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袅袅sky吧 关注:23贴子:3,560
  • 6回复贴,共1

【大龟】小谈文学的优劣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3-28 07:18回复
    前阵子我的一个同学在某原创应用上发表了一篇同人小说,我看后和她进行了交流,但后来因观点不同发生了争吵。起因是关于文学的优劣性。她认为我不应该用名著的角度来看待网络小说。但我认为,网络小说也好,同人小说也罢,归根结底都属于“文学”这个大范畴之内,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将“网络小说”和“纸质小说”根本的分割成两个类别。既然同属一类,那评判也就不能持有双重标准。
    这就回归了一个我们的终极问题:我们为什么读书?其实这个问题永远都没有统一答案,你可以为了学业,也可以为了工作、赚钱、充实内心、消磨时间......无论是哪一个都是一个非常正当了理由。关于读书类别的喜好也是如此,不管是你是喜欢站在世界之巅《红楼梦》《战争与和平》,《飞鸟集》,还是还是喜欢快餐文学《花千骨》等等,都是你的自由,别人没有权利可以对你的喜好指指点点,但是,正如歌曲有优劣之分一样,书与书之间也永远不会出现平起平坐的局面。那些快餐像口香糖一样,入嘴的前几分钟会有一种味觉的快感,但这种快感不可长久,一阵咀嚼后,便成了一坨无用的废物;唯有那些伟大的作品才可以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小学时曾流行一过一阵“网文”风,我也跟风在网上看了一部分,当时真是惊为天人,觉得这些作者好了不起,每个句子的辞藻都是那么的华丽,一棵树都可以写上一百多个字,这让整天为了给作文凑字数的我感到汗颜,但多年之后的今天我才发现当初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没错,将辞藻堆砌起来是需要一定的语言技巧,但凡事皆有有轻重缓急的。华丽的辞藻固然好看,但(包括文字本身)一切修饰方法和故事情节,其终极目的都是服务于这本书背后——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所以,当一本书本末倒置,全书的节奏反被无用的辞藻所牵制时,那这种看似美妙的描写便成了鸡肋。更何况很多写手为了写出看似看似很厉害很“文学”的语句,甚至不顾一切把那些风马牛不相及的风雅字词凑在一起,从而造成了“风雅”的假象。
    纸质文学和网络文学唯一的不同便是其载体,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认为网文与纸质作品不可完全分割的原因。故而我并不支持将网文与纸质作品完全标签化,毕竟网文也有好作品,纸质读物也有一大堆垃圾。只不过因为网络文学门槛很低,故而造成了次品众多。人非圣贤,我们又如何来辨别文学作品的优劣呢?就像有人会这么想,《红楼梦》不过是爱情故事,《聊斋志异》就是一个个篇幅甚短,平淡无味的短文所凑成的猎奇小说集,你凭什么认为它们担的的起“世界名著”这个招牌?《小时代》的爱情故事是那么的浪漫,男女主角是那么的惹人怜爱,《甄嬛传》有那么多古文佳对,宫斗细节是那么的妙不可言,你又凭什么说《甄嬛传》也不过是泛泛之辈,甚至说它低俗下流?
    其实最公正的裁判,既不是你我,也不是那些各类文学奖项的评委和那些为了维护自己喜欢的作家而去疯狂敲击键盘的读者,而是时间。
    真正的好作品必须要有深厚的思想内涵,而一部作品的深度当与他的流行时间成正比,如果一本书思想浅薄,浮于表面,唯具有当日的流行元素可傍身,他可能会暂时流行与市场,但社会总是在不停的向前走,当这本书那点子可怜的内涵落伍于未来时期的流行元素,这部作品也势必像当初走红的速度一样退出市场,销声匿迹。而真正的名著则不然。社会的流行元素可以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变化,但人性却有所不同,古人云,以史为镜,可知兴替。可知人性是很难随着时间而改变的。其实,很多好作品本身的意义最终都是回归于人本身的,故而像那些名著经过数百年乃至数千年依旧有人痴迷于此,因为它们(亦或是背后的作者)包含着太多太多的文学宝藏,而这些宝藏永远都不会过时,而这也就是为什么要用时间来鉴别文学作品优劣的问题——时间的泥沙自然可以把那些肤浅的文学作品埋葬。看吧,当初叔本华的母亲是一位有名的言情小说作家,而叔本华不过是坐冷板凳的哲学家,她的母亲甚至讽刺他的书“这肯定只是给药剂师作包装之用。”但二百多年后的今天,依旧有很多人手捧叔本华的著作并沉迷其中,而他的母亲若不是因为她的儿子恐怕早就销声匿迹与人海之中了。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3-28 07:21
    回复
      类似于《小时代》的小说,只会幻想一些不切实际的所谓的爱情和所谓的上流社会,那些内容的确很风花雪月,但就是像俗套的才子佳人一样,“千部共出一套”,他们拥有世俗眼中最好的条件:地位,金钱,美貌......而这一切都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所追求的,所幻想的,可是,即便是真正拥有了这一切,难道就真如他们那般童话那般浪漫吗?故而,借用曹雪芹曾在《红楼梦》中反复强调的“情理”一词:正是因为不近情理才是它们最大的肤浅之处。故事情节尚且安排不周,其背后的思想性又从何谈起?所以这些书只可供人取乐一时,当有其他更流行的书出现时读者便会马上将之抛弃,因为这些书并没有有“不可替代性”。那为什么名著可以流芳百年呢?世界上名著如海,它们彼此之间的相悖之处更是比比皆是,但正是因为它们存在着“不可替代性”,才可以流传于世,生生不息。
      我为什么会认为《甄嬛传》这本书很下流呢?原因是因为这本书是抄袭多部小说所产生的罪孽之果。前文说过,一部文学作品所承载的意义其实是背后作者的思想。思考绝非易事,当一个人十月怀胎,生出来一个用自己的血与汗铸造的生命后,跳出一个人将别人的孩子抢走,这种行为和现实的偷窃无异于……不!甚至有甚于小偷。小偷自古便不容于舆论,而那些如郭敬明流潋紫之辈却盗得了无数的名与利,他们留给被抄袭者的只有无尽的眼泪。
      对于一本书而言,它的思想性关系到它本身的价值,而拥有好的的文学性不仅可以锦上添花,为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更是可以加速这本书的传播速度并扩大它的受众。故而,将思想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真可谓是珠联璧合。
      不过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部作品,即便是同时具备着深刻的思想和高乎常人的布局效果,依旧会有很多人批其“枯燥乏味”。只不过这时候枯燥的并不是作品,而是读者本身了。在我看来看不下去无非是两种原因,一种是无缘,另一种则是本身思想的浮躁。
      缘分这种事情看似说不清道不明,其实还是很有讲究的。就像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一样,当你们没有共通之处,若想进入另一个世界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没有足够的阅历和思考,那你便无法进入那本书的奇异世界。而当读者本身就很浮躁,他便没有耐心去学习和解析那些伟大作品背后的世界,他们所需要的仅仅是那些快餐文学所带来的快感;时间短,见效快,这才是真正适合他们的。
      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想说那些快餐文学就应该自绝与社会,读快餐文学就是犯罪。毕竟人生在世,难买快乐,名著也好,快餐文学也罢,只要能让你在忙碌的一天后捧起它来使自己快乐,那它就算是实现了作为文学作品最原始的价值。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3-28 07:21
      收起回复
        融梗、抄袭、网络小说特征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3-30 08:3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