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文涛吧 关注:5,570贴子:1,177
  • 2回复贴,共1

《聂文涛糖尿病健康管理指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糖尿病健康管理的回顾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的慢性高血糖和不同器官的长期损害、机能障碍相关,尤其和眼睛、肾脏、神经、心脏衰以及血管相关联。
糖尿病健康管理的目的是让患者更健康、更长寿, 更快乐。也就是生命质量更好,活的时间更长。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涉及到对糖尿病的根本认知。历史上每次对糖尿病认知的改变,都对糖尿病的预防、筛选、诊断甚至人们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广泛的影响。
(1)1797年,英国医生约翰•劳勒(Rollo)发现尿糖随进食谷物而增加。由此,约翰•劳勒认为是谷物导致糖尿病。这一观点导致此后200多年医学界严格限制患者摄取谷物。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个非常低碳水化合物的生酮饮食(即高脂肪,充足的蛋白质,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被作为糖尿病患者的标准饮食。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推荐标准是碳水化合物应占食物总热量的45-65%。人类从约翰•劳勒的发现到ADA标准的执行,或者说,糖尿病人的饮食标准从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到相对高的碳水化合物饮食,在这期间无数糖尿病患者因为重视尿糖的指标、采用错误的饮食方式而忽视了生命质量的重要,进一步丧失了健康。
(2) 1921年,Frederick Banting发现胰岛素。此后的很长时期里糖尿病被认为胰岛素缺乏性疾病。直到1988年,Gerald Reaven首创Reaven综合症(X-综合症)概念,人们才开始认识到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特征,并在疾病的发病机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在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如耐糖量受损)中为常见的异常。并且,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类型,其发病人数占糖尿病确诊总人数的90-95%。
高胰岛素血症意味着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高于与血糖值相对应的胰岛素预期水平。高胰岛素血症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增加,而不是肝糖释放减少。而胰岛素抵抗是当胰岛素水平在相当长时间内足够高而导致身体自身对激素的敏感性降低。简单地说,这表明胰岛素分泌过高而不是不足,是糖尿病的主要特征。
(3) 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了用于改善血糖控制的家用血糖仪。第一批上市时间大约在1981年。此后,糖尿病管理的一个主要目标是通过每天数次测量血糖进行指导,使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接近正常水平。
Nice-Sugar研究项目是一个涉及6104名患者42家医院的重症监护室(ICU)的大型国际随机控制试验。2009年3月Nice-Sugar研究公布:血糖控制目标在10mmol/L的对照组的死亡率低于目标在4.5-6.0 mmol/L的严控血糖组;并且严控血糖组的患者更为频繁地发生严重低血糖。这表明糖尿病人血糖水平保持在稍高一点(空腹血糖7.8-10mmol/L)可以减少健康损害。
遗憾的事,因为过度重视血糖指标而忽视了患者生命质量的重要,导致了长期的错误指导且多少人健康受到损害。
(4) 1968年发现糖化血红蛋白,1969年首次阐述糖尿病人的HbA1c升高。血糖的平均量增加会引起HbA1c以可预测的方式增加。根据红细胞的半衰期,HbA1c可以用来确定过去三个月血糖的平均值。
HbA1c 在糖尿病评估和治疗上被认为是“金标准”。 2010年,美国糖尿病协会介绍HbA1c,是作为糖尿病诊断的一个比空腹血糖测试或口服葡萄糖耐量测试更准确和更稳定的参数。
2015年,非糖尿病缺铁贫血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研究表明:糖化血红蛋白不单独受血糖水平的影响,并有各种混合因素会影响其测定,特别是缺铁这种世界各地最常见的营养缺乏病。因此,在决定使用基于 HbA1c水平的治疗方法时,排除缺铁因素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5) 2004年聂医生首创了“双高综合症” 一词用来表述2型糖尿病。他指出糖尿病是胰岛素和胰高糖素双高综合症,而不应该仅仅关注胰岛素。在其后的著作《驯服血糖》,英文糖尿病著作《Conquer Diabetes Mellitus》,《有效康复糖尿病》等中多次指出,在胰岛素和胰高糖素的关系上,胰高糖素处于主导地位。以此病理模型为核心的糖尿病健康管理,把预防和减少刺激胰高糖素升高作为重要的管理手段,如主要减少饥饿的发生,充分地摄入谷物来保护血糖来源等。并主张高度重视患者感受,把生活质量作为衡量血糖性质的重要因素。很高兴地看到,目前越来越多的世界知名糖尿病组织明确把提高患者健康水平当作第一努力目标。


