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文玩吧 关注:336贴子:1,822
  • 13回复贴,共1

【文玩画报】先民遗珍,吾以道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玩画报# -第2期-
1905年正太铁路在阳泉设站,1947年解放并建制为市。这里聚居了为新中国“四化建设"陆续迁来的人,后开枝散叶。“因煤而生”近乎概括了这城市的全部历史。
因短暂而轻浮、因新颖而出佻,人们慷慨,又菲薄。
其实,这城市不乏厚重。传统文化的血脉,在尚未被熟知的角落里蜿蜒盘桓。
Picture 1. 盘丝洞

释图:去年冬,有幸参观了一座未对外开放的特殊“博物馆”,入得“盘丝洞”,见到了这位“给你三颗痣的人”(《大话西游》里的典故)。馆主人的身份暂且按住,先说这些陈列的物什,着实已让我沉浸其中。


IP属地:山西1楼2017-03-27 12:39回复
    Picture 2. 触碰

    释图:按下快门,在相机里匆匆回看。器皿已残破,纹理纵横错落有致,深浅变化自然流畅。
    随想:原始社会的陶片并不鲜见,在西安、在南京,在各地的博物馆都有陈列,唯独不曾在家乡,不曾在脚下的土地上。触碰陶片的肌理,感觉虚幻又真实——恍惚觉得它昨天才被制下,塑刻的先人尚未远行。


    IP属地:山西2楼2017-03-27 12:39
    回复
      Picture 3. 标本

      释图:出于对古纹饰的喜爱,拍摄的过程近乎贪婪,快门被持续按下,闪光灯的蓄能回电也显得有些来不及。
      随想:未及弄清每件标本的具体年代,主人介绍,标本出自阳泉柏井古窑遗址,数千年光阴荏苒,各时期的陶片、瓷片均有留存,可知窑火尝数千年不熄。


      IP属地:山西3楼2017-03-27 12:40
      回复
        Picture 4-6. 先商



        释图:据考证,以上标本的存在,先于商。馆主人与国内的专家学者一起,对部分样本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其中的一块残片被做了如下的标注:“2011年2月22日,陪中央美术学院靳之林教授、苏海江先生等一行5人,于柏井古窑遗址考察所得。靳先生观此物年代久远,其用茫然。”


        IP属地:山西4楼2017-03-27 12:41
        回复
          Picture 7-8.春秋战国


          随想:我非专业人士,不能对每幅图画和每件器物做详尽说明;馆主人在当时的讲述,有些记得,有些则模糊了。好在这只是一则《画报》,通过图片将行之所见,还原和重现给朋友们,已感满足;如有学者、专家能就此做出研究、提出见解,更是福泽。


          IP属地:山西5楼2017-03-27 12:42
          回复
            Picture 9-13.汉代陶、瓦





            随想:读杨伯达先生的《中国玉器全集》时,观玉器形制,对汉代的工艺爱恨交杂。大量作品题材趋于狭窄、工艺因陋就简。经过秦灭六国、楚汉争霸之后的世界,不知消亡了多少百家争鸣的绚烂文化。后经累代,随着国力的恢复,文化与经济一起得到休养生息,新颖而统一的格调在旧日的灰烬中逐渐萌发。汉代雕刻、绘画的螭虎、龙凤、骏马、兽首、人俑,无不开始具备新的神韵。


            IP属地:山西6楼2017-03-27 12:43
            回复
              Picture 14-21 消、长







              释图:隐约记得馆主人讲述陶与瓷的区别,以及“瓷在陶的基础上偶然被发现和创造出来”的见解。从其收藏的作品来看,汉以后的瓷器样本逐渐增多,不同样本的时代特征明显。
              此外,馆主的研究认为,今人认知的陶瓷发展脉络与历史实际还是存在出入的:一是器物的形制、工艺,不完全被时代拘泥,部分工艺出现的时间早于传统认知。二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器物,具有大量相通、甚至相同的工艺特征;同一时期,全国乃至更广阔范围内的工艺交流、传播程度超过想象;三是对阳泉柏井古窑遗址的认识和定位不够全面,对其历史和工艺存在低估。


              IP属地:山西7楼2017-03-27 12:44
              回复
                Picture 22- 33. 手










                释图:分类照片时我注意到了这双手的反复出现,或托举、或把持、或指引、或婆娑。
                随想:偶然的联系,往往揭示了必然的规律。细想来,图中的珍贵遗存,无不是凭着古人的双手创造而来,今人的传承、学习、摸索,无不是凭着双手去开拓。


                IP属地:山西8楼2017-03-27 12:46
                回复
                  Picture 34. 馆主

                  释图:馆主,真容乱入。张文亮,本市人,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我省唯一),正是由于他的努力,这些珍贵标本得以保留。馆主家的“三生三世”(准确地说是一门三世),均投身于瓷。“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馆主为人谦逊,唯情痴于瓷。
                  启事:近期未见馆主,但简短的寒暄中总感其焦虑。馆主的工作室因故需要搬迁,但场地迟迟得不到落实,忧心之下,也在这里替馆主做一则启事,“诚购市、县范围内的旧院或宅基地”,乞愿本地的读者帮助转发,以求周知。


                  IP属地:山西9楼2017-03-27 12:47
                  回复
                    Picture 35-43. 黑釉








                    IP属地:山西10楼2017-03-27 12:48
                    回复
                      释图:阳泉、平定乃至山西古瓷的历史中,黑釉的地位殊胜,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刻花瓷”,脱胎于此。我曾以为,刻花瓷的核心价值在“刻”,通过大量的实物接触后,我转而认为,天然釉的工艺和窑变技艺,是古人遗世的更大精髓。


                      IP属地:山西11楼2017-03-27 12:48
                      回复
                        Picture 44-48. 今人之志




                        IP属地:山西12楼2017-03-27 12:49
                        回复
                          释图:该茶盏是馆主在古瓷研究、传承的基础上试制成功的作品之一。釉色自然而富于变化、色彩古朴而生动。移步异景,大千世界、权舆造化,似在其中。


                          IP属地:山西13楼2017-03-27 12:49
                          回复
                            Picture 49-56. 馆主的古瓷全品








                            (全文完)


                            IP属地:山西14楼2017-03-27 12: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