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吧 关注:708,463贴子:9,634,462
  • 4回复贴,共1

【私信多被骗】中医传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中医是什么?中医是以阴阳为辨病总纲。阴阳讲的是哲学。哲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结晶,是认识事物的工具。这个工具有错吗?还有更好的工具代替哲学吗?所以中医是绝对的对。因为哲学是绝对的对。而科学是相对的,今天可能科学,明天可能是谬误。我以前说过神学是不对的。有个老中医说,神学也不一定不对。他说,李四光说,人类认识自然的程度才达5%。依我現在看来,他说的对。总的来说,科学是相对的,哲学是绝对的,神学是不一定对的。
2.为什么《伤寒论》方名高用少?本人认为剂量翻译误导是直接原因。汉代一两是今天的l2.9克。这只是常規量。我以一两为l5克计算。桂枝45生白芍45炙甘草3O生姜30大枣12枚水两次分两次服。前天我感冒发热37.5度,头重足轻,身困难行,咽不痛,无汗,脉数。一付后虽无出汗,但诸症見轻,不热了。大喜。气管亦好。花钱很少。药味也不难服。认证关键是无咽痛就可用。
3.附子的用量多少为好?主要根据病情需要。成人小量l5克,不用先煎。20至30克先煎半小时。30至l00克先煎一小时。100克以上先煎一个半小时。其他药后下,再煎不能少于40分钟。只煎一次,分两次歺后或歺前温服。服后休息一小时。中毒症状为头晕,心悸,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可用蜂蜜50克加热水冲服。附子配干姜则可降毒增效。中医有吐下之法,中毒可引起吐下,而疾病也随之见效。有些时侯,服第一付有此呕吐,胃中痞满,下利。服第二付即好些。服第三付即平和。这是否是药和病邪做斗争的表現?值得思考。
4.什么能证明汉代一两就是今天的13.92克?这个问题应看权威书卷,《简明中医大辞典》。它有历代剂量对照表。不是一人一时所定调。国家行为,非医界所为,是历史学家的事。我们不必怀欵。而《伤寒论》教科书上把一两后边加括号,内写3克,这样就推而广之了。试想,以桂枝汤为例,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十二枚括号内是七枚。前三味的总重只24克,体积相个鸡蛋大,又无毒,又不贵,又是为什么不能大量呢?这肯定不是仲景原意。包括大枣,无毒无害也得硬减五枚?这更不是仲景之意。不能治病,与量有关。谬种流传,误人不浅。
这样的减量,究景为什么?两个字,安全。
5.眩晕病有何好办法?我于九六年河南中医学院附院進修时,見到老师治眩晕病都分几型,深感辨证不易。后回单位,就不分型了。诸风吊眩,皆属于肝。木乘土则胃气不降反升。六味地黄汤加二陈湯正合其理。又考虑年老身虚才犯,故需加强扶正。所以就有了下方。
熟地20生山药20云苓l2丹皮l2泽泻l8山萸肉20女贞子30五味子l5黄连l0陈皮l2制半夏12生白芍l5甘草6生姜三片大枣四枚,每日一付,水煎服。一般九付愈。用黄连意在坚胃降逆。
例如:葛某某,男,65岁。神清,面暗,脉濡。主诉:眩晕,天旋地转两天。头不能动,动则重则呕。于今年春犯病一次,吃八付中药即好,剩了一付,昨天吃了。眩又轻。今又来让诊治。上方照取五付。
2016.10.1复诊。服第二付即停止眩晕。脉有力了。再取4付巩固之。
6.四时感冒通用方效果如何?麻黄十克黄连十克黄芪六十克生地六十克(便干者用)藿香二十克生石膏六十克甘草十克。三付,水煎服,日一付。此方对风热型,身痛,发热,头痛,咽痛或肿,咳嗽,有或无出汗,脉数。或有呕吐。均可用。注意:年高身虚者,失血者,脾胃素弱者,风寒初始无热象者慎用(可用桂枝湯)。此方己用多年,很顺手,不必更改。原因是无内热一般不感冒。黄连,石膏正为此设计。藿香可四时都用,治胃腸型。黄芪扶正治身乏力。麻黄配石膏清肺卫之热。甘草调和诸者且能止咳。诸药合用,解表清热,止痛止咳。是治上感,流感的常用方。
联系地址是:河南省南乐县类风湿研究所
联系人:焦教授
如想了解详情请加微信咨询
微信:18939379717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3-26 17:02回复
    厉害,我觉得剂量应当13.9-15克为准,自学中医,常用而颇具效果,以自身尝药,颇觉累效,还有一点就是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就是,病的时间是甲子,乙丑…一天时间是亥子丑,寅卯辰…病重,缓和或者病解于,巳午未,申酉戌等用自然来治理,所谓顺天者昌 逆天者亡!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7-03-27 00:0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