1楼2017-03-06 09:23回复
    持续更新中


    2楼2017-03-06 09:43
    回复
      中医健康管理的特点
      现代健康管理旨在从社会、心理、环境、营养、运动等多个角度研究疾病,与现代西方药物学专注于药物的生化作用的研究方法大不相同,却和 “天人合一”的中医养生观念有着良好的兼容性。
      中医,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民族在其五千年以上的生存历史中发展起来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科学。中医包含中药,针灸、按摩(推拿)、运动(气功)和饮食治疗等众多分支。
      传统中医把人体看作具有生命动态性的有机整体,基于一系列的干预措施来恢复人体的平衡。多角度的研究疾病的方法早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已经记载,并且有效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健康。中医经典是人类医学史上的宝贵财富,继承和发展中医的健康管理方法,必将有利于人类的健康。
      中医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的理解,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有许多特点。在此简单列举几点。
      1、人体是各部分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西医寻找疾病的具体原因,并侧重于特定的身体部位来治疗。中国传统医药不以这种方式工作。中医认为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与外部自然环境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导致了两者在医学原则、诊断和治疗方法上有根本差别。中医把人体看作是一个由脏腑器官和经络相互连接的有机整体,主要关注动态的功能活动而不是完成这些活动的固定的躯体结构。中医的目标之一就是调整人体契机,使之功能不乱。故中医对于解除临床症状做了大量的努力。这些实践结果都是非常宝贵的。
      大家日常中都有这样的体验:一处发病,周身不爽;一指折断,痛可晕厥。显示出人体的整体统一性。
      中医高度重视相互联系,有复杂的阴阳五行模型,定义了多种复杂的相互联系和影响的方式。不能看到两个事物有相关性,就轻易简单地下结论。例如,在医疗实践中有这样的倾向:把糖尿病人的其他疾病轻易地归结为糖尿病并发症。正常人也会由于高热等原因出现血糖波动和升高的现象。高热等原因引发的高血糖是继发性高血糖,主症是高热;相反地,糖尿病并发症通常被看作是由于糖尿病诱发的疾病。显然,治疗高血糖的措施和治疗高热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错误判断联系会导致错误治疗,给身体带来极大的伤害。如果简单看到两个现象的相关性,就匆匆得出结论甚至制定医疗法则,有可能会危及太多人的健康。
      黄帝内经 素问 灵兰秘典论篇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
      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 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2 、高度重视身体的感觉
      自上古时代,中药的研究和发展就注重天地自然万物的变化规律,注重人体的主观感觉和药物反应。古代先哲无不注重品尝药物,以至于经常出现感觉上的差异,而形成学术上的争议。注重人体感觉变化不仅成就了让人惊叹的中药学,最终还导致了全面研究人体生命系统变化规律的中医学出现。
      感觉是对人体内各种生命力不平衡的反映。外界刺激之所以能够使人产生感觉,是因为这些刺激能够引起人体产生反应,造成生命力出现短暂的不平衡。现代生理学研究证明,感觉的出现伴有生物电传递。
      由于感觉反应了五气的平衡程度,所以调整感觉就是治疗疾病。药物能够调整人的感觉,就是说能够引起人体的不同方式的气血变化。这样看来,重视人体感觉的医学如中医绝不是肤浅的。
      3、 中医的生命哲学和健康管理
      中医是一门实践的医学,同时也是一门生命哲学。健康管理方法基于对生命的认知。现代中医学继承了传统中医学对生命的基本认识,与解剖思维有着显著的区别。其生命观点可以归纳为:
      (1) 人体要维护的是生命的整性。
      生命的整体性体现在生命的每一部分都在向生命的其他部分施加影响,并通过这种影响来实现自己的功能。实现自身功能是任何组织器官能够存在的条件。生命的整体性还体现在生命的每个部分都接受来自所有其它部分的影响,并以这些影响作为生存的条件。
      (2) 人体所要维护的是生命等级结构性。
      组成生命的每个微小单位都首先努力为自己的存在而运动。他们都具有营造生存环境的基本功能。他们的努力和需求统一在更大一点的生命组织中。组织间对环境的不同要求和相互依赖,构成了器官和系统的生命结构和运动。各种器官和系统所要表达的要求,汇聚在人的神明器官——脑。所以脑是一个整体的信息处理中心,局部问题只有通过一定的时间和作用过程,影响了整体,信息才会汇聚到脑。
      (3) 人体所要维护的是生命的动态性。
      生命的稳定性是一个不断进行生命活动的稳定。生命的每个部分对体内环境所做出的强制反应都存在者阙值,上下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可适应范围。整个生命的平衡不是绝对的平衡,而是不断要生命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强制反应来维护的平衡。生命的各部分总是在兴奋和抑制的交替中进行工作。因此,人体要维护生命的动态性。
      (4)人体所要维护的是环境的适应性。
      生命的内部所进行的运动是一种部分组成和其环境的关系,或者说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而对整个生命而言,它仍然要面对这个整体存在的环境。生命向环境施加影响,并依赖环境的影响而生存。
      (5) 人体所要维护的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在生命的兴奋和抑制交替中,每次循环都是一种经验的积累,都是一种运动次数的积累,也就每次都无法完全的回归。正是: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生命的张弛中,生命所要求维护的整体性、等级结构性、动态性、环境的适应性都得到了满足。于是,生命也就必然满足了它的过程性。从生到死,完成了生命的生、长、壮、老、已全过程。
      人的疾病要在这个过程中修复,而不是违反这个过程。血糖的变化也是这样。故《黄帝内经》说:“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
      这些基本认识我们都可以从《黄帝内经》中找到原文,来说明这是中医五行理论指导下的生命观点。中医把具备功能平衡和动态发展的有机组合体称之为器。器实际上是具有内部发育和环境适应的生命:“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4、中医的糖尿病健康管理实践
      消渴,就是消瘦、口渴为主的高消耗状态,也是古代中医学所记载的一种病症。由于人体消耗过程中,经常会产生血糖、血脂等物质,所以当代中医学者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消渴症下也经常有高血糖。
      近些年,现代中医学者高度重视中医古典文献,并在实践中验证张仲景、李时珍等古代名医治疗方案。在不断验证古代名医经验的过程中,不仅证明了方案真实有效,有助于缓解消渴症状,也证明了这些措施很多时候可以恢复血糖水平。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继发性消渴现象。比如,《有效康复糖尿病》一书中指出,多种原因可能导致血糖升高。一些常见的如高热等疾病会伴随血糖身高和消渴症状,具有明显的继发特征。
      现代中医学主张积极面对现代西医学的试验研究成果,并以中医的独有视角进行独特的分析。现代中医实践者不仅主张继承传统中医的方法,而且将现代西方医学和中医的思考相结合,努力在实践中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并积极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和世界人民共同努力,促进医学进步,造福人类。


      3楼2017-03-07 11: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