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七十年代出生,被婚姻所困。比她们年纪大的女人,孩子都上小学了,比她们年纪小的也在挑三拣四之后喜气洋洋地嫁人了;比她们聪明的没她们漂亮,比她们漂亮的没她们聪明――可偏偏被剩下的就是她们。
但不管怎样,“剩女”已然成了一个社会专属名词。同理也适用于剩男。
当我告诉深圳的朋友,北京剩女与剩男是6∶4时,她吃惊地张大了嘴巴:北京的女人好幸福啊!要知道,在深圳,男女比例是1∶7。据说深圳户口显示只有400万人,而居住人口已经达到1600万,增加的绝大部分都是外地具有高学历、高素质、高收入的女性。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这位朋友在经过了长久不衰的相亲活动后,已经在1∶7中争抢到了一株珍贵植物。
若你还像10年前那样等待着一见钟情,那你成亲的日期可能会推后10年。所以,曾被斥为老土的相亲方式如今再次成为香饽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津津乐道它的多种多样化,并于实践中总结出若干经验来应付与各色人等络绎不绝的相亲活动。

相亲的前生今世
有相亲之日起,基本上已经有了人权,婚姻不再是媒妁之言,不再是指腹为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相亲决定了人类的进步,因为有了相亲,人类才越来越进步;因为人类越来越进步,相亲才有了众多五彩缤纷的时尚外衣。
60年代 黑白照片代替真人秀
相亲还有点羞答答,于是头脑一向比较灵光的媒人以照片代替了真人秀。那时候能照张黑白照片也不容易,再加上衣服、发型都很统一,每一个都眉清目秀,衣冠齐整,只要家庭成分没什么问题,成功率还是很高的。
70年代 相亲,结婚的快速通道
七十年代自由恋爱开始盛行,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好运气,于是怕砸在手里的父母亲们――那时候女儿的保质期比现在短多了,所以任务更显得艰巨――还是把相亲看作一条通向罗马的捷径。
那时已经有了彩色照片,是上颜色的那种,所以,在眉清目秀之外,总可以看出点唇红齿白来。还有就是单身男女上公园也没小脚老太太跟踪了,所以相亲场地也从自己家里拓展开来,这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相亲的步伐。
对了,当年的流行职业是工人,于是工人的老婆一般都很漂亮。
80年代 爱死个人儿的兵哥哥
八十年代的军人像如今的钻石王老五一样,总是让人趋之若骛。怎么个趋法?自然是互寄照片,然后鸿雁传书。
邮局不像火车,动不动还提速安慰一下老百姓,它一向是不紧不慢、不温不火的,这也让80年代的爱情踏实得经得起考验。
虽然没见面,但既然鸿雁都飞了那么多来回了,所以彼此更容易认定对方就是自己要找的人了。赶上军人有个探亲假,那自然一是见见活人,二是把那婚结了。不然更得等到猴年马月了,那个时代的人都懂得什么叫夜长梦多。
90年代 相亲是件丢人的事儿
这年代,说相亲蛮丢人的,只有嫁不出去的才会选择相亲。所以,当互联网开始进入中国的时候,网络上恐龙成灾。为什么?只有恐龙才有时间,只有恐龙才能异想天开到希望在网络上找到自己的真命天子。
当那些美女们也意识到网络的好玩时,21世纪来临了,“剩女时代”来临了。

21世纪的相亲新版本
媒介速配――相亲基本上等于“抢婚秀”
无聊之余换台的时候,总能看到一帮男女坐在台上绞尽脑汁地套取对方的个把关于家务、财务的小秘密,台下则有呼天喊地的亲友团,声势浩大,真像一场“抢婚秀”。
其实《非常男女》、《玫瑰之约》等节目在90年代的时候已经开始流行,但那时候或许更注重娱乐性,不像现在,更注重实用性。据说速配的成功率很低,在电视上大家争夺的似乎不是对象,而是眼球――谁在台下吸引了更多的异性,才是真正的胜利。
就像某杂志推出的“约会100个单身男人”,真是投其所好,据说那期杂志卖得特别火爆,而且那100个男人中,最受欢迎的那一款收到的来信是2000多封,屈指算算,这个概率,还不如去深圳呢!
8分钟约会:相亲的舶来品
“8分钟约会”的引进对“剩女”们简直是一个天大的“福音”,虽然其中的毛头小伙大部分与自己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最起码浪尽还是可以淘到几粒沙的。尤其是从经济方面考虑,一杯饮料可以相8次亲,稍微有点经济头脑的都能算出此中的赢利来。
所以8分钟才会经久不衰,不过它同时也是最势利的――每个场次中的男男女女都是组织者根据个人条件安排好的,但你还是很疑惑,明明我的条件比他们好很多,为什么却被安排在一组?
就像一个朋友说的:三楼的想找个四楼的,四楼的想找个五楼的,可殊不知,她以为自己是三楼,其实在对方的眼中,她却只是个二楼。

