即促乳房发育和乳腺分泌作用。血液中PRL浓度无周期性变化,但卵泡中含量在月经前半期中偏高,抑制了颗粒细胞的黄素化,在黄体期则浓度降低,有利于黄体酮的合成。
三、卵巢性激素
在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影响下,卵巢主要合成并分泌雌激素与孕激素。女性体内
(一)雌激素
人体内的雌激素主要如下:17β-雌二醇(E2),活性最强,易被氧化成为雌酮,又可水合为作用最弱的雌三醇(E3),后者也可能是E2的代谢产物。这些变化都在肝脏内进行,都以葡萄糖醛酸和硫酸盐的形式从尿中排出。 雌激素的主要生理功能如下:
1.促使子宫发育,肌层增厚,血管增生,内膜呈增生期改变,宫颈分泌透明稀薄粘液,便于精子通过。有增强子宫对催产素的敏感性作用。
2.促进输卵管的发育及蠕动,出现纤毛细胞,有利卵子或受精卵的运行。
3.促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角化,角化程度与雌激素水平成正比,并使上皮细胞内糖元增加,经阴道杆菌分解成为乳酸,使阴道分泌物呈酸性反应,有抑制致病菌繁殖的作用,从而增强局部的抵抗力。
4.促使乳腺管增生。产后立即用较大量雌激素能抑制乳汁的分泌。
5.促使女性第二性征发育。
6.促使体内钠和水的潴留。
7.加速骨骺端的闭合。
8.对雄激素起拮抗作用。
9.可以调节脂肪代谢(降低胆固醇与磷脂的比例)。
10.一定浓度的激素通过丘脑下部来影响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一方面是抑制垂体促卵泡成熟激素的分泌,另一方面是刺激黄体生成素的分泌。
(二)孕激素
人体内产生的孕激素,主要是孕酮,其代谢产物主要为孕二醇,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从尿中排出。
孕激素主要生理功能如下:
1.使经雌激素作用而增生的子宫内膜出现分泌现象,宫颈粘液变得粘稠,精子不易通过。
2.抑制输卵管的蠕动。
3.逐渐使阴道上皮细胞角化现象消失,脱落的细胞多倦缩成堆。
4.促使乳腺小泡的发育,但必须在雌激素刺激乳腺管增生之后才起作用。
5.有致热作用,可能系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使体温升高约0.5℃。
6.促使体内钠和水的排出。
7.通过丘脑下部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孕激素与雌激素既有拮抗作用又有协同作用。孕期此两种激素在血中上升曲线平行,孕末期达高峰,分娩时子宫的强有力收缩,与二协同作用有关。
(三)雄激素
女性体内的雄激素主要是睾丸酮,有无生理重要性,一直是探索中的问题。据认为雌激素的组成、代谢和促进生长的能力有限,少女在青春期生长发育迅速,似难单以雌激素作用来解释,还可能有少量雄激素的作用。
四·月经周期的调节机制及临床表现 下丘脑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受到兴奋即产生Gn-RH,通过丘脑下部与垂体之间的门脉系统进入垂体前叶,使之分泌FSH和少量LH。这些垂体激素使卵巢内的卵泡发育成长,并随着卵泡的逐渐成熟而分泌愈来愈多的雌激素,促使子宫内膜增生。日益增多的雌激素,将对下丘脑和垂体产生负反馈作用,使FSH的分泌减少,但促进LH的分泌。排卵前LH分泌明显增多,卵泡生长迅速,终至破裂而释放出成熟的卵子,即排卵、排卵后LH急聚下降,而后LH和FSH协同作用,使破裂的卵泡形成黄体,其中粒层黄素细胞及卵泡细胞将分泌雌激素、孕激素,并随着黄体发育产生愈来愈多的孕激素,使增生的内膜转入到分泌期或月经前期。黄体期孕激素与雌激素达到一定浓度时,将协同对下丘脑及垂体起负反馈作用。排出的卵子如未受精,黄体即退化,孕激素及雌激素的分泌随之渐减少,导致子宫内膜的退化剥落,月经来潮。下丘脑、垂体因卵巢激素浓度的下降而不再受抑制,于是一个新的性周期又从此开始。
一、初潮月经首次来潮称为“初潮”。初潮年龄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环境、气候及健康状况等,一般在13~15岁之间,也有早到10~12岁或迟到17~18岁的。
二、周期自月经来潮的第一天算起,一般25~35天,平均28天。
三、持续时间和经血量持续时间因人而异,可从1~2天到7~8天不等,多数在3~6天之间。经血量通常以用多少纸垫及浸透程度来作粗略的估计,有人用放射性59Fe或51C同位素标记红细胞来测定人的经血量,前者为10~55ml,后者为35~58ml,并认为总失血量超过80ml者为病理状态。
四、经血特点为暗红色,血量过多时为鲜红。血内含有退变的内膜碎片、宫颈粘液、阴道上皮细胞、细菌及白细胞等。经血一般不凝固,但偶亦有小凝血块者。如有较大血块出现,说明经血量超过正常。经血不凝的主要原因为破坏后的内膜释放出多量活化物质,将经血内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酶,使纤维蛋白裂解成流动的分解产物,内膜内还含有破坏其它凝血因子的活化酶,使凝血受到影响。
五、经期症状一般无特殊症状,有时可有全身不适、困乏、乳房胀痛、手足发胀、下腹及背部酸胀下坠等,还可有便秘、腹泻(前列腺素作用)、尿频及纳差。个别的有头痛、失眠、心悸、精神抑郁或易激动等,多在月经后自然消失。经期综合症之情绪焦躁如在情绪上:烦躁、愁闷、抑郁、多疑、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与人争吵;在工作和生活上:不能很好工作、学习和料理家务,夜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不思饮食、低热等。这也是经期综合症的症状,多发生于青壮年妇女,一般没有品质性病变,月经过后,症状缓解或消失。
折叠经期注意事项
1、注意卫生、防止感染:应注意外生殖器的清洁、经期不宜盆浴,可以淋浴,防止上行感染。所使用的卫生巾要柔软、清洁、勤换。
2、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和情绪波动。
3、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如游泳、冷水浴、下水田等,月经期间如果受到突然和过强的冷刺激,可引起经血过少或痛经。
4、避免过劳,不宜吃生冷、酸辣、酒类等刺激性食物,多饮开水,保持大便通畅,减少盆腔充血,注意适当休息和保持充足的睡眠。
5、注意饮食。经期内不宜食用刺激性强的食物,如胡椒、辣椒、烟、酒等,因为这些东西可促使血液流向腹腔,而使经血增多。可多饮开水,保持大便通畅,减少盆腔充血。月经期饮食官选择新鲜而易于消化的食品,但不宜过饱。
6、注意情绪变化。过度的情绪变化,有可能影响月经正常来潮,并且加重月经期的不适感。因此,不论是情绪波动或精神的紧张,都能影响性激素功能,从而引起月经失常,故月经期间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参加情感过于激动或使精神易于疲劳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