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0个人可能带领中国走向全球科技之巅

博科园
03-12 22:15
近日,全球著名科学学术杂志《自然》评出了10名中国“科学之星”,并预言他们将“令中国进一步成为科学领域的超级大国”。比起那些明星,他们才是我大中国最NB的人,应该让更多年轻人知道他们!
吴季: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
——胸怀远大研究计划的中国顶级空间科学官员
显示大图

2011年1月11日,吴季的中心获得了一笔资金,支持研发一系列用于科学探索的航天器。这一通知是十多年来的研究、说服和国际合作的结晶。他们的下一个任务是全世界首个研究量子纠缠现象的空间实验,并将发射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
叶玉如: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理学院院长
——正在参与重要的大型脑科学计划

叶玉如出生于香港,她在哈佛大学医学院攻读了博士学位,研究神经递质,后来跨界进入生物技术行业,探索支持神经元存活和发育的神经营养因子。她通过自己的领导和研究工作,促进了香港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现在,她希望能接触到大量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人口,以推进临床研究;培训同时具有临床医学和研究技能的人才,并在中国正在开展的一项大型脑计划中承担重要角色。
崔维成:“蛟龙号”副总指挥
——中国载人深潜计划领导者之一
崔维成永远不会忘记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下潜,是乘坐蛟龙号深潜器,达到了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的深度。他是中国载人深潜计划的领导者之一,他的目标是到达地球上最深的所在:深达11000米的马里亚纳海沟底部的挑战者深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正领导着建造一艘更抗水压的三人深潜器——彩虹鱼号,预计将花费6100万美元(约合4亿元人民币)。
颜宁:顶尖结构生物学家
——解码问题蛋白质
颜宁在普林斯顿大学做了博士和博士后研究,并于2007年在清华大学设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当时她30岁,是全中国最年轻的女性正教授之一。她致力于解析镶嵌在细胞质膜上的蛋白质的结构,一个以难解而著称的问题。
王贻芳: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
——计划将中国推向粒子物理研究的第一线
他想建造一座周长50-100千米的环形粒子对撞机,超越欧核中心周长27千米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2012年,他击败了各国的竞争对手,测量出了一项决定中微子变化的参数。
高彩霞:基因编辑专家
——试图改进重要农作物的基因
高彩霞曾在丹麦罗斯基勒市的丹农种子公司(DLF)从事植物基因工程工作。在任职的12年里,她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完成了对几种性状的基因改造,包括控制重要草种的开花时间。如今在北京,高彩霞解决了小麦基因编辑的难题。很快,她成为了世界上最优秀的小麦基因工程专家之一。与此同时,她的实验室培育的一种抗病小麦正在被一家美国公司进一步开发。
付巧妹:基因组史学家
——用古人类的遗骸改写亚洲史前史
付巧妹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博士,她领衔的关于“古DNA解密现代人起源”的研究入选《自然》杂志“2014年度十大科学事件”之一,被评为“有理由庆贺”的科研成果之一。近日,她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西伯利亚西部4.5万年现代人基因组》的文章。
秦为稼: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
——从冰穹A上取回地球上最古老的冰
1996年,秦为稼带领中国第一支南极内陆考察队冲击冰穹A——南极大陆的最高点,也是被研究最少的区域之一。那是他对冰穹A一系列远征中的第一次,这些考察累积为2009年中国南极昆仑站在冰穹A上落成。未来,秦为稼希望中国能从冰穹A上取回地球上最古老的冰,它有助于揭开南极冰盖的历史。
陆朝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量子信息技术领域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维也纳量子科学与技术中心的量子物理学家安东·蔡林格(Anton Zeilinger)将陆朝阳称作“光子纠缠鬼才”。陆朝阳的目标是将量子纠缠扩展到可以用于计算的程度。“首次见证量子计算机的表现超过传统计算机,会是非常激动人心的体验。”他说。
陈吉宁:中国环境保护部部长
——顶级环保官员解决空气污染问题
陈吉宁长期致力于环境系统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致力于将系统分析的方法和工具应用于环境工程、规划、管理和政策研究,特别是如何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综合性评估及其中的不确定性问题。他组织、承担和参与了多项国家攻关、重大专项、基础研究以及国际联合科研项目。
本文编自Nature自然科研、环球时报,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办公室翻译
喜欢这类内容?也愿意再阅读其内容…?那么敬请关注【博科园】今后我们会努力为你呈现更多科学知识。
中国自然科学研究水平的实证研究
¥50.7京东购买