相亲团:皇帝不急急太监
作为最传统相亲方式的延伸,是着急的父母们拿着自己儿女的照片在公园里自发地展开“为子女相亲”活动。常言说皇帝不急急太监,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大爷大妈们乐此不疲,他们执著地认为,没准在哪棵大槐树下就坐着自己未来的亲家呢!
在还没有和未来的亲家接上头之前,不能对任何一个老头老太太掉以轻心。
但是,这种方式只是偶见于各大媒体的报道中,只是对“结婚难”的一个注解,年轻一代对这种方式并不买账,他们更倾向于一种更时髦更有效的方式。
相亲PARTY――我们缺的不是男人,而是认识男人的机会
无论在哪个时代,总有一些热心公益事业的人们为社会排忧解难。当“剩女”们越来越多的时候,一些人就恨不得自己做个变性手术来缓解一下社会压力。于是相亲party应运而生。
相亲party之所以比8分钟约会靠谱,是因为参加的来宾都是主人熟识或间接熟识的,这多少让人有一种安全感,即使真来感觉了或是对某人疑窦丛生也算是可以有迹可寻。
而且,即使第一次你没感觉,聚会的多了,或许就有感觉了――就像某剩女所说的,我们缺的不是男人,而是认识男人的机会。
我们
愿意倾听光阴岁月的变迁
我们
保留成就美好姻缘的初心

任时光雕琢,让世界看到我们的用心。/玫瑰

但不管怎样,“剩女”已然成了一个社会专属名词。同理也适用于剩男。
当我告诉深圳的朋友,北京剩女与剩男是6∶4时,她吃惊地张大了嘴巴:北京的女人好幸福啊!要知道,在深圳,男女比例是1∶7。据说深圳户口显示只有400万人,而居住人口已经达到1600万,增加的绝大部分都是外地具有高学历、高素质、高收入的女性。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这位朋友在经过了长久不衰的相亲活动后,已经在1∶7中争抢到了一株珍贵植物。
若你还像10年前那样等待着一见钟情,那你成亲的日期可能会推后10年。所以,曾被斥为老土的相亲方式如今再次成为香饽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津津乐道它的多种多样化,并于实践中总结出若干经验来应付与各色人等络绎不绝的相亲活动。

