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由感发:
虽然还觉得高考好像还没过多久,觉得高考后的这个手机才买三个月,不过我的大一真的是过了大半了。过了这半年,我也要成为新一届的部长;社长;教官,以及学长了。
高考又一次临近,这些天总是想到以前的事。很矫情地,就想来写点什么。这些可以看成是给还在高中的学弟学妹做个提醒,或权当是我自己的牢骚吧。有可能的话,耐心看完,就算是高中的调剂吧。
首先,大学真的不是一个乌托邦。它只是社会的缩影,是“最后可以以小代价犯错的地方”。进大学后,老师的第一句话就会是“不要相信高中老师那些鬼话。”高中老师们对大学的描述,三分真七分假,涉及最多的就是所谓“大量的自由时间”,可到了大学你会发现有跑操,有早晚自习,有升旗,甚至小专业的教学都是高中的班级式(比如我,看到教室时那一刻的失望是难以言表的)。如果高中的目标是高考、进入大学,那么在大学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一无所知。该考的试,该拿的证,该上的课,都是一片空白。老师和学长们不会花精力在大一新生上,他们有自己的事要做。
第二,专业比学校重要。这句话可能有些片面,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的。尽管你会对所处的学校不满,羡慕“别人的大学”,但只要你对专业感兴趣,你就会有动力;如果你在一个更好的学校,却学着一些你没有兴趣的专业(即使它看上去很有前途)恕我直言,除非你能激发兴趣,否则是很难出头的。我们班有个人,他从大一开学起就表现得很消极,对专业课完全没有兴趣。终于,这个学期刚开始一个月,他休学了。
第三,课余时间并不自由。大学的课余时间会比高中多出N倍,在学期末将近考试周时一周甚至只有四五节课。但是,大学的课余并不是用来补觉或是在无趣中消磨掉的。哪怕只是跟室友出一趟门也比待在寝室要好。我们寝同层住着很多前届的学长,我很少,看见他们出门(也许是我没见到),让我有种他们甚至不去上课的感觉。大学里有两委会,学生社团,勤工兼职,志愿义务和标配的图书馆等等。也许你在高中无一所处,那你大可在大学的时候从零开始。去学一门语言,去学一种乐器,去学一项技能,去看你想看的书…一切的一切,都只要你想。
第四,课业不是最重要的那个。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可大学生有的不能只是学习。除了你的专业知识,健康的身体、优良的品德素质、人际交往能力、社会时事与动态、广泛的知识面等等,都是与专业课同级,甚至更加重要的东西。大一是大学生活最为充实的一年,你会成为两委会的干事、社团的干事、新班级的班委…大学的基础事务都是由大一学生完成的。在此过程中,你会体会到很多。不过事务繁多,你必然会有遇到时间冲突的时候。除了时间管理,你还得学会取舍(比如我就因为方正队的训练翘掉了我人生中第一节选修课,还有今天上午学院活动跟我的辅导班重了),你得选择对你更加有利的,或者更感兴趣的那一项。做不到的,就去寻求帮助或者放弃。(ps:有些毫无意义的公共课跟选修课完全可以放弃,虽然不能肆意地逃,但可以在必要的时候请个假什么的)。
第五,规则的边界是模糊的。大学里会有极其多的规则,除了学生手册上的,还有很多默认的形式规定,比如对自己上一级的尊重就是必要的,这是一种素质。你需要分清哪些必须遵守,哪些毫无用处,哪些是可以打擦边球的。分辨规则的重要性会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各举一例:①专业课是不能逃的。这不是于规定而言,而是于你自己,你要对自己负责。②归寝并不是必要的。正常情况下晚上还是乖乖回去的好,但周末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我们整个部门曾经聚会到夜不归宿…。③不必要的会议。大学常有一些部门的例会或者临时会议要开,这种会议的内容都不重要或者是事后会公示内容,只要你不担心影响你要留任的机会的话,大可以不去。
最后,尽一切可能抓住机会。这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有时候只有等它过去你才能发现这个机会的利益之大。各种各样的知识竞赛,企业的招讲会,领域人物的演讲,部门或者社团职位的竞选等等,这些常常会存有一些隐含的机遇,至不济也能让你有一定启发。而且,这些有很多,是你以后能够写在职业简历上的东西。努力去竞选一个班委,去成为一个干事然后留任,去进行一场演讲,去参加一次辩论 …这些,会改变你很多。同一所大学的你们,站在同一起跑线,各不知底,只要努力去争取就好。另外,尽量去选择更加发达地区的学校吧,眼界不同,世界也会变化。
越到后面,越不知道在写些什么了,真是非常抱歉。希望这些能给各位做为参考,给以后的大学生活带去哪怕一点的便利吧。
每个人的大学不同,专业不同,相互之间可能没有可比性。没有必要特意去看别人的世界如何,那毕竟不是你的生活。
如果感到自己不能忍受目前的生活,就尽早回去复读,还来得及,或者拼一拼,拿到一定成绩后再决定转不转专业。
大学里的一切,只有你想,而不是你需要。
不要将一切局限于眼下,你迈向的是未来。
大致先到这里,余事再补。
