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灿烂的地球吧 关注:12贴子:2,611
  • 3回复贴,共1
刚刚看完的。好短哦(…)刚开始还有点看不懂,我想着【这两人一牛怎么都叫福贵。给牛为啥起这种名字】来来复复看了几次,才知道是以福贵的第一人称讲述的。
印象很深的是,余华在自序里写了这么几句【福贵虽然历经苦难,但是他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我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福贵的讲述里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
福贵的感受在质朴的文字里已然表现出来,包括描写的他对于"我"能过认真听他讲述自己的身世而感到得意高兴,就能很明确地体会出他对于自己过往身世的一种淡然与超脱。他总算是度过了这一生,在这一生里也看清楚了弄明白了很多事情
大悲大喜都是一时的情感的宣泄,当人下葬后,深深地埋入地下土里,再次感受到自己"活着"走到这一步,身边所有人都接连在自己前安去,活着便是生活的全部。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早期对生活各种各样的期许,那些花红酒绿和靡靡的生活臆想都变成了生活意义里节外生枝的部分。
这份感觉和《百年孤独》看到最后的时候的有点相似。余华在自序里也提到过,他采取的是以时间来叙述,和百年孤独在这方面都是相通的。当文字和故事就这么铺在自己面前的时候,什么都很清晰,但又不是很明白。说实话我现在也不是特别懂。
余华在写作的过程中对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进行了二次解读和再翻新。文学作品理应是这样,不断地从简单的东西延伸出各种各样的含义来,但到最后的时候,东西又是那么简单。
余华自序中有【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其实《活着》可以是每一个人的故事,但它又同时只属于福贵一个人。
《活着》同时映射了当时的社会。有人会从此处为落脚点切入,但我觉得活着带来更多的是一种共鸣。如同它的名字一样,我们都在活着。讽刺意喻也是有的,但我个人认为他只是借这个背景下更易于他创作,社会的动荡与人物情感间强烈的矛盾加深了人物的深度,突显了福贵的经历中惹人悲哀与同情的部分。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以及我最喜欢凤霞(())
还有人觉得《活着》不好看的理由是人都死了没意思(…)怎么说呢。你搞笑吗。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3-25 01:34回复
    其实我看得不大懂。不然也不会大量用余华自己写的多个版本的自序了hhhh但是看了自序后感觉对这本书的理解更深了一点。
    今天找点文评看看。好晚了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3-25 01:36
    回复
      还有文笔很质朴。看着看着我就哭了(…)尤为是有庆死的时候。我真的哭得忍不住了。这个角色。太妙了。我觉得他是除了家珍外,和福贵最好的人。尤其是他们父子俩的几次沟通,以及有庆的闹脾气,福贵的处理方式。太令我无法自拔了(…)而且这里讽刺意喻也很浓。气急的时候愣是出了几滴眼泪,后来到写福贵的反应的时候我真的是(。)
      走走停停,歇歇走走。这种纠结矛盾的心情,当时一切刚刚处于下滑,有庆的这一死真的让我。
      唉。再哭一下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3-25 01:40
      回复
        想到了还有那头老牛。我觉得那头牛和福贵互成对方的影子。到最后只剩自己和自己。
        突然想到了对影成三人。孤独啊,孤独。人这一生果然是只能一个人走下来的。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3-25 01: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