相亲的前生今世
有相亲之日起,基本上已经有了人权,婚姻不再是媒妁之言,不再是指腹为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相亲决定了人类的进步,因为有了相亲,人类才越来越进步;因为人类越来越进步,相亲才有了众多五彩缤纷的时尚外衣。
60年代 黑白照片代替真人秀
相亲还有点羞答答,于是头脑一向比较灵光的媒人以照片代替了真人秀。那时候能照张黑白照片也不容易,再加上衣服、发型都很统一,每一个都眉清目秀,衣冠齐整,只要家庭成分没什么问题,成功率还是很高的。
70年代 相亲,结婚的快速通道
七十年代自由恋爱开始盛行,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好运气,于是怕砸在手里的父母亲们――那时候女儿的保质期比现在短多了,所以任务更显得艰巨――还是把相亲看作一条通向罗马的捷径。
那时已经有了彩色照片,是上颜色的那种,所以,在眉清目秀之外,总可以看出点唇红齿白来。还有就是单身男女上公园也没小脚老太太跟踪了,所以相亲场地也从自己家里拓展开来,这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相亲的步伐。
对了,当年的流行职业是工人,于是工人的老婆一般都很漂亮。
80年代 爱死个人儿的兵哥哥
八十年代的军人像如今的钻石王老五一样,总是让人趋之若骛。怎么个趋法?自然是互寄照片,然后鸿雁传书。
邮局不像火车,动不动还提速安慰一下老百姓,它一向是不紧不慢、不温不火的,这也让80年代的爱情踏实得经得起考验。
虽然没见面,但既然鸿雁都飞了那么多来回了,所以彼此更容易认定对方就是自己要找的人了。赶上军人有个探亲假,那自然一是见见活人,二是把那婚结了。不然更得等到猴年马月了,那个时代的人都懂得什么叫夜长梦多。
90年代 相亲是件丢人的事儿
这年代,说相亲蛮丢人的,只有嫁不出去的才会选择相亲。所以,当互联网开始进入中国的时候,网络上恐龙成灾。为什么?只有恐龙才有时间,只有恐龙才能异想天开到希望在网络上找到自己的真命天子。
当那些美女们也意识到网络的好玩时,21世纪来临了,“剩女时代”来临了。

21世纪的相亲新版本
媒介速配――相亲基本上等于“抢婚秀”
无聊之余换台的时候,总能看到一帮男女坐在台上绞尽脑汁地套取对方的个把关于家务、财务的小秘密,台下则有呼天喊地的亲友团,声势浩大,真像一场“抢婚秀”。
其实《非常男女》、《玫瑰之约》等节目在90年代的时候已经开始流行,但那时候或许更注重娱乐性,不像现在,更注重实用性。据说速配的成功率很低,在电视上大家争夺的似乎不是对象,而是眼球――谁在台下吸引了更多的异性,才是真正的胜利。
就像某杂志推出的“约会100个单身男人”,真是投其所好,据说那期杂志卖得特别火爆,而且那100个男人中,最受欢迎的那一款收到的来信是2000多封,屈指算算,这个概率,还不如去深圳呢!
8分钟约会:相亲的舶来品
“8分钟约会”的引进对“剩女”们简直是一个天大的“福音”,虽然其中的毛头小伙大部分与自己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最起码浪尽还是可以淘到几粒沙的。尤其是从经济方面考虑,一杯饮料可以相8次亲,稍微有点经济头脑的都能算出此中的赢利来。
所以8分钟才会经久不衰,不过它同时也是最势利的――每个场次中的男男女女都是组织者根据个人条件安排好的,但你还是很疑惑,明明我的条件比他们好很多,为什么却被安排在一组?
就像一个朋友说的:三楼的想找个四楼的,四楼的想找个五楼的,可殊不知,她以为自己是三楼,其实在对方的眼中,她却只是个二楼。

相亲团:皇帝不急急太监
作为最传统相亲方式的延伸,是着急的父母们拿着自己儿女的照片在公园里自发地展开“为子女相亲”活动。常言说皇帝不急急太监,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大爷大妈们乐此不疲,他们执著地认为,没准在哪棵大槐树下就坐着自己未来的亲家呢!
在还没有和未来的亲家接上头之前,不能对任何一个老头老太太掉以轻心。
但是,这种方式只是偶见于各大媒体的报道中,只是对“结婚难”的一个注解,年轻一代对这种方式并不买账,他们更倾向于一种更时髦更有效的方式。
相亲PARTY――我们缺的不是男人,而是认识男人的机会
无论在哪个时代,总有一些热心公益事业的人们为社会排忧解难。当“剩女”们越来越多的时候,一些人就恨不得自己做个变性手术来缓解一下社会压力。于是相亲party应运而生。
相亲party之所以比8分钟约会靠谱,是因为参加的来宾都是主人熟识或间接熟识的,这多少让人有一种安全感,即使真来感觉了或是对某人疑窦丛生也算是可以有迹可寻。
而且,即使第一次你没感觉,聚会的多了,或许就有感觉了――就像某剩女所说的,我们缺的不是男人,而是认识男人的机会。
我们
愿意倾听光阴岁月的变迁
我们
保留成就美好姻缘的初心

任时光雕琢,让世界看到我们的用心。/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