虽然还觉得高考好像还没过多久,觉得高考后的这个手机才买三个月,不过我的大一真的是过了大半了。过了这半年,我也要成为新一届的部长;社长;教官,以及学长了。
高考又一次临近,这些天总是想到以前的事。很矫情地,就想来写点什么。这些可以看成是给还在高中的学弟学妹做个提醒,或权当是我自己的牢骚吧。有可能的话,耐心看完,就算是高中的调剂吧。
首先,大学真的不是一个乌托邦。它只是社会的缩影,是“最后可以以小代价犯错的地方”。进大学后,老师的第一句话就会是“不要相信高中老师那些鬼话。”高中老师们对大学的描述,三分真七分假,涉及最多的就是所谓“大量的自由时间”,可到了大学你会发现有跑操,有早晚自习,有升旗,甚至小专业的教学都是高中的班级式(比如我,看到教室时那一刻的失望是难以言表的)。如果高中的目标是高考、进入大学,那么在大学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一无所知。该考的试,该拿的证,该上的课,都是一片空白。老师和学长们不会花精力在大一新生上,他们有自己的事要做。
第二,专业比学校重要。这句话可能有些片面,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的。尽管你会对所处的学校不满,羡慕“别人的大学”,但只要你对专业感兴趣,你就会有动力;如果你在一个更好的学校,却学着一些你没有兴趣的专业(即使它看上去很有前途)恕我直言,除非你能激发兴趣,否则是很难出头的。我们班有个人,他从大一开学起就表现得很消极,对专业课完全没有兴趣。终于,这个学期刚开始一个月,他休学了。
第三,课余时间并不自由。大学的课余时间会比高中多出N倍,在学期末将近考试周时一周甚至只有四五节课。但是,大学的课余并不是用来补觉或是在无趣中消磨掉的。哪怕只是跟室友出一趟门也比待在寝室要好。我们寝同层住着很多前届的学长,我很少,看见他们出门(也许是我没见到),让我有种他们甚至不去上课的感觉。大学里有两委会,学生社团,勤工兼职,志愿义务和标配的图书馆等等。也许你在高中无一所处,那你大可在大学的时候从零开始。去学一门语言,去学一种乐器,去学一项技能,去看你想看的书…一切的一切,都只要你想。
第四,课业不是最重要的那个。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可大学生有的不能只是学习。除了你的专业知识,健康的身体、优良的品德素质、人际交往能力、社会时事与动态、广泛的知识面等等,都是与专业课同级,甚至更加重要的东西。大一是大学生活最为充实的一年,你会成为两委会的干事、社团的干事、新班级的班委…大学的基础事务都是由大一学生完成的。在此过程中,你会体会到很多。不过事务繁多,你必然会有遇到时间冲突的时候。除了时间管理,你还得学会取舍(比如我就因为方正队的训练翘掉了我人生中第一节选修课,还有今天上午学院活动跟我的辅导班重了),你得选择对你更加有利的,或者更感兴趣的那一项。做不到的,就去寻求帮助或者放弃。(ps:有些毫无意义的公共课跟选修课完全可以放弃,虽然不能肆意地逃,但可以在必要的时候请个假什么的)。
第五,规则的边界是模糊的。大学里会有极其多的规则,除了学生手册上的,还有很多默认的形式规定,比如对自己上一级的尊重就是必要的,这是一种素质。你需要分清哪些必须遵守,哪些毫无用处,哪些是可以打擦边球的。分辨规则的重要性会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各举一例:①专业课是不能逃的。这不是于规定而言,而是于你自己,你要对自己负责。②归寝并不是必要的。正常情况下晚上还是乖乖回去的好,但周末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我们整个部门曾经聚会到夜不归宿…。③不必要的会议。大学常有一些部门的例会或者临时会议要开,这种会议的内容都不重要或者是事后会公示内容,只要你不担心影响你要留任的机会的话,大可以不去。
最后,尽一切可能抓住机会。这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有时候只有等它过去你才能发现这个机会的利益之大。各种各样的知识竞赛,企业的招讲会,领域人物的演讲,部门或者社团职位的竞选等等,这些常常会存有一些隐含的机遇,至不济也能让你有一定启发。而且,这些有很多,是你以后能够写在职业简历上的东西。努力去竞选一个班委,去成为一个干事然后留任,去进行一场演讲,去参加一次辩论 …这些,会改变你很多。同一所大学的你们,站在同一起跑线,各不知底,只要努力去争取就好。另外,尽量去选择更加发达地区的学校吧,眼界不同,世界也会变化。
越到后面,越不知道在写些什么了,真是非常抱歉。希望这些能给各位做为参考,给以后的大学生活带去哪怕一点的便利吧。
每个人的大学不同,专业不同,相互之间可能没有可比性。没有必要特意去看别人的世界如何,那毕竟不是你的生活。
如果感到自己不能忍受目前的生活,就尽早回去复读,还来得及,或者拼一拼,拿到一定成绩后再决定转不转专业。
大学里的一切,只有你想,而不是你需要。
不要将一切局限于眼下,你迈向的是未来。
大致先到这里,余事再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