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祖父去世较早,只有奶奶的零星回忆,昨天把家里现有的2015年续修的家谱仔细翻阅了下。
因是支谱(顾野王的次子鸿南支),如今续修也就是在以前的支谱上续修,再往前就没有记录,卷一页首带“五侯家”,族谱上没有发现堂号。
听90多岁的奶奶讲,曾祖父是入赘(大名不清楚,在世的时候邻里都称其小名)。现在家里的族谱是曾祖父这边亲族主持续修的。
整理抄写的如图:
从顾野王父亲为1st 世祖开始,
到25th世祖-德荣(迁凤阳)
之后的28th-维德(迁江阴)



其实在此之前,2000年左右,村里有更新续修家谱(曾祖母这边)-怀远堂(听年纪大的老人讲,是按邻村一本修到清末的老族谱 续修的,因为之前家谱文革时期尽毁),但是那时候不了解家谱的意义,只是登记信息,最后没有去领取家谱。
关键是这2个版本的家谱,到曾祖父开始连接不一致(曾祖父的名字有出入,曾祖父父亲的名字还不一样)。
邻里顾姓老人告示:凡家谱不可随意开箱拿进拿出,得焚香请示后才能拿出翻阅。
奶奶也一直讲 解放前 一般遇到重要的节气(节日)才会“请家谱”,比如清明节,只限男性出席)
那次去这位老人家里看了家谱(怀远堂版),不过那时还不熟悉怎么翻阅家谱,只粗略看了从 曾祖父父亲,曾祖父,祖父,父亲那页。
大家都比较关注自己是什么字辈的,我也不例外,不过可惜,到近几代都没有什么字辈,除了曾祖父以上的辈分才能发现有字辈可循的规律,但是即使是老字辈里面,也会有不一样的字辈(三代之后,就会出现不同字辈),好像不是老早以前有长辈用长句子排好的字辈。
所以,这里提醒寻根的朋友,仅仅凭字辈找同源的家谱,是比较受限制的,最好还是从身边老辈那打听好的信息(迁徙信息尤为重要),记录下来,待机缘成熟寻找。
近2年才深切体会家谱的意义,家规 ,家训,祭祀,,,家谱上一一注明,希望大家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同源家谱的时候,也同时善待身边的家人,尤其是父母。我想这也可以说是家谱给我上的人生中最深刻的一堂课。
因是支谱(顾野王的次子鸿南支),如今续修也就是在以前的支谱上续修,再往前就没有记录,卷一页首带“五侯家”,族谱上没有发现堂号。
听90多岁的奶奶讲,曾祖父是入赘(大名不清楚,在世的时候邻里都称其小名)。现在家里的族谱是曾祖父这边亲族主持续修的。
整理抄写的如图:
从顾野王父亲为1st 世祖开始,
到25th世祖-德荣(迁凤阳)
之后的28th-维德(迁江阴)



其实在此之前,2000年左右,村里有更新续修家谱(曾祖母这边)-怀远堂(听年纪大的老人讲,是按邻村一本修到清末的老族谱 续修的,因为之前家谱文革时期尽毁),但是那时候不了解家谱的意义,只是登记信息,最后没有去领取家谱。
关键是这2个版本的家谱,到曾祖父开始连接不一致(曾祖父的名字有出入,曾祖父父亲的名字还不一样)。
邻里顾姓老人告示:凡家谱不可随意开箱拿进拿出,得焚香请示后才能拿出翻阅。
奶奶也一直讲 解放前 一般遇到重要的节气(节日)才会“请家谱”,比如清明节,只限男性出席)
那次去这位老人家里看了家谱(怀远堂版),不过那时还不熟悉怎么翻阅家谱,只粗略看了从 曾祖父父亲,曾祖父,祖父,父亲那页。
大家都比较关注自己是什么字辈的,我也不例外,不过可惜,到近几代都没有什么字辈,除了曾祖父以上的辈分才能发现有字辈可循的规律,但是即使是老字辈里面,也会有不一样的字辈(三代之后,就会出现不同字辈),好像不是老早以前有长辈用长句子排好的字辈。
所以,这里提醒寻根的朋友,仅仅凭字辈找同源的家谱,是比较受限制的,最好还是从身边老辈那打听好的信息(迁徙信息尤为重要),记录下来,待机缘成熟寻找。
近2年才深切体会家谱的意义,家规 ,家训,祭祀,,,家谱上一一注明,希望大家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同源家谱的时候,也同时善待身边的家人,尤其是父母。我想这也可以说是家谱给我上的人生中最深刻的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