博科园
03-12 22:15
近日,全球著名科学学术杂志《自然》评出了10名中国“科学之星”,并预言他们将“令中国进一步成为科学领域的超级大国”。比起那些明星,他们才是我大中国最NB的人,应该让更多年轻人知道他们!
吴季: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
——胸怀远大研究计划的中国顶级空间科学官员
显示大图

2011年1月11日,吴季的中心获得了一笔资金,支持研发一系列用于科学探索的航天器。这一通知是十多年来的研究、说服和国际合作的结晶。他们的下一个任务是全世界首个研究量子纠缠现象的空间实验,并将发射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
叶玉如: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理学院院长
——正在参与重要的大型脑科学计划

叶玉如出生于香港,她在哈佛大学医学院攻读了博士学位,研究神经递质,后来跨界进入生物技术行业,探索支持神经元存活和发育的神经营养因子。她通过自己的领导和研究工作,促进了香港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现在,她希望能接触到大量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人口,以推进临床研究;培训同时具有临床医学和研究技能的人才,并在中国正在开展的一项大型脑计划中承担重要角色。
崔维成:“蛟龙号”副总指挥
——中国载人深潜计划领导者之一
崔维成永远不会忘记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下潜,是乘坐蛟龙号深潜器,达到了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的深度。他是中国载人深潜计划的领导者之一,他的目标是到达地球上最深的所在:深达11000米的马里亚纳海沟底部的挑战者深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正领导着建造一艘更抗水压的三人深潜器——彩虹鱼号,预计将花费6100万美元(约合4亿元人民币)。
颜宁:顶尖结构生物学家
——解码问题蛋白质
颜宁在普林斯顿大学做了博士和博士后研究,并于2007年在清华大学设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当时她30岁,是全中国最年轻的女性正教授之一。她致力于解析镶嵌在细胞质膜上的蛋白质的结构,一个以难解而著称的问题。
王贻芳: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
——计划将中国推向粒子物理研究的第一线
他想建造一座周长50-100千米的环形粒子对撞机,超越欧核中心周长27千米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2012年,他击败了各国的竞争对手,测量出了一项决定中微子变化的参数。
高彩霞:基因编辑专家
——试图改进重要农作物的基因
高彩霞曾在丹麦罗斯基勒市的丹农种子公司(DLF)从事植物基因工程工作。在任职的12年里,她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完成了对几种性状的基因改造,包括控制重要草种的开花时间。如今在北京,高彩霞解决了小麦基因编辑的难题。很快,她成为了世界上最优秀的小麦基因工程专家之一。与此同时,她的实验室培育的一种抗病小麦正在被一家美国公司进一步开发。
付巧妹:基因组史学家
——用古人类的遗骸改写亚洲史前史
付巧妹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博士,她领衔的关于“古DNA解密现代人起源”的研究入选《自然》杂志“2014年度十大科学事件”之一,被评为“有理由庆贺”的科研成果之一。近日,她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西伯利亚西部4.5万年现代人基因组》的文章。
秦为稼: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
——从冰穹A上取回地球上最古老的冰
1996年,秦为稼带领中国第一支南极内陆考察队冲击冰穹A——南极大陆的最高点,也是被研究最少的区域之一。那是他对冰穹A一系列远征中的第一次,这些考察累积为2009年中国南极昆仑站在冰穹A上落成。未来,秦为稼希望中国能从冰穹A上取回地球上最古老的冰,它有助于揭开南极冰盖的历史。
陆朝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量子信息技术领域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维也纳量子科学与技术中心的量子物理学家安东·蔡林格(Anton Zeilinger)将陆朝阳称作“光子纠缠鬼才”。陆朝阳的目标是将量子纠缠扩展到可以用于计算的程度。“首次见证量子计算机的表现超过传统计算机,会是非常激动人心的体验。”他说。
陈吉宁:中国环境保护部部长
——顶级环保官员解决空气污染问题
陈吉宁长期致力于环境系统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致力于将系统分析的方法和工具应用于环境工程、规划、管理和政策研究,特别是如何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综合性评估及其中的不确定性问题。他组织、承担和参与了多项国家攻关、重大专项、基础研究以及国际联合科研项目。
本文编自Nature自然科研、环球时报,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办公室翻译
喜欢这类内容?也愿意再阅读其内容…?那么敬请关注【博科园】今后我们会努力为你呈现更多科学知识。
中国自然科学研究水平的实证研究
¥50.7京东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