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吧 关注:871,862贴子:9,089,761

清华的老校训出处在这块著名的碑:独立精神、自由思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清华的校训原本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当然现在这剩下前半片了。后半片的出处在王国维的纪念碑上。
碑文是陈寅恪教授所撰,语意深长, 为一时之杰作。其文曰:
海宁王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人咸怀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辞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其词曰: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义宁陈寅恪撰文 闽县林志钧书丹 鄞县马衡篆额
新会梁思成拟式 武进刘南策建工 北平李桂藻刻石
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三日二周年忌日 国立清华大学研究院师生敬立



1楼2017-04-16 15:21回复
    国学院所谓四大导师,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
    中间抄袖的就是王国维,仍旧留着辫子。右边那位是陈寅恪,游学满天下却不屑于一个博士学位的,季羡林是他的学生。最左边的是梁启超,上课之前先自称“兄弟我没什么学问”,然后沉吟半晌,又说“兄弟我还是有点学问的。”
    中间那位是赵元任,迷倒全世界的”师氏誓食十狮...(省略数百个shi)“作者。


    3楼2017-04-16 15:48
    回复
      这块石头历尽磨难没被毁掉的理由是“他实在太硬了”。但看上去还是损坏很多,饱经沧桑,承载了近一个世纪来的恩怨悲欢。


      4楼2017-04-16 16:03
      回复
        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之说人人皆知:“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王国维的墓后迁至福田公墓,墓碑书写者:沙孟海, 下面是部分节录:


        6楼2017-04-16 17:10
        回复
          王国维的这篇大字,“境界”够高。


          8楼2017-04-17 09:26
          回复
            王国维自沉于昆明湖,当然他自沉于初夏,而此图昭示: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9楼2017-04-17 09:27
            回复
              王国维提出的境界,不仅适用于评价诗词,实际也适合于古典书法,张怀瓘提出的“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都是一个道理。可惜惟观神采的能力已经快失传了。这个其实需要深厚的学力,不是练练字就能练出来的。
              下图:梁启超书法:


              10楼2017-04-19 21:14
              回复
                文化是强大的,而掌握文化的人是弱小的,像王国维这种极其敏感的人,面对时代的风雨飘摇,担心其所秉持的数千年承传的传统价值观被挑战,只是一个担心就足以致命了。
                此碑文的作者陈寅恪用其一生诠释了碑文的内容,不肯在某种主义的指导下去研究他所钟爱的历史,最终于1969年死于厦门。
                文化高峰,只有在对文化的充分尊重之下才能获得。如建安风骨、贞观之治、民国概莫能外。
                图:近代史上最厉害的毕业证


                11楼2017-04-21 21:05
                回复
                  为什么某些人要腰斩清华大学的校训,原校训的意思就是要又红又专,而删掉前面两句,那就是只强调知识不强调思想了,其结果是没有好的思想,培养出来的都是些不爱国的知识分子了!
                  据说清华大学已经成了美国某些大学的培训基地了!
                  解放前有名的学校都是强调又红又专,所以,才培养了一大批忧国忧民的爱国知识分子,如南开系列的学校,不管是中学还是大学,校训都是“尽心为公,努力增能”,意思和清华大学差不多!
                  教育,必须搞清楚为谁服务的问题!
                  腰斩清华大学校训的人,是民族的罪人!


                  IP属地:四川12楼2017-04-21 21:16
                  收起回复
                    哦!我理解错了!删掉后两句其实更好!这其实是使清华大学的校训得到了升华,是在旧中国有良心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提高到先进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上来了!
                    当年南开系列学校为什么那么有名,其实其校训或者说办学思想其实比清华大学更先进,当年的清华大学其实条件更好,而南开系列的办学思想更强调“天下为公”,其校训是“尽心为公,努力增能”,如果我们看一看南开系列在中国近代史上培养的人才, 特别是对社会起的推动作用,其作用显然大于清华的,南开最有名的当然就是培养了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了!
                    我们学校是南开系列唯一一个办在比较小的城市的中学,每次看到我们这个学校的校训,总想到当年张伯苓先生的远见卓识,南开的校训就是在现在也不落后啊!“尽心为公,努力增能”,不了解的,还以为这个口号是现代人的提法呢?
                    张伯苓先生为什么是一个杰出的教育家,也和他一心为公,有很大的关系,张伯苓先生去世的时候,据说身上只有几块大洋,这就是他的全部积蓄!
                    思想的先进 ,才能够带来国家和学校的先进,清华大学删掉后面两句话,极好!那是办学思想的一次高度升华!极其赞成!


                    IP属地:四川13楼2017-04-22 00:02
                    收起回复
                      清华大学是庚子赔款建立起来的,其学生或多或少都有崇洋媚外的思想,其实这也奠定了清华大学在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难有大的作为,看一看中国近代史,极难看到清华大学学生的身影!当然,现在更是登峰造极,清华大学已经成了美国某些大学的培训基地了!国人其实对清华大学的做法都比较愤慨和认为可耻!
                      这就是教育思想的不同,带来的后果,当然,南开系列的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就极其巨大了!当然,其根本还是缘于张伯苓先生杰出的办学思想!南开中学内,年轻稚嫩的周恩来的声音回答了南开学生的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南开系列培养的就是这种想救民于水火的学生!
                      “尽心为公,努力增能“,这就是南开系列学生的理想!
                      有鉴于此,笔者个人的看法,清华大学的校训前面还应该加上“爱国奉献”更好!


                      IP属地:四川14楼2017-04-22 00:16
                      回复
                        到了冬天,昆明湖一下子成了泼墨山水。


                        18楼2017-04-22 17:24
                        回复
                          冯友兰著:《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院。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
                          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
                          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
                          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如,此其可纪念者一也。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
                          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其可纪念者三也。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
                          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其辞始叹南迁流难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历历不爽,若合符契。联合大学之始终,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爰就歌辞,勒为碑铭。铭日:
                          痛南渡,辞官阙。驻衡湘,又离别。更长征,经峣嵲。望中原,遍洒血。抵绝徼,继讲说。诗书器,犹有舌。尽笳吹,情弥切。千秋耻,终已雪。见倭寇,如烟灭。起朔北,迄南越,视金瓯,已无缺。大一统,无倾折,中兴业,继往烈。维三校,兄弟列,为一体,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联合竟,使命彻。神京复,还燕碣,以此石,象坚节,纪嘉庆,告来哲。
                          《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自识》
                          碑建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原大饭厅后小土山上。文为余30年前旧作。以今观之,此文有见识,有感情,有气势,有词藻,有音节,寓六朝之俪句于唐宋之古文。余中年为古典文,以此自期,此则其选也。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有蕴于中,故情文相生,不能自已。今日重读,感慨系之矣。敝帚自珍,犹过于当日操笔时也。


                          19楼2017-04-23 11:29
                          回复
                            大学,大师之谓也,非大楼之谓也。
                            现在的大学,就剩下大楼了,培养出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钱理群语。
                            陈寅恪书法:


                            21楼2017-04-24 21:48
